-
-
【天风金属新材料| 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 10 万,关注整体锂盐行业的贝塔行情】
周观点: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 10 万,关注整体锂盐行业的贝塔行情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 10 万,行业整体进入高盈利区间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8月20日,电池及碳酸锂价格上周上涨5.21%,报价达到10.1万元/吨,同时电池级氢氧化锂报价达到了17万元/吨,整个锂... 展开全文天风金属新材料| 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 10 万,关注整体锂盐行业的贝塔行情
周观点: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 10 万,关注整体锂盐行业的贝塔行情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 10 万,行业整体进入高盈利区间
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8月20日,电池及碳酸锂价格上周上涨5.21%,报价达到10.1万元/吨,同时电池级氢氧化锂报价达到了17万元/吨,整个锂盐行业正式进入高盈利区间。7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4万辆和2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创历史新高,美国设定2030年电动车销量目标有望达40%-50%,伴随中美欧新能源预期不断抬升,近期电池级氢氧化锂均连续上涨,主要由海外高镍三元电池车型逐渐放量,氢氧化锂出口订单增加,国内高镍三元比例也在持续增长,全球高镍化趋势加速,氢氧化锂价格有望在碳酸锂、锂精矿之后接棒,成为第三阶段领涨品种,进一步超越碳酸锂价格,同时磷酸铁锂扩产需求持续向好,也对碳酸锂价格形成支撑。随着Q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排产进一步增加,锂盐价格有望进一步抬升,企业业绩会逐季度环比增加。关注标的弹性角度:永兴材料,融捷股份;估值角度:雅化集团,西藏珠峰;长周期角度:天齐锂业,赣锋锂业。
政策预期稳定稀土供给刚性,需求拉动中长期支撑可期
给刚性优化,经过2017-2020年产能爬坡和原料库存去化,供给端中国稀土配额可能稳步提升,供给刚性优化,短中期来看,伴随新能效标准执行,国内家电变频空调占比/钕铁硼渗透率持续提升,我们预计有望带来2021-2022年空调用磁材年化增速持续超过60%;长期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持较高增速,预计伴随渗透率的提升对于高性能钕铁硼需求拉动超过6万吨(到2025年),消费电子企稳,龙头磁材厂持续扩张,补库需求带来轻重稀土价格联动上涨有望创新高,氧化镨钕、氧化铽、氧化镝月涨幅达到16%、23%、10%,产业链毛利率水平实现充分回归。关注盛和资源、北方稀土、五矿稀土、金力永磁、正海磁材。
金属价格
贵金属价格震荡。美联储维持利率水平不变,保持购债规模,虽然就业数据超预期,但市场依然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很难进一步宽松,贵金属价格震荡,COMEX黄金上涨0.47%、COMEX白银回调2.59%、LME铂下跌4.98%,沪金、沪银分别上涨1.85%、下跌0.60%。我们认为美联储对经济预期乐观可能带来提前货币政策收紧可能使金价承压。工业金属大幅下跌。上周工业金属全面下跌,LME铜、铝、锌、铅、锡、镍分别下跌5.87%、2.32%、2.53%、2.76%、5.78%、7.39%。海外疫情反复,部分地区再陷泥潭,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收到极大影响,因此基本金属需求复苏蒙上阴影。同时叠加国内抛储预期和美联储政策预期带来美元走强两方面的影响,基本金属价格大幅下跌。稀土价格震荡。上周氧化镝回调4.43%、氧化铽回调4.14%,氧化镨钕小幅调整1.77%,其他品种变化不大。稀土配额保持温和增速,稀有金属管理条例等政策预期有望持续保障供给刚性,全球疫情背景下战略资源属性强化,磁材需求全面回暖下游补库有望带来主要轻重稀土品种价格中枢上行。
01
宏观动态
美国7月PPI同比升7.8%,创11年来新高(WIND)
美国7月PPI同比升7.8%,创11年来新高,预期升7.3%,前值升7.3%;环比升1%,预期升0.6%,前值升1%。美国7月核心PPI同比升6.2%,预期升5.6%,前值升5.6%;环比升1%,预期升0.5%,前值升1%。。
美国7月CPI同比升5.4%,核心CPI环比不及预期。(WIND)
美国7月CPI同比升5.4%,预期升5.3%,前值升5.4%;环比升0.5%,预期升0.5%,前值升0.9%。美国7月核心CPI同比升4.3%,预期升4.3%,前值升4.5%;环比升0.3%,预期升0.4%,前值升0.9%。
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WIND)
美联储发布7月利率决议,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不变,维持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在0.15%不变,维持贴现利率在0.25%不变,符合预期。将继续每月增持至少800亿美元的国债,以及至少4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直到委员会的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FOMC声明称,在劳动力市场条件达到与委员会对充分就业的评估相一致的水平,且通胀率已经升至2%并定会在一段时间内适度超过2%之前,维持这一利率目标区间是合适的。
美联储卡普兰:美联储仍预期通胀压力将扩大到明年;CPI数据与美联储的前景展望一致;美联储必须关注通胀继续高于2%的问题;无论通胀如何发展,美联储都必须做好反应的准备。
美国7月ISM非制造业PMI录得64.1,创历史新高(WIND)
美国7月ISM非制造业PMI录得64.1,创历史新高,预期60.5,前值60.1;就业指数录得53.8,前值49.3;新订单指数录得63.7,前值62.1;物价指数录得82.3,前值79.5。
美国7月非农就业新增94.3万超预期,失业率降至5.4%。(WIND)
美国7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新增94.3万,预期85.8万,前值85万;失业率5.4%,预期5.7%,前值5.9%。美国7月劳动参与率61.7%,符合预期,前值61.6%;平均每小时工资同比增4%,预期3.9%,前值3.6%。
英国第二季度GDP初值同比增22.2%,创纪录新高(WIND)
英国第二季度GDP初值同比增22.2%,创纪录新高,预期增22.1%,前值增3.6%;环比增4.8%,预期增4.8%,前值减1.6%。英国6月GDP环比增1%,预期增0.8%,前值增0.8%;同比增24.6%,预期增14.9%,前值增15.2%。
中国7月(以人民币计)出口同比增长8.1%,进口增16.1%。(WIND)
中国7月(以人民币计)出口同比增长8.1%,预期9.6%,前值20.2%;进口增16.1%,预期21.9%,前值24.2%;贸易顺差3626.7亿元,前值3327.5亿元。
国家能源局: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8%。(WIND)
7月份,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达到77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较2019年同期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0%;第二产业用电量50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第三产业用电量1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
1-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70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5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5%;第二产业用电量31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3%;第三产业用电量81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
02
行业要闻
天际股份拟携手瑞泰新材30亿元投资锂盐材料项目(e公司)
8月20日晚间,天际股份公告,全资子公司江苏新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泰材料”)近日与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江苏瑞泰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泰新材”)签订《项目投资意向书》。新泰材料、瑞泰新材拟在产业园内共同投资设立一家新公司,投资年产3万吨六氟磷酸锂及氟化锂、氯化钙等锂盐材料的生产销售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规划总用地约203亩。
日本加强外资管制对象将新增稀土资源调查等领域(财联社)
日本政府近日发布公告草案,《外汇及外国贸易法》中限制境外投资者出资的行业拟新增涉及稀土等资源调查的2个领域。稀土是电动汽车等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出于安保考虑,日本政府将加强对相关国内企业的外资管制。
青海发布限电预警铝厂限电范围继续扩大(我的有色)
今日部分青海省内电解铝企业收到国网西宁的限电预警通知,其中提到由于今年黄河上游来水偏低,火力发电机组出力不足,外送电力吃紧,造成西宁电网电力供需不平衡,提醒企业提前做好有序用电准备,目前具体限电时间及限电方案尚未通知。我网了解,在收到通知后,青海省电解铝企业已开始进行内部核算,讨论限电解决方案。
1~6月全球铝市场供应短缺102.1万吨(中国有色)
世界金属统计局的新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全球铝市场供应短缺102.1万吨,2020年全年供应过剩119.3万吨。6月全球铝产量为576.72万吨,同比增加5.6%;6月全球铝市场消费量为609.27万吨,1-6月全球铝消费量为3547万吨,同比减少2783.2万吨。
【南山铝业】公司已可批量生产10μ高强度的电池用铝箔(Wind)
南山铝业8月1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电池用铝箔作为正极集流体用铝箔,主要作为正极材料的载体,目前市场暂无对8μ及以下尺寸电池用铝箔的需求,公司已可批量生产10μ高强度的电池用铝箔,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Codelco旗下Andina铜矿的第三个工会Suplant拒绝工资提议罢工风险再升级(长江有色)
Codelco旗下Andina矿区的第三个工会Suplant决定拒绝Codelco的最终薪资提案,并建议罢工将从周二早上8点开始生效,Codelco计划智利时间周一晚上8点30分左右提出新的提案,如果Suplant最终确定拒绝该公司提议,来自Codelco的Andina部门的大约1300名工人可能会罢工。Andina分部是Codelco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位于瓦尔帕莱索地区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混合了露天开采和地下矿山。据该州网站称,2020年,它生产了184437公吨的精铜,拥有1437名员工。
03
金属价格
贵金属价格震荡。美联储维持利率水平不变,保持购债规模,虽然就业数据超预期,但市场依然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很难进一步宽松,贵金属价格震荡,COMEX 黄金上涨0.47%、 COMEX 白银回调 2.59%、LME 铂下跌 4.98%,沪金、沪银分别上涨 1.85%、下跌 0.60%。我们认为美联储对经济预期乐观可能带来提前货币政策收紧可能使金价承压。
工业金属大幅下跌。上周工业金属全面下跌,LME 铜、铝、锌、铅、锡、镍分别下跌5.87%、2.32%、2.53%、2.76%、5.78%、7.39%。海外疫情反复,部分地区再陷泥潭,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收到极大影响,因此基本金属需求复苏蒙上阴影。同时叠加国内抛储预期和美联储政策预期带来美元走强两方面的影响,基本金属价格大幅下跌。
稀土价格震荡。上周氧化镝回调 4.43%、氧化铽回调 4.14%,氧化镨钕小幅调整 1.77%,其他品种变化不大。稀土配额保持温和增速,稀有金属管理条例等政策预期有望持续保障供给刚性,全球疫情背景下战略资源属性强化, 磁材需求全面回暖下游补库有望带来主要轻重稀土品种价格中枢上行。
锂价大幅上涨。上周小金属中钛、锂分别大幅上涨 14.04%、5.21%、钼、镁、钴小幅回升,其他品种变化不大。
04
板块及公司表现
上周有色板块回调2.9%,跑赢沪深300的跌幅3.6%。子板块中仅仅锂、非金属新材料录得正收益,分别上涨7.7%,1.7%,钨、黄金、磁材跌幅靠前。个股中湖南黄金(黄金+锑)、西藏矿业(锂)、天齐锂业(锂)涨幅靠前,分别上涨27.7%、27.1%、14.5%,炼石航空(金属新材料)、东睦股份(金属新材料)、锡业股份(锡)等跌幅居前。
05
公司公告及重要信息
【盛和资源】2021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37.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3亿元,同比增长1195.58%。
【铜陵有色】2021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1.5亿元,同比增长58.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11亿元,同比增长251.65%。
【电工合金】2021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5亿元,同比增长35.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16.7万元,同比增长17.31%。
【博迁新材】2021年半年度报告:实现归母净利润1.12亿元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78.8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56.84%。其中,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07万元,同比增长56.84%。
赞(43) | 评论 (18) 2021-08-24 20:31 来自网站 举报
-
-
【有机硅行业点评 | 工业硅—有机硅产业链价格大涨,看好高景气度持续】
报告摘要事项:近期,国内工业硅、三氯氢硅、有机硅中间体及下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信化工观点:1)金属硅旺季限电开工率不足,下游需求高增有望维持长景气。近期金属硅价格上涨明显,黄埔港金属硅421价格约20200元/吨,环比上涨约1500元/吨,同比上涨8000元/吨。2020年我国... 展开全文有机硅行业点评 | 工业硅—有机硅产业链价格大涨,看好高景气度持续
报告摘要
事项: 近期,国内工业硅、三氯氢硅、有机硅中间体及下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国信化工观点:
1)金属硅旺季限电开工率不足,下游需求高增有望维持长景气。近期金属硅价格上涨明显,黄埔港金属硅421价格约20200元/吨,环比上涨约1500元/吨,同比上涨8000元/吨。2020年我国金属硅产能482万吨,其中新疆、云南、四川三地产能分别为170万吨、115万吨、63万吨,分别占国内总产能35.3%、23.9%、13.1%,合计占全国总产能72.2%。生产1吨金属硅需要12000-15000度电,因此金属硅生产呈现季节性,5-9月丰水期是生产旺季。近期云南、四川地区由于电站水量少、电力供应紧张,区域限电导致开工率不高;同时新疆地区由于原材料硅碳供给不足导致开工率受限。我们认为随着丰水期接近尾声,工业硅生产成本将逐步提高,而21Q4-22Q2下游多晶硅与有机硅新增产能较多,我们预计在明年丰水期到来之前金属硅有望维持高景气。
2)有机硅淡季不淡价格接近历史新高,受益于海外、国内需求高增。近期,国内DMC供应紧张局面加剧,本周国内有机硅中间体DMC价格上涨至33000-33300元/吨,部分价格甚至上涨至36000元/吨,环比上涨5%,同比上涨95%,根据卓创资讯测算目前DMC行业毛利约13000元/吨。一方面受到原材料金属硅涨价推动,另一方面终端需求良好,2021年上半年国内DMC出口16.1万吨,同比增长38.1%,预计全年出口有望超过30万吨。随着成本向下转移及待跌愿望不断扑空,下游对高价原料接受度提升。107胶价格上涨2000元至35000元/吨,D4价格上涨至33500元/吨,生胶价格上涨2000元至35000元/吨。
3)光伏多晶硅需求快速增长,拉动三氯氢硅进入上行周期。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光伏级三氯氢硅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2020年底,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56.6万吨,约60%用于生产多晶硅,40%用于生产硅烷偶联剂,2021年1-7月产量20.5万吨(剔除自用)。但从结构上看,我国电子级三氯氢硅仍大量依赖进口,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难度较大,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16.5万吨,在建产能只有约3.5万吨,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三氯氢硅用于硅烷偶联剂为主。我们按照2020-2022年光伏125GW、170GW、230GW装机量,1:1.2容配比计算,对应多晶硅需求在45万吨、61万吨、83万吨,对应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在23万吨、31万吨、42万吨,复合年化增速40%。我们认为今明两年三氯氢硅供需紧平衡,供需缺口分别为0.4、5.7万吨,行业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度。
投资建议:
我们建议关注具备50万吨/年单体产能的新安股份、6.5万吨/年三氯氢硅产能的三孚股份、36万吨/年单体产能的兴发集团、30万吨/年单体产能的东岳硅材、20万吨/年单体产能的三友化工等。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有机硅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行业新增产能投放进度超预期;下游需求及出口低于预期。
1
金属硅旺季限电开工率不足,下游需求高增有望维持长景气
近期金属硅价格上涨明显。黄埔港金属硅421价格约20200元/吨,环比上涨约1500元/吨,同比上涨8000元/吨。2020年我国金属硅产能482万吨,其中新疆、云南、四川三地产能分别为170万吨、115万吨、63万吨,分别占国内总产能35.3%、23.9%、13.1%,合计占全国总产能72.2%。生产1吨金属硅需要12000-15000度电,因此金属硅生产呈现季节性,5-9月丰水期是生产旺季。近期云南、四川地区由于电站水量少、电力供应紧张,区域限电导致开工率不高;同时新疆地区由于原材料硅碳供给不足导致开工率受限。我们认为随着丰水期接近尾声,工业硅生产成本将逐步提高,而21Q4-22Q2下游多晶硅与有机硅新增产能较多,我们预计在明年丰水期到来之前金属硅有望维持高景气。
2
有机硅淡季不淡价格接近历史新高,受益于海外、国内需求高增
近期国内 DMC 供应紧张局面加剧。本周国内有机硅中间体 DMC 价格上涨至 33000-33300 元/吨,部分价格甚至上涨至 36000 元/吨,环比上涨 5%,同比上涨 95%,根据卓创资讯测算目前 DMC 行业毛利约 13000 元/吨。一方面受到原材料 金属硅涨价推动,另一方面终端需求良好。随着成本向下转移及待跌愿望不断扑空,下游对高价原料接受度提升,107 胶价格上涨 2000 元至 35000 元/吨,D4 价格上涨至 33500 元/吨,生胶价格上涨 2000 元至 35000 元/吨。
国内有机硅消费量快速增长。出口量维持高位。截至 2020 年底国内 DMC 产能约 169 万吨,同比增长 6.3%,全年累计 产量 134 万吨,同比增长 11.5%,行业开工率约 80.0%。我国自 2014 年起由有机硅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2020 年 有机硅累计出口 24.3 万吨,同比增长 8.5%,进口 15.2 万吨,同比增长 2.9%;国内有机硅表观消费量 124.9 万吨,同 比增长 11.0%。2015 年以来 5 年 CAGR 为 11.1%。2021 年上半年国内 DMC 产量约 66 万吨,同比增长 20.0%,出口 16.1 万吨,同比增长 38.1%,预计全年出口有望超过 30 万吨,大幅拉动国内有机硅需求;国内表观消费量约 50 万吨, 同比增长 10.7%。
3
光伏多晶硅需求快速增长,拉动三氯氢硅进入上行周期
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光伏级三氯氢硅产品价格由不到 6000 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 15000-17000 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 10000 元/吨。2020 年底,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 56.6 万吨,约 60%用于生产多晶硅,40%用于生产硅烷偶联剂,2021 年 1-7 月产量 20.5 万吨(剔除自用)。但从结构上看,我 国电子级三氯氢硅仍大量依赖进口,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难度较大,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 16.5 万吨,在建产能只 有约 3.5 万吨,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三氯氢硅用于硅烷偶联剂为主。
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 年多晶硅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 32.7/44.3/52.2/61.5/70.2 万吨,2021-2025 年硅烷偶 联剂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 18.6/19.9/21.3/22.8/24.4 万吨。因此 2021-2025 年三氯氢硅总需求分别为 51.4/64.2/73.5/84.36/94.7 万吨,我们认为今明两年三氯氢硅供需紧平衡,供需缺口分别为 0.4、5.7 万吨,有望持续维 持高景气度。
4
投资建议:看好有机硅行业龙头企业
我们建议关注具备 50 万吨/年单体产能的新安股份、6.5 万吨/年三氯氢硅产能的三孚股份、36 万吨/年单体产能的兴发集团、30 万吨/年单体产能的东岳硅材、20 万吨/年单体产能的三友化工等。-国信证券 赞(17) | 评论 (18) 2021-08-24 09:55 来自网站 举报
-
-
【旗滨集团(601636)2021年中报点评:从超预期到再超预期 】
本报告导读:公司2021年中报业绩落在预告区间中枢位,彼时业绩预告大超市场预期。浮法涨价驱动业绩弹性,而公司新业务进展顺利,新成长已然加速。投资要点:维持“增持”评级。21H1实现收入67.8亿元,同增78.87%,归母净利21.9亿元,同增333.32%,扣非后归母净利21.5... 展开全文维持“增持”评级。21H1实现收入67.8亿元,同增78.87%,归母净利21.9亿元,同增333.32%,扣非后归母净利21.5亿元,同增365.92%,业绩落在预告区间中枢位,彼时业绩预告大超市场预期。上调公司2021-23年归母净利至51.5(+9.15)/60.5(+7.47)/77(+7.54)亿元,对应eps1.92/2.25/2.87元,给予公司2022年目标PE 15.5X,目标价35元。
浮法涨价超预期,驱动业绩弹性。测算公司Q2原片销量约3300万重箱,同减约300万重箱,主要源于去年同期赶工基数较高,实际上今年二季度需求旺盛依然,行业生产企业库存去至历史最低位;而原片涨价贯穿二季度,行业白玻均价涨幅超500元/吨,覆盖原燃料上行成本,测算公司Q2箱净利超40元。我们认为下半年才是真正的旺季,而供给端增量较上半年收敛,玻璃价格有望再创新高。
新业务进展顺利,新成长加速。公司电子玻璃进入大客户供应链,三四季度将批量供应,二期临近开工建设,有望加速赶超可比对手;药玻21Q1已点火,填补我国中性硼硅管制瓶生产技术空白,良率持续提升;光伏玻璃已获得部分大客户认证,8月始加速放量,我们判断11月前有望实现2500t/d产线的全面转供。公司成长逻辑日渐清晰。
“现金牛”旗滨,报表持续优化。期末公司在手现金及等价物达29.2亿元,覆盖有息负债(25.6亿元),公司期间财务费用率仅约0.73%,同比下降1.76pct,我们判断公司全年财务费用有望转负。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超白浮法转供不及预期、电子玻璃进展缓慢。(鲍大侠之建材)
旗滨集团(601636)2021年中报点评:从超预期到再超预期
本报告导读:
公司2021年中报业绩落在预告区间中枢位,彼时业绩预告大超市场预期。浮法涨价驱动业绩弹性,而公司新业务进展顺利,新成长已然加速。
投资要点:
赞(18) | 评论 (16) 2021-08-23 14:37 来自网站 举报
-
-
【【华西军工】鸿远电子:环比再增长,持续超预期】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实现营收12.51亿元,同比增长80.56%,实现归母净利润4.54亿元同比增长121.25%,继续超预期。主要观点01自产和代理业务持续高景气,环比净利润持续增长公司2021Q2实现营收6.58亿元,同比增长57.42%,环比增长10.96%... 展开全文【华西军工】鸿远电子:环比再增长,持续超预期
事件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实现营收12.51亿元,同比增长80.56%,实现归母净利润4.54亿元同比增长121.25%,继续超预期。
主要观点 01 自产和代理业务持续高景气,环比净利润持续增长 公司2021Q2实现营收6.58亿元,同比增长57.42%,环比增长10.96%;实现归母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78.46%,环比增长8.26%,公司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环比增长,2021H1实现归母净利润占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的93.48%。其中自产业务依旧是公司增长最为强劲的板块,实现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102.65%。公司自产业务主要面向航空航天等特种领域,持续的环比增长也再次印证了下游航空航天等特种领域高景气度。
报告期公司代理业务实现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54.73%,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与京东方、锦浪科技、北京三合兴及中国西电等主要客户的合作力度,并得益于下游客户所处行业景气度高、自身业务发展较快等原因。
利润率方面,报告期公司整体毛利率54.26%,创历史新高。我们认为公司毛利率继续增长主要系1)自产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2)自产产品高端化带来的价值量和毛利率提升;3)产量大幅提升带来规模效应。预计公司自产业务毛利率水平将维持稳定,整体毛利率随自产业务占比的提升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
02 军用MLCC市场格局稳定,公司将充分享受行业红利 考虑到十四五期间武器装备放量,新型号战机和导弹等武器装备需求量均有数倍的提升,同时装备信息化程度提升和国产化率提升也将拉动国产军用MLCC的需求量,军用MLCC整体市场空间预计将持续快速扩大,行业红利极其明显。而军用MLCC行业格局非常稳定,其中鸿远电子、火炬电子和成都宏明三家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军用MLCC市场。行业在快速增长,技术门槛和军品供应商的稳定性或将使军用MLCC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公司作为核心供应商之一将充分享受行业红利带来的业绩增长。我们认为,公司的高增长模式具有至少3年的持续性,将随着下游武器装备质和量的双升在业绩中充分体现。
03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第二成长曲线已逐步明晰 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8.88%,达到2444.40万元,主要系公司当期新增研发项目较多以及鸿远苏州投产后也开始了项目研发工作。公司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直流滤波器产品报告期实现营收1,283万元,同比增长266.77%,占公司自产业务收入的比例提升至1.69%;同时公司持续加大北京生产基地特种瓷介电容器新品的开发力度,加速苏州生产基地核心产品瓷介电容器从材料到产品的全面系列化、国产化、产业化建设进度,并加快成都产业基地新产品线的布局及建设。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产品质量和自主可控程度将持续提升,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类也将不断扩展,为公司开辟出MLCC以外的增长点,也将提升公司在军用关键元器件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地位。
投资建议 根据公司二季度经营情况以及所处细分行业的良好景气状况,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将公司2021年营收预测从25.99亿元上调至28.30亿元,2022年由37.13亿元上调至39.69亿元,2023年48.44亿元上调至51.76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021年8.02亿元上调至8.90亿元,2022年11.66亿元上调至12.47亿元,2023年15.30亿元上调至16.37亿元,对应EPS分别为3.83元,5.37元和7.04元,对应PE分别为39X、28X和2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公司自产产品主要应用方向为国防军工方向,客户采购计划性强,存在客户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2)公司瓷料研制能够帮助公司自主可控程度进一步提升,但瓷料研发技术难度高,存在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3)公司代理业务受国际MLCC价格影响大,存在产品价格和利润率水平下降的风险。
赞(19) | 评论 (14) 2021-08-23 13:39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军工】行业跟踪-国防信息化入拐点:集成电路供不应求、被动器件品类扩展,通信指控或进入洗牌】
核心观点国防军工“十四五”正式开启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纪元,类比汽车、手机“要加快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国防军工行业正式开始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纪元,产业机遇阶段可类比提前步入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手机、汽车等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展开全文【天风军工】行业跟踪-国防信息化入拐点:集成电路供不应求、被动器件品类扩展,通信指控或进入洗牌
核心观点 国防军工“十四五”正式开启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纪元,类比汽车、手机
“要加快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国防军工行业正式开始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纪元,产业机遇阶段可类比提前步入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手机、汽车等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产业信息网,以汽车为例,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比例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4%,成长到现在的 30%左右。未来仍将进一步提升,预期到2030年,该比例将可达到50%。
产业投资架构包含:上游——军工电子元器件(有源器件、被动器件);中游——嵌入式板卡与集成组件/模块;一级配套/整机——信息化分系统/信息化设备整机。
上游-军工电子元器件:信息化的基石,国防信息化价值投资的核心
(1) 集成电路类(归为有源器件):
供给关系不平衡,供给缺口大。型号排产上升+单机价值量提升+国产替代+型号渗透率提升+洗牌集中度提升。我们认为,集成电路类企业处于四重增长叠加行业洗牌阶段,是国防信息化中的最佳赛道。主要关注:
FPGA/主控/接口芯片——紫光国微、复旦微电;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睿创微纳;芯片电源——新雷能、宏达电子;GPU——景嘉微;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振芯科技。
(2) 被动器件类:
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下,集成度预计出现显著上升,元器件需求预计走向小型化高性能方向,此外由于高频段的不断应用,微波类产品需求将出现。“十四五“器件将从单一品类走向多品类,紧密跟随排产增长+单机价值量上升+新品类增量增长路径。新品放量前期将主要为跟随下游的稳定增长期。
电容:鸿远电子\火炬电子\宏达电子;连接器:中航光电\航天电器;多品类-振华科技。
中游-嵌入式板卡与集成组件/模块
此类企业主要为运用军工电子元器件进行集成设计、算法设计的模块级、组件级供应商,主要为型号驱动力逻辑,若为先进战机、导弹配套则具备高增速可能。关注导引头TR/固态组件、航空航天信息化功能板卡(嵌入式)类。
如TR组件:雷电微力(拟上市)、天箭科技;板块:智明达。
一级配套/下游整机 -信息化分系统/信息化设备整机
(1)信息化分系统
武器装备整机中信息化分系统的承研承制单位,为总装企业的最高级别供应商,主要关注航空航天、导弹方向分系统企业。
导引头:高德红外(也含整机)、雷科防务;数据链:盟升电子;通信系统:七一二、海格通信等。
(2)信息化设备整机
信息化整机产品多为通信、指挥类,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关键环节。
通信整机:需求高景气叠加进入洗牌阶段,目前军用通信模式或随ICT行业发展进入数字化多模集成化的发展方向,传统单一能力企业或在总体单位竞争中洗牌落败,技术能力布局全面的企业或出现需求量级复苏+行业份额上升双重逻辑。
关注:海格通信、七一二、上海瀚讯;
指控整机:需求高景气叠加进入洗牌阶段,分区域的垄断供应商格局或随着联合作战时代到来得到打破。
关注:中科星图
风险提示:军工订单低于预期、军工改革进度低于预期、军工研制进度低于预期。
赞(27) | 评论 (14) 2021-08-23 11:14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军工】核心推荐-鸿远电子:自产业务持续显著放量,“十四五”高增速可期】
核心观点中报符合环比持续增长预期,自产业务持续快速发展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同比增长80.56%;归母净利润为4.54亿元,同比增长121.25%。其中,自产业务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102.65%,延续高增长趋势;代理业务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5... 展开全文【天风军工】核心推荐-鸿远电子:自产业务持续显著放量,“十四五”高增速可期
核心观点
中报符合环比持续增长预期,自产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同比增长80.56%;归母净利润为4.54亿元,同比增长121.25%。其中,自产业务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102.65%,延续高增长趋势;代理业务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54.73%,下游客户行业高景气推动业务持续较快增长。单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收6.58亿元,同比增长57.42%,环比增加11.12%;归母净利润为2.36亿元,同比增长78.49%,环比增长8.38%,符合环比持续提升预期。
毛利率方面,整体毛利率为54.26%,同比增加4.2pct;自产业务毛利率为81.94%,同比下降0.2pct;代理业务毛利率为11.61%,同比下降0.73pct,判断由于高毛利率的自产业务占比提升导致整体毛利率提升。研发费用为2444万,同比增长68.88%,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民用高Q值MLCC开发,并在军用SLCC、金端MLCC的技术基础上开发了民用芯片瓷介电容器,未来将应用于光通信、5G基站等领域。
“十四五”:新一代武器装备带来用量提升,军工电子迎来最好成长阶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我军在“十四五”期间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确定2027年建军目标新节点、加快武器升级换代,同时加快智能化武器发展、加速战略性颠覆性武器装备发展、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新一代武器装备或将在“十四五”及2035年远期具备高景气,其中军工电子元器件望在“十四五”各类新型装备中作为信息化的主要实施载体,具备单位装备价值量占比和装备排产双升逻辑,产业趋势参考其它信息化成熟领域,如智能手机、汽车的电子元器件应用趋势。
军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代理业务或伴随下游客户行业高景气保持较高增速
军品业务方面,2020年下半年开始下游需求大幅增长,2021H1鸿远电子业绩延续高增速,推测军用MLCC市场规模已显著增长,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军用MLCC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提升。另外,公司持续拓展新品类单层SLCC、射频MLCC等,其中大功率射频微波多层瓷介电容器已实现小批量供货,国产替代空间显著。
代理业务方面,公司代理多个国际知名厂商的多条产品线,经营产品种类几十种,合作客户数量千余家,新签约Amphenol(安费诺)、普思等品牌代理,横向拓宽产品种类及行业领域。我们认为,公司代理业务产品品类丰富,并具有良好的客户基础,有望随下游需求的提升实现持续高增长。
盈利预测与评级:综上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我国军用MLCC核心供应商,军品业务有望充分受益于“十四五”跨越式武器装备需求驱动,未来3-5年有望持续放量;民品端,自产民品将在部分细分市场逐步突破,代理业务有望延续较快增长。我们预计2021-23年营业收入为26.86/36.42/47.6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80/12.33/16.55亿元,对应EPS为3.79/5.31/7.12元,对应PE为46.37/33.08/24.6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军用产品降价的风险,代理业务下游市场需求变动的风险,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
赞(13) | 评论 (15) 2021-08-23 10:07 来自网站 举报
-
-
【中泰机械异质结线上策略会 】
会议专家:异质结制造专家:易总 爱康科技异质结项目负责人杨总 东方日升异质结项目负责人异质结设备专家:张总 捷佳伟创CTO杨总 钧石能源总裁谢总 创一智能董事长异质结材料专家:常总 金阳硅业总经理陈总 壹纳光电总经理黄总 爱康科技研究院院长一、异质结行业逻辑汇报中泰机械冯胜团队自... 展开全文中泰机械异质结线上策略会
会议专家:
异质结制造专家:
易总 爱康科技异质结项目负责人
杨总 东方日升异质结项目负责人
异质结设备专家:
张总 捷佳伟创CTO
杨总 钧石能源总裁
谢总 创一智能董事长
异质结材料专家:
常总 金阳硅业总经理
陈总 壹纳光电总经理
黄总 爱康科技研究院院长
一、异质结行业逻辑汇报
中泰机械冯胜团队自2018年率先启动光伏新技术研究,明确提出《技术进步将替代政策波动成为产业的关键变量》,先后发布多篇围绕HJT的深度研究报告。2021年4月我们召开《异质结量产电话会议》,在底部坚定看好异质结产业链。站在当前时点,我们关于异质结产业链的逻辑主要分为三点:
一、异质结行业的正在发生的变化。与2019年山煤扩产10GW相比,异质结已经从主题性行情转变为中长期确定的趋势。2021年以来,行业主要发生四点变化:
1、能源巨头积极布局异质结产业链。周末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华润电力布局12GW异质结项目】8月13日,华润电力12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项目于舟山启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4条 500MW 二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线和24条500MW电池组件封装生产线等主体工程,项目总投资110亿元。二是【浙能电力战略投资浙江爱康光电】8月13日,浙能电力拟投资3亿元认购浙江爱康光电新增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将持有浙江爱康光电20%股份,增资所获得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浙江爱康光电湖州长兴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及叠瓦组件项目的建设、生产和经营。除此之外,光伏产业龙头纷纷布局GW级异质结产线,产业链对异质结的关注度前所未有之高。
2、异质结设备成本大幅降低。2020年异质结设备国产化后单GW投资额降至4-4.5亿元/GW,2021年以来,随着钧石推出板式PECVD大腔体方案(13*13),捷佳伟创推出管式PECVD方案,预计年底单GW投资额将降至3-3.5亿元。单GW投资成本的降低将直接带来投资回收期的缩短,从而带动产业投资热情。
3、银浆问题具备明确解决路线。异质结金属化电极方案分为三类:纯银浆的丝网印刷、银包铜丝网印刷以及铜电镀(无丝网印刷)。纯银浆的方案由于单耗较高及低温银浆价格较贵,是制约异质结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银包铜预计较纯银方案节省银浆成本50%以上,铜电镀预计能节省成本80%以上。目前光伏行业主流公司均已对铜电镀技术进行研发和推进。
4、量产转换效率拉开差距。研发级转换效率持续创新高,各家均做到25%以上。更为核心的量产转换效率数据,根据我们现场调研,在采用RPD后,爱康科技已经能实现稳定量产转换效率24.8%,相较于PERC当前的22.8%拉开2个百分点差距。
二、当前时点下异质结关注的重点。
我们要重点强调,此次异质结产业链的机会起于能源巨头和产业龙头布局GW级以上的异质结,其本质在于技术的中长期技术趋势确定。但从短期来看,异质结性价比仍需提高,当前4-4.5亿/GW的设备投资额、转换效率24%出头的常规异质结技术,在设备开机率相对较低、低温银浆技术相对较贵的背景下,并不能带动产业链的投资热潮。
以此次华润电力的投资项目来看,项目内容为建设二代异质结太阳能生产线,目标转换效率在26%,较当前具备进一步提升空间。我们认为后续异质结关注的重点也将集中在技术的降本增效两个维度:
①降本类技术:铸锭单晶、银包铜及铜电镀、大腔体板式PECVD、管式PECVD。
②增效类技术:HBC、CAT-CVD、RPD。
今天全天,我们也将重点围绕这两类技术进行投资机会分析。
三、建议重点关注的标的。
市场空间:作为光伏行业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异质结带来的投资机会将与单晶替代多晶媲美,预计设备市场空间(450-600亿),银浆市场空间(300亿),靶材市场空间(150亿),电池与组件空间(几千亿级)。
数据来源:《异质结深度报告:颠覆与被颠覆》
投资建议,推荐三条主线:
1)异质结设备公司率先迎来订单催化。首推捷佳伟创,全面技术布局能够应对技术路线变化,对应2022年仅30倍出头,具备明显预期差。其次建议关注:电池设备(迈为股份、金辰股份)、N型硅片(金博股份)、组件变化(奥特维)。
2)当前已布局异质结制造的企业具备先发优势:爱康科技、东方日升。
3)异质结量产将带动材料需求提升:低温银浆及银包铜(苏州固锝、帝科股份)、靶材(隆华科技)、铸锭单晶硅片(金阳新能源)。
注:除捷佳伟创、金博股份外,盈利预测均来自wind一致性预期。
风险提示:异质结新技术推进不及预期,行业扩产不及预期。
二、会议要点合辑
1、爱康科技:易总 爱康科技异质结项目负责人
要点:
1、短期内长兴和泰兴2个基地的异质结电池产能整体规划大约是5GW。根据老板的想法,我们争取今年年内整体实现3GW产能投产,剩余的2GW将于明年上半年投产。我们三个基地的整体规划是长兴基地规划到10GW,泰兴基地规划到6GW,赣州基地也是规划到6GW。
2、组件的可靠性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问题,我们要如何把组件的衰减控制到如3%以内,这个问题和设备关系很大,与工艺也有一定关系,这个问题我们花了一个多月解决,这是最大的问题,当时是从材料端和工艺端共同去努力解决的,从刚开始衰减的6%到后来做到1%多一些。
3、良率也很关键,我们现在良率为97%。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造替换一些东西,比如很简单的托盘、吸嘴、花篮也需要考虑,这些和以前17年18年做量产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时候对电池和组件的要求和现在不一样,现在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是最大的考验。从功率提效来看并不难,还有一些国产材料的导入,比如添加剂、靶材、银包铜的选择都做完了。现在我们慢慢开始做降本的工作。
4、在RPD的助力下,我们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4.8%。
5、异质结最大的问题就是设备成本和材料成本的问题,目前正在被逐一解决。效率上领先PERC1.4-1.5个百分点没问题。从现在来看,以前我觉得异质结的设备成本到4个亿是极限,现在来看还会再少一点,它的设备成本下降也还可以。材料的痛点还是在银包铜,银浆的现在成本是8000元/KG,银包铜肯定会降到5000元/KG以下,成本降了七八分钱,这是个关键。我相信9月份肯定会出结果,这个东西一出来,成本下降30%-40%很正常。气体化学品在成本中占比较小。所以今年下半年就是元年。
2、东方日升:杨总 东方日升异质结项目负责人
要点:
1、后续扩产规划:我们大概从2019年开始决定要做异质结,一开始我们在常州这边规划了一个500MW的基地,第一期我们大概购买了100MW的第一条线设备,主要用于工艺调试。后续我们初步的规划是第一条线目前已经差不多了,把厂区原有500MW的规划陆续填满相对应的一些设备。待银包铜等技术路线验证成熟后,我们会考虑GW级扩产规划。
2、新的金属化电极方案很关键。银铜浆一旦在组件上确认到它的特性和银浆一样,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一个影响。用银铜浆的成本有机会降一半,甚至更低。如果再搭配相关技术,有机会可以达到3折-4折的银浆成本,异质结和PERC的成本差距有机会从2毛5降到1毛,甚至更低。铜电镀是半导体成熟技术,有望将成本进一步降低。
3、异质结设备看法:我个人来看,迈为做的比较早,他的思路包括210半片和组件焊接方案对行业都具备启示意义;钧石在这上面已经投钱跑了很多年,我相信他们在异质结的改善上以及一些成功率上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捷佳伟创目前在提供的方案上给出的比较多,也有一些不错的想法,比如说管P和RPD对行业的降本增效意义重大,所以我觉得捷佳伟创这边主要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让客户可以自己来选择他的一些工艺路线。以PECVD为例,在市面上已经有五六家厂商都在做了,包括金辰股份,这是比较健康的方向,就是各家厂商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大家都不断让异质结产业可以向上成长。
3、捷佳伟创:捷佳伟创CTO张总
要点:
1、捷佳伟创异质结设备布局:捷佳伟创在异质结设备领域的思路是提供高转换效率、低成本、低设备投资来展开,常规4道设备均能提供,且还在管式PECVD、CATCVD、RPD、铜电镀等新技术进行。公司全面布局的思路是因为认为常规异质结设备(转换效率24-24.2%,设备投资成本4.5亿/GW)经济性仍需提升。
2、常州中试线进度:中试线大概6月1号的时候设备开始进场,采用的是平板式的、10*10的PECVD,TCO采用PVD(RPD送客户了),7 月 20 号我们的首批片下线了,近期将会出板P数据。管P8月1日入场,首次镀膜的效果也是非常理想,预计也会很快有正式结果出来。中试线上有客户工程师驻厂,数据验证客户也第一时间知晓。
3、管式PECVD优点:一是管式PECVD投资成本较低,当前单GW的投资与板式PECVD的差异是9000万-1亿,未来下降的幅度会更高。二是管式设备的工艺灵活,可以自由搭配。三是管式异质结设备的能耗与平板式设备和Cat设备相对来说比较低。四是管式设备采用并行处理方式,开机率更高。
4、RPD进度:目前在客户量产端能够达到平均转换效率24.8%的水准,我们预期后期通过INIP流程变更等,在不牺牲设备量产能力的前提下,可以短期内实现平均转换效率达到 25% 的水准,总体上来讲RPD性能已经完全达到在客户端高效量产的水准。在客户端RPD的电池转换效率相对于PVD来讲非常有优势,且采用RPD镀膜的电池在组件端的输出功率比PVD要高出 0.3% 左右(不考虑遮边),电池转换效率和在组件端输出功率的贡献叠加使RPD优势明显。
4、钧石能源:钧石能源总裁杨总
要点:
1、华润电力舟山12GW项目:这个项目是由华润电力与舟山海投共同合资成立的项目公司。去年福建钧石就跟舟山就这个项目有签约,整个项目从一开始的规划、立项、技术方案、投资招商政策的洽谈,我们都是在做一些引导性、前期的规划性工作。项目所有都是整线的方案,市面上目前能提供二代异质结整线装备与产品、承担完成这个项目的只有钧石能源。我们在这个项目上需要提供整个设备解决方案、技术上的支持跟服务,以及前期工厂运营的支持。
2、PECVD中大腔体串联较小腔室多腔室串联优势明显。大腔体设备产能更大,也可以进行多腔室串联,相较于小腔室多腔体PECVD具备更低的设备综合投资成本、更低的COO成本;但由于腔体越大均一性则更难以控制,因此难度非常高,钧石也是经过10多年的6代产线研发才达成的金石能源目前腔体大小为3M*3M, 相当于液晶领域的10.5代线的面积,钧石PECVD单载板生产已达到13*13=169片(166尺寸),业内领先。
3、微晶化在异质结是成熟技术。2007年钧石已经和南开大学承接了国家863非晶微晶叠层薄膜电池,实现国内首个微晶电池产业化,2009年承接国家863非晶微晶叠层成套技术装备,均已结题。微晶化同时适用于大腔室和小腔室多腔体的PECVD,效率会提升0.2%-0.3%,目前来看还缺经济性,微晶化的痛点是大大降低了生产节拍以及生产均一性难以保障,还需要改良。
4、钧石能源在异质结设备竞争中优势突出。从存量订单来看,金石能源在通威项目提供了两条核心装备(PECVD与PVD),产能500MW;钜能电力原产线是500MW铜栅生产线,现在增补了200MW银栅产线。晶澳项目合约已经签订收到部份预付款,相关订单细节目前还不能透露。目前公司在谈订单规模超过5GW。
5、创一智能:创一智能董事长谢总
要点:
1、异质结自动化设备的重要性:异质结理解为晶体硅的制程、薄膜的工艺,对膜层保护的要求是很高的,对自动化的制程要求也很高,而且自动化制程的销售额占比也比较高,占到 15% 左右,以转换效率24%来类比,如果1GW对应1年20亿销售额,自动化的良品率和产能每下降一个点,会导致产线一年会损失 2000 多万。这个损失得靠提高 0.5%转换效率才能弥补。
2、激光设备在异质结工艺中的应用:①我们现在做半片可以选择在制程之前把它变成半片,或者在组件端做成半片,一般都采用激光划片,就是大家说的无损切割。②激光转印,就是用激光的方式就是移印银浆,取代丝网印刷制程。③微晶未来可以用激光去退火,未来HBC是不是也会用到激光设备还要再去开发探讨。
3、铜电镀设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设备类似于PVD把种子打到膜层上,第二部分就是从曝光显影的设备形成电路图,第三个就是电镀设备,把相关的线路图镀在硅片上,由之前的丝网印刷变成了现在的三个步骤。
6、铸锭单晶:金阳新能源硅业科技总经理 常总
要点:
1、公司自主开发两个技术门槛:一是在坩埚上进行图层设计;二是后续硅片除杂的处理。公司解决了铸锭单晶技术路线中的外观和位错两个问题,具备给供应商批量供货的能力,九月会开始全面的生产182大尺寸的铸锭单晶硅片,目前公司P型、N型产品都提供,覆盖市场主流尺寸。
2、铸锭单晶的优势:硅原材料成本低、电耗低、氧含量低、尺寸优势、空间利用率高;电阻率分布集中。目前公司铸锭单晶在同客户同产业绝对效率PERC可以保持在0.25%以内,HJT在0.3%以内,单片售价较常规拉晶硅片低0.6元/片以上,主要是因为铸锭单晶的硅料成本比拉晶成本低,与市场上的拉晶硅料成本相差60元每公斤以上。
3、产能规划与售价:290个铸锭炉到2021年底可以达到6GW的年产能,9月开始全面量产,本年的出货量大约1.6GW;2022年公司的硅片生产线满负荷运行,将有望达到年产20GW硅片。182硅片售价预计为4.6元/片,毛利率在30-35%。
7、靶材:长沙壹纳董事长 陈总
要点:
1、ITO靶材在异质结与平板检测应用中存在差异:最大区别在于平板显示更关注的是透光率和导电性,异质结不仅在可见光,还需要在近红外有很好的透光率。导电性要求方面,异质结需要有2个接触面:一个是跟非晶硅层接触,第二个是跟金属铟的接触,两个界面之间需要解决欧姆接触的问题。
2、竞争格局:公司在RPD领域竞争对手主要为日本公司,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内没有竞争对手;PVD领域中国内厂商包括先导稀材、隆华科技(子公司晶联)。973产品有一定技术壁垒,且良率较低,产品价格较高;9010产品市场竞争充分,价格较低。
3、铟的制约:目前原材料铟的耗用量约为5-6毫克/wh,对应单GWh耗量为5吨左右(考虑用料回收的情况下)。目前铟的产能及储备充足,长期看不会制约异质结行业发展。
8、金属化电极:爱康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研创材料总经理黄博士
要点:
1、异质结金属化电极方案分为三类:纯银浆的丝网印刷、银包铜丝网印刷以及铜电镀(无丝网印刷)。其中银包铜预计较纯银方案节省银浆成本50%以上;铜电镀预计能节省成本80%以上。目前光伏行业主流公司均已对铜电镀技术进行研发和推进。
2、从工艺来看,传统的铜电镀采用的是挂镀的方式,量产效率及良率较低,当前已发展第二代链条式方式,且采用印刷工艺替代传统的掩膜工艺,成本大幅降低。此外针对环保问题各家也均进行妥善处理。从设备来看,铜电镀目前单GW投资额预计在1-1.2亿,较丝网设备更高,但随着设备的国产化,预计成本会大幅降低。
3、设备公司中捷佳伟创重点在布局铜电镀工艺,且RPD设备镀膜所用的IWO材料与铜电镀工艺具备更佳的契合度。
三、爱康科技异质结项目进展
专家:易总 爱康科技异质结项目负责人
要点:
1、短期内长兴和泰兴2个基地的异质结电池产能整体规划大约是5GW。根据老板的想法,我们争取今年年内整体实现3GW产能投产,剩余的2GW将于明年上半年投产。我们三个基地的整体规划是长兴基地规划到10GW,泰兴基地规划到6GW,赣州基地也是规划到6GW。
2、组件的可靠性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问题,我们要如何把组件的衰减控制到如3%以内,这个问题和设备关系很大,与工艺也有一定关系,这个问题我们花了一个多月解决,这是最大的问题,当时是从材料端和工艺端共同去努力解决的,从刚开始衰减的6%到后来做到1%多一些。
3、良率也很关键,我们现在良率为97%。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造替换一些东西,比如很简单的托盘、吸嘴、花篮也需要考虑,这些和以前17年18年做量产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时候对电池和组件的要求和现在不一样,现在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是最大的考验。从功率提效来看并不难,还有一些国产材料的导入,比如添加剂、靶材、银包铜的选择都做完了。现在我们慢慢开始做降本的工作。
4、在RPD的助力下,我们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4.8%。
5、异质结最大的问题就是设备成本和材料成本的问题,目前正在被逐一解决。效率上领先PERC1.4-1.5个百分点没问题。从现在来看,以前我觉得异质结的设备成本到4个亿是极限,现在来看还会再少一点,它的设备成本下降也还可以。材料的痛点还是在银包铜,银浆的现在成本是8000元/KG,银包铜肯定会降到5000元/KG以下,成本降了七八分钱,这是个关键。我相信9月份肯定会出结果,这个东西一出来,成本下降30%-40%很正常。气体化学品在成本中占比较小。所以今年下半年就是元年。
四、东方日升异质结项目进展
专家:杨总 东方日升异质结项目负责人
要点:
1、后续扩产规划:我们大概从2019年开始决定要做异质结,一开始我们在常州这边规划了一个500MW的基地,第一期我们大概购买了100MW的第一条线设备,主要用于工艺调试。后续我们初步的规划是第一条线目前已经差不多了,把厂区原有500MW的规划陆续填满相对应的一些设备。待银包铜等技术路线验证成熟后,我们会考虑GW级扩产规划。
2、新的金属化电极方案很关键。银铜浆一旦在组件上确认到它的特性和银浆一样,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一个影响。用银铜浆的成本有机会降一半,甚至更低。如果再搭配相关技术,有机会可以达到3折-4折的银浆成本,异质结和PERC的成本差距有机会从2毛5降到1毛,甚至更低。铜电镀是半导体成熟技术,有望将成本进一步降低。
3、异质结设备看法:我个人来看,迈为做的比较早,他的思路包括210半片和组件焊接方案对行业都具备启示意义;钧石在这上面已经投钱跑了很多年,我相信他们在异质结的改善上以及一些成功率上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捷佳伟创目前在提供的方案上给出的比较多,也有一些不错的想法,比如说管P和RPD对行业的降本增效意义重大,所以我觉得捷佳伟创这边主要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让客户可以自己来选择他的一些工艺路线。以PECVD为例,在市面上已经有五六家厂商都在做了,包括金辰股份,这是比较健康的方向,就是各家厂商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大家都不断让异质结产业可以向上成长。
五、捷佳伟创异质结技术进展
嘉宾:捷佳伟创CTO张总
要点:
1、捷佳伟创异质结设备布局:捷佳伟创在异质结设备领域的思路是提供高转换效率、低成本、低设备投资来展开,常规4道设备均能提供,且还在管式PECVD、CATCVD、RPD、铜电镀等新技术进行。公司全面布局的思路是因为认为常规异质结设备(转换效率24-24.2%,设备投资成本4.5亿/GW)经济性仍需提升。
2、常州中试线进度:中试线大概6月1号的时候设备开始进场,采用的是平板式的、10*10的PECVD,TCO采用PVD(RPD送客户了),7 月 20 号我们的首批片下线了,近期将会出板P数据。管P8月1日入场,首次镀膜的效果也是非常理想,预计也会很快有正式结果出来。中试线上有客户工程师驻厂,数据验证客户也第一时间知晓。
3、管式PECVD优点:一是管式PECVD投资成本较低,当前单GW的投资与板式PECVD的差异是9000万-1亿,未来下降的幅度会更高。二是管式设备的工艺灵活,可以自由搭配。三是管式异质结设备的能耗与平板式设备和Cat设备相对来说比较低。四是管式设备采用并行处理方式,开机率更高。
4、RPD进度:目前在客户量产端能够达到平均转换效率24.8%的水准,我们预期后期通过INIP流程变更等,在不牺牲设备量产能力的前提下,可以短期内实现平均转换效率达到 25% 的水准,总体上来讲RPD性能已经完全达到在客户端高效量产的水准。在客户端RPD的电池转换效率相对于PVD来讲非常有优势,且采用RPD镀膜的电池在组件端的输出功率比PVD要高出 0.3% 左右(不考虑遮边),电池转换效率和在组件端输出功率的贡献叠加使RPD优势明显。
正文:
1. 捷佳伟创在异质结设备这一块的布局以及设备相关的战略方向?
捷佳伟创在异质结技术、设备领域的布局和研发根据三个特征来展开。第一个特征是转换效率效率的高效性,异质结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5% 以上才具有可量产性、盈利性,我们目前主要是针对RPD的TCO镀膜和未来的靶材研究、PECVD的IINP工艺流程,管式和平板式PECVD以及CatCVD的微晶化这三个方向来进行量产化可行性研究。第二个特征是低成本,主要是在硅材料、银浆以及金属化电极,还有低运营成本。低运营成本可能前期在异质结领域关注度不够,但大家都量产后未来的竞争就是低运营成本的竞争。第三个特征是低设备投资,只有首次投入门槛下降才会让异质结技术的量产、规划规模迅速的扩展,带来运营折旧压力的下降。
设备布局
公司制绒设备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而且在客户端的机制表现没有问题。我们在各种设备里都有相应的产品,我们现在的中试线上全部都是捷佳伟创自己制造的设备,包括自动化、制绒、平板式和管式的PECVD、PVD、RPD、新型印刷方式。
中试线的情况
中试线大概6月1号的时候设备开始进场,采用的是平板式的、10*10的PECVD,TCO镀膜本来我们是按照PAR(PVD+RPD)的布局,但是RPD临时给客户了,所以没用。印刷这一块包括固化都是自己制造的,其中所有的自动化都由捷佳伟创自己来完成。大概在 7 月 20 号我们的首批片下线了,截止到现在效率都在持续爬坡,目前效率状况比较令人满意的。根据这段时间设备在中试线上和在我们客户端的运作情况来看,我们目前所有的设备包括平板式PECVD的运行都非常稳定,腔体的设计已经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跟进口的PECVD也做了一些横向的比较,数据也非常满意。管式PECVD在 8 月 1 号也进入了我们中试线,这几天开始镀膜了,首次镀膜的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很短的时间内我们会有电池数据的一个对比,这是我们中试线的基本情况。
我们未来的路线图围绕高效、低成本、低设备投资,把能做的工作做到客户认可的程度。预计在三季度末,我们量产达到平均转换效率24.8%的水准,现在在我们的客户端,在采用传统的RPD设备和IINP工艺流程而非最新的微晶化的情况下,就已经完全实现了这个目标,大概在四季度末,也就是明年年初,我们预计可以达到平均转化效率 25%的技术能力。最新的微晶化技术总体上来讲,对于转换效率有提升,但是对于量产的良率和设备的产能都有巨大的损耗,所以我们会在管式设备和CatCVD上面做更加具体的研究,针对微晶化有专项设备来进行发展。低成本这一块,目前国内的量产效率一般是24 到 24.2%的水准,前期投资都在4.8亿到5亿之间,甚至比5亿更高,非硅成本都是在 4 毛左右,表明常规类的异质结设备经济性需要提升。
在捷佳伟创两道印刷这种新型印刷方式的推动下,预期银浆的耗量前期能够先下降 35% ,我们还会采用其他的方式(正在进行实验),预期在未来一个时间段以内,银浆耗量总体上能够下降到50%左右,这个不是以银包铜的方式来实现,今后银包铜的研发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可以跟我们的这些技术进行相应地叠加。通过管式设备、两道印刷方式的导入,对于能耗会有巨大的贡献,能够将运营成本降低1.5分左右。设备这一块通过导入各种新型技术,也有一个客观的下降空间,这是作为设备厂家,我们在近期能够完成的一些降本方案,这样异质结可能就会从高投入门槛逐渐进入具有盈利能力的新型技术路线。
2.管式PECVD与平板式PECVD、CatCVD对比
第一,管式设备投资成本较低且对于新型工艺技术路线的兼容性比较好,是天然的IINP相应设备配套,微晶化对于平板式设备镀膜速率的影响很大,现在至少是 1.2 的镀膜比例,但是由于管式设备的工艺节拍大概是 20 分钟,镀膜时间只占了工艺时间的1/ 10 到 1/ 5,所以微晶化对于管式设备产能的影响很小,因此管式设备对于微晶化的支持和兼容表现的比平板式设备更有优势,而CatCVD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它本来就是采用热分解方式来实现的设备形式。第二,管式设备的工艺灵活,可以控制更好的界面层,也可以减少在镀膜过程中的一些轰击缺陷,对于非晶硅层和非晶硅界面层的保持都会有比较好的设备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撑。第三,管式异质结设备的能耗与平板式设备和Cat设备相对来说比较低。第四,平板式和CatCVD采用串行方式,我们最高承诺92%的开机率,因为串行方式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要宕机停产,而管式设备采用并行处理方式,开机率更高,目前在PERC设备上的表现来看,都能够达到98.5%的开机率,我们的管式异质结设备达到97%左右的开机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且复机很快,设备利用率更高。总体来说,管式设备的性价比优势比较明显。
3.管式设备单GW投资额具体降低了多少?我们之前解决了管式PECVD的哪些问题?主要的技术门槛是什么?
当前单GW的投资差异是9000万-1亿,未来下降的幅度会更高。
管式设备应用到异质结这一块时有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异质结的镀膜对于非晶硅层的损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采用中频或者高频的电源进行镀膜对非晶硅层损伤比较大,缺陷比较多,所以管式设备首先必须要能够采用射频进行镀膜,射频在导入平板式设备时比较容易,但是在今年 1 月份之前还没有合适的射频电源。我们优势在于有管式设备非常成熟的一些经验,现在我们通过导入平板式设备,对于平板设备的电极设计、载板设计也有一些相应的理念和经验,相当于是结合了两种设备的长期设计经验,今年年初在射频导入管式设备这一块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当然后续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粉尘的处理,载具持续使用过程中怎么样保持性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现在也把设备放到中试线上进行相应的工艺测试,截止到目前,工艺测试的效果非常好。
4.公司新型两道印刷技术具体介绍,有竞争对手吗?降低银耗量的技术原理?
两道印刷我们有协作也有自研,是通过印刷设备、网板设计、浆料配方的改进来实现的,可以缩减设备投资,减少占用空间。现在国内研究这个的不多。
降低银耗量是通过两道印刷和新型网板的结合来实现的,前期降低35%银耗量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对电池的转换效率略有提升,在未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会把另外一项技术叠加进来,使银耗量下降到50%,当前浆料配方中银含量仍较高,未来银包铜技术成熟的话可以使用银包铜代替银粉,使银含量进一步下降。
5. RPD设备介绍,RPD我们现在具体的进展如何?我们的RPD客户有谁?RPD目前展现出来的转换效率?后续RPD的销售规划是怎样的?
我们与客户共同努力,解决了设备一些原有的设计缺陷,比如以前RPD可能某一个批次的转化效率非常高,但是很难把转化效率非常高的那个点复原,但现在我们通过台湾团队、内陆工程师跟优质客户共同开发,已经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主要的RPD主体有捷佳伟创、爱康。
在客户量产端能够达到平均转换效率24.8%的水准,我们预期后期通过INIP流程变更等,在不牺牲设备量产能力的前提下,可以短期内实现平均转换效率达到 25% 的水准,所以总体上来讲RPD性能已经完全达到在客户端高效量产的水准。
在客户端RPD的电池转换效率相对于PVD来讲非常有优势,且采用RPD镀膜的电池在组件端的输出功率比PVD要高出 0.3% 左右,电池转换效率和在组件端输出功率的贡献叠加使RPD优势明显。
6.在异质结板块,捷佳伟创走的不是某一种技术路线,而是一个相对全面的技术路线布局,是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我们始终围绕三个特征:高效、低成本、低设备投资。我们在PECVD这一块,有平板式和管式PECVD、CatCVD,目前来看高效的技术以RPD为主体来实现,后期RPD不一定能够贡献更高的转换效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CatCVD与平板式、管式相结合,与微晶化技术叠加来实现,所以在高效这一块,PECVD布局本身就有必要,现在我们能够完成RPD设备技术和技术改进。
即使是从PERC年代发展到2021年以管式二合一为基本选型标准,仍然有20%-30%的客户会选用ALD 方案,当时捷佳伟创没有开发ALD 基础,纯粹只有二合一技术方案,会失去部分客户。
所以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要把握异质结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而不是停留在目前比较局限的认知上,提前布局我们认为对于高效性、低成本、低设备投资有帮助的技术基础,进行相应设备的研发布局,第二,在多变的市场需求环境下,有必要提供多样性产品应对客户选择。
7.管式PECVD和平板式PECVD的验证/落地的时间点?
可能最近就能在中试线上看到相关的数据,客户可以到我们的中试线上去做相应的测试,也可以把相应的材料进行交换测试、交叉对比。
中试线数据的验证对客户而言有比较大的意义,我们相当于是一个开放型的平台,可以帮客户进行一些相应的技术验证和技术培养,也可以帮我们的友商验证一切有利于我们提高高效性、降低成本、降低设备投资的设备材料和技术。
8.目前我们常州中试线的具体规模是多大?中式线上目前在跑的设备有哪些?
常州中试线上有制绒、平板式PECVD、PVD、印刷、固化,包括全线的自动化,本来我们TCO镀膜这一块是按照PAR来设计的,但是RPD这一块被东方日升先拿过去了,我们现在自己还要想办法补,以平板式PECVD的产量为基准,现在中试线能达到250MW以上的规模。
9. CVD环节的INIP和PVD环节的微晶化的作用?如何节省成本?
常规流程是I-N-I-P,现在钧石、迈为一起进行过相应的实验,通过I-IN-P的改造,使用I、IN、P三套设备完成I-IN-P的转换,通过这种转化能够减少层间镀膜的污染,对于转换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这种技术验证确实能够支撑这么一个说法,对于兼容性高的管式设备的来讲,易于实现这种技术改造。
微晶化是今后在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去探索的技术路线,通过微晶化可以改变透光率和镀膜层的禁带宽度,后期对效率的提升有发展空间。CatCVD易于实现微晶化,管式PECVD的兼容性也更好一点,但是平板式设备的兼容性不够,且是串行设备,在串行设备上进行微晶化对于镀膜速率、整体节拍的影响比较大的,成本上升空间较大,实现了高效性却不能实现低成本,与异质结设备需要具备的三个主要特征背道而驰。
10. 如何理解管式PECVD天然具备大产能的优势?
因为管式PECVD的装片量提升优势大,我们现在的装载量大概定在300多片/炉,炉子又能进行叠加,每管单独进行工艺,互相不干涉,I层可以做一台设备,IN 层可以做一台设备,P层可以做一台设备,这是一种组合方式,也可以两管做一个I层、两管做一个IN层、两管做一个P层,可以有非常灵活的组合方式,当然它的载具不能通用,这个通过设备软件自动对载具进行识别区分。现在一台设备可以做到 5400 到 5500片/H 的产能,通过多台组合可以使产能迅速扩大,但是占地面积远远低于平板式设备,设备有往空中发展趋势。
11. 公司铜电镀技术的布局如何?
铜电镀我们现在正在研发,有布局,铜电镀最有利于异质结银耗的下降,从技术上来讲,在TOPCon这一块的兼容性相对更好,有拓展前景,我们有铜电镀的专业人才,也有铜电镀相关设备的基础,因为我们现在走的路线,湿法设备比较多,也有干法设备,包括我们的 PVD设备和PECVD设备都会要用到。总体上来讲,现在铜电镀是设备厂家和电子厂家都在发展的一种方向。
六、钧石能源异质结技术进展
嘉宾:钧石能源总裁杨总
要点:
1、华润电力舟山12GW项目:这个项目是由华润电力与舟山海投共同合资成立的项目公司。去年福建钧石就跟舟山就这个项目有签约,整个项目从一开始的规划、立项、技术方案、投资招商政策的洽谈,我们都是在做一些引导性、前期的规划性工作。项目所有都是整线的方案,市面上目前能提供二代异质结整线装备与产品、承担完成这个项目的只有钧石能源。我们在这个项目上需要提供整个设备解决方案、技术上的支持跟服务,以及前期工厂运营的支持。
2、PECVD中大腔体串联较小腔室多腔室串联优势明显。大腔体设备产能更大,也可以进行多腔室串联,相较于小腔室多腔体PECVD具备更低的设备综合投资成本、更低的COO成本;但由于腔体越大均一性则更难以控制,因此难度非常高,钧石也是经过10多年的6代产线研发才达成的金石能源目前腔体大小为3M*3M, 相当于液晶领域的10.5代线的面积,钧石PECVD单载板生产已达到13*13=169片(166尺寸),业内领先。
3、微晶化在异质结是成熟技术。2007年钧石已经和南开大学承接了国家863非晶微晶叠层薄膜电池,实现国内首个微晶电池产业化,2009年承接国家863非晶微晶叠层成套技术装备,均已结题。微晶化同时适用于大腔室和小腔室多腔体的PECVD,效率会提升0.2%-0.3%,目前来看还缺经济性,微晶化的痛点是大大降低了生产节拍以及生产均一性难以保障,还需要改良。
4、钧石能源在异质结设备竞争中优势突出。从存量订单来看,金石能源在通威项目提供了两条核心装备(PECVD与PVD),产能500MW;钜能电力原产线是500MW铜栅生产线,现在增补了200MW银栅产线。晶澳项目合约已经签订收到部份预付款,相关订单细节目前还不能透露。目前公司在谈订单规模超过5GW。
九、靶材技术进展
嘉宾:长沙壹纳董事长 陈总
要点:
1、ITO靶材在异质结与平板检测应用中存在差异:最大区别在于平板显示更关注的是透光率和导电性,异质结不仅在可见光,还需要在近红外有很好的透光率。导电性要求方面,异质结需要有2个接触面:一个是跟非晶硅层接触,第二个是跟金属铟的接触,两个界面之间需要解决欧姆接触的问题。
2、竞争格局:公司在RPD领域竞争对手主要为日本公司,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内没有竞争对手;PVD领域中国内厂商包括先导稀材、隆华科技(子公司晶联)。973产品有一定技术壁垒,且良率较低,产品价格较高;9010产品市场竞争充分,价格较低。
3、铟的制约:目前原材料铟的耗用量约为5-6毫克/wh,对应单GWh耗量为5吨左右(考虑用料回收的情况下)。目前铟的产能及储备充足,长期看不会制约异质结行业发展。
正文:
1、壹纳光电及TCO靶材简介。
壹纳光电最早源于中南大学课题组,1995年开始做TCO透明导电材料,是国内首家商用ITO靶材供应商,至今在行业已经有25年。公司形成了坚实的底层逻辑,把设备、工艺及所需原料整个生产过程包括最终产品检测、对应客户需求形成了以材料为基础的底层逻辑。相较于行业内其他公司,长沙壹纳能够快速根据客户对TCO材料的要求做出相应的产品
TCO是透明导电氧化物的简称,目前可以应用于HJT行业的主要是ITO靶材,最早应用于显示行业。ITO靶材属于TCO材料的一种,ITO即氧化铟锡,最早运用在显示行业。运用在显示行业的ITO成分比例为90%氧化铟,10%氧化锡。运用在异质结行业中的ITO正面采用973的ITO靶材,背面采用9010的ITO靶材。另一种RPD靶材则不采用ITO,采用IWO或者其他材料,公司目前与下游的客户,设备供应商做针对性的产品研发,目前已取得不错效果。
ITO与目前应用于异质结及平板检测的还是有差别。TCO在异质结和平板显示最大的区别在于平板显示更关注的是透光率和导电性,但异质结方面不仅在可见光,还需要在近红外(780-1200nm之间)有很好的透光率,异质结对光进入的波长上有区别。
导电性方面,异质结需要有2个接触面:一个是跟非晶硅层接触,第二个是跟金属铟的接触。两个界面之间需要解决欧姆接触的问题。在平板显示中没有这方面要求,因此异质结对TCO要求远高于平板显示对TCO的要求。从异质结电池本身TCO增效的解决方案来看,TCO是要光进得去电出得来,首先从薄膜本身结构来看有没有改善的空间,其次针对这样的薄膜结构,每一层薄膜所用的靶材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更优的平衡。
行业目前主要使用RPD和PVD,长沙壹纳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同时批量供应异质结PVD和RPD用TCO靶材的合格供应商。目前这两种材料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公司认为不管PVD还是RPD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司与下游客户目前非常深入努力研发,想要为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文:
1、异质结金属化电极各类方案介绍,主要包括工艺原理、涉及到的设备。
目前异质结金属化的电极方案主要分为三类:纯银浆的丝网印刷、银包铜的丝网印刷、铜电镀制程。纯银浆和银铜浆的丝网印刷制程设备是相同的,制程方式主要是丝网印刷设备、烘干、固化,在硅片的电极上面形成完整的金属线路。目前丝网印刷的高度大概是15微米,宽度大概是25-30微米,线宽约在50-60微米。丝网印刷的设备相对来讲比较成熟,是目前在异质结上最被普遍使用的一个制程方式。
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另一个技术是铜电镀技术,主要原理是在50-150摄氏度状态下,在硫酸铜的溶液中以铜当阳极,硅片当阴极,导电电刷去接触硅片上面已经与做好的种子层,充电接受电子以后,沉积在原来已经做好的铜的种子层的线路上面,逐步电镀成比较厚的厚度。现在铜的高度大概是8-10微米左右,线宽大概是15-25微米。
铜制程所需设备会比印刷所需设备多一点,第一,目前异质结四个道序里,PVD部分基本上只考虑到TCO的部分,如果要做铜制程,除了丝网印刷的设备以外,必须要再增加一台电镀机去做种子层的电镀。接下来要上油墨,传统是使用干膜的方式,目前已经慢慢朝向以印刷油墨的方式来进行,就需要印刷油墨的一个设备。印刷以后要再做曝光和显隐,目前的制程方式是把曝光批量整合到印刷的设备上面来,所以说未来可能方向是印刷、油墨和曝光会整合到一个设备上。接下来要做显影、电镀、去电镀、去光阻、去底铜,所以说会有一个显影跟电镀连在一起的设备,所以说在电镀制程上面,基本上会从原来的一台丝网印刷设备变成PVD、油墨曝光、显影电镀三台设备。这是目前异质结主要的三种方案主要的原理和涉及到的设备。
2、银包铜目前产业化进展情况。
银包铜目前主要是京都电子为主的,晶银、聚合也在发展,另外还有一家叫银频电子,目前大概是这几家公司在做。银包铜粉基本上已经国产化了,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未来的产能并不受制于国外。现在通威、隆基、东方日升、爱康、晋能、华晟已经都进入组件的可靠性测试阶段,目前晋能进展较快。其他的公司目前都在组件的测试阶段,在8月份应该大部分的公司都会完成组件的可靠性测试,目前性能还能够接受,可靠性大部分能够过关。
电镀铜产业化由于布局较晚,开发时间较短。预计到今年年底会有第二代设备开发出来,2022年-2023年才能产业化。
3、丝网印刷技术当前的银耗、低温银浆的成本、价格,以及银浆未来用量、价格的趋势如何看
当前银价5300/KG,银浆成本=银价*1、1,量产的话,银浆的合理成本价大概在5800-5900元/公斤左右,在目前高温银浆售价6000多的情况下,还有10%左右的净利空间。低温银浆因为产量比较小,生产的厂商比较少,所以现在来讲相对于高温银浆而言,定价偏高。目前国产的低温银浆大概是8000元/KG,进口低温银浆价格大概1万元/KG,国产银浆跟进口低温银浆有2000元/KG的一个价差。
预计在今年的年底,京都的银浆会在苏州量产,预计量产以后,价格应该会降低15%,也就是大概在8500/KG,随着他的银浆的降价,预期国产银浆价格应该从8000块降到7000块左右。所以说在到年底之前,国产纯银浆应该有12%到13%的一个降价空间,反映到电池片成本上面,目前异质结9BB的银耗大概是200-210mg,所以一片大概还要1.6元的银浆使用成本,如果银浆价格降到7000元/KG,每一片成本大概会在1.4元左右,所以预期在短期内在纯银浆部分应该会有12%到13%的成本下降空间。
4、银包铜相较于传统的低温银浆而言,在银浆的成本上大概可以节省多少?
银铜粉的银含量当前有30%、40%、60%等不同比例,主流以40%银含量的银包铜材料为主,预期它的价格会从目前的8000块降到4000块/KG左右,在使用丝网印刷式设备的情况下,对应的银含量大概会从200mg降到银包铜的65mg,每一片的银浆价格从原来的1.6元会变成0.8元,银耗量基本和PERC一样。
目前各厂商都是先测银包铜的浆料,先不新增设备状态下,早期导入较快。目前各厂商基本都处于可靠性测试阶段,大概比传统银浆效率低0.1%,但可通过增加包覆银的厚度增加导电性,使其与传统银浆导电性相同,将效率补偿回来。所以理论上铜银浆能够做到跟原来的银浆一样的导电特性,也能维持效率。
5、铜电镀工艺解读、优缺点分析,发展脉路介绍。
早期铜电镀的发展主要是在封装基板跟电路板的电镀铜方面,导入太阳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因为过去是做陶瓷基板或者软板的电镀,所以过去是用挂镀式设备为主,挂镀式电镀的过程当中,硅片整个浸泡在电镀液当中。目前逐渐从挂镀式往链条式、水平式设备转移,预计年底到明年初应该会有新的量产器材出现,传统挂镀式有很多的缺点,量产的效率以及良率比较低,所以一直没有被导入到量产当中。预期新的水平链条式电镀方式能够加快太阳能铜电镀的产业化,它的油墨使用量、耗材使用量以及耗水量都只有传统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除了基材部分的改变,传统的电镀是以干式的亚克力膜当做掩膜,然后再去承压,缺点是干式掩膜比较厚,没有办法在线路上面做得比较细。现在主要是以油墨印刷为主,优点是油墨控制比较好,精确度能够控制的比较好,同时线宽能够做得更细,有利于转换效率的提高。所以若铜电镀做得好,理论上能降低成本,同时由于致密度提高了,也有助于提高效率。除了电镀设备和掩膜,在曝光区部分,传统曝光机都是根据半导体需求而设计价格比较高,近期开始根据太阳能需求来设计,且处于国产化进程中,有助于曝光机成本的降低。另外,影响铜电镀的关键的因素还有它的TCO以及种子层的材料,近期在TCO、种子层的验证上,大家的研究越来越透彻,相关的特性也越来越清晰,有助于未来铜制程的量产化良率的提高。
6、如何看待铜电镀存在的环保问题?
目前几家想做铜电镀的公司都已经申请了排污许可证。铜电镀过程中并没有大量排废水,现在各厂商都是参照台湾的经验,因为台湾是全世界PCB生产最多的地方。
电镀液是用精确的淋洒方式淋洒在线路上,所以电镀液的使用非常少,多余的电镀液是由环保公司回收,没有排放。电镀、蚀刻之后需要做清洗,清洗部分会有一些重金属铜离子,会由污水处理厂降低浓度以后再回收做铜电镀的清洗,所以清洗部分的水也不排放。因此整体来讲是闭环式的使用状态,并没有大量排放电镀废水。台湾的污水处理厂是把过滤的铜金属回收,当作污水处理费,所以台湾的铜电镀厂家就不用支付污水处理厂任何处理费。
7、三种工艺成熟度不同,往后看几种工艺是并存还是替代关系?
银包铜导入的话,纯银浆占比可能就会被逐渐取代。目前来讲,主流设备商均以国产银浆为主。银包铜降低成本,但性能可能成本。电镀铜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转换效率还有望提升约0.3-0.5%。
8、目前行业内主要厂商情况。
三类金属化里面,丝网印刷有几家设备厂商:美国印材、迈为、科隆威、捷佳伟创。
在铜电镀部分,目前跟国内厂家在合作的厂商包含跟通威合作的太阳井、澳洲的SUNDRY以及香港的PAL。目前南昌国电投跟钧石是使用香港PAL的技术,隆基的一家子公司美畅使用的是德国RENA的技术,通威太阳井部分仿效的是荷兰的MIKO的制程技术,捷佳伟创也是在布局,技术来源应该是香港的技术。
这几家公司早期都以挂镀式为主,现在慢慢都向链条式移转,预期在今年底、明年初应该会有几条水平链条式设备推出市场,到明年这个设备应该会比较成熟。
9、从成本角度评估三种技术未来的发展状态
异质结9BB纯银成本大概1.4元/片,0.21元/W,银包铜会降到0.8元/片,0.12元/W,银包铜有助于降低银浆成本,按目前基准来讲,可以降低将近50%的成本。铜制程技术价格会降到0.45/片,0.068/W,相当于银浆价格大概在2200元/KG,即铜制程可以降低70%-80%成本。目前这两个技术都是主流厂商非常关注的,各有优缺点,银包铜对于现有设备没有改动,但铜电镀必须要增加曝光机跟电镀机,从成本来看,铜电镀成本最低,若完全产业化,可取代PERC。目前铜电镀还有一些缺点,过去挂镀破片率比较高,未来随着水平式设备的导入,破片率会降低,当然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从产业化角度来看,大概先是银包铜,下一步是铜电镀。
10、爱康目前在金属化电极上的进度,在上述三类技术上的进展情况。
在银包铜部分,已经完成了对大部分厂商所生产的银包铜的第一轮可靠性测试,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测试。目前我们泰兴长兴两个基地中,测试端都在泰兴基地做,预计在8月底、9月初会导入到长兴基地生产线去做量产评估。泰兴基地的第二轮可靠性验证应该会在8月底做完,目前来看银包铜的可靠性还能够接受,甚至我们还测出来有功率提高的状态。在异质结产业中,我们是少数几家把电池跟组件打通的,所以我们在组件端会花更长的时间去确认所有的可靠性问题。
在电镀铜部分,我们在2019年就介入了电镀铜的开发,传统的9BB的TCO是无法在电镀铜上面使用的,必须要使用97%比例的ITO或者是RPO所使用的IWO,主要是因为在电镀过程中,在清洗或去光阻时会用到一些酸和碱,会对原来的TCO 有蚀刻作用,如果致密度不够高或是耐候性不足的话,在电镀过程中会侵蚀原来的TCO,造成TCO的剥离跟损坏。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TCO端,RPD使用的IWO是最好的TCO材料,它在电镀过程中能提供比较好的基础结构。在种子层端,我们也开发了新的合金材料当种子层,种子层通常会用到两种材料,我们设计合金材料当作一种种子层,会让膜层结构变简单。
在铜电镀部分,我们跟台湾的厂商从2019年开始合作做相关的技术开发,经历过了从干式掩膜到油墨的制程,在银包铜导入以后,我们就会开始积极设计新的电镀铜设备,预计可能会在明年中开始导入我们其他的基地,具体要看基地状态,预期在明年中到明年底能够导入到我们的生产线上面,很多业内厂商也都在积极进行铜制程的开发跟导入工作。
11、介绍一下做TOPCON主要厂商浆料方面降本的主要做法?
TOPcon成本比perc高,效率比异质结低。TOPcon银浆耗量约180,只比HJT银浆耗量(200以上)低一些。而且TOPcon制程方案没有确定,影响了量产。TOPcon银浆耗量目前用的是高温银浆,而不是银包铜使用的低温银浆,因此更可能走电镀铜工艺路线。隆基近期TOPcon项目进度滞缓因为没有解决金属化部分问题,生产成本没有优势。TOPcon使用的银耗和异质结差不多,在良率低的情况下,如果银耗降不下来,就无法量产。
赞(51) | 评论 (11) 2021-08-23 09:59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23】
重点推荐《策略|类比09-15年,新一轮硬科技的周期处于什么阶段?》1.当前科创板具备三大优势,这是其走牛的必要条件。2.尽管当前科创板当前具备了三大优势,但这三大优势并不是科创板全面走牛的充分条件,需求端的全面崛起才是。3.当前科技板块演绎的逻辑之一是5G产业链传导到硬件设备端...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23
重点推荐
《策略|类比09-15年,新一轮硬科技的周期处于什么阶段?》 1.当前科创板具备三大优势,这是其走牛的必要条件。2.尽管当前科创板当前具备了三大优势,但这三大优势并不是科创板全面走牛的充分条件,需求端的全面崛起才是。3.当前科技板块演绎的逻辑之一是5G产业链传导到硬件设备端以及国产替代逻辑。4.在需求最广阔的应用端尚未来临的情况下,科创板难以全面走牛,仍将以结构性机会为主,建议中期层面聚焦5G产业链硬件设备端的【半导体】以及【军工电子】。 5.技术传输与载体渗透率提升是应用端崛起的基础。当前5G用户渗透率接近30%,按照21年的增速预测突破40%要到2022年底;产业链需求端崛起更需要关注物联网渗透率接近70%的时间,估计也还需2-3年。在产业趋势尚未真正全面上涨之前,虽然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有限,但由于VR、智能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板块趋势明确、从0-1的空间足够大,短期容易反复出现主题性机会。 摘自《类比09-15年,新一轮硬科技的周期处于什么阶段?》 《金工|二次冲击有望在下周进入尾声》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收窄到2.88%,低于3%的阈值,市场重回震荡格局。风险角度,重大宏观事件上,下周后半周的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经济研讨会将成为市场焦点,试图寻找联储对经济复苏速度的预期,以及政策收紧时间的线索;从成交量的变化来看,最近三周成交量依次递减,下周若出现成交金额的萎缩也将意味二次冲击的调整结束信号来临;下周或将进入二次冲击的尾声阶段。 行业配置上长周期继续重点配置电力设备新能源、半导体,逐步加配医药和白酒等消费板块。短期交易可关注非银金融板块。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60%。 摘自《二次冲击有望在下周进入尾声》 《电子|艾为电子(688798)首次覆盖:模拟芯片布局五大赛道,芯应用多点开花》 1、布局数模混合信号、模拟、射频芯片产品,突破海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2、募集资金针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迭代,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和知名度。3、国产替代加速+5G持续落地,前瞻性布局成长逻辑清晰。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2/2023年净利分别达到2.59/4.73/7.09亿。我们选取国内模拟信号链企业作为可比公司,2022年对应的平均PE倍数为112倍;根据谨慎原则,给予公司PE105倍,对应2022年4.73亿净利,目标价格299.19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波动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技术人才流失风险、产品研发推广不及预期风险等。 摘自《艾为电子(688798)首次覆盖:模拟芯片布局五大赛道,芯应用多点开花》 《机械|怡合达(301029)首次覆盖:打造数字版“五金店”,实现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采购》 1、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商。2、短期视角:疫情企稳,下游需求触底回升。3、中期视角:商业模式决定先发优势显著,对标日本龙头米思米。4、长期视角:工业自动化升级大势所趋,自动化设备零部件市场广阔。 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FA工厂应给予较高的估值,因而选择2022年80X作为目标估值,目标市值468.7亿元,上涨空间为11.6%,对应目标价117.18元,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导致需求下降;受疫情影响经营业绩未达预期;模式创新风险;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摘自《怡合达(301029)首次覆盖:打造数字版“五金店”,实现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采购》 买方观点 目前买方机构对于市场没有很悲观,短期经济数据低于预期,认为PPI 下半年将维持高位,碳中和背景下周期行业的盈利稳定性有望提升,中小盘成长可能持续跑赢大盘蓝筹,无风险利率下行有利于中小盘成长股; 中长期看好景气赛道,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和军工等;同时也在关注估值较低,四季度可能迎来估值切换的行业,如家电。 研究分享 《银行|平安银行(000001):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高阶零售转型加速推进》 公司在资产质量全面夯实的基础上,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处已披露上市行首位。内生增长能力持续强化,自我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AUM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财富管理业务有望迎来提速,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业绩成长性。 基于此,将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由16.91%、15.15%和14.78%上调至25.73%、25.65%和23.48%。预测2021年BVPS 16.85元,对应PB1.21x。给予1.6x目标PB,对应目标价26.97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平安银行(000001):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高阶零售转型加速推进》 《银行|南京银行(601009):二季度业绩显著回暖,零售转型成效渐显》 二季度业绩增长提速。零售补短板,个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提升明显。负债端成本持续优化,提升息差韧性。资产质量长期优异,拨备覆盖充沛。可转债转股提升利润释放预期。 我们将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上调至18.90%、18.44%和16.54%,给予1.1x目标PB,对应目标价11.95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南京银行(601009):二季度业绩显著回暖,零售转型成效渐显》 《非银&计算机|同花顺(300033):基金代销收入同比高增+113.1%,前瞻性指标继续保持稳健》 中报业绩符合预期,业绩前瞻性指标稳定保障后续业绩变现。中长期角度,我们看好公司受益于散户“专业化”趋势,C端ARPU值持续提升,基金代销收入贡献增量,且B端iFind凭借高性价比对标Wind提升份额。 预计21/22年盈利增速为+31%、+25%,对应PE为26X/21X,估值低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同花顺(300033):基金代销收入同比高增+113.1%,前瞻性指标继续保持稳健》 《非银|中国财险(02328):综合成本率保持平稳,看好车险综改长期受益》 我们认为,此次中报核心指标符合预期,我们判断公司后续有望保持承保盈利,且积极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家自车业务。费用管控后,中小公司价格优势收敛,龙头品牌优势更为明显。中期角度,费改压力下持续亏损的中小公司可能逐步退出车险市场,而龙头公司将凭借对车险产业链的深度把控,及数据、定价、服务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预计21/22年盈利增速为+17.7%、+14.4%,对应2021年PB为0.62,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中国财险(02328):综合成本率保持平稳,看好车险综改长期受益》 《传媒互联网|腾讯音乐:加大对内容和生态建设投入,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实现快速增长》 2021年8月16日,腾讯音乐(TME.US)发布2021Q2业绩报告。2021Q2营业收入达80.1亿元,同比增长15.5%;营业费用16.8亿元,同比增长28.7%;净利润为8.71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为8.27亿元人民币。 随着监管政策出台,处罚落地,腾讯音乐将着力内容发展,扩大生态建设吸引用户。一方面积极布局长音频,另一方面升级社交娱乐服务产品功能。我们认为,短期来看,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收入持续上升,社交娱乐服务收入增速修复,看好公司在内容和生态建设的布局。长期来看,看好在线音乐付费率将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将有所改善。 摘自《腾讯音乐:加大对内容和生态建设投入,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实现快速增长》 《传媒互联网|一周观点:头部公司业绩符合预期,股价承压受监管及情绪影响》 互联网反垄断及数据安全监管逐项落地,站在当下评估头部公司增速和估值角度,长线角度不悲观,中短线关键仍是监管及情绪影响。 政策跟踪外,中报季检验头部公司增长质量。我们持续推荐景气赛道龙头【东财、芒果、网易】,以及【中短视频电商产业链、AIOT(小米代表)、移动直聘 BOSS】。我们15日发布《泡泡玛特:21H1业绩前瞻:线上线下、新老IP多点开花,供应链持续改善,业绩翻倍可期》、17日发布《华立科技调研:线下游艺需求强劲,用户画像多元》,继续看好线下文娱消费景气度。本周有【中手游、分众传媒、心动公司、泡泡玛特】等业绩披露。 摘自《一周观点:头部公司业绩符合预期,股价承压受监管及情绪影响》 《传媒互联网|芒果超媒(300413):21H1广告及运营商亮眼,下半年优质内容推动下会员可期》 芒果超媒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8.53亿元,同比增长36.02%,归母净利润14.51亿元,同比增长31.5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4.40亿元,同比增长47.67%。 芒果在长视频平台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剧集新业态、电商、线下娱乐等积极推进,有助用户破圈及多元变现模式探索。我们认为芒果TV仍处于发展快车道,同时提醒芒果超媒为国有背景的媒体平台,受益国有媒体融合发展政策以及民企互联网反垄断政策,以及坚持价值观引领。 我们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25.90亿/32.71亿/40.60亿,同比增速分别为30.7%/26.3%/24.1%,对应21-23年PE为38.5x/30.5x/24.5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芒果超媒(300413):21H1广告及运营商亮眼,下半年优质内容推动下会员可期》 《电子|中颖电子(300327):锂电管理芯片+显示驱动持续突破,业绩快速增长》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6亿元,同比增长50.78%;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62.62%;实现扣非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72.40%。 1、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锂电池管理芯片倍数级增长,未来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扩大。2、大幅提高研发投入,新产品工艺保持国内领先。3、确保长期上游产能供给增长,客户强劲需求将推动市占率提升。 基于下游需求持续及上游供应商紧密合作前瞻布局产能,公司新产品新应用稳步拓展,我们上调盈利预测,将2021-2022年净利润预测由3.07/4.00/5.17亿元调整为3.57/4.83/6.16亿元,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摘自《中颖电子(300327):锂电管理芯片+显示驱动持续突破,业绩快速增长》 《通信&电新|科华数据(002335):携手国网、国投、上海电气和东方电气全方位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今日公告,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围绕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及系统集成、新能源项目合作开发、已建新能源电站处置、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数据中心、智慧电能等领域开展合作,并以业务合作为基础,推动双方最终实现股权合作。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IDC行业的中坚力量,短期来看,随着公司自建机柜上架率逐步提升,有望为公司收入、毛利率、净利率产生贡献为公司业绩增长夯实基础。同时,受益于新能源行业需求的释放,多年的品牌、技术累积有望使公司该业务进入成长快车道,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弹性,亦值得期待! 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4亿元、6.76亿元、8.8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科华数据(002335):携手国网、国投、上海电气和东方电气全方位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 《通信|周观点:三大运营商持续推进5G建设,FWA快速增长突显5G价值》 通信板块市场表现短期有所调整,源于担心运营商Capex的持续增长投入。短期建议布局中报超预期品种,长期重点关注高景气细分领域、低估值且未来成长逻辑清晰的标的: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视频会议、IDC、光器件、运营商的优质标的。5G投资机会核心机会在5G 网络(主设备为核心)+5G应用(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视频+流量)。 摘自《周观点:三大运营商持续推进5G建设,FWA快速增长突显5G价值》 《有色|周观点: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10万,关注整体锂盐行业的贝塔行情》 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10万,关注整体锂盐行业的贝塔行情。政策预期稳定稀土供给刚性,需求拉动中长期支撑可期。金属价格:贵金属价格震荡,我们认为美联储对经济预期乐观可能带来提前货币政策收紧可能使金价承压。工业金属大幅下跌。稀土价格震荡,稀土配额保持温和增速,稀有金属管理条例等政策预期有望持续保障供给刚性,全球疫情背景下战略资源属性强化,磁材需求全面回暖下游补库有望带来主要轻重稀土品种价格中枢上行。 摘自《周观点:碳酸锂价格正式突破10万,关注整体锂盐行业的贝塔行情》 《化工&医药|新和成(002001):新产品驱动公司收入大幅增长》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实现收入72.54亿元,同比增长36.79%;实现归母净利润24.08亿元,同比增长9.03%;其中2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1亿元,同比31.06%;实现归母净利润12.72亿元,同比下滑2.86%;业绩符合我们预期。 1、新产品驱动收入大幅增长。2、价格有望上涨,新项目投产加速公司增长。 维持公司2021-2023年EPS预测分别为1.98/2.29/2.72元,现价对应PE分别为14.57/12.58/10.6倍。公司是全球维生素和香精香料龙头,近几年固定资产大幅增长,新产能陆续进入投产期,成本竞争力强,内生增长动力强。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新和成(002001):新产品驱动公司收入大幅增长》 《化工|万润股份(002643):历史新高度,迎接新征程》 万润股份发布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同比+45.19%;归母净利润3.01亿元,同比+39.15%;EPS 0.33元/股,同比+37.5%。 1、收入、利润创新高,沸石支撑增长,显示需求大增,大健康更加惊喜。2、报表端:环保材料转固,一季度订单完成收入转换,现金流继续优质。3、九目员工持股、万润股权激励双双落地,公司迎改革迎“新征程”。4、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锂电材料为长期成长关注点,长期发展“新征程”。 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期,预计 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为6.6/7.4/8.6 亿元,维持目标价 22 元,并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万润股份(002643):历史新高度,迎接新征程》 《汽车|拓普集团(601689):Q2净利同比+109%,高增长延续》 公司发布21年半年报:21H1实现营收49.2亿元,同比增长91.9%;实现归母净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112.8%。 1、受益新能源客户放量,21Q2净利同比+108.9%。2、特斯拉新车&产能持续爬坡,21年公司业绩高增长有望延续。3、新产品与新客户加速落地,中长期成长空间打开。 鉴于行业仍受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运费上涨等负面因素影响,对利润率仍有一定压力,我们将公司21年~22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由此前的12.4、16.6亿元下调至10.8、13.4亿元,对应PE为39、31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拓普集团(601689):Q2净利同比+109%,高增长延续》 《汽车|常熟汽饰(603035):21H1净利同比+77%,电动智能加速拓展》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2.1亿元,同比增长32.8%;实现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76.6%。随国内车市持续复苏,公司下游核心客户一汽大众、BBA等龙头车企销量逐步回暖,叠加公司产能释放,成本端优化,开启ROE反转向上;中长期看好通过品类扩张、新产品及新客户拓展,切入特斯拉、大众MEB等新能源及无人驾驶汽车产业链,打开成长空间。21H1公司业绩增长及客户拓展符合我们此前预期,我们维持公司21至22年归母净利润预测4.4、6.0亿元,对应PE为11倍和8倍。维持6个月目标价25元(对应21年PE为20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常熟汽饰(603035):21H1净利同比+77%,电动智能加速拓展》 《机械&汽车|春风动力(603129):中报符合市场预期,疾风知劲草,逆风终有时!》 公司发布2021年中报。21H1:公司实现营收36.07亿,yoy+102%;归母净利2.21亿,yoy+27%;扣非归母净利2.08亿,yoy+24%。 1、期间费用整体稳中有降,规模效应继续显现。2、公司强化“产品+品牌+渠道”布局,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疾风知劲草,坚定看好春风动力核心竞争力,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4.9/7.5/10.6亿(前值为4.7/6.7/9.4亿,主要考虑到Q4海运费、原材料涨价等会有所缓解,以及明后年新品投放节奏),对应PE分别为33/22/15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春风动力(603129):中报符合市场预期,疾风知劲草,逆风终有时!》 《建筑建材|中国巨石(600176):首提超额利润分享激励,看好十四五高质量成长》 公司公告21年半年报,21h1公司收入85.6亿,yoy+75%;归母净利26.0亿(前期业绩预告22.9-26.7亿),yoy+241%;扣非归母净利25.1亿(前期业绩预告20.8-24.2亿),yoy+263%。 1、均价提升、产品组合优化、成本继续下降致21h1业绩高增。2、首提超额利润分享激励机制,十四五规划高质量,中长期成长有持续性。 公司降本能力好于我们前期预期,我们上调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预测至55.6/62.4/70.3亿,yoy+130%/12%/13%,行业格局持续优化,行业周期属性趋于弱化,公司已建立的龙头优势或继续深化,我们对公司十四五期间高质量稳健及较快速成长有信心,认可给予公司20x21年目标PE,上调目标价至27.77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中国巨石(600176):首提超额利润分享激励,看好十四五高质量成长》 《环保公用|景津环保(603279):需求提升+费用严控,21H1业绩高增64%》 公司发布中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0.82亿元,同比增长54.95%;实现归母净利润2.73亿元,同比增长64.45%。 1、订单增加+疫情影响减弱+费用严控,调整后业绩高增92%。2、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合同负债较年初增长16%。3、紧跟市场,积极拓展高景气行业市场。 综合考虑2021H1业绩和业务情况,维持业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净利润6.20/8.30/10.60亿元,同比20%/34%/28%,对应PE为24/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景津环保(603279):需求提升+费用严控,21H1业绩高增64%》 《环保公用|英科再生(688087):上半年业绩略超预期,量价齐升维持增长动能》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33.93%;归母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1.28%,扣非后同比增长231.98%。 1、量价齐升推动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疫情红利消退,上半年毛利小幅下降。3、发力再生PET市场,15万吨/年再生PET产能成为增长动力。 在招股书中,公司预计2021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0.8-1亿元,实际实现1.13亿元,略超预期。预计2021-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2.33/3.22/3.98亿,对应PE为53/38/31倍,维持“增持”评级。 摘自《英科再生(688087):上半年业绩略超预期,量价齐升维持增长动能》 《环保公用|吉电股份(000875):坚定新能源发展战略,21H1业绩增长52%》 公司发布中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收入63.03亿元,同比增长36.87%;实现归母净利润7.04亿元,同比增长51.96%。 1、新能源和委托运维业务发力,21H1业绩增长52%。2、费用管控能力提升,资本结构略有优化。3、装机规模稳步提升,新能源占比高达65%。 综合考虑2021H1业绩和业务情况,我们上调21-23年业绩预测,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8.2/10.4/13.3亿(调整前21-23年业绩为7.6/9.7/12.1亿元),同比71%/27%/28%,对应PE为21/17/13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吉电股份(000875):坚定新能源发展战略,21H1业绩增长52%》 《环保公用|伟明环保(603568):设备、EPC及服务业务发力,21H1营收高增83%》 公司发布中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0.90亿元,同比增长82.53%;实现归母净利润7.77 亿元,同比增长55.00%。 1、各业务持续发力+在建PPP项目确认收入,营收高增83%。2、费用管控能力有所提升,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增加62%。3、生产运营状态较好,业务拓展稳步推进。 公司为垃圾焚烧行业优秀运营商,掌握设备+运营全产业链。根据业绩和业务拓展情况,我们维持业绩预测,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16.3/20.3/24.5亿,同比30%/25%/20%,对应PE为20/16/14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伟明环保(603568):设备、EPC及服务业务发力,21H1营收高增83%》 《环保公用|华润电力(00836):传统火电转型先锋,可再生能源带动业绩增长》 公司发布2021年中期业绩,2021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22.39亿港元,同比增长35.45%;实现归母净利润51.05亿港元,同比增长12.72%。 1、装机规模、利用小时数双提升,带动营收增长35%。2、资本结构略有改善,现金流状况较好。3、全面转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增量目标40GW。 考虑到公司2021H1业绩和业务拓展情况,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77、95和113亿港元,对应PE为10.2、8.2和7.0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华润电力(00836):传统火电转型先锋,可再生能源带动业绩增长》 《环保公用|盈峰环境(000967):装备龙头稳固,服务占比提升》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8亿元,同比减少-3.06%;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减少29.49%,扣非后同比减少20.41%。 1、漆包线业务剥离叠加费用投入增加,上半年业绩下滑。2、环卫服务:拿单快速增长,业务权重抬升。3、环卫装备:龙头优势显著,智能布局提速。 预计2021-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18/22/26亿,对应PE为11/9/8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盈峰环境(000967):装备龙头稳固,服务占比提升》 《环保公用|宏盛科技(600817):新能源环卫市场份额第一,H1业绩同比增加近30%》 公司公告2021H1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39亿,调整后同比增加29.28%,实现归母净利润2.32亿,调整后同比增加28.95%,扣非后同比增加16.32%。 1、环卫装备驱动营收高增,上游涨价带来一定利润率压力。2、环卫装备:销量同比翻倍,新能源市占率行业第一。3、环卫服务:规模稳健增长,持续异地扩张。 预计2021至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3/52.9/65.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0/5.1/6.3亿元。当前时点来看,一方面股权激励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一定支撑,另一方面包括新能源装备以及服务在内的环卫板块,将为公司成长提供长期驱动力,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宏盛科技(600817):新能源环卫市场份额第一,H1业绩同比增加近30%》 《商社&轻工|可靠股份(301009):消化高基数,产品升级&渠道深耕稳步推进,关注成人失禁市场拐点爆发》 公司发布半年报,21H1实现收入6.3亿,同减21%;剔除口罩及其他业务收入的影响,21H1 实现收入6.2亿,同口径下同减3%。实现归母净利润6736万,同减49%;实现归母净利率 10.7%,同减5.7pct。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6460万,同减49%。 公司和旗下可靠品牌在国内成人失禁用品生产商和品牌中综合排名多年第一,客户精准定位,产品覆盖高中低各个价格带。随着产品升级、SKU进一步丰富化,渠道深耕增加铺货率,品牌力有望强化。截止21H1,公司在建工程1.73亿(20年底为0.5亿),智能工厂项目稳步推进,后续产能有望放量。 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6/2.60/2.92亿,对应41/28/25xPE,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可靠股份(301009):消化高基数,产品升级&渠道深耕稳步推进,关注成人失禁市场拐点爆发》 《医药|诺辉健康-B(06606):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常卫清出货量同比增长392%》 2021年8月20日公司发布半年报业绩: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9百万元,同比增长317%,其中常卫清收入14.2百万元,同比增长149%,噗噗管收入29.6百万元,同比增长623.7%。 1、常卫清商业化收入符合预期,持续扩充商业化团队。2、后续产品管线布局稳步推进,海外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管线。3、癌症早筛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诺辉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诺辉健康的常卫清为中国肿瘤早筛第一个获批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21年上半年商业化逐渐兑现,看好其凭借先发优势走出来,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85、4.52和10.38亿元,维持给予“买入”评级。 摘自《诺辉健康-B(06606):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常卫清出货量同比增长392%》 《医药|周观点:共同富裕背景下对于医药行业的理解》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下行业的发展趋势的理解,应该结合更早于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卫生事业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的积极投入,健康产业更多依赖于市场的活力。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建议选股思路(按先后顺序):1)医疗服务:国际医学、锦欣生殖(H)、通策医疗、康宁医院(H)、爱尔眼科、信邦制药、海吉亚医疗(H)、盈康生命,建议关注三星医疗。2)精选个股: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益丰药房。3)创新产品:信达生物(H)、贝达药业、康诺亚(H)、康希诺,建议关注君实生物(H)、康方生物(H)、百济神州(H)、再鼎医药(H)。 4)CXO:药明康德(H)、凯莱英、泰格医药、博腾股份、药石科技,建议关注康龙化成。5)医疗器械:迈瑞医疗、南微医学、三友医疗、英科医疗、翔宇医疗、归创通桥(H)。6)科学服务(主题):纳微科技,建议关注阿拉丁、金斯瑞生物科技(H)。7)消费医药:现代牙科(H)、时代天使(H)、四环医药(H)、爱博医疗、华东医药、复锐医疗科技(H)、长春高新、鱼跃医疗。 摘自《周观点:共同富裕背景下对于医药行业的理解》 《轻工|周观点:看好包装业务延伸、软体家居集中度提升及林业碳汇》 内销家居板块:1-7月新房销售面积同增22.7%,龙头领先优势凸显。短期行业beta机会,长期零售是核心竞争力。生活用纸板块:浆价较高位下,龙头企业将从两方面受益:(1)龙头纸企通过低价木浆锁定成本。(2)涨价通道中大厂议价力更强,整体吨利水平或有望持续扩大。生活纸线上渠道重要性凸显。推荐生活用纸龙头【中顺洁柔】,建议关注港股【维达国际】。 包装板块:软包电池放量,铝塑膜关注度底部反转,关注包装板块机会。建议关注主业利润稳定、布局铝塑膜多年的【紫江企业】;药包材和化妆品龙头企业,尝试业务延伸锂电铝塑膜的【海顺新材】。林业碳汇: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林业碳汇为CCER项目中的“黄金”。建议关注【岳阳林纸】。 摘自《周观点:看好包装业务延伸、软体家居集中度提升及林业碳汇》 《家电|周观点:疫情影响下,主要家电市场渠道结构变化——2021W34周度研究》 疫情后,全球主要家电市场线上渠道占比均有所提升。从整体看,2020年大部分发达国家市场家电线上渠道占比提升显著,2020年新兴国家市场家电线上渠道占比有个位数提升;分品类看,2020年大部分主要区域小家电线上渠道占比提升幅度大于大家电线上渠道占比提升幅度。 未来中国跨境电商及家电出口商或可借势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随着海外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养成及线上购物便捷性凸显,未来各主要区域家电线上渗透率有望稳步提升,跨境电商及家电出口商或可借此进一步开拓市场。 投资建议:从今年家电各个子行业渠道追踪来看,家电消费在终端复苏分化比较明显。我们认为,目前家电行业从整体内外销需求来看,仍处于偏弱态势,投资中的机会聚集在两类:一是核心标的的超跌反弹;二是结构性的子行业和个股机会,应从品类中长期成长空间、经营区域全球化能力以及价值链分配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标的筛选推荐海尔智家、美的集团、科沃斯、石头科技、老板电器、公牛集团,建议关注火星人、亿田智能。 赞(49) | 评论 (16) 2021-08-23 08:25 来自网站 举报
-
-
【PVDF、有机硅宽幅上涨,继续看多EVA、三氯氢硅景气周期】
核心观点本周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跌,美原油10月份期货价格已经跌破70美元/桶,本周布伦特均价为69.7美元/桶,较上周下跌0.9美元/桶,WTI均价为67.4美元/桶,较上周下跌0.9美元/桶,全球范围内新冠变种病毒德尔塔的扩散传播导致的国外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市场对经济前景、通胀... 展开全文PVDF、有机硅宽幅上涨,继续看多EVA、三氯氢硅景气周期
核心观点 本周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跌,美原油10月份期货价格已经跌破70美元/桶,本周布伦特均价为69.7美元/桶,较上周下跌0.9美元/桶,WTI均价为67.4美元/桶,较上周下跌0.9美元/桶,全球范围内新冠变种病毒德尔塔的扩散传播导致的国外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市场对经济前景、通胀的担忧加剧,导致原油市场继续承压。EIA7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显示,7月全球原油需求为9878万桶/日,全球原油供应为9742万桶/日,因此供不应求推动了原油价格的上涨。EIA预计三季度全球石油需求预期为9906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预期为9804桶/日,综合预计,三季度油市供需局面表现为供应小于需求。近期我们仍然需要关注新冠变种德尔塔病毒在欧美地区的流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即将来临的传统化工产品消费旺季,我们看好化工行业景气度再次上行,我们重点看好有机硅、PVDF、草甘膦、氨纶、三氯氢硅和EVA。
重点数据跟踪
价格涨跌幅:本周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液氯(29.87%)、PVDF粉料(19.05%)、PVDF电池级(14.00%)、PVDF粒料(10.53%)、四氯乙烯(10.41%);本周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碳酸二甲酯(-15.99%)、天然气现货(-7.48%)、PTA(-7.37%)、天然气期货(-6.14%)、WTI(-5.47%)。
价差涨跌幅:本周化工产品价差涨幅前五的为环氧乙烷(158.94%)、醋酸乙烯(46.22%)、磷酸二铵(20.80%)、醋酸丁酯(20.20%)、R22(16.69%);本周化工产品价差跌幅前五的为R32(-28.13%)、醋酸乙酯(-24.91%)、PTA(-19.99%)、甲醇(-18.95%)、软泡聚醚(-14.19%)。
风险提示: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海外疫情控制不力导致复苏低于预期;部分装置检修导致供给阶段性收缩。
1
核心观点
本周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跌,美原油10月份期货价格已经跌破70美元/桶,本周布伦特均价为69.7美元/桶,较上周下跌0.9美元/桶,WTI均价为67.4美元/桶,较上周下跌0.9美元/桶,全球范围内新冠变种病毒德尔塔的扩散传播导致的国外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市场对经济前景、通胀的担忧加剧,导致原油市场继续承压。EIA7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显示,7月全球原油需求为9878万桶/日,全球原油供应为9742万桶/日,因此供不应求推动了原油价格的上涨。EIA预计三季度全球石油需求预期为9906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预期为9804桶/日,综合预计,三季度油市供需局面表现为供应小于需求。近期我们仍然需要关注新冠变种德尔塔病毒在欧美地区的流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在即将来临的传统化工产品消费旺季,我们看好化工行业景气度再次上行,我们重点看好有机硅、PVDF、草甘膦、氨纶、三氯氢硅和EVA。基于行业供需变化的驱动上涨,我们认为磷化工产业链由于最上游磷矿石资源品属性,以及重要中间产物黄磷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行业景气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行业集中度在贵州瓮福、开磷两家磷化工巨头整合后显著提升,全球磷化工产品定价权将向中国倾斜,因此未来磷化工产业链的相关产品价格将有望持续上涨,叠加未来众多磷酸铁项目的规划,将有效拉动磷资源需求提升,行业景气度将持续上行,草甘膦、磷肥、磷矿石等重要产品价格仍处于上行周期。纯碱行业由于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的需求持续拉动,以及中短周期内供给端的产能较少投放,因此形成了中长期的供需错配,同时联碱法工艺由于副产物氯化铵价格的持续上扬,盈利水平大幅走高,已经超过1200元/吨的盈利水平,纯碱期货远期合约的持续升水也证明了市场对于纯碱后市价格的乐观。此外,EVA、三氯氢硅等材料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度,行业供需将出现中期错配,光伏级产品价格有望呈现大周期上涨。 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2020年底,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56.6万吨,2021年1-7月产量20.5万吨,但从结构上看,我国电子级三氯氢硅仍大量依赖进口,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难度较大,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16.5万吨,在建产能只有约3.5万吨。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三氯氢硅用于硅烷偶联剂为主据统计,2020-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别为42万吨、60万吨、90万吨,2020-2022年按照125GW、170GW、230GW装机量计算,1:1.2容配比计算,对应多晶硅需求在45万吨、61万吨、83万吨,对应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在23万吨、31万吨、42万吨,复合年化增速40%,将大幅拉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我们重点建议关注具备8万吨产能的【新安股份】和6.5万吨产能的【三孚股份】。
EVA价格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行情,近期光伏行业需求启动带的胶膜订单增长,因此发泡、线缆和光伏料价格全线上涨,本周国内厂家全线调涨价格500-600元/吨,目前国产发泡料价格约21000元/吨,线缆料价格约21500-23000元/吨,光伏料约21000元/吨以上。EVA光伏料VA含量在28%-33%,其生产为超高压工艺,工艺复杂难度大,技术垄断性强,EVA装置从开车运行到生产出高端光伏料一般长达2-3年,国内只有斯尔邦石化、联泓新科、台塑宁波等少数企业掌握,产量约15-20万吨/年,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我们认为真正的光伏料的定义标准是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同时下游胶膜企业验证通过且批量使用,因此中短期内国内很难有实质性的光伏EVA企业。但2021年EVA光伏料需求端增量可达15-20万吨,未来三年的需求复合增速可达25%以上,2025年全球光伏料需求量可达130万吨以上,较去年国内光伏需求量翻倍,因此供需紧张格局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2年内EVA行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周期,国内新增产能很难满足需求端的高速增长,高端光伏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下半年在光伏的需求带动下,光伏料EVA价格有望超预期上涨,我们判断下周厂家EVA价格有望继续调涨,重点推荐拟注入斯尔邦石化30万吨EVA产能的【东方盛虹】和12万吨EVA产能的【联泓新科】。
我国纯碱产能约3317万吨/年,2020年产量约2760万吨,同比降低1.5%,2021年纯碱新增产能项目有限,上半年纯碱产能减少28万吨。纯碱下游约60%以上用于浮法玻璃行业。上半年浮法玻璃厂家盈利较好,新点火及复产浮法线集中,部分窑龄到期产线推迟冷修时间,上半年国内浮法玻璃产线新点火7条,复产10条。2021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玻璃产线新点火12条,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爆发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高,我们测算2020-2022年按照全球光伏装机125、170、220GW考虑,对于纯碱需求分别为192、271、358万吨,2021年、2022年分别新增需求79万吨、87万吨。2021、2022年纯碱产能预计分别减少20万吨和增加140万吨,我们认为纯碱未来2年供需格局逐渐转好,有望进入景气上行周期,重点关注【远兴能源】、【山东海化】、【三友化工】和【华昌化工】。
今年以来,在醋酸-甘氨酸、黄磷等原材料成本推动、行业供需格局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草甘膦价格持续上涨,产品从年初的约285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的约51000-51500元/吨,涨幅超过85%,主要原材料甘氨酸价格由年初的15500元/吨上涨至约25000元/吨,同时近期黄磷价格又卷土重来,价格大幅上涨至25000元/吨以上,卓创资讯测算目前草甘膦行业毛利润约17000元/吨,国内企业订单已经排至9-10月份,自7月19日,海外供应商执行新的销售价格,较之前上调20%,从一个角度上讲,市场形成了全球草甘膦价格上调的局面。近期江山股份拟重组并购福华通达全部股权,江山股份拥有草甘膦产能7万吨/年,福华通达拥有草甘膦产能15.3万吨/年。两家企业整合后,草甘膦产能将达到22.3万吨/年,成为国内草甘膦产能最大的企业,全球产能仅次于拜尔收购的孟山都38万吨产能,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目前全球草甘膦产能约为110万吨,除了拜尔的38万吨海外产能,其余约70万吨产能全部集中在国内,未来行业几乎没有新增产能,但随着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草甘膦需求还持续稳步增长,我们看好草甘膦行业未来持续的高景气度,重点推荐目前具备18万吨产能的配套甘氨酸、黄磷自给的【兴发集团】,关注22万吨产能的【江山股份】和8万吨产能的【新安股份】。
今年以来,受到行业供需关系的改变和原材料BDO-PTMEG的大幅推动,国内氨纶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国内氨纶40D价格已经上涨至78000-82000元/吨,20D价格上涨至100000-107000元/吨,今年以来上涨幅度达到110%,较去年同期上涨幅度超过185%。氨纶行业景气周期的变化主要在于过去几年供给端的产能下降,同时需求端由于防疫物资和服装面料的升级而持续较快增长,同时今年BDO持续推动PTEMG的暴涨,也进一步推升了氨纶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行业供需仍然非常紧张,行业库存已经大幅下降至7天的的最低水平,同时近期原材料BDO继续上涨,持续支撑氨纶成本端,因此本周氨纶厂家上调1000-2000元/吨,而未来氨纶行业的扩产主要集中在行业头部厂家,且新产能的投放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因此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氨纶行业仍然将保持较高的行业景气度,产品价格在三季度仍然可能再创新高,重点关注【华峰化学】、【泰和新材】和【新乡化纤】。
2
本周重点行业跟踪
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近期光伏行业需求启动带的胶膜订单增长,因此发泡、线缆和光伏料价格全线上涨,本周国内厂家全线调涨价格500-600元/吨,目前国产发泡料价格约21000元/吨,线缆料价格约21500-23000元/吨,光伏料约21000元/吨以上。EVA光伏料VA含量在28%-33%,其生产为超高压工艺,工艺复杂难度大,技术垄断性强,EVA装置从开车运行到生产出高端光伏料一般长达2-3年,国内只有斯尔邦石化、联泓新科、台塑宁波等少数企业掌握,产量约15-20万吨/年,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我们认为真正的光伏料的定义标准是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同时下游胶膜企业验证通过且批量使用,因此中短期内国内很难有实质性的光伏EVA企业。但2021年EVA光伏料需求端增量可达15-20万吨,未来三年的需求复合增速可达25%以上,2025年全球光伏料需求量可达130万吨以上,较去年国内光伏需求量翻倍,因此供需紧张格局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2年内EVA行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周期,国内新增产能很难满足需求端的高速增长,高端光伏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下半年在光伏的需求带动下,光伏料EVA价格有望超预期上涨,我们判断下周厂家EVA价格有望继续调涨,重点推荐拟注入斯尔邦石化30万吨EVA产能的【东方盛虹】和12万吨EVA产能的【联泓新科】。 三氯氢硅
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2020年底,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56.6万吨,2021年1-7月产量20.5万吨,但从结构上看,我国电子级三氯氢硅仍大量依赖进口,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难度较大,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16.5万吨,在建产能只有约3.5万吨。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三氯氢硅用于硅烷偶联剂为主。据统计,2020-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别为42万吨、60万吨、90万吨,2020-2022年按照125GW、170GW、230GW装机量、1:1.2容配比计算,对应多晶硅需求在45万吨、61万吨、83万吨,对应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在23万吨、31万吨、42万吨,复合年化增速40%,将大幅拉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我们认为三氯氢硅价格有望持续上涨,我们重点建议关注具备8万吨产能的【新安股份】和6.5万吨产能的【三孚股份】。
有机硅
近期,国内DMC供应紧张局面加剧,价格再次上涨,国内有机硅中间体DMC价格目前上涨至约33000元/吨,较上周价格再次上涨约2000元/吨,卓创资讯测算目前DMC行业毛利约13000元/吨。原材料方面,据了解,云南地区限电现象没有缓解,同时原料进出不便,当地开工率不高,同时由于电站水量少、电力供应紧张,四川雅安石棉等地区硅厂也受到了限电困扰,市场供给持续紧张,金属硅价格上涨明显,截至8月19日,黄埔港金属硅421价格约20200元/吨,环比上涨约1500元/吨,同比上涨8000元/吨。随着成本向下转移及待跌愿望不断扑空,下游对高价原料接受度提升。107胶价格上涨2000元至35000元/吨,D4价格上涨至33500元/吨,生胶价格上涨2000元至35000元/吨。据百川盈孚统计,截至今年年初,全球有效产能大约在260万吨左右,中国有效产能约150万吨左右,国内有机硅大厂上半年新疆基地投产40万吨单体产能,受火灾影响近期有望重启开车,下半年国内新增产能大约40万吨,但实际产量提升预计在2022年左右,考虑到美国迈图11万吨聚硅氧烷装置预计2021年年底关停,因此全球范围内有机硅产能将供应紧张,考虑到三季度的消费需求旺季,以及工业硅价格的持续上行,我们看好下半年有机硅行业的高景气度,重点关注【新安股份】和【兴发集团】。
PVDF
PVDF主要应用于涂料、线缆护套、锂电池、石油化工和输油管、水处理膜、光伏组件背板等许多领域。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 年,全国涂料、锂电池、光伏背膜、注塑、水处理膜领域对 PVDF 需求量分别为 1.77 万吨、0.96 万吨、0.39 万吨、1.01 万吨、0.67 万吨,总计 4.8 万吨。其中涂料为 PVDF 最大下游,占比 36.94%,锂电池和光伏则为增速最快的领域。近1年来,受下游锂电、光伏等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PVDF及其原料R142b供应十分紧张、供需严重错配,产品价格均大幅上涨。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8月20日,浙江R142b报价已上涨至11万元/吨(本周涨幅4.67%,月度涨幅为46.67%,季度涨幅为209.86%,较年初涨幅450%,同比上涨587.5%);PVDF方面,现粉料出厂平均报价25.0-25.0万元/吨(涂料),粒料出厂报价24.0-25.0万元/吨,锂电用报价28.5-29.0万元/吨,实际成交成交因产品质量、功能用途等差异较大,整体价格已较年初上涨近3-4倍。据我们在《PVDF行业专题报告:锂电与光伏加持下的明星氟聚合物》中的测算,2021-2023年,我们预测国内PVDF整体需求量将分别达到6.09万吨、7.28万吨和8.35万吨,YoY分别为26.80%、19.55%和14.69%。锂电池对PVDF的消耗量有望于2022年超过涂料。未来五年后,PVDF 的使用量有望超过 PTFE,成为氟聚合物使用量的第一。
目前国产锂电池级PVDF在低端领域用量较大,而高端领域PVDF仍存在明显供给缺口。由于短期内装置试产、投产量较小,难以缓解供给短缺问题,PVDF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我们看好PVDF景气度有望维持1-2年。长期来看,伴随未来几年在高性能、高附加值氟产品等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我国氟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有望延续。我们看好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规模领先以及工艺技术先进的氟化工龙头企业:【东岳集团】、【巨化股份】、【三美股份】、【联创股份】及萤石资源巨头【金石资源】等公司。
氟制冷剂
2020年以来,受NCP疫情、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下行至 2.3%、行业周期下行探底、《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引发的 HFCs 预期配额争夺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氟制冷剂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冲击。进入2021年,二代制冷剂、发泡剂价格保持坚挺,第三代制冷剂产品的价格及价差均已进入底部区间,企业经营业绩已探底。从制冷剂两大下游来看:(1)空调方面,2021年上半年,空调市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效标准实施的影响下呈现量降额涨局面。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1H1空调市场全渠道零售量2721.6万台,同比下降5.7%,零售额857.9亿元,同比增长3.3%。(2)汽车方面,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1-7月,国内汽车累计产量1444.0万辆,同比增长17.2%;汽车市场累计销量1475.6万辆,同比增长19.3%。 近日,随原材料甲烷氯化物、乙烷氯化物等价格上涨,制冷剂产品价格均出现明显反弹。据百川盈孚数据,(1)二代制冷剂方面,截至8月20日,二代制冷剂R22价格报16000元/吨,较上周价格保持平稳,目前厂家受前期低价销售影响,配额趋紧,已出现限量生产销售情况;二代发泡剂F141b价格报27500元/吨,基本保持平稳坚挺运行。整体来看,二代制冷剂/发泡剂整体盈利水平较为良好。(2)三代制冷剂方面,R32报12000元/吨,较上周小幅反弹,而部分厂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R125报26500元/吨,在上周价格迎来了500-1000元/吨的反弹,本周价格进一步上涨8.16%,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82.76%,目前仍然维持较好盈利水平;R134a报19250元/吨,较上周上涨250元/吨,较年初涨幅为6.94%,较2020年同期涨幅达25.82%,厂商维持微利。整体来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配额管理将在立法层面落地、行业竞争格局趋向集中,而下游需求恢复平稳增长,我们坚定看好三代制冷剂有望迎来景气反转的拐点,三代制冷剂龙头厂商将迎来经营业绩的大幅修复及复苏。我们看好氟制冷剂企业:【巨化股份】、【三美股份】、【东岳集团】及萤石资源巨头【金石资源】等公司。 纯碱
本周国内纯碱价格较上周上涨约50元/吨,目前华北地区重碱价格约2450-2550元/吨,华北地区轻碱价格约2200-2250元/吨,收到氯化铵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卓创资讯测算目前华东联碱厂家毛利上涨至约1445元/吨,华北氨碱法厂家毛利约550元/吨,我们可以看到联碱法工艺的显著盈利水平。每年6-8月为纯碱传统的检修高峰期,6月份因检修影响产量约30万吨,约占纯碱产能12%左右,预计7-8月单月受检修影响产量也在30万吨左右。受检修高峰影响,纯碱工厂库存持续下降至历史低位。本周国内纯碱行业厂家库存在33万吨,环比上月下降25%,同比大幅下降69%。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的持续需求增长是推动今年以来纯碱价格上行的根本原因,由于房地产竣工端的强劲需求,2021年浮法玻璃产能、产量持续扩张,上半年纯碱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接近10%。光伏玻璃需求占比2021年有望提升至5%以上,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爆发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高,我们测算2020-2022年按照全球光伏装机125、170、220GW考虑,对于纯碱需求分别为192、271、358万吨,2021年、2022年分别新增需求79万吨、87万吨。2021、2022年纯碱产能预计分别减少20万吨和增加140万吨,我们认为纯碱未来两年供需格局逐渐转好,长期进入景气上行周期,下半年行业仍然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产品价格仍然有望上涨,8月份重碱价格或将上涨100-200元/吨,建议重点关注300万吨产能的【山东海化】、权益286万吨产能【三友化工】、66万吨联碱法产能的【华昌化工】和国内天然碱龙头【远兴能源】。
氨纶
本周氨纶价格高位维稳,个别企业继续上调出厂价,原材料PTMEG价格高位维稳,纯MDI价格小幅回落,氨纶价差有所扩大。目前江浙地区40D市场报价在78000-83000元/吨,30D市场价92000-96000元/吨,20D市场价104000-112000元/吨。原材料方面,氨纶领域PTMEG价格维持高位在43000-46000元/吨,纯MDI价格小幅回落至22000-22500元/吨,氨纶价差有所扩大,本周氨纶平均价差39500元/吨,三季度至今氨纶40D平均价差为40200元/吨,同比大幅180.8%,环比增加约12000元/吨,环比增幅为42.5%,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氨纶厂家毛利润约为30000元/吨,预计净利润在20000元/吨以上。
从氨纶使用特性来看,工厂最低库存应在10-15天,氨纶库存自20Q3以来一直保持在15天左右的极低库存,目前行业开工率维持在9成附近,单月产量在6.8万吨左右(产能约89万吨,年化约82万吨),但行业库存7-8天,处于绝对历史低位。氨纶2021年内没有新增产能投放,我们认为氨纶三季度旺季价格仍有望上涨,行业景气度2021年内有望超预期。 长期看氨纶供需格局向好,行业向高集中度、低成本方向发展。截至2020年底,国内氨纶产能约89万吨,在产厂家约20家,CR5为68.2%。未来行业扩产全部集中前五家行业头部企业。不考虑现有老旧产能退出,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产能有望超过140万吨/年,行业集中度超过80%,未来5年产能复合增长率约8.9%,与8-10%的行业需求增速基本吻合,行业供给依旧偏紧。建议关注氨纶行业龙头【华峰化学】、【泰和新材】和【新乡化纤】。
草甘膦/草铵膦
今年以来,在醋酸-甘氨酸、黄磷等原材料成本推动、行业供需格局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草甘膦价格持续上涨,产品从年初的约 28500 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的约 51000-51500 元/吨,涨幅超过 85%,主要原材料甘氨酸价格由年初的 15500 元/吨上涨至约 25000 元/吨,同时近期黄磷价格又卷土重来,价格大幅上涨至 25000 元/吨以上,卓创资讯测算目前草甘膦行业毛利润约 17000 元/吨,国内企业订单已经排至 9-10 月份,自 7 月 19 日,海外供应商执行新的销售价格,较之前上调 20%,从一个角度上讲,市场形成了全球草甘膦价格上调的局面。近期江山股份拟重组并购福华通达全部股权,江山股份拥有草甘膦产能 7 万吨/年,福华通达拥有草甘膦产能 15.3 万吨/年。两家企业整合后,草甘膦产能将达到 22.3 万吨/年,成为国内草甘膦产能最大的企业,全球产能仅次于拜尔收购的孟山都 38 万吨产能,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目前全球草甘膦产能约为 110 万吨,除了拜尔的 38万吨海外产能,其余约 70 万吨产能全部集中在国内,未来行业几乎没有新增产能,但随着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草甘膦需求还持续稳步增长,我们看好草甘膦行业未来持续的高景气度,重点推荐目前具备 18 万吨产能的配套甘氨酸、黄磷自给的【兴发集团】,关注 22 万吨产能的【江山股份】和 8 万吨产能的【新安股份】。收到草甘膦价格带动和国内供应商相关事件影响,近期草铵膦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国内厂家报价达到 27 万元/吨,市场成交价格也已经达到 24-25 万元/吨,未来国内供应商存在继续调涨价格的可能性,三季度草铵膦市场价格将继续上涨,重点关注【利尔化学】。
磷矿石
八月份以来国内各地区磷矿石价格持续上行30-50元/吨,现贵州地区30%品位磷矿石车板报价550元/吨,四川地区30%品位磷矿石马边县城交货价530元/吨,湖北地区30%品位磷矿石船板价600元/吨。磷矿石价格持续上行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的持续拉动,今年以来磷肥价格持续上涨,大多企业无库存且订单已接至9月-10月份。下游来看,黄磷、草甘膦、磷酸等磷化工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磷矿石价格具有一定支撑,8-10月份为磷肥的传统用肥旺季,磷肥行业的高景气度持续拉动磷矿石需求,同时过去几年在三磷整治和长江经济带环保治理的大背景下,磷矿石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格局持续改善,未来众多磷酸铁项目将进一步拉动磷矿石需求,的我们认为中期磷矿石价格仍然具备上行空间,关注国内磷矿石龙头【云天化】和【兴发集团】。 丁辛醇
受国内大厂开始检修影响,本周国内丁辛醇价大幅上涨后回落,目前华东地区辛醇价格约17700-17800元/吨,华东地区正丁醇价格约15500元/吨,辛醇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50%,正丁醇价格上涨超过170%,目前卓创资讯测算辛醇毛利超过9000元/吨,正丁醇毛利目前也超过9000元/吨。辛醇下游主要应用于增塑剂DOP和DOTP,受益于终端下游塑料手套产线的大幅增长和PVC的高景气度, 2021-2022年国内DOPT计划新增94.5万吨,预计将会带动国内辛醇需求60万吨以上,且未来2年国内没新增产能,供需矛盾推动了辛醇价格的上涨。正丁醇下游约55%用于生产丙烯酸丁酯,上半年丙烯酸丁酯产量104万吨,同比增长31%,1-6月份出口同比增长430%,下游行业的高景气度提升了正丁醇的需求。我们认为三季度丁辛醇进入需求旺季,同时国内包括天津渤化永利和蓝帆辛醇多套装置存在检修计划,我们认为丁辛醇价格有望再创新高,重点关注具备合计75万吨丁辛醇产能的【鲁西化工】、32 万吨丁辛醇产能的【华昌化工】。 MDI
本周聚合MDI价格小幅下跌,纯MDI延续弱势。伴随海内外部分装置逐步复产,在前期价格涨势过快的背景下,进入2021年3月,受下游外墙管道保温、胶黏剂、汽车等行业整体需求低迷等影响,MDI下游以消耗前期库存为主,国内聚合MDI、纯MDI市场价格开启了下滑趋势,下滑趋势延续至6月。从需求角度来看,冰箱方面,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Q1冰箱市场全渠道零售量为674万台,同比增长43.9%,零售额为209亿元,同比增长60.8%;Q2零售量为921万台,同比下降11.3%,零售额为263亿元,同比增长0.4%,二季度冰箱冷柜市场明显减弱。此外,受传统淡季及相关产品价格影响,外墙、管道等行业上半年整体需求平淡,除无甲醛板材胶黏剂需求尚有亮点,其他胶黏剂需求低迷。进入2021年6月,随下游库存持续消耗、贸易商货源逐渐减少,部分厂商进入停车检修阶段,MDI市场价格止跌,市场供需结构恢复紧平衡。同时,上半年MDI出口整体表现较好。
近期,供给端,据百川盈孚调研,日韩货源仍以出口欧洲市场为主,万华匈牙利30万吨/年于8.17日开始陆续停车检修,预计检修50天左右;日本东曹一套20万吨/年装置计划9月初开始停车检修,预计检修30-45天左右。德国科思创42万吨装置于7.2日发生不可抗力,低负荷运行;美国陶氏34万吨/年MDI装置仍存在不可抗力,沙特陶氏40万吨装置亦是运行不稳定;烟台万华工厂于8月10日完成检修计划,装置现已正常运行,整体供应端来看市场国内供应量基本正常,海外供应量仍有所受损。 本周聚合MDI价格小幅下跌,纯MDI延续弱势。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8月20日,聚合MDI方面,万华PM200商谈价18300-18600元/吨左右;上海货商谈价17900-18000元/吨,具体可谈(含税桶装自提价),较上周下跌1.00%、较上月下跌12.48%;纯MDI方面,当前上海货源报盘集中22200-22500元/吨,进口货源报盘集中22200-22500元/吨(含税桶装自提价),较上周下跌2.83%,较上月下跌12.48%。我们预计近日国内MDI市场将以窄幅下跌为主。短期价格波动不改公司长期价值,未来,万华化学聚氨酯业务将继续以 MDI、TDI 为核心,重点提升聚醚、改性 MDI 两个支撑平台能力,持续保持单套规模大、建设成本低、一体化程度较高等核心竞争力。我们继续看好具备 260 万吨 MDI 产能的化工行业领军者【万华化学】。 DMF(二甲基甲酰胺)
去年下半年以来,DMF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本周河南地区装置受暴雨影响持续停车,华鲁恒升8月份挂牌价上调1000元/吨,目前华东地区价格约16300-16500元/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最高上涨超过95%,较去年同期价格更是大幅上涨140%以上,目前行业毛利超过9000元/吨。从供给端看,2020年江山化工18万吨装置永久退出,使行业产能收缩约18%,在未来无明确新增产能的背景下,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持续改善,去年三季度以来行业库存一直处于极低水平。需求端,去年四季度以来纺织服装行业回暖拉动PU浆料需求,约占DMF60%的下游需求,供需关系的持续改善推动了DMF的景气周期,我们认为DMF价格仍然存在上行空间,重点推荐具备33万吨产能的【华鲁恒升】。 PX-PTA&乙二醇
涤纶长丝原材料:本周PX市场价格大幅下滑,本周CFR中国周均价为916美元/吨,环比下跌3.11%;FOB韩国周均价为897美元/吨,环比下跌3.18%。PX供应端:根据百川盈孚,市场供应由于福建炼化装置的降负出现一定下滑,未来1-2年PX在建产能较多,供应格局预计较为宽松。本周PTA市场价格下跌,本周华东市场周均价5163元/吨,环比下跌2.89%;CFR中国周均价为711.67美元/吨,环比下跌2.34%。供应端:根据百川盈孚,三房巷、台化以及逸盛新材料装置纷纷重启,市场供应出现明显上涨,未来1-2年PTA在建产能较多,预计供应格局较为宽松;需求端:根据百川盈孚,聚酯主流大厂上周五宣布联合减产20%,自周末起陆续有装置开始兑现减产计划,且由于现金流的压缩以及终端新单商谈不畅等原因,聚酯整体开工下滑幅度明显,后续将进入旺季,预计需求未来将有所回升。综合来看,涤纶上游将维持宽松的格局,整体未来1-2年上游利润水平预计维持在低位。 本周国内乙二醇市场价格下跌,本周华东市场均价为5153元/吨,较上周均价下跌4.66%,华南市场均价为5200元/吨。成本端:石脑油国际价格持续下跌,乙烯国际价格持续下跌,成本端支撑较弱。供应端:根据百川盈孚,华东港口库存小幅累库,广西华谊、古雷石化开始投料,国内供应量增加,远期来看供应压力较为突出。需求端:下游聚酯行业减产,实际需求量减少,关注旺季需求。
涤纶长丝
本周涤纶长丝价格下滑,POY价格7650元/吨,较上周持平;FDY价格为7800元/吨,较上周持平;DTY价格为9250元/吨,上调100元/吨。供应端:本周涤长丝企业平均开工率约为91.05%,较上周开工率下调了5.04%,远期看长丝供给增速不大;需求端:江浙地区化纤织造综合开机率为68.66%,下游坯布库存高压,国内外新单数量匮乏,旺季不确定性在加剧。利润方面:POY平均盈利297.8元/吨,上涨151.4元/吨;FDY平均盈利水平为47.8元/吨,上涨101.4元/吨;DTY平均盈利水平为577.8元/吨,上涨231.4元/吨。整体来看,涤纶长丝企业利润目前较差,关注需求旺季来临后,利润水平或有望提升。建议关注涤纶长丝龙头【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东方盛虹】和【新凤鸣】。 3
本周重点数据跟踪
重点化工品价格涨跌幅
本周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液氯(29.87%)、PVDF粉料(19.05%)、PVDF电池级(14.00%)、PVDF粒料(10.53%)、四氯乙烯(10.41%);本周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碳酸二甲酯(-15.99%)、天然气现货(-7.48%)、PTA(-7.37%)、天然气期货(-6.14%)、WTI(-5.47%)。
重点化工品价差涨跌幅
本周化工产品价差涨幅前五的为环氧乙烷(158.94%)、醋酸乙烯(46.22%)、磷酸二铵(20.80%)、醋酸丁酯(20.20%)、R22(16.69%);本周化工产品价差跌幅前五的为R32(-28.13%)、醋酸乙酯(-24.91%)、PTA(-19.99%)、甲醇(-18.95%)、软泡聚醚(-14.19%)。 4
本周重点标的盈利预测
】-国信化工周观点
赞(35) | 评论 (15) 2021-08-21 21:15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20】
重点推荐《总量|如何看待当前政策逻辑与后续市场表现?》宏观:1、权益:结构性行情继续,波动持续上升。2、债券:乐观情绪略降温,短期波动加大。3、商品:铝强铜弱已经持续一段时间。4、汇率:Taper渐近,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5、海外:美股涨业绩不涨估值。 策略:1、中证500没有系...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20
重点推荐
《总量|如何看待当前政策逻辑与后续市场表现?》 宏观:1、权益:结构性行情继续,波动持续上升。2、债券:乐观情绪略降温,短期波动加大。3、商品:铝强铜弱已经持续一段时间。4、汇率:Taper渐近,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5、海外:美股涨业绩不涨估值。 策略:1、中证500没有系统性风险。2、沪深300和上证50的股债收益差回落到平均值附近,当前位置,沪深300和上证50的性价比可能仍然不高。3、对于主流赛道而言,景气成长中的新能源车(阈值3%)、半导体(阈值8%)、军工(阈值3%)、光伏(阈值3.5%)、医药(阈值2.5%)相对换手率阈值指引意义更大,在历史上突破换手率阈值后,往往随后会对应板块阶段性进入顶部区域。4、当前蓝圈中的军工板块还是吸引力较强。 固收:货币是否量宽价平?货币政策维持宽松仍是基本取向。但是宽松分多种,对于目前债券利率位置,货币工具运用如果维持量宽价平,那么后续空间就较为有限,毕竟曲线形态依赖于资金利率的引导。货币与财政如何配合?财政货币政策一定会配合,但配合不意味利率下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市场会如何评估货币与信用的组合?可能需要适应不同于上半年的变化。 金工: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超过3%的阈值,市场赚钱效应指标为1.2%,显示市场处于上行趋势格局。行业配置上长周期继续重点配置电力设备新能源、半导体,逐步加配医药和白酒等消费板块。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70%。 银行:招商银行:业绩大幅增长,增速创近8年新高。净息差环比收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产质量领跑行业,消费贷款不良率骤降。规模扩张速度小幅放缓,资本充足率压力不大。我们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成长性保持乐观,预测2021-2023年业绩增速由15.2%/13.2%调整为20.2%/17.1%,对应2021年BVPS为28.69元,对应静态PB为1.78倍。维持“买入”评级。 地产:土地双集中供应压缩房企毛利率但地价未明显下降,我们在年度策略中判断行业销售毛利率有望触底回升,加之目前估值低、持仓低,我们认为地产股有估值修复强烈预期,我们持续看好板块,重点推荐:万科、保利、金地、新城、金科等。 摘自《如何看待当前政策逻辑与后续市场表现?》 《宏观|8月资产配置报告》 8-10月大类资产配置建议:权益:维持【标配】;上调中证500至【标配或高配】,上调上证50和沪深300至【标配】;维持金融【高配】,上调成长至【标配或高配】,维持周期【标配】,维持消费【标配或低配】。消费和周期连续两个月投资价值下降后有所反弹;成长连续四个月投资价值上升,金融连续两个月投资价值上升。债券:维持利率债【高配】,维持信用债和转债【标配】。商品:下调农产品至【低配】,维持【低配】贵金属、工业品。做多人民币汇率:【标配】。 摘自《8月资产配置报告》 买方观点 整体经济下行环境下把握结构性机会,由于一些传统行业增速或将逐步见顶,未来能够维持高增长的依然是一部分高景气度的细分赛道; 上游锂矿、锂电设备、军工、半导体设备等。 研究分享 《传媒互联网|完美世界(002624) 迭代阶段业绩符合预期,《梦诛》代表的新周期产品长线可期》 完美世界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2.07亿元,同比下降18.22%,归母净利润2.58亿元,同比下降79.7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823.66万元,同比下降96.68%。其中Q2实现营收19.76亿元,同比下降23.10%,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下降131.4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80亿元,同比下降150.53%。 完美世界从18年开始进入游戏的真正转型期,在持续扩大核心品类如MMORPG的竞争优势基础上,加速多元化、年轻化战略落地,并且秉持长线理念。转型过程中虽短期面对一定压力,但随着《梦幻新诛仙》《幻塔》等新品陆续上线,公司有望在新产品周期下逐步恢复业绩增长节奏。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8亿/26.3亿/31.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1%/66.5%/18.6%,对应PE分别为18.4x/11.1x/9.3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完美世界(002624) 迭代阶段业绩符合预期,《梦诛》代表的新周期产品长线可期》 《电子&通信|生益科技(600183):21H1业绩超预期,持续看好CCL龙头成长性》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21H1公司营收为98.32亿元,yoy+42.93%,归母净利润14.15亿元,yoy+71.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4.03亿元,yoy+70.06%。 1、21H1业绩超预期,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21H1业绩超预期主因需求向好+产品涨价,下半年旺季乐观看待。3、持续看好公司作为全球老牌基材供应商的成长性:短中期受益mini-led/IC载板/新能源汽车高景气,中长期具备扩产+产品结构升级+国产化逻辑。 参考公司半年报业绩高增速,将公司21-22年净利润由22.52、25.74亿元上调为28.48、28.91亿元,对应21/22年20.37/20.07倍PE,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生益科技(600183):21H1业绩超预期,持续看好CCL龙头成长性》 《计算机|金蝶国际(00268):收入增速达35%,略超市场预期》 公司于8月18日发布2021年中报:2021H1公司实现营收18.72亿元,同比增长35%;扣非归母净亏损2.48亿元。 1、云业务成效显著,ARR同比增长近72%,合同负债增长达82%。2、持续研发投入,苍穹PaaS壁垒不断筑高;研发资本化率显著降低。3、苍穹高增持续,标杆客户华为、云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4、星空、星辰、精斗持续快速稳健增长。 我们看好云业务未来三年实现持续高速增长,ARR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为43/52/66亿元,预计2021/2022/2023年净利润为-2/0/1亿元,考虑到平台+人才税+生态+客户成功战略已初见成效,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金蝶国际(00268):收入增速达35%,略超市场预期》 《汽车|爱柯迪(600933):Q2收入保持高增长,利润率短期承压》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5.7亿元,同比增长52.7%;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39.0%。 1、21H1营收同比+52.7%,归母净利润同比+39%。2、疫情后收入端加速回暖,利润率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短期承压。3、中长期业绩有望持续拐点向上,全球渗透加速。 鉴于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将公司21-22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由此前的5.3、6.8亿元小幅下调至5.0、6.3亿元,对应PE分别为24、19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爱柯迪(600933):Q2收入保持高增长,利润率短期承压》 《机械|HJT多催化持续落地,PECVD从板式到管式或启动新一轮设备迭代》 HJT优势显著:增效降本潜力较大。异质结行业有望迎来贝塔行情,设备市场空间广阔。相关设备企业有望进入放量阶段,利好相关设备厂商:迈为股份、捷佳伟创、金辰股份(建议关注)、金阳新能源(HK)(建议关注)。 摘自《HJT多催化持续落地,PECVD从板式到管式或启动新一轮设备迭代》 《机械|华锐精密(688059):公司估值快速消化,后续产能逐步加码》 公司近期股价表现低迷,估值快速消化,有望企稳。公司的调整我们估计可能与前期获利资金较多、中报毛利率略低预期有关。公司于2021年7月29日发布中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0亿元/0.74亿元/0.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46%/115.54%/104.45%。 实际上公司多项财务数据表现优秀。积极扩产下,硬质合金刀具需求目前仍存在部分缺口。考虑到道具行业目前需求旺盛,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由前值4.47亿、5.98亿(2021、2022年)上调为4.79亿、6.25亿、8.11亿,YOY为53.34%、30.57%、29.78%,对应PE由前值36.8X、27.5X(2021、2022年)上调为46.8X、35.4X、26.5X,维持推荐。 摘自《华锐精密(688059):公司估值快速消化,后续产能逐步加码》 《医药|一心堂(002727):业绩稳步增长,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 8月19日,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02亿元,同比增长11.16%;归母净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25.82%;扣非归母净利润5.12亿元,同比增长28.15%。 1、门店跨区域扩张,持续推动立体化纵深布局发展。2、积极尝试“大健康药店”经营模式,开启多元化经营探索。 公司作为连锁药店龙头,整体估值低于市场同类公司估值,未来随着门店立体化纵深布局的逐步发展及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公司业绩有望持续稳健增长。根据公司半年报业绩情况,2021-2022年净利润预测维持9.95/12.47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赞(36) | 评论 (23) 2021-08-20 08:39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金属新材料|华友钴业:上半年产销两旺,一体化布局助力业绩持续提升】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中报,报告期实现营收142.94亿元,同增57.91%,归母净利润14.68亿元,同增319.91%。其中Q2单季度营收78.69亿元,同增70.05%,环增22.49%;归母净利润8.14亿元,同增389.94%,环增24.46%。产销两旺,创历史最好记录... 展开全文天风金属新材料|华友钴业:上半年产销两旺,一体化布局助力业绩持续提升
事件 公司发布2021年中报,报告期实现营收142.94亿元,同增57.91%,归母净利润14.68亿元,同增319.91%。其中Q2单季度营收78.69亿元,同增70.05%,环增22.49%;归母净利润8.14亿元,同增389.94%,环增24.46%。
产销两旺,创历史最好记录
上半年公司前驱体生产30,982吨,同增 138.25%,销售29,180吨,同增128.95%;钴产品生产18,309吨(含受托加工和自供新能源业务),同增 26.07%,销售12,206 吨,同增 17.82%;铜生产52,861吨(含受托加工业务),同增9.24%,销售43,835吨,同比持平。公司产销两旺,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半年度产销记录。价格方面,上半年铜均价6.67万元/吨、钴均价34.95万元/吨,6系前驱体均价11.56万元/吨,同比分别增长50.16%、33.01%、37.02%。受益于价格的上涨,公司产品吨毛利大幅提升,铜吨毛利2.84万元/吨、钴7.92万元/吨、前驱体1.83万元/吨,量价齐升,推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在建项目稳步推进,有力保障未来业绩持续增长
项目建设:1)华越镍湿法项目(6万吨)预计年底建成投产,华科火法项目(4.5万吨)上半年开工建设,华飞湿法项目(12万吨)正式启动;2)衢州区年产3万吨硫酸镍和5万吨高镍前驱体项目正常推进;3)四个合资公司中,浦华、乐友2021年进入稳定量产阶段,华金和华浦部分产线上半年开始批量供货;4)广西巴莫5万吨正极、10万吨前驱体项目开始前期工作。随着在建项目的持续推进,公司一体化带来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有力保障未来业绩持续增长。
一体化布局,成本及技术优势助力产品快速放量
一体化布局,延伸产业链至正极,有望在产能快速扩张中占据优势。公司相较于其他前驱体&正极企业具有钴、镍自供原料,更具有成本优势;原料自供可节省中间品结晶、运输、溶解等费用;稳定的原料保障可保证对客户供货的稳定性,利于下游客户产品快速放量,更具有渠道优势;此外公司通过不断研发,中高镍NCMA 前驱体产品成功进入C样阶段、获得欧美高端车企产业链定点;5 款8系NCM新产品进入产线10吨到百吨级认证、1款实现批量化生产;多款9系 NCM 高能量密度前驱体新产品进入产线 5 吨到几十吨级认证阶段。成本及技术优势,助力产品快速放量。
盈利预测及评级
因产销旺盛,一体化布局显成效,上修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至29.30、38.52和45.20(25.68、35.18和39.22亿元),对应 PE 为 52x/40x/34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在建项目不及预期,新技术导致钴被替代,供给大幅增加的风险。
赞(15) | 评论 (14) 2021-08-19 13:20 来自网站 举报
-
-
【【华西军工】钢研高纳:中报业绩超预期,青岛产业基地成效显现】
中报点评公司21H1实现营收8.30亿元,同比增加24.12%;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加98.19%;营业利润2.08亿元,同比增加52.48%。 1、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铸造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新型高温合金等。铸造高温合金方面,公司拥有年产超千吨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母合... 展开全文【华西军工】钢研高纳:中报业绩超预期,青岛产业基地成效显现
中报点评
公司21H1实现营收8.30亿元,同比增加24.12%;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加98.19%;营业利润2.08亿元,同比增加52.48%。
1、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铸造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新型高温合金等。
铸造高温合金方面,公司拥有年产超千吨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母合金的能力,以及高温合金叶片、精密铸造合金制品等的批量交付能力;变形高温合金方面,公司在航空发动机盘锻件、汽轮机叶片防护片等方面具有先进生产技术;新型高温合金方面,公司具有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亟需的粉末高温合金和ODS合金的生产技术和能力。
2、 青岛高纳分红0.48亿元,青岛产业基地成效显现。
21H1公司营业利润2.08亿元(+52.48%),主要原因是联营企业青岛高纳分红0.48亿元致投资收益同比增加0.49亿元,该分红具有可持续性。公司直接持有青岛高纳10%股权,联营企业青岛钢研(公司与钢研大慧各持有其50%股权,公司持有钢研大慧5%股权)持有青岛高纳90%股权。青岛高纳主要承担青岛产业基地的立项、建设、运营任务,而青岛产业基地旨在解决科研试制与批产相互影响、开拓国际宇航业务面临的提升交付能力和改善生产现场管理以及布局高温合金领域内的先进材料、工艺方向以及应用急需的特种实验平台等问题,基地项目包括铝镁钛轻质合金精铸件项目(年产铝镁钛航空熔模铸件187.5吨)、高温合金精铸件扩产项目(年产航空高温合金精密铸件950台/套),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公司产品在高温合金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3、 铸造和变形高温合金毛利率下滑,新型高温合金发展良好。
21H1铸造高温合金收入5.15亿元(+20.30%),毛利率30.28%(-7.03pct);变形高温合金收入1.98亿元(+8.68%),毛利率21.50%(-6.63pct);新型高温合金收入1.14亿元(+106.50%),毛利率59.89%(+17.37pct)。综合毛利率32.34%(-3.04pct),主要是铸造、变形高温合金毛利率下滑所致。新型高温合金发展势头良好,收入规模翻倍有余,规模效应显现,毛利率大幅改善。
4、 公司是国内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材料及制品核心供应商,将受益于航发集团主机厂各型号放量。
1)材料端,新型军机加速列装+存量军机换发周期缩短+新型号发动机中高温合金价值量提升+高温合金自主可控需求迫切,四重因素催生国内高温合金确定性高增长。2)制品端,主机厂盘环件、铸锻件等关重件业务饱和,外购比例持续提升,公司有望承接部分生产环节外溢订单,成为主机厂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铸锻件外协商,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投资建议
高温合金材料具有高投入、高壁垒、高回报等特点,下游航空发动机放量带来高景气需求,公司作为国内高温合金材料及制品的重要研制生产单位,核心受益。考虑到青岛产业基地和新型高温合金业务超预期,将2021-2023年营收由19.41/24.42/31.27亿元调整为20.61/26.90/34.68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76/3.59/4.77亿元调整为3.46/4.50/5.88亿元,EPS为0.71/0.93/1.21元,对应PE为61/47/3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军用航空发动机放量进度不及预期,新品转批产进度不及预期。
赞(26) | 评论 (20) 2021-08-19 08:13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军工】核心推荐-江航装备:航空机载氧气系统燃油惰化系统龙头,望受益军机列装高景气】
核心观点国内唯一航空氧气系统及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制平台,掌握多项先进核心技术公司2007年由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航空供氧和飞机副油箱研发生产专业化航空企业重组整合而成,2019年整体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国内航空氧气系统及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 展开全文【天风军工】核心推荐-江航装备:航空机载氧气系统燃油惰化系统龙头,望受益军机列装高景气
核心观点
国内唯一航空氧气系统及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制平台,掌握多项先进核心技术
公司2007年由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航空供氧和飞机副油箱研发生产专业化航空企业重组整合而成,2019年整体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国内航空氧气系统及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飞机副油箱及国内领先的军用特种制冷设备制造商,拥有军工科研生产质量保密等多项资质。
当前公司从事航空装备及特种制冷两大业务。产品覆盖航空氧气系统,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飞机副油箱等配套供应国内有装备需求的所有在研、在役军机以及部分民机;军用特种制冷设备已实现空军、陆军、海军、火箭军等全军种覆盖。
核心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发平台实力超群。公司掌握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氧气调节技术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载分子筛制氧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
航空主业加速发展,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下游军机列装提速,航空主业加速发展,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23.20%;实现归母净利润1.94亿元,同比增长71.31%。2021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89亿元,同比增加78.83%;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71.53%。一季度销售毛利率47.72%,同比提升3.41个百分点。公司航空产品处于更新换代阶段,受下游新型战斗机的放量影响毛利率提升,以氧气系统为代表的航空产品进行结构化调整,产品附加值增多,公司盈利能力获得明显提升。
管理经营质量提高,提升产品研发投入
公司2020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6.13%,同比大幅改善3.6个百分点。2020年人均创收61.87万元,2016-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2.16%;2020年公司人均创利为14.44万元,同比提升50.73%。同时,公司2020年研发费用0.51亿元,同比增长104%。其聚焦核心主业,通过实行竞聘上岗、完善激励机制精简管理人员数量,削减职能岗位编制,降低公司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管理经营水平;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巩固研发能力,使得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改善。
首批军工企业混改试点,率先实施核心人员持股
公司系首批军工企业混改试点,作为中航工业集团国企混改排头兵,在集团内率先实施核心人员持股。2018年,两批次核心人员共146人持股全部实缴到位,合计持有航空工业江航5%的股份。我们认为,核心人员持股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有助于核心人才的培育与公司的长远发展,对公司的业绩将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盈利预测与评级:伴随我国“十四五”期间军机数量的提升和以四代机为代表的先进战机的加速列装,航空氧气系统和机载油箱惰化性防护系统的产品数量和单品价值也将迅速提升,训练增加推动维修需求显著增长,公司核心业务将持续受益;民机方面,公司产品有望实现重点民机型号国产化替代,进入加速排产期。在此假设下,我们预计公司在 2021-2023年的营收增速为47.41%/42.42%/34.98%,对应的营收分别为12.25/17.45/23.55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6/4.07/5.78亿元,EPS预计为0.68/1.01/1.43元/股,对应当前PE为49.83、33.82、23.80倍,给予22年PE40-45x,对应目标价格区间40.4-45.45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 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2.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风险;3.公司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4原材料供应风险
内容目录 报告正文 1. 航空机载细分领域国内唯一平台,业绩迎来不断释放
1.1. 国内唯一航空氧气系统及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制基地
六十年发展,打造航空机载系统专业化研发制造平台。公司2007年由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航空供氧和飞机副油箱研发生产专业化航空企业重组整合而成,2019年整体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是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机载板块的一家大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公司已成为国内航空氧气系统及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飞机副油箱及国内领先的军用特种制冷设备制造商。拥有军工科研生产质量保密等多项资质。
公司主要从事航空装备及特种制冷两大业务。在航空装备领域的主要产品覆盖航空氧气系统,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飞机副油箱等,为国内各大主机厂、军方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配套供应国内有装备需求的所有在研、在役军机以及部分民机。特种制冷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天鹅制冷开展,其“天鹅”品牌是国内最早的家用窗式空调和军用空调品牌,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军用特种制冷设备已实现空军、陆军、海军、火箭军等全军种覆盖,并通过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发展军民用特种制冷装备,重点开拓工业特种耐高温空调、专用空调等细分市场。
核心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发平台实力超群。公司掌握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氧气调节技术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载分子筛制氧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之后第四个掌握该等技术的国家,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地市级单位科技成果奖共计60余项;先后主编或参编已发布标准项目61项,其中国家标准16项、国家军用标准3项、行业标准42项;被国家、安徽省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创新型企业、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
1.2. 聚焦专业化航空主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航空主业加速发展,产品结构化调整驱动盈利能力提升。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23.20%;实现归母净利润1.94亿元,同比增长71.31%。分产品看,公司2020年航空产品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23.49%,占主营业务收入61.03%,毛利率为39.71%。同时,公司积极推动航空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保障,开发发动机领域高附加值产品市场,挖潜维修服务市场,全年维修及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53.59%。另一主营业务,特种制冷业务加强市场资源配置,拓展海军产品市场,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10.2%,占主营业务收入25.19%,毛利率为37.57%。公司2020年全年航空主营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系航空氧气系统进行产品结构化调整,高毛利产品比例升高所致。
2021年一季度持续高增长,销售毛利率继续提升。2021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89亿元,同比增加78.83%;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71.53%。一季度销售毛利率47.72%,同比提升3.41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公司航空产品处于更新换代阶段,销售毛利率提升主要原因是受下游新型战斗机的放量影响,以氧气系统为代表的航空产品进行结构化调整,产品附加值增多,公司盈利能力获得明显提升。
管理经营质量提高,期间费用率持续改善。公司2020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6.13%,同比大幅改善3.6个百分点。2020年人均创收61.87万元,2016-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2.16%;2020年公司人均创利为14.44万元,同比提升50.73%。公司通过实行竞聘上岗、完善激励机制精简管理人员数量,削减职能岗位编制,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同时,公司2020年研发费用0.51亿元,同比增长104%,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巩固产品技术优势。公司通过聚焦核心主业,不断提高管理经营水平,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巩固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改善。
存货、预付款快速增长,下游需求旺盛,在手订单饱满。2020年期末公司存货4.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98%,其中原材料+在产品合计2.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96%。2021年一季度末存货继续攀升达到4.76亿元,主要原因为公司根据市场订单进行提前备货、投产。2020年末公司预付账款0.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66%,2021年一季度末预付账款攀升至0.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0%主要原因为公司业务增长,采购量随之增加。
公司系首批军工企业混改试点,作为中航工业集团国企混改排头兵,在集团内率先实施核心人员持股。2018年,两批次核心人员共146人持股全部实缴到位,合计持有航空工业江航5%的股份。我们认为,核心人员持股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有助于核心人才的培育与公司的长远发展,对公司的业绩将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2. 深入发展拓展军用市场,列装换代开启上行坡道
2.1. 国防开支装备费用稳定增长,牵引武器装备升级
“十三五”期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提出航空航天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全面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我国军费仍将稳定增长,“十四五“期间装备费占比有望持续提升。2016-2020年,我国军费占GDP比重分别为1.31%、1.25%、1.20%、1.20%、1.25%,基本保持稳定。2021年,我国国防预算增速为6.8%,规模达到13553.43亿元(约为2090亿美元)。相比发达国家2%~4%的军费GDP占比,我国军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存在上升空间。从增速角度看,2020年国防预算增速受疫情影响略有下滑,2021年增速再次提升,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国防预算将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我国军费结构中装备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0年的33.2%提升至2017年的41.1%。对比2019年俄罗斯武装部队的武器装备支出占国防支出的60%,我国武器装备支出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军改中对于人员编制的优化,将有效降低人员生活费和训练维持费的占比,相应的,装备费占比有望在”十四五“期间不断提升。
2.2. 军机数量缺口明显,战斗机需求驱动公司强势发展
我国军用飞机数量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军机将加速换装列装。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截止2018年底,总体数量上,我国军机数量仅为美国的23.79%,我国拥有的军用飞机总数3187架,相比较而言,美国军用飞机遥遥领先,达到了13398架,相当于中国的4.2倍。战斗机方面,从每万名军人拥有的架数来看,目前中国的战斗机人均数量为7.0架/万军人,远不及美军的人均数量21.0架/万军人,也低于东亚与南亚平均水平8.3架/万军人。我们认为,我国军机总数与美国差距较大,未能与我国国力以及国防需求匹配,具备较大上升空间,“十四五”期间有望加速进行换装列装。
公司主要产品航空氧气系统、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作为现代军机重要航空配套系统,普适性较低,呈现高度综合化与信息化的特点,其技术难度大、安全系数高、系统继承复杂、试验条件投入大和产品生产精度要求高。我们认为,伴随我国“十四五”期间军机数量的提升和以四代机为代表的先进战机加速列装,航空氧气系统和机载油箱惰化性防护系统的产品数量和单品价值也将迅速提升。公司作为我国唯一航空氧气系统、机载油箱惰化性防护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将充分受受益我军机换装列装的加速进程。
3. 润复合增速需超26%我国民航运输市场需求旺盛,牵引国产民机产业链发展
疫情控制领先,我国民航运输业市场较全球优先反弹。2021年3月16日民航局表示,力争今年全年运输总规模恢复至疫情前80%以上,旅客运输量恢复至90%左右。根据2020-2039年《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CMF),预计未来二十年,全球航空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为3.73%,我国民航运输业市场将领先全球率先复苏。
我国在未来将成为民航飞机需求第一大国,需求缺口强力推动国产大飞机发展。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0-2039)》,预计国内民航飞机2020-2039年新增交付量为8725架,二十年累计市场空间为13250亿美元,按6.95人民币/1美元的汇率进行估算,预计未来19年我国民航客机采购价值量约为9.21万亿元,平均每年0.48万亿。2019至2039年,中国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将从16.19%增长到21.71%。
国产民机项目稳步推进,C919适航取证交付将推进国产民用飞机市场将进入高景气周期。2021年,ARJ21累计交付将达到100架,进入产能快速爬坡期;C919型号飞机预计将于年底获得适航型号合格证并交付商业运营,打开我国民用干线飞机的广阔市场;CR929宽体飞机将实现开工制造。我们认为,国产民机的发展,将为产业链带来国产化的历史机遇,公司作为国内唯一氧气系统及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有望实现民机业务加速发展。
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4.1. 核心假设
伴随我国“十四五”期间军机数量的提升和以四代机为代表的先进战机的加速列装,航空氧气系统和机载油箱惰化性防护系统的产品数量和单品价值也将迅速提升,训练增加推动维修需求显著增长,公司核心业务将持续受益;民机方面,公司产品有望实现重点民机型号国产化替代,进入加速排产期。航空氧气系统受益于各类航空器下游放量,我们假设航空氧气系统未来三年收入增速在35%-50%之间,机载油箱惰化系统处于新型技术从在研阶段向小批量生产阶段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假设机载油箱惰化系统2021年的收入增速为100%,2022-2023年收入增速在35%-45%之间。
4.2. 相对估值
我们采用PE可比公司估值法进行目标价预测。公司处于航空机载配套产业,主营业务具备细分领域垄断性质,核心受益于军机换装需求高景气,将持续业绩高速增长。在此假设下,我们预计公司在 2021-2023年的营收增速为47.41%/42.42%/34.98%,对应的营收分别为12.25/17.45/23.55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6/4.07/5.78亿元,我们选取同样处于航空中游配套领域的公司北摩高科、中航光电和中航电子作为可比公司,参考2022年可比公司PE,我们认为PE 40-45x为公司2022年合理的估值区间,对应目标价格区间40.40-45.45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5. 风险提示
5.1. 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由于军工领域的客户对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售后服务有比较高的要求,产品要经历论证、 研制、试验等多个阶段,验证时间长、投入大,经过鉴定的配套产品客户很少会更换,公 司的军工客户均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如果该客户的经营出现波动或对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 将对公司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公司存在对重大客户依赖度较大的风险。
5.2. 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如果未来公司不能继续保持生产装备及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将会导致公司市 场竞争力大幅下降,或者未来其他竞争对手如果在装备上和技术上投入更多力量,导致公 司的装备和技术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将会导致公司因市场竞争出现营业收入和经营业绩大 幅下滑的风险。
5.3. 公司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
公司产品的最终用户主要为军方。军方需求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可能出现订单突发性增 加或订单取消等变动情况。而且,军工供应链体系内对质量要求严格,用户对公司产品的 检测及验收时间可能较长。在研制及小批量生产阶段,订单的具体项目及数量存在较大的 波动可能性,交货时间具有不均衡性,导致收入实现在不同月份、不同年度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产品收入结构可能会有较显著的变化。
5.4. 原材料供应风险
对于某些特殊牌号的原材料,可选的供应货源有限,即使对于合格供应商也难以保证及时 供货。如果未来生产准备阶段未对原材料采购计划做完备的筹划,或者未来突发性新增订单对原材料的需求超出原采购计划,则会导致公司面临生产中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生产安排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如果因原材料供应不足影响到对下游客户供货的及时性,则会损坏公司与客户及军方的合作关系,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财务预测摘要 ——————
产业链核心企业2021-23年盈利预测(预测值为Wind一致预期)
赞(26) | 评论 (11) 2021-08-18 13:10 来自网站 举报
-
-
【【华西军工】天秦装备深度报告:弹箭铠甲,宝藏公司】
报告摘要► 专精特新公司,核心业务深度绑定弹药赛道天秦装备核心产品为导弹、炮弹专用防护装置,是弹药的“铠甲”。主要防护炮兵和装甲兵弹药、舰船弹药、陆航用导弹、火箭助推器(发动机)、反恐特种装备等。包括高性能工程塑料类、树脂基复合材料类和金属类防护装置等。弹药从总装生产线下线后必... 展开全文【华西军工】天秦装备深度报告:弹箭铠甲,宝藏公司
报告摘要
► 专精特新公司,核心业务深度绑定弹药赛道
天秦装备核心产品为导弹、炮弹专用防护装置,是弹药的“铠甲”。主要防护炮兵和装甲兵弹药、舰船弹药、陆航用导弹、火箭助推器(发动机)、反恐特种装备等。包括高性能工程塑料类、树脂基复合材料类和金属类防护装置等。
弹药从总装生产线下线后必须依靠专业的防护装置进行储存、运输和使用(发射),因此防护装置的研发设计必须与所防护的弹药同步进行。公司已有数十种型号的专用防护装置完成定型并批量生产,也是多款型号唯一供应商。业内仅有西安昆仑、重庆益弘、金后盾等有限竞争对手,目前公司产品在性能、技术、市占率上领跑行业,还拥有航空发动机包装箱、舰炮防护装置等产品。公司在碳纤维等新型复材成形、智能化弹药箱领域有先发优势。
► 弹箭产业景气度持续高涨
近期,中国军事网新闻报道了空军演习训练实射多款空空、空地导弹,中俄联合军演也展开大规模实弹射击,在45分钟内投射弹药265吨,火力密度平均每分钟228发,火力峰值最高每分钟364发。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今年6月披露,上半年全军弹药消耗大幅增加,高难课目训练比重持续加大。我们认为,弹箭类产品消耗快、扩产快、周转快,具有“消费品”特征。
当前弹箭高景气度主要源自:一是与先进平台匹配形成实质战斗力;二是战略储备需求增加;三是实战化训练带来消耗需求大幅提升。防护设备作为一次性用品,与弹箭消耗量同步增长。此外,当前弹药信息化水平较高,加装大量电子和光学器件,对运输和储存的防护要求更苛刻,“铠甲”价值量越来越大。同时,弹药储存期下降,周转加快,更新采购比例较高。
► 第二成长曲线成就“宝藏公司”
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用工程塑料替代传统防护材料,并逐步实现弹箭防护装置托盘化、装卸机械化、运输集装化和储存货架化、标准化、系列化,正向装备整体防护方案解决商迈进。
除弹箭防护装备外,公司还拓展了装备功能性零部件产品,如导弹储运发一体装置、塑钢复合导弹发射装置、轻量化导弹仓体、弹箭用防潮塞、单兵多用途攻坚弹系统零部件、装填训练弹、催泪弹零部件、特种弹药零部件、密封功能件、合金弹壳等。目前成熟产品和在研产品型号数量饱满,增长较快。
今年5月,公司公告扩大业务范围,在原有经营范围基础上增加了“帐篷及附属设备、睡袋、充气垫、饮水囊、软体储水罐、携行具、野营装备、伪装网、防护伪装器材、救生衣、救生圈、家具、货架、安防用具、取暖炉、机械零部件、箱包、冲锋舟配件、油桶、滑油注入器、无人机配件、金属箱、金属丝绳及其制品、计算机辅助设备、电子产品、通讯终端设备、发电机组、装卸搬运设备、通风除湿设备、消防工程等”。我们预计,公司在单兵防护装备上将积极作为,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 财务指标显示轻资产、造血能力强
公司2020年固定资产仅7700万元,实现2.3亿元收入,是民参军装备制造类公司中少有的轻资产公司。公司近年来存货周转率稳定在3.3以上,经营净现金流表现优异,账面资金充裕,显示公司造血能力强,商业模式较好。原因在于,弹药防护装置产业链较为简洁,除制造材料和少量非核心环节外协加工外,其他环节均由公司主导,生产完毕后弹药总装厂只需采购并将弹药装入即可。这就意味着公司减少了大量的产业链配套和协调环节,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牢牢把握在自身内部。同时在确认收入方面穿透层级短,无须逐级等待下游客户连环打款,这是公司高周转率和良好现金流的原因之一。
投资建议
我军实战演训任务呈现高频次、高强度、常态化。天秦装备作为我军弹药专用防护装置龙头公司,将显著受益于军队装备建设加速和演训任务增加。围绕弹箭应用和单兵防护,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预计“十四五”期间公司复合增速在40%左右。预计公司2021-2023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6.08亿元和9.02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1.90亿元和2.7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07元、1.570元和2.48元。对应PE分别为38X、24X和16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存在装备零部件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存在导弹防护装置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
报告正文
1. 公司是我国装备防护领域领先企业
1.1 公司历史沿革及股权结构
天秦装备主要从事以高分子复合材料及金属材料新型加工和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专用防护装置及装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军用装备防护领域的核心供应商,所属行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专用防护装置、装备零部件、技术服务及其他等,其中专用防护装置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产品不仅广泛服务于陆、海、空等多用途防务装备防护领域,也可应用于部分民用防护领域。
公司于1996年以有限形式在秦皇岛成立;2014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即天秦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公司股票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转让;2017年12月,缘于业务往来,公司收购了金属机加能力较强的天津丽彩100%股权;2020年登陆创业板,致力于打造创新性民营防务装备配套企业;创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品牌企业。
根据公司公告,公式董事长宋金锁持股34.69%,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宋金锁于1997年主动自国有企业秦皇岛耐火材料厂副厂长的职务下岗,担任天秦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当时天秦有限设立仅一年,处于亏损状态,前景不明。宋金锁带领公司瞄准军用装备防护市场,个人垫资为公司购置土地、兴建厂房、添置机器设备,很快使公司走上正轨。其20余年的不懈坚守以及卓越的战略眼光为公司的良好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司作为典型的民营参军企业,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2002年,董事长宋金锁、总经理张澎作为主要起草人,协助总装备部科研订购部制定“弹箭用防潮塞通用规范”的国家军用标准。后于发展过程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以及下游客户授予的重大荣誉如:2019工信部授予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及中国兵器集团授予的“科学技术奖励进步奖”特等奖。
1.2 经营状况良好,2021年进入高增长周期
自成立以来,天秦装备就立足防护装置的研发制造,从创立之初单一防护功能的弹箭用防潮塞(弹药储存关键零部件),逐步向综合防护产品及装备零部件延伸,陆续设计、研发、生产出服务于陆、海、空等多用途防务装备的弹药防护箱(筒)、助推器防护箱、集装托盘及枪、弹用零部件等;公司作为国内率先提出将工程塑料材料替代传统防护材料并实现弹药包装系列化、集装化的供应商之一,正向着防务装备整体防护方案解决商迈进,综合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近五年公司经营状况良好,除2019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有所下滑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2.3亿元,同比增长8.20%,实现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22.54%;2021Q1度公司销售订单大幅增加,实现营收0.41亿元,同比增长40.34%。实现归母净利润0.16亿元,同比增长107.63%。
自主生产销售为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天秦装备主要业务按产品分:专用防护装置、装备零部件、数码喷印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及其他四个大类。2020年后新增材料销售以及租赁业务,两者销售收入占比2.77%较低。全资子公司天津丽彩以生产数码喷印设备及耗材为主要业务形成了以MODEL、5800和3100等系列数字喷墨印花机、天然纤维热转印墨水为核心的系列化产品。
专用防护装置和装备零部件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公司核心业务。2017至2020年专用防护装置和装备零部件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6.30%、88.55%、86.38%及93.5%。
近年来公司防护装置营收占比维持在75%以上,毛利贡献68%以上,属公司目前生产规模最大且最核心的业务。2020年,装备零部件业务增速明显,实现营收约0.3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14.69%,占比较2019年提升5.62pct。
公司盈利能力较强,专业防护装置技术升级牵引毛利率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公司毛利率水平较为稳定,且总体呈上升态势。近年来弹药有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平台不断拓展等发展趋势,对防护装置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防护装置的材料也从木质向金属、高分子等高端材料快速过渡,对应产品则也呈现出价值量和毛利率双升的情况。目前装备零部件业务是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产品,基本维持在60%以上。
公司下游客户以国有军工集团为主。天秦装备作为装备防护产品供应商,客户主要为防务装备生产厂商。包括中国兵器集团及其下属单位、中国兵装集团及其下属单位、中国电科以及其他国防军工领域科研生产单位等。由于公司核心产品的开发需经过指标论证、方案设计、初样试样研制、产品定型等多个环节,装备系统研制周期长,需要配套企业与整机/总体单位进行长期的跟踪配合,未经过上述环节验证的产品不会被最终用户选用,因此公司产品具有较强的客户黏性。
公司配套层级高,往下穿透一到两层即为最终使用客户。根据销售客户在业务链条中所处位置,公司核心产品销售客户分为弹药总装厂商、防务装备外贸商及价格主管单位。目前公司核心产品专用防护装置以向弹药总装商销售为主,由弹药总装厂商整合自身产品形成完整系统后,再向国内最终用户及防务装备外贸商进行销售,此外公司装备零部件类以直接向装备总装厂商销售为主,由总装厂商向最终用户销售;公司部分产品备件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可以发现公司在弹药产业链中的配套层级已处于较高环节,大部分产品为武器装备的总体厂商,中间不存在其他环节,使得公司在交付、收款等方面具备更高的便利性,由此也导致公司在现金流和周转率方面表现优异。
1.3 产品特殊性和产业链独特位置打造优良价值创造能力
公司属于国防军工行业中的弹药细分产业,并且是防护装备领域的稀缺标的,其产品和所处产业链环节赋予了公司绝佳的价值创造能力。
弹药作为危险品,在储存和运输中容易发生爆炸、燃烧、腐蚀、毒害等灾害,故要求弹药防护装置在储存和运输中应具有一定保证弹药质量、抵御环境影响、预防事故发生、降低灾害程度、方便装卸载等作用。因此弹药防护装置是独立于弹药的核心配套产品之一。
从研发层面看,弹药从总装生产线下线后必须依靠专业的防护装置进行储存、运输和使用(发射),因此防护装置的研发设计必须与所防护的弹药同步进行。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核心产品的开发需经过指标论证、方案设计、初样试样研制、产品定型等多个环节,需要配套企业与整机/总体单位进行长期的跟踪配合,未经过上述环节验证的产品不会被最终用户选用。公司主要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如J507系列产品从正式立项至通过设计定型所经历的时间长达7年。由于行业资质、技术壁垒较高,且基于稳定性、可靠性、保障性等考虑,相关产品一般均由原研制、定型厂家保障后续生产供应,因此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客户黏性无忧。
从产品本身来看,公司的弹药防护装置是独立于弹药本身的一种存在,它并不参与弹道从原材料到完整产品的生产环节,但其是弹药从存贮到运输再到使用(发射)这一环节中绝对必要的存在。但与弹药本体制造产业不同,弹药防护装置产业链更为简洁,以公司为例,除制造材料和少量非核心环节外协加工外,其他环节均由公司主导,生产完毕后弹药总装厂只需采购并将弹药装入即可。这就意味着公司减少了大量的产业链配套和协调环节,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牢牢把握在自身内部,同时在确认收入方面穿透层级短,无须逐级等待下游客户连环打款,这是公司高周转率和良好现金流的原因之一。
从公司经营净现金流状况好,造血能力强。公司近年来经营性净现金流始终为正,2017-2020年经营性净现金流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6.94%,27.39%,22.08%和12.69%,2021Q1则高达93.31%,大幅增长主要系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优秀净现金流在民参军公司且军品收入占绝对份额的背景下极为难得,充分说明公司商业模式良好,具有造血能力。
我们选取了导弹装备制造产业链相关公司(导弹材料:光威复材、菲利华;电子元器件配套:航天电器;导引头分系统:天箭科技、雷科防务;导弹总装:洪都航空、长城军工;试验训练:航天发展)平均值与天秦装备关键指标进行比较,公司在资产负债率、存货和资产周转率等关键指标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与公司的业务类型及经营模式密不可分。
弹药具备耗材的特点,相关标的在军工板块中业绩弹性较大。从公司营运周转情况与行业对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较快,客户付款较为及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自2017来历年为正,经营情况良好。且存货周转率高于行业均值,公司生产销售与下游客户需求与配套环节配合度高,生产经营效率高。
经营期内,公司货币资金充足,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远低于行业均值。2020年上市后公司资产负债率降至6.29%,2021Q1资产负债率再降低至3.62%,较低的负债压力和轻资产运营模式使得公司能够专注核心业务,更加灵活安排产能和研发,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 三大优势助力公司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体系
2.1 公司在细分专业领域技术研发实力较强
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耐高低温冲击材料配方设计技术、耐高低温增强塑料配方设计技术、塑料制品结构设计技术、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品结构设计技术、预制破片成型技术,自主掌握了材料、制造、加工等关键生产环节。
天秦装备的相关核心技术已成熟应用于在役和在研产品。如:公司针对专用防护装置中的工程塑料防护装置自主研制开发的一种专用工程塑料GX261,该材料自1998年起开始应用,通过了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中国兵器集团第204所及第59所等多家权威部门鉴定,并通过了相关部门主持的科技成果评审鉴定。2018年,公司研制的GX502专用工程塑料材料通过了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主持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并已逐步应用于新研产品。
公司的核心技术应用于专用防护装置及装备零部件等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2019年基于专用防护装置及装备零部件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84.82%、80.66%。
天秦装备将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流分析技术等多种技术与产品结构设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实现产品的整体优化。公司在持续提升装备防护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同时,与国内研究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积累了大量工程塑料材料改性研发及产品设计的丰富经验,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专业资源优势,将理论研究应用到产品研发中,承担了多种新型号装备防护产品的研制任务,持续推动技术的创新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
2.2 注塑为工程塑料主要加工工艺,生产设备达先进水平
根据军械研究所《我国通用弹药包装容器与防护方法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国通用弹药的外包装容器开始由传统的木箱向木箱、塑料箱、玻璃钢箱、铁箱过渡。但采用木箱包装仍占比60.1%,玻璃钢箱占比18.5%,塑料箱仅占比19.6%。公司的高性能工程塑料相对于通用塑料而言,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耐蚀性和耐久性,能够作为工程材料使用,甚至可以取代某些机械设备的金属零部件,在环境苛刻的条件下长期使用,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气设备等领域,质轻且性能优异。
目前采用注塑成型工艺加工成型的工程塑料制品已超过80%。注塑成型的生产工艺可重复性强、生产效率高、易于进行自动化生产,且注塑成型的产品精度高,用于加工成型工程塑料制品时,可成型结构复杂的塑料制品,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公司主要产品是高性能工程塑料类防护装置及装备零部件,主要采用的生产工艺为工程塑料注塑成型。公司拥有挤出、注塑、滚塑、吹塑、压制、卷制、手糊等多条生产线,配备各类专业生产设备数百台和各类模具千余套。公司全部采用中国注塑机龙头企业海天注塑集团生产的最先进注塑机,设备精度高、效率高、节能环保;全部注塑设备均配备机械手,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节省人力、提升效率。同时还拥有挤出造粒设备,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原材料。
全资子公司天津丽彩拥有合金弹壳、大型金属包装、打印机、墨水等十余条生产线,配备各类专业生产设备百余台和各类工装模具千余套。天津丽彩在机电一体化,金属机加工方面的研发、生产能力较强,对公司在金属类专业防护装置和装备零部件方面的业务进行了有效补充。
除自主生产外,公司的外协加工主要为材料初级加工、配件机加工序等非核心工艺,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组织生产,加工金额较低。
2.3 先发门槛优势铸就行业准入壁垒
基于防务装备配套产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国对相关产品的研制企业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为新进入企业设立了较高的资质门槛。天秦装备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装备防护领域,是较早获得行业主管单位及监管部门对从事防务装备配套业务相关许可的民营企业之一。
公司具备防务装备配套产品的科研生产资质,能直接面向客户销售,具有行业先发优势。防务装备配套产品对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生产企业要经过长期、良好的应用和服务才能取得最终用户的信任。防务装备一旦列装部队后,即融入了相应的装备或设计体系,为保证设计体系的安全和完整,保持其战斗能力的延续和稳定,最终用户不会轻易更换其主要装备的配套产品,并在其后续的产品日常维护与维修、技术改进和升级、更新换代、备件采购中对该产品的供应商存在一定的技术和产品依赖,形成“科研、购置、配套”的装备供应体系。
因此,产品一旦对客户形成批量供应,可在较长期间内保持优势地位。天秦主要客户包括最终用户及相关装备的各大总装厂商,具备优质的客户资源,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2.4 收购天津丽彩,防护装置+装备零部件业务实力再增强
2017年公司收购天津丽彩100%股权,加码装备零部件制造业务。天津丽彩本身即为金属加工类企业,建有现代化金属加工厂房11,000平方米,拥有数控车床、立式和卧式机械加工中心、液压机、伺服折弯机、自动冲床、激光切割机等金属加工先进设备,能够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完成不同规格、型号金属产品及主要零部件的独立设计和生产加工,具备金属产品及零部件的精密加工能力。
此外天津丽彩拥有一支以总经理潘建辉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潘建辉自北京理工大学导弹发射专业毕业,曾在兵器部202研究所从事研发工作,对防务装备的研发、生产,有较深刻的理解。天津丽彩共有6名研发技术人员参与金属类防护装置及装备零部件的研发,相关人员均拥有多年的金属结构设计、加工工艺研发经历。
金属类防护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数码喷印设备结构设计有一定相通性,相关人员能将研发喷印设备积累的结构、工艺经验运用到相关产品研发中。近年来公司开始承接防务装备科研单位金属类防护装置研制和生产任务,但在机电一体化、金属机械加工领域经验缺乏。天津丽彩有较为先进的金属机加工的能力,可以有效补齐发行人在金属机加工方面的短板,有助于公司开拓金属类防护装置及装备零部件业务。
3. 专用防护赛道受益弹药高景气度,市场空间可期
3.1 弹药三大属性:高消耗、先需求、易扩产
耗材属性决定弹药需求长期存在。从产品属性来看,弹药属于一次性耗材,使用即消失,为了应对战争需求,需要维持一定规模的安全库存;同时导弹一直是国际军火巨头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国际军贸上的最主要的贸易品种之一。目前弹药的消耗方式除正常战争需求外,还有实弹演练以及日常因老化等原因的销毁等,当前我国的导弹消耗集中在后两者。例如我国近年来加强实弹演练,据解放军报相关报道披露,东部战区陆军某旅2018年全旅枪弹、炮弹、导弹消耗分别达到2017年的2.4倍、3.9倍、2.7倍。
武器装备现状和国际局势决定弹药需求先于其他装备。从长期来看,2027建军百年和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都标志着我国整体武器装备处于建设周期中,但从中短期看,当前我国周边局势区域紧张,中印边境、南海、中国台湾地区存在不稳定因素,使得十四五期间武器装备的建设节奏加快。针对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提升导弹的安全库存和作战值班规模是最好且最切实际的选择。首先我国导弹在技术水平方面已与世界一流军队相差不大,东风、鹰击、长剑、霹雳等各系列导弹已成体系,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需求。
以导弹为例,导弹产业链短,易于扩产,不存在产能问题。耗材属性和战争及威慑效果好决定了导弹需求放量,而导弹的产业链条较短,技术相对成熟。扩产难度低,决定了供给不会成为阻碍产业链相关公司释放业绩的枷锁。导弹作为一次性耗材本身结构相对简单,较飞机、舰船、坦克等武器装备生产难度小很多。
3.2 我军实战演训高频高强化,弹药需求景气度释放明显
弹药作为防务装备消耗品,在实战演习和训练中消耗量巨大。为达到训练和实战一体化的程度,部队训练和演习也多采用实弹训练,近年来,各种弹药的训练弹相继立项,训练弹的配给量加大,对于装备防护类产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今年6月24日国防部记者例会上,任国强大校强调:“坚持实战练兵强能力,与往年同期相比,全军弹药消耗大幅增加,高难课目训练比重持续加大。”
近日中俄联合军演“西部·联合-2021”,中俄双方投入1万余人、装甲装备200余台、飞机100余架,组成联合部队集群,在青铜峡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展开陆空联合实兵行动,锤炼联合作战能力。据央视报道,在最后一阶段实兵演练中,参演部队45分钟投射弹药265吨,火力密度平均每分钟228发,火力峰值最高每分钟364发,整个演习中的火力密度甚至超越美军朝鲜战争时期“范弗里特弹药量”。
空军航空兵某旅歼-16型歼轰机日前开始实射PL-8、PL-12、YJ-83、KD88等多款导弹。作为空军歼击机型中唯一可对空、对地(岸、舰)作战机型,歼-16载弹量大的属性以及该机型在目前我军空战体系中的作战地位,歼16未来执行演训、警巡任务时或都将大量携带上述空-空、空-地导弹,对导弹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
天秦装备目前已有数十种型号的专用防护装置完成了定型,实现了批量生产,公司产品所配套的多型弹药为我国当前的主战防务装备,且为多型坦克弹防护装置、多型舰船防卫弹防护装置、多型空对地打击弹防护装置、多型精确制导导弹防护装置等多型专用装备防护产品的唯一供应商,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实战任务高频次、高强度、常态化的弹药需求。
3.3 下游客户高产量持续拉动公司业务市场空间
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分析指出,2015-2019年,中国北方工业集团(中国兵器集团)导弹生产数量世界第一(29423枚,占比14.60%),美国雷神公司仅位居第二(22658枚,占比11.24%)。另根据《军工信使》周刊报道:2015-2019年间约会有201,507枚不同类型的炮弹进入世界市场,总价值663亿美元。
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兵器工业、兵器装备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作为核心配套,公司的弹药防护装备也将随着弹药需求的增长而持续放量,外贸市场叠加各国自产自销的市场,总体市场规模巨大,公司的专用防护装置和装备零部件都将持续受益于高产景气度。
根据Teal Group发布的《2018 World Missle Briefing》对全球导弹(包括制导武器)的预测,2019-2027年全球导弹产量预计共计可以达到31.79万枚,产值或超1300亿美元。
公司上市募投新型军用防护装置制造升级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扩大公司现有产品产能、增加新型产品并加大对防护材料技术、防护装置设计的研发力度,从产能和技术角度两方面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后续有望充分享受弹箭市场高景气带来的行业红利。
4. 投资建议
公司主要从事以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型加工和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专用防护装置及装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系装备防护领域的核心供应商,所属行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专用防护装置、装备零部件、技术服务及其他等,其中专用防护装置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陆、海、空等多用途防务装备防护领域和部分民用领域。
作为我国弹药专用防护装置细分领域的领先制造企业,未来将持续受益于弹药高消耗、高需求等主动优势带动产品上量。公司2021Q1营收增速为40.34%,已初步体现出较高增长性,预计公司专用防护装置业务未来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5%;装备零部件业务因体量较小,且在研产品较多,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预计公司2021-2023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6.08亿元和9.02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1.90亿元和2.7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07元、1.70元和2.48元。对应PE分别为38X、24X和16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估值方面,公司主要产品为弹药防护装置,具备较强稀缺性,目前A股中没有其他主营为公司同类产品的上市公司,选择同为导弹产业链相关度较高的鸿远电子、西菱动力和高德红外作为对比标的,公司2020年估值低于平均水平,2021和2022年预计值同样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赞(17) | 评论 (19) 2021-08-18 10:28 来自网站 举报
-
-
【云天化 | 2021年中报点评:单质肥顺周期超预期,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报告摘要1)行业顺周期背景下,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8月16日,公司公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受益于国内磷肥市场呈现紧平衡状态,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尿素产品市场价格同比整体上升等因素影响,作为国内具有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安全环保竞争优势的化肥生产企业,云天化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显著... 展开全文云天化 | 2021年中报点评:单质肥顺周期超预期,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报告摘要
1)行业顺周期背景下,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8月16日,公司公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受益于国内磷肥市场呈现紧平衡状态,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尿素产品市场价格同比整体上升等因素影响,作为国内具有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安全环保竞争优势的化肥生产企业,云天化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21H1,公司实现营收309.30亿元,同比+20.56%;实现归母净利润15.72亿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2150.9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即2021年Q2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7.22亿元,同比+22.29%;实现归母净利润9.97亿元,同比+3140.14%。 2)磷肥及化肥业务:磷化工产业链共振,化肥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
云天化公司化肥总产能 876 万吨,其中基础磷肥总产能 555 万吨,是国内产能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之一,复合(混)肥产能 121 万,尿素产能 200万吨。截至8月16日,磷酸一铵价格已分别较去年同期、年初、上季度、上月上涨82.54%、64.32%、39.01%、8.68%;磷酸二铵价格已分别较去年同期、年初、上季度上涨49.89%、38.72%、8.67%、3.03%;今年以来尿素价格上涨幅度超过50%。2021H1,公司分别实现磷铵、尿素产量258.32、88.45万吨,分别同比+9.83%、+7.20%;销量232.86、85.94万吨,分别同比-0.13%、+5.89%;而营业收入则分别增长+36.46%、+38.84%。单质肥行业景气度显著提振,涨价幅度大超预期。我们继续看好三季度秋季追肥行情。此外,上游磷矿石资源品属性凸显,全球磷化工产品定价权将向中国倾斜,我们看好磷化工产业链产品价格有望持续上涨。
3)聚甲醛业务景气上行,精细磷化工及氟化工业务打造新增长极
自2020年Q4起,受美国德州寒灾影响,中国率先实现复产复苏等,公司聚甲醛产品价格大幅上行。2021H1,公司实现聚甲醛产量、销量、营业收入分别为5.42万吨、4.75万吨、6.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16%、6.26%、60.75%。此外,精细磷化工及氟化工业务将为公司打造新增长极。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35.83/34.29/30.53亿元,同比+1217.2%/-4.3%/-11.0%,摊薄EPS为1.95/1.87/1.66元,对应PE为9.8/10.3/11.5倍,首次覆盖,给予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等
1
行业顺周期背景下,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给予“买入”评级
2021年8月16日晚,公司公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2021H1,受益于国内磷肥市场呈现紧平衡状态,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尿素产品市场价格同比整体上升、复合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作为国内具有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安全环保竞争优势的化肥生产企业,云天化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云天化目前具备化肥总产能 876 万吨/年,其中基础磷肥总产能 555 万吨/年,是国内产能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之一,复合(混)肥产能 121 万吨/年,尿素产能 200 万吨/年,业绩弹性十分可观。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9.30亿元,同比增长20.56%;实现归母净利润15.72亿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2150.9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86元,上年同期基本每股收益-0.015元。2021H1的归母净利润处于此前《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盈公告》预计的15-16亿元的偏上限位置。即2021年Q2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7.22亿元,同比增长22.29%;实现归母净利润9.97亿元,同比增长3140.14%。在一季度业绩大幅改善的基础上,二季度公司业绩表现依旧强势,基本符合我们预期。我们看好公司将持续协同发展肥料及现代农业、磷矿采选、精细化工、商贸物流四大业务,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35.83/34.29/30.53亿元,同比+1217.2%/-4.3%/-11.0%,摊薄EPS为1.95/1.87/1.66元,对应PE为9.8/10.3/11.5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
磷肥及化肥业务:磷化工产业链共振,化肥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
自 2020年 8 月份以来,受气候、疫情、季节性波动、国际市场招标及价格带动、国家化肥商业储备实施、上游原料合成氨、硫磺、磷矿石价格稳中上行、部分生产地区限电、环保限产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国氮、磷、钾三大主要化肥价格稳中有涨。同时,国际市场需求量价齐升,磷酸一铵、二铵需求继续维持“淡季不淡”的态势。供给端行业洗牌多年全国磷肥产量总体下降,当前社会库存降至较低水平,场内货源延续偏紧态势;同时,全球作物的价格高企有望带动农资的需求回暖,并拉动化肥整体景气度上升。
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 8 月 16 日,磷酸一铵方面,华中区域55%粉状主流价格3450-3550元/吨,58%粉状价格3650-3750元/吨,60%粉状价格3750-3850元/吨左右,新价格小单成交;河南地区55%粉状出厂价格3450元/吨,企业待发充足,库存低位,市场供不应求,受河南限电及保供政策等因素影响,目前企业控制接单;西南地区企业目前开工正常,前期预收充足,四川地区55%粉状一铵主流价格上调到3400元/吨;华东地区部分企业报价上调,安徽司尔特前期订单为主,55%粉状出厂报价3560元/吨,安徽地区市场成交价格3450-3550元/吨;山东地区55%粉状一铵到站价3600元/吨左右,58%粉状到站价3750元/吨,60%粉状到站价3900元/吨。目前55%颗粒出口FOB报价约535-550美元/吨;磷酸二铵方面,湖北地区部分企业恢复国内报价,主流出厂报价为3500-3600元/吨;西南地区64%二铵主流出厂参考报价3100-3200元/吨;陕西地区60%二铵主流参考出厂报价3508元/吨;内蒙地区64%二铵主流参考出厂报价3300元/吨。山东64%二铵到站价为3400-3500元/吨;64%二铵华北主流到站价3400-3500元/吨,57%二铵华北主流到站价3150-3180元/吨;64%二铵华东到站价3380元/吨;64%二铵新疆到站价3650-3750元/吨;中国二铵出口FOB主流参考报价在614-617美元/吨。
据百川盈孚统计,截至8月16日,磷酸一铵价格已分别较去年同期、年初、上季度、上月上涨82.54%、64.32%、39.01%、8.68%;磷酸二铵价格已分别较去年同期、年初、上季度上涨49.89%、38.72%、8.67%、3.03%。一铵价差持续扩大中,二铵维持较好的盈利水平。目前,国内磷肥货源仍然偏紧,二铵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保障秋季用肥安全的号召,部分企业已逐步限制出口接单;下游复合肥处于秋季备肥阶段,经销商按需采购,一铵整体强势运行。
此外,8 月 4 日,市场监管总局对涉嫌哄抬价格的化肥企业立案调查。针对化肥市场哄抬炒作、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线索,对涉嫌哄抬钾肥等化肥品种价格的生产和经销企业立案调查。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密切关注化肥价格秩序,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我们看好具备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原料自给配套、维护市场秩序并有序供应的云天化公司。
近期国内尿素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目前山东地区尿素小颗粒价格约2700元/吨,江苏地区小颗粒价格约2780元/吨,今年以来尿素价格上涨幅度超过50%,近期由于煤炭、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动了春耕结束后尿素价格的快速上行,卓创资讯测算目前国内煤头工艺税前毛利约500元/吨,气头工艺税前毛利已经超过1000元/吨,目前国内尿素日产量已经恢复到16万吨的较高水平,但行业库存仍然处于五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较去年同期下降87%,对于新一轮的印度招标,中国报价已经上涨至FOB 455美元/吨,南美市场已经出现CFR超过500美元/吨的成交价格,全球范围内尿素供应紧张,出口的持续回暖、海外尿素价格的上行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推动了今年以来尿素价格的上行,考虑到四季度的冬储备肥和取暖开始后对行业开工率的影响,我们认为下半年尿素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云天化公司化肥总产能 876 万吨/年,其中基础磷肥总产能 555 万吨/年,是国内产能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之一,复合(混)肥产能 121 万/年,尿素产能 200万吨/年。我们看好公司将持续依托自身的磷矿、煤矿资源优势,形成以基础肥为主,功能肥、特种肥协同发展的产品格局,推进新型化肥产品的研发,打造差异化肥料体系,未来将继续推进肥料与现代农业融合、协同发展。受益于国内磷肥市场呈现紧平衡状态,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尿素产品市场价格同比整体上升、复合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作为国内具有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安全环保竞争优势的化肥生产企业,云天化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据公司《主要经营数据公告》:2021H1,公司分别实现磷铵、尿素产量258.32、88.45万吨,分别同比+9.83%、+7.20%;销量232.86、85.94万吨,分别同比-0.13%、+5.89%;而营业收入则分别增长+36.46%、+38.84%。单质肥行业景气度显著提振。
3
磷矿采选业务:磷矿石资源品属性凸显,公司为最大的磷矿采选企业之一
云天化公司开采自有磷矿资源,利用先进的剥采、浮选技术生产符合化肥、磷化工生产品位要求的磷矿石,作为磷肥、精细磷化工产品的主要生产原料,同时结合自产情况和公司生产需求,对外采购部分磷矿石,并根据市场需求对外销售部分自产磷矿石产品,实现磷矿资源高效利用。公司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储备,现有原矿生产能力 1,450 万吨/年,擦洗选矿生产能力 618 万吨/年,浮选生产能力 750 万吨/年,是我国最大的磷矿采选企业之一。
我们认为磷化工产业链由于最上游磷矿石资源品属性,以及重要中间产物黄磷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行业景气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行业集中度在贵州瓮福、开磷两家磷化工巨头整合后显著提升,全球磷化工产品定价权将向中国倾斜,因此未来磷化工产业链的相关产品价格将有望持续上涨,行业景气度将持续上行,草甘膦、磷肥、磷矿石等重要产品价格仍处于上行周期。
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8月16日,贵州地区30%品位磷矿石车板报价550元/吨,四川地区30%品位磷矿石马边县城交货价530元/吨,湖北地区28%品位磷矿石船板价550-570元/吨,较年初上涨43.58%,较上季度上涨26.06%。从下游来看,黄磷、草甘膦、磷酸、磷酸铁等磷化工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磷矿石价格具有一定支撑,8-10 月份为磷肥的传统用肥旺季,磷肥行业的高景气度持续拉动磷矿石需求,同时过去几年在三磷整治和长江经济带环保治理的大背景下,磷矿石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格局持续改善,我们认为中期磷矿石价格仍然具备上行空间。
4
聚甲醛业务:云天化牌聚甲醛产品在国内聚甲醛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近期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聚甲醛是产能仅次于尼龙和 PC 的第三大通用工程塑料,该产品具有耐摩擦、耐磨耗及承受高负荷的优点,被誉为“夺钢”、“赛钢”等称号,在汽车、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及日用消费品生产有广泛的应用。2019年,世界聚甲醛产能约185万吨/年,主要生产企业有杜邦、泰科纳(塞拉尼斯子公司)、巴斯夫、日本宝理、三菱、韩国工程塑料等公司,泰科纳和杜邦是世界上最大的聚甲醛生产企业,其生产能力分别约占世界总产能的20.5%和12.9%。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及中国均形成产业化聚甲醛生产。2019年参与全球性国际贸易的聚甲醛总量约为108万吨,中国是最大进口国,进口量占到全球总出口量的近30%。韩国、德国和马来西亚是世界前三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到总出口量的43%。聚甲醛是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热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规划项目较多。
云天化公司生产聚甲醛、季戊四醇和甲醇产品,生产基地分布在云南水富和重庆长寿。公司水富基地采购煤作为原料生产甲醇,部分作为生产聚甲醛和季戊四醇产品的原料,部分直接对外销售;重庆基地生产聚甲醛产品使用的原料甲醇对外采购。聚甲醛、季戊四醇产品主要通过子公司直销、各级经销商进行分销、出口的模式实现销售。公司通过引进聚甲醛生产技术,成为国内最早万吨级聚甲醛生产商,目前拥有 9 万吨/年聚甲醛生产能力,产品规模国内第一。经过 20 多年的技术革新和产业耕耘,云天化牌聚甲醛产品在国内聚甲醛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近年来,公司在不断提升通用聚甲醛(M90、M270)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自主研发成功低释放甲醛、玻纤增强、耐磨、耐候、导电和纤维等多种聚甲醛新产品。自2020年Q4起,受美国德州寒灾影响,中国率先实现复产复苏等,公司聚甲醛产品价格大幅上行。2021H1,公司实现聚甲醛产量、销量、营业收入分别为5.42万吨、4.75万吨、6.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16%、6.26%、60.75%。
5
精细磷化工及氟化工业务:打造公司新增长极
精细磷化工方面,公司生产销售饲料级磷酸氢钙、黄磷、五氧化二磷。公司设立磷化工产业子公司,开展热法磷酸深加工,打造磷矿—黄磷—精细磷酸盐及磷化物产业链;开展湿法磷酸深加工,打造磷矿—湿法磷酸—磷酸精制—磷酸盐产业链。正在研发和建设中的项目有工业级磷酸、食品级磷酸、阻燃剂、沥青改性剂、低砷黄磷等,这些在建和研发中的项目未对公司报告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现有黄磷产能 3 万吨/年,饲料级磷酸氢钙(生产磷酸一二钙和磷酸二氢钙)产能 50 万吨/年。饲钙生产装置为国内单体最大的装置,公司饲料级磷酸氢钙产品水溶磷含量高,除国内销售外还出口澳洲、东南亚等地区,在市场上深受好评。
氟化工方面,公司通过资本、资源和技术合作,以磷肥副产氟硅酸为原料,以氟化氢为核心,打造中高端产品群,纵向延伸氟化工产业链,提升氟资源利用价值。目前,参股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有无水氟化氢、氟化铝等,在建中的项目有电子级氢氟酸等生产线,其中在建的项目未对公司报告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6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磷化工行业领军企业,持续协同肥料及现代农业、磷矿采选、精细化工、商贸物流等四个领域的发展,未来将继续推进肥料与现代农业融合、协同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35.83/34.29/30.53亿元,同比+1217.2%/-4.3%/-11.0%,摊薄EPS为1.95/1.87/1.66元,对应PE为9.8/10.3/11.5倍,首次覆盖,给予 “买入”评级。
7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等。
附表:财务预测与估值
】-国信证券
赞(21) | 评论 (7) 2021-08-18 09:57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金属新材料 | 供需矛盾难解,锂价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下半年锂盐价格或迎来新一轮上涨周期锂盐价格自8月初以来再次进入上涨通道,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8月15日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为11.2万元/吨,本月涨幅已达10.07%;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9.9万元/吨,本月涨幅已达10.61%。而立足当下展望下半年供需,我们认为上游供应扩张相对迟缓... 展开全文天风金属新材料 | 供需矛盾难解,锂价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下半年锂盐价格或迎来新一轮上涨周期
锂盐价格自8月初以来再次进入上涨通道,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8月15日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为11.2万元/吨,本月涨幅已达10.07%;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9.9万元/吨,本月涨幅已达10.61%。而立足当下展望下半年供需,我们认为上游供应扩张相对迟缓,随着全球新能源车产销持续向好叠加正极厂大规模投产,下半年锂盐价格或迎来新一轮上涨周期。
供给端:
旺季不旺,7月中国碳酸锂产量环比下降10%
据安泰科(ATK)统计,2021年7月我国碳酸锂产量1.9万吨,环比下滑10%,主要原因为部分冶炼厂检修。但以历史数据为佐,7月多为生产旺季。去年7月我国生产碳酸锂1.48万吨,为继8、9月全年第三高产量,与6月产量持平;夏季蒸发量大有利于青藏盐湖生产,且今夏蓝科新增2万吨碳酸锂产能仍处爬升阶段,今夏7月碳酸锂产量环比大幅下降令人存疑。在盐湖生产向好,江西无大规模限电政策基础上,我们合理推测碳酸锂产量环比减少主因为锂辉石精矿短缺,叠加全球锂精矿下半年无增量供给,中国锂盐生产或遇无米下锅之困境。
雅宝Kemerton投产再延期,进一步加剧氢氧化锂供需紧张格局
据雅宝二季度电话会议,受澳洲紧缺劳动力市场影响,Kermerton一期将延期至2022年中投产,二期将延期至2022年底生产。而雅宝Kemerton作为明年全球投产最大规模氢氧化锂产线,延期投产将进一步加剧明年氢氧化锂供需紧张格局。延续锂价三段论(详见7.11报告《碳酸锂提单买卖协议推出,关注锂价上涨第三阶段》)逻辑推演,我们坚定看好全球高镍化进程推动氢氧化锂价格领涨。
需求端:
淡季不淡,7月份中国新能源销量环比上行5.8%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车实现销量27.1万辆,环比增加5.8%。而回顾过去四年新能源车销量数据,7月销量环比6月上行为历史首次。考虑新能源车销量将于下半年进入旺季,我们认为下半年新能源车产销将持续高增,锂盐需求稳健向好。
下半年中国正极厂密集投产,边际供需进一步趋紧
如我们报告《供给的两大矛盾,需求的三重催化》所言,下半年边际存在5.43万吨锂盐缺口,同时7-8月为头部大厂投产旺季,德方纳米4万吨磷酸铁锂产线已于7月5日投产,富临精工5万吨磷酸铁锂产线即将于8月投产,在国内碳酸锂产量环比下降的背景下,短期新建正极项目投产将加剧供需失衡,进一步驱动锂价上行。
至此,我们认为21年H2锂供给格局已相对紧张,考虑第四季度锂盐需求将迎消费电子+新能源车双旺季,而供给受精矿短缺影响难有显著增量,我们看好锂盐价格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我们选取三大角度进行推荐:
弹性角度:融捷股份、天齐锂业、永兴材料
估值角度:雅化集团、西藏珠峰
长周期角度:赣锋锂业
01
小金属价格汇总
本周(8月9日-8月15日),新能源板块方面,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110.3 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77.4 万辆,增长 234.9%;与 2019 年上半年相比增加 47.3 万辆,增长 74.9%,创历史新高。本周工业级碳酸锂市场价格继续上涨,下游厂家询单较为积极,但多为探市询单,市场货源供应偏紧,锂电池市场需求逐渐增加的情况下,锂盐价格水平有望继续上涨。
本周国内金属钴报价震荡调整,国内钴市行情回暖,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上涨放缓,三元电池产销增长速度下降,手机销量下跌,钴市总体需求稳定,钴盐价格回落下跌,对钴市行情利好仍存下跌压力加大;全球市场,国际钴价震荡下跌,欧洲汽车销售上涨,手机缺芯依旧,钴市供给充足。总体钴市行情上涨动力仍存下跌压力较大。
本周其他小金属:本周小金属价格迎来普涨。镉锭价格上涨1.17,五氧化二钒下跌2.73%。锑精矿价格上涨1.90%,铬矿价格暂稳,锗锭上涨2.42%,铟锭上涨6.56%,精铋上升1.05%,氧化钽价格上涨0.56%,氧化铌价格上升0.39%。
03
锂:行情向好,锂价持续上涨
综述:锂行情持续走高。本周国内工业级碳酸锂市场主流成交价格在 9.2-9.4 万元/吨之间,均价水平涨至 9.3 万元/吨, 较上周价格水平上涨 0.3 万元。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主流成交价格在 9.5-9.8 万元/吨之间,均价水平 上涨至 9.65 万元/吨,较上周价格水平上涨 0.3 万元/吨。碳酸锂市场成交重心水平继续上涨,厂家 报价坚挺,同时市场惜售情绪明显,现货供应减少,下游采购周期来临,供需矛盾较为明显的情况下, 支撑碳酸锂价格水平持续走高。
03
钴:市场行情回暖,钴价震荡调整
综述:本周国内金属钴报价震荡调整,国内钴市行情回暖,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上涨放缓,三元电池产销增长速度下降,手机销量下跌,钴市总体需求稳定,钴盐价格回落下跌,对钴市行情利好仍存下跌压力加大;全球市场,国际钴价震荡下跌,欧洲汽车销售上涨,手机缺芯依旧,钴市供给充足。总体钴市行情上涨动力仍存下跌压力较大。
四氧化三钴:本周四氧化三钴价格下降1.31%:本周四氧化三钴价格 29.8-30.5 万元/吨,均价 30.15 万元/吨,较上周价格下滑 0.4万元/吨。四氧化三钴市场报价稳定,厂家生产稳定,但下游市场需求一般,市场询价较为冷清,再加上上游价格高企,下游接受程度不高,整体来看市场成交寥寥,多以长单交付订单为主。
04
锆: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将持续上涨
综述:本周国内锆市场行情大致企稳运行,虽然市场传出南非 RBM 有望恢复开工的消息,但锆英砂短期供需矛盾仍存,锆英砂价格仍存上涨预期,同时虽然锆砂价格涨势放缓,但片碱、盐酸等原辅材料价格仍在不断走高,氧氯化锆及系列锆化工产品成本压力较大,市场推涨热情仍存,硅酸锆市场在利润不佳的情况下亦小幅上涨,后市锆系产品价格或将仍存上涨预期。
锆英砂:本周国内锆英砂市场价格暂时企稳运行,目前主流报价为 18500-19000 元/吨。近期国内市场锆 英砂的上涨在于货源本身供应紧张,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受买涨不买跌情绪影响下游询盘热情高涨,锆英砂价格持续走高。据近期消息,南非 RBM 与当地社区达成和签署相关协议,RBM 有望恢复开工,但具体复产时间仍未确定,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国内供应仍偏紧,RBM 复产后到恢复供应仍需时间。预计后期锆英砂价格或将维持上涨行情。
硅酸锆:本周硅酸锆市场维持强势上涨趋势。目前 64.5%硅酸锆价格为 21000-22000 元/吨,63.0%硅酸锆价格为 19000-20000 元/吨。近期原料锆英砂市场价格维持坚挺,且原料供应持续紧缺,硅酸锆成本压力仍较大,利润持续萎缩,同时大多硅酸锆厂产品库存不足,在市场供不应求及成本压力下,硅酸锆厂仍在缓慢上涨,不过涨幅较小,市场报价上涨了 200-500 元/吨左右,预计后市硅酸锆价格将维持坚挺。
氧氯化锆:本周氧氯化锆市场行情维持坚挺,主流价格为 18500-19000 元/吨。目前国内锆砂供应仍较紧张,企业采购有限,且锆砂市场价格高企,同时片碱、盐酸等原辅材料价格不断走高,氧氯化锆企业生产成本仍在增长,利润水平收缩,虽然前期市场价格经过一轮大幅提涨后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推涨热情较浓,预计后市氧氯化锆行情仍存上调的可能性。
05
镁:镁价以至高位,价格上涨6.19%
综述:本周因下游买方采买情绪积极,市场成交量尚可,需求面表现较好,而工厂方面普遍现货紧俏,排单生产为主,且有部分工厂停产检修,产量减少,场内现货库存持续偏紧,工厂挺价惜售心理明显,致使镁价呈持续上行趋势。
06
锰:锰价高位运行,后期小幅度回落
综述:本周 8 月钢招落定,基本以 7900-8000 一线展开,仍以南方华东略高于北方钢厂为主,符合市场预期。目前硅锰市场仍处于供应偏紧状态,下游需求表现尚可,期现需求及钢需并未出现太大的回落,但宁夏区域高昂的交割现货库存仍是各方看弱后期的一大因素,总体硅锰短期高位盘整运行,价格可能有小幅回落出现,但下方支撑较强,仍将在合理价位波动。
锰矿:本周锰矿价格暂稳。本周,锰矿市场价格表现平稳,港口呈现少量低价成交情况,主流锰矿港口报价依然较为稳定。随着钢招逐步落定,港口提货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南方限电、限产情况仍较为严重,下游合金厂开工率不高,采购锰矿积极性较弱,市场成交情况一般。港口锰矿报价:天津港澳块 Mn45 报价 40.5 元/吨度,南非半碳酸锰矿 Mn37 报价 34.5 元/吨度,加蓬锰矿 Mn46 报价 39.5 元/吨度;钦州港澳块 Mn45报价 40.5 元/吨度,南非半碳酸锰矿 Mn37 报价 35.5 元/吨度,巴西锰矿 Mn45 报价 38 元/吨度。
07
钨:稳步运行,稳固盘整
综述:本周市场积极性一般,采购商询盘接货相对缓慢,但受原料端坚挺支撑,商家让价情绪有限。原料端钨价继续冲高,游产品紧跟涨势规避风险,目前终端合金消费动力不足与原料涨幅不匹配,厂家对市场风险担忧情绪依旧。目前钨市应稳步运行,虽原料行情保持坚挺,但下游需求购买力不足,使得钨价上涨动力不足,钨市进入稳固盘整阶段。
钨精矿:本周钨精矿价格稳定,65 度黑钨精矿报价在 11.3-11.4 万元/吨,65 度白钨精矿报价 11.2-11.3万元/吨。市场保持冲高态势,钨矿供货企业惜售持续,市场现货流通速度缓慢,部分贸易商获利套现情绪仍存,但让价空间有限,目前厂商库存低位,观望价格走势操作。下游终端高位慎采,产业链上下游博弈心态明显,钨市进入调整期,短期关注需求的释放情况,预计下周钨精矿价格稳定为主。
仲钨酸铵(APT):本周 APT 市场稳固盘整,APT 的高位报价围绕 16.8-17 万元/吨,高位成交情况不佳,价格无量空行。APT 市场在原料资源坚挺但需求偏淡情况下,市场交投气氛冷清,目前成本相对高位利润水平微薄。本周订单状况较为清淡,成交尚未有明显放量,业者多维持谨慎观望,短期关注下游成交情况,预计后期仲钨酸铵价格稳定。
钨铁:本周钨铁价格持稳,70 钨铁报价 16-16.2 万元/吨,80 钨铁报价在 16.9-17.1 万元/吨。钨铁市场稳固盘整运行,少量的需求进场支撑,且部分大企的停产检修,场内现货趋紧,价格稍有支撑,短期关注钢厂招标情况,预计后期钨铁价格维持平稳。
钨粉/碳化钨:本周粉末价格上调,钨粉报价 258-260 元/千克,上调 1 元/千克;碳化钨粉报价 256-258 元/千克,上调 1 元/千克。原料矿价格坚挺致使冶炼厂成本压力不减,厂商主动让利出货意愿不强。粉末企业随行就市,按单生产为主。目前中颗粒钨粉主流成交价在 258 元/千克,中颗粒碳化钨粉成交在255 元/千克,市场现货流通有限。目前中颗粒钨粉主流成交价在 256 元/千克,中颗粒碳化钨粉成交在 254 元/千克,市场现货流通有限。
08
钼:原材料价格上升,钼价稳中走强
综述:本周钼市场持续偏强态势,原料端价格不断上移,国际价格企稳上升,下游需求较为强劲,市场整体重心不断上移,场内情绪升温。同时因进口窗口紧闭和国际原料供应紧缺,中国钼市原料端现货紧缺、成本抬升,助力钼价再次上行。
钼精矿:本周钼精矿价格上调。中国 45-50 度钼精矿主流报价在 2390-2400 元/吨度,上调 50 元/吨度。延续上周偏强走势,钼精矿价格稳居高位,叠加下游需求增强,持货商试探上移且 45-50 度钼精矿成交价格围绕 2400 元/吨度展开。供应商在无库存和资金压力的情况下,悟货待涨心理明显。已知近期大型矿山计划招标,钼精矿价格又将如何变化需关注实际成交量价,预计短期内钼精矿价格小幅上行。
氧化钼:本周氧化钼价格上涨。中国氧化钼主流报价 2440-2460 元/吨度,上调 50 元/吨度。国际氧化钼价格不断上移,主流成交价格为 18.35-19.3 美元/磅钼,且 19.3 美元/磅钼已有成交达成,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同时因东北地区环保监管,冶炼氧化钼供应紧缺,叠加国际市场需求增加,钼价有所支撑且不断拉涨,短期内钼价小幅上行。
钼铁:本周钼铁价格上行,中国钼铁主流报价 16-16.4 万元/基吨,上行 0.3 万元/吨。延续上周钢招量价齐涨态势,本周招标价格再次上移,已有承兑 16 万元/吨以上开标价格,部分钢企仍计划进场招标,场内情绪升温;散货市场询价稳定,主流成交价格围绕 16.2-16.3 万元/吨展开,个别业者继续看高16.5 万元/吨。目前因环保严格监管和原料供应紧缺成本升高推动钼价抬升,但业者表示钼价能否坚挺还需关注月中整体成交总量,待结算后钼市如何变化将会明朗,钼价能否继续冲高令人期待,预计短期内钼价小幅上行。
09
钛:市场势弱,钛精矿价格下降
综述:钛矿价格得益于下游利好传导,有小幅上涨。本周金红石市场处于淡季。本周下游钛白粉市场氛围转好,8 月价格回升趋势已定,对四氯化钛的需求也逐渐转好,待钛白粉进入旺季,需求面将持续向好;下游海绵钛的需求一直趋于稳定,给予四氯化钛稳定支撑。
钛精矿:本周,钛矿价格得益于下游利好传导,有小幅上涨。截至目前,46%,10 矿主流报价2080-2200 元/吨,47%,20 矿主流报价 2450-2500 元/吨,38%-42%钛中矿主流报价 1300-1450 元/吨。攀西地区钛精矿加工厂开工率稍有提升,企业产量有所增加,部分持货商拒绝 2000元/吨以下的低价订单,市场转向卖方为主导,部分持货商惜售待涨,市场供应量紧张。
海绵钛:海绵钛市场维稳,报价稳定,成交价普遍偏低。目前一级海绵钛企业主流报价7 万/吨。供应方面:本周海绵钛原料端四氯化钛供应正常,镁锭市场近期供应缩减。海绵钛订单充足,企业按单排产,积极执行订单计划,供应平稳。
10
稀土:稀土板块震荡回调,仍有上涨空间
综述:本周稀土价格小幅震荡调整。上游市场现货数量不足,商家惜售,低价出货意愿不强,报价坚挺,下游金属厂锁定订单为主,高价补货积极性较低,压价寻低为主,实际成交数量不多,镨钕市场整体表现成交僵持,上下游供需博弈明显,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中重稀土产品价格下调,下游需求减弱,询单热情不高,部分贸易商低价货源报出,实际成交价格走低,但矿持续限制,境内疫情严重,进口时间未知,商家低价出货数量不大,继续观望市场。上游供应不会大幅增加,下游需求不会大幅下降,预计短期内稀土价格不会大幅下跌,小幅调整后仍有上涨空间。
11
其他小金属(锑、铬、锗、钒、铟、镉、铋、钽、铌)
本周其他小金属:本周金属镓市场继续探底,价格跌势未改,较上周下跌 0.52%,但询盘活跃度较前期有所提升,成交亦有增多,跌幅较前期有所收窄。本周铟市场继续上行,交投氛围一般,精铟较上周均价上涨 80 元/公斤,粗铟均价较上周均价上涨 40 元/公斤,下游需求未有明显改变,询单气氛仍偏谨慎,但因原料粗铟供应偏紧,带动精铟价格上涨,同时,长期低价运行下,市场看涨情绪较高,供应商拉涨价格积极。本周锗市场涨势不改,金属锗价格较上周价格上涨 200 元/公斤,二氧化锗价格较上周价格上涨 100 元/公斤,询盘活跃度仍较高,商家对后期走势仍持有信心,加之供应商惜售情绪,支撑价格继续拉涨。
赞(27) | 评论 (24) 2021-08-17 09:41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17】
重点推荐《传媒互联网|从社区团购到近场电商:角力高频消费,把握新零售长期趋势》1、履约方式变化及效率改善催生多种新兴互联网零售模式,社区零售线上化率有望大幅提升。2、从社区团购到近场电商,SKU、履约等要素逐渐完善,市场规模有望从2.01万亿(2.0阶段)上升至4.57万亿。3、...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17
重点推荐 《传媒互联网|从社区团购到近场电商:角力高频消费,把握新零售长期趋势》 1、履约方式变化及效率改善催生多种新兴互联网零售模式,社区零售线上化率有望大幅提升。2、从社区团购到近场电商,SKU、履约等要素逐渐完善,市场规模有望从2.01万亿(2.0阶段)上升至4.57万亿。3、战局白热化,头部企业在迭代中分化,持续关注头部竞争者核心能力在“流量——履约——供应链”等环节的动态变化。4、社区团购将长期伴随政策监管,行业发展进程或受外部因素扰动,但不改行业长期价值。 摘自《从社区团购到近场电商:角力高频消费,把握新零售长期趋势》 《计算机|致远互联(688369)公司深度:受益行业信创,OA领军有望进入高增长通道》 1、致远互联作为协同管理软件行业领军企业,经营指标良好。2、面向企业全域全员的协同应用,协同管理软件行业增长空间广阔。3、信创与云、渠道、战略三大核心竞争力,致远互联头部优势持续。 考虑到致远互联在协同管理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需求、政策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行业发展,信创业务、云服务和渠道建设为公司带来的增长,以及战略布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给予致远互联2022年45X PE,公司21/22年营收有望达到10.38/14.12亿元,21/22净利润有望达到1.30/1.79亿元,目标价104.85元,维持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研发人员及业务人员流失风险。 摘自《致远互联(688369)公司深度:受益行业信创,OA领军有望进入高增长通道》 《机械|行业深度:机械设备——消费新升级,大排风已起》 1、大排量摩托车行业进入成长期。2、国内大排量摩托车市场空间广阔。3、行业具备“工业品+消费品”双重属性,核心竞争要素: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4、建议关注:1)春风动力;2)钱江摩托。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开拓不达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拓展不及预期、贸易政策风险、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摘自《行业深度:机械设备——消费新升级,大排风已起》 买方观点 围绕新能源、硬科技的投资主线没有改变,,这些前期板块也只是回吐了部分的涨幅。大规模的风格切换可能还没有到来; 短期看好周期行业;中长期来看依旧围绕新能源、先进制造,半导体等;关注下跌的消费、金融板块的机会。 研究分享 《银行|宁波银行(002142):业绩增长强劲,资产质量持续夯实》 1、业绩保持高增长,21Q2更进一步。2、净息差较Q1缩窄,较去年仍走阔。3、资产端收益较去年全年基本持平。4、资产质量夯实,配股落地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公司盈利能力强,资产质量优异,我们看好公司发展前景。预测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3.56%、20.65%和18.44%,对应2021年BVPS为20.31元,对应静态PB为1.77倍。维持目标价49.45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宁波银行(002142):业绩增长强劲,资产质量持续夯实》 《传媒互联网|爱奇艺(IQ):21Q2付费收入略降但季末会员提升,暑期剧综储备丰富关注对Q3拉动效果》 1、爱奇艺21Q2收入小幅增长,净亏损连续五个季度同比收窄。2、21Q2付费用户数1.062亿,海外及针对低线城市用户的极速版持续拓展。3、宏观经济复苏,以及爱奇艺自身的优质内容和产品技术提升带动广告收入继续修复,Q2同比增长15%。4、爱奇艺上半年剧集保持头部优势,下半年剧综储备丰富。 我们预计公司21-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8.8亿/348.1亿/375.9亿元,预计净亏损分别为62.1亿元/39.0亿/12.1亿元,对应PS分别为1.5x/1.4x/1.3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爱奇艺(IQ):21Q2付费收入略降但季末会员提升,暑期剧综储备丰富关注对Q3拉动效果》 《电子&军工|新益昌(688383):Mini LED渗透加速驱动成长,并购提升半导体竞争力》 公司发布了2021年半年度报告。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396.05万元,同比增长53.4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44.83万元,同比增长133.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574.10万元,同比增长146.40%。 1、高毛利业务快速成长,为公司贡献新增量。2、LED行业景气上行,Mini LED快速渗透在望。3、收购焊线机重点公司,夯实半导体领域竞争力。 看好Mini LED技术快速渗透对公司的业绩拉动,看好公司对通过并购对半导体业务的整合效果,看好LED行业的景气度。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15/3.17/4.42亿元。 摘自《新益昌(688383):Mini LED渗透加速驱动成长,并购提升半导体竞争力》 《化工|凯立新材(688269):中报兑现成长预期,在研项目窥视成长空间》 凯立新材上市后首次中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13亿元,同比增长37.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82.11万元,同比增长41.95%,扣非净利润8070.15万元,同比增长42.63%,EPS1.18元/股。 1、公司上市首个财报披露,销量增加带来收入高增,下游领域均实现较高增速。2、利润增长高于收入系业务结构变化,我们再次强调需更多关注利润额和ROE水平,利润增长体现真实业务扩张。3、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变化无需担心,加工模式业务扩张期使然。4、在研项目可窥探广阔成长性,公司发展空间打开。 因中报业绩高增,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期,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67/2.40/3.64亿元(前值1.52/2.12/2.97亿元),维持公司67.7倍PE估值水平,上调2022年目标价至174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凯立新材(688269):中报兑现成长预期,在研项目窥视成长空间》 《汽车|周观点:工信部:加强智能网联车企及产品准入管理——汽车行业周报(2021/8/9-2021/8/15)》 随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重要方向之一,也正处于加速变化和迭代的关键阶段。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对智能网联汽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有望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并减少消费者的相关顾虑。随特斯拉、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为代表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逐月高增长,以及大众、福特等传统汽车巨头加速转型电动化,华为、百度、苹果、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造车”新战场,多方入局有望加速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建议重点关注: (1)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的民营自主品牌:【长城汽车(A+H)、吉利汽车(H)】;(2)全栈研发,布局智能电动的新势力:【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3)机制体制改革,拆分智能电动板块单独运营的国有自主车企:【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 (4)华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①与华为 HI 联合打造子品牌的车企:【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蓝谷】;②与华为有战略合作的车企:【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上汽集团】;③三合一电机+Hicar+音响+华为智选合作车企:【小康股份】;④华为智能座舱合作伙伴:【华阳集团、中科创达、德赛西威、均胜电子】;⑤华为热管理TMS潜在合作伙伴:【银轮股份、三花智控、海立股份、奥特佳】等; (5)伴随电动智能浪潮,有望戴维斯双击的零部件细分领域龙头:【均胜电子、拓普集团、保隆科技、福耀玻璃、常熟汽饰、爱柯迪、星宇股份、富临精工、伯特利、华域汽车】等。 摘自《周观点:工信部:加强智能网联车企及产品准入管理——汽车行业周报(2021/8/9-2021/8/15)》 《环保公用|三峰环境(601827):设备制造+投资运营龙头,21H1业绩高增124%》 公司发布中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0.98亿元,同比增长30.32%;实现归母净利润7.58亿元,同比增长124.19%。 1、补贴收入确认+新项目投运,21H1业绩高增124%。2、费用管控能力略有提升,经营性现金流状况较好。3、生产运营状态良好,在手产能达5.58万吨/日。 公司在垃圾焚烧行业布局设备+投资+运营全产业链,产能、运营效率均居于行业前列。综合考虑公司在手项目投产进度,维持业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净利润12.04/13.11/15.22亿元,同比67%/9%/16%,对应PE为13/12/10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三峰环境(601827):设备制造+投资运营龙头,21H1业绩高增124%》 《食品|周观点:大众消费品数据逐步回暖,高端白酒需求未现减弱》 白酒:高端酒有效需求并未出现疲软,五粮液提价逻辑仍在。啤酒:把握结构升级逻辑主线,关注行业中期配置机会。餐饮产业链:立高乘冷冻烘焙之风快速发展,千味央厨上市力争多维度进化。软饮料:承德露露二季度高增验证前期逻辑,下半年有望实现大踏步迈进。乳制品:我们认为乳制品行业格局稳定,双寡头规模优势明显。 当前重点推荐:五粮液,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立高食品,千味央厨,承德露露。长期核心推荐:伊利股份,新乳业。 赞(45) | 评论 (16) 2021-08-17 08:28 来自网站 举报
-
-
【三氯氢硅行业| 深度报告:光伏需求拉动三氯氢硅进入上行周期】
报告摘要1)三氯氢硅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硅烷偶联剂,需求拉动价格暴涨三氯氢硅(SiHCl3)又称三氯硅烷、硅氯仿,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硅烷偶联剂,其中多晶硅的应用领域为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金属陶瓷材料、光导纤维;硅烷偶联剂的应用领域为表面处理、密封塑料、密封剂、粘接剂和涂料的... 展开全文三氯氢硅行业| 深度报告:光伏需求拉动三氯氢硅进入上行周期
报告摘要
1)三氯氢硅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硅烷偶联剂,需求拉动价格暴涨 三氯氢硅(SiHCl3)又称三氯硅烷、硅氯仿,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硅烷偶联剂,其中多晶硅的应用领域为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金属陶瓷材料、光导纤维;硅烷偶联剂的应用领域为表面处理、密封塑料、密封剂、粘接剂和涂料的增粘剂等。受光伏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三氯氢硅呈现出供需错配格局,价格大幅上涨。据百川盈孚数据,今年以来光伏级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 2)三氯氢硅保持高开工负荷,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快速增长 据百川盈孚数据,目前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56.6万吨(包含下游企业自产自用部分),2021年1-7月,三氯氢硅产量为20.53万吨(外售量,不包含下游企业自产自用部分),同比增长9.73%,开工率约72.5%,但剔除配套下游多晶硅与硅烷偶联剂的企业,我们预计实际开工率在90%以上。从需求结构上看,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约16.5万吨,在建(技改)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约3.5万吨。随着21H2下游光伏需求快速增长,光伏级三氯氢硅紧缺格局有望进一步加剧。根据我们统计,2020-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别为42万吨、60万吨、95万吨,2020-2022年按照125GW、170GW、230GW装机量、1:1.2容配比计算,对应多晶硅需求在45万吨、65万吨、89万吨,对应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在23万吨、33万吨、44万吨,复合年化增速40%,将大幅拉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 3)三氯氢硅供需紧缺格局有望进一步凸显,看好行业1-2年高景气 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多晶硅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32.7/44.3/52.2/61.5/70.2万吨,2021-2025年硅烷偶联剂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18.6/19.9/21.3/22.8/24.4万吨。因此2021-2025年三氯氢硅总需求分别为51.4/64.2/73.5/84.36/94.7万吨,我们认为今明两年三氯氢硅供需紧平衡,供需缺口分别为0.4、5.7万吨,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度。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具备三氯氢硅产能的相关上市公司 我们建议关注具备三氯氢硅产能的相关上市公司三孚股份、新安股份。三孚股份具备6.5万吨/年三氯氢硅、1000吨/年电子级三氯氢硅产能;新安股份具备8万吨/年三氯氢硅产能。 风险提示 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下跌,新增产能进度高于预期,原材料市场波动剧烈,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投资摘要
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 三氯氢硅(SiHCl3)又称三氯硅烷、硅氯仿,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硅烷偶联剂,其中多晶硅的应用领域为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金属陶瓷材料、光导纤维;硅烷偶联剂的应用领域为表面处理、密封塑料、密封剂、粘接剂和涂料的增粘剂等。受光伏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三氯氢硅呈现出供需错配格局,价格大幅上涨。据百川盈孚数据,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 根据我们统计,2020-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别为42万吨、60万吨、95万吨,2020-2022年按照125GW、170GW、230GW装机量、1:1.2容配比计算,对应多晶硅需求在45万吨、65万吨、89万吨,对应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在23万吨、33万吨、44万吨,复合年化增速40%,将大幅拉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 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多晶硅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32.7/44.3/52.2/61.5/70.2万吨,2021-2025年硅烷偶联剂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18.6/19.9/21.3/22.8/24.4万吨。因此2021-2025年三氯氢硅总需求分别为51.4/64.2/73.5/84.36/94.7万吨,我们认为今明两年三氯氢硅供需紧平衡,供需缺口分别为0.4、5.7万吨,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度。 核心假设与逻辑 (1)我们假设2021-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170/230/280/330/390GW。 (2)我们假设2021-2025年单晶硅料比例90/92/94/96/98%,硅单耗为0.32/0.32/0.31/0.31/0.3万吨/GW。 (3)我们假设2021-2025年多晶硅料比例10/8/6/4/2%,硅单耗为0.33/0.33/0.32/0.32/0.31GW。 (4)我们假设多晶硅料对于三氯氢硅的单耗为0.5吨/吨。 (5)我们假设未来5年功能性硅烷产量复合增速7.0%,硅烷偶联剂占功能性硅烷总量75%,三氯氢硅对硅烷偶联剂单耗在0.8吨/吨。 与市场预期不同之处 (1)我们认为多晶硅企业配套三氯氢硅,可能受到原材料氯碱配套不足制约,实际配套产能有不及预期的可能,在光伏装机需求快速增长瞎,光伏级三氯氢硅供给端有望维持长时间结构性稀缺,带动光伏级三氯氢硅价格继续上涨。 (2)21H2-22H2国内多晶硅扩产企业较多,产能由42万吨/年增加至95万吨/年,在每套新装置开车时,每套新装置预计也将形成2万吨以上一次性三氯氢硅补液位和系统清洗需求。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21H2光伏需求旺季到来,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有望持续提升,三氯氢硅产品价格上涨有望超预期。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第一,国际疫情发展不可预期,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第二,原材料市场波动剧烈,影响盈利。 第三,新增产能投放高于预期。 1
三氯氢硅是一种重要的卤硅烷化合物
三氯氢硅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硅烷偶联剂 三氯氢硅(Cl3HSi)又称三氯硅烷、硅氯仿,是卤硅烷系列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种产品。三氯氢硅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硅烷偶联剂,其中多晶硅主要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金属陶瓷材料、光导纤维;硅烷偶联剂主要应用于表面处理剂、无机填充塑料、增粘剂、密封剂、特种橡胶粘合促进剂等领域。
根据国标《工业三氯氢硅》GB/T28654-2018,工业三氯氢硅分为Ⅰ、Ⅱ两类,Ⅰ类用于生产多晶硅,Ⅱ类用于生产硅烷偶联剂,Ⅰ类的纯度要求高于Ⅱ类,生产难度也更大。其中,随着我国光伏产业技术不断进步并迈向高端领域,多晶硅行业已步入规模经济效益阶段,未来3-5年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硅烷偶联剂市场平稳增长,据QYResearch数据,2019年全球硅烷偶联剂市场规模达到了30亿元,2020年我国硅烷偶联剂产能达到59万吨。
硅氢氯化法是目前三氯氢硅生产企业普遍采用的首选工艺 目前,三氯氢硅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合成方法,即硅氢氯化法:该方法是用冶金级硅粉或硅铁、硅铜作原料与HCl气体反应,反应在330~380℃和0.05~3MPa下进行。另一种是四氯化硅氢化法:该反应为平衡反应,为提高三氯氢硅的收率,优选在氯化氢存在下进行,原料采用冶金级硅粉通过预活化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后,可进一步提高三氯氢硅的收率,反应在温度400~800℃和压力2~4MPa下进行。其中,硅氢氯化法以其技术成熟、适合产业化生产等特点,是目前三氯氢硅生产企业普遍采用的首选工艺,三氯氢硅的主要原料为硅粉和氯化氢,在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的氯气和氢气,是氯碱企业的一种很好的平衡氯气提高经济效益的产品。比较适合通过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合成获取氯化氢原料的企业采用,也是目前国内三氯氢硅生产的主流方法。
2
光伏拉动三氯氢硅结构性供需紧张,价格大幅上涨 三氯氢硅产能持续收缩,产品结构性供需紧张
据百川盈孚数据,目前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56.6万吨(包含下游企业自产自用部分),较2020年和2019年分别减少3万吨、9万吨,供需格局进一步改善。2021年1-7月,我国三氯氢硅产量为20.53万吨(外售量,不包含下游企业自产自用部分),同比增长9.73%,开工率约72.5%,但剔除配套下游多晶硅与硅烷偶联剂的企业,我们预计实际开工率在90%以上。从需求结构上看,我国电子级三氯氢硅仍大量依赖进口,目前只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有大规模生产电子级三氯氢硅的能力,国内仅三孚股份(1000吨)、沁阳凌空和洛阳中硅拥有部分产能;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难度也较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拥有配套的三氯氢硅产能,并非所有企业都有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技术,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16.5万吨,在建产能只有约3.5万吨。随着下游光伏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光伏级三氯氢硅供给紧缺;硅烷偶联剂表现尚可,但普通级三氯氢硅供给未出现明显短缺。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三氯氢硅用于硅烷偶联剂为主。
光伏需求高增三氯氢硅供需错配,光伏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受光伏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三氯氢硅呈现出供需错配格局,价格大幅上涨。据百川盈孚数据,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不含税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
短期内光伏级三氯氢硅供给扩张压力较小。根据环评报告,除东方希望明确将新建一套7万吨产能的三氯氢硅合成装置外(预计在2022年6月建成投产),其他多晶硅企业扩产时暂未大规模配套三氯氢硅产能的计划。多晶硅生产企业需要供应商的三氯氢硅质量稳定,供货及时,对供应商的资质认证较为严格,一般需通过产品测试、样品试用、小批量采购、大批量采购等多个阶段,一经确立合作关系,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即使有新进入三氯氢硅行业的企业,短期内对Ⅰ类三氯氢硅的供给影响有限。而电子级三氯氢硅生产壁垒极高,暂无需担忧产能扩张问题。
改良西门子法为多晶硅主要生产工艺,多晶硅主要分为电子级和光伏级 多晶硅和单晶硅是单质硅的不同形态,多晶硅由工业硅经一系列反应提纯后得到,单晶硅则由多晶硅进一步加工得到。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应用领域包括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金属陶瓷材料、光纤。根据技术指标,多晶硅可分为冶金级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和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级多晶硅杂质浓度显著低于太阳能级,掌握生产技术的企业较少。
从工艺上来说,生产高纯多晶硅的生产路线有西门子法、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流化法、冶金法(物理法)等。改良西门子法安全环保,是应用最广的多晶硅生产工艺路线。近年来,改良西门子法产量占比持续提高,硅烷流化床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全球多晶硅改良西门子法产量51.11万吨,占比98.1%;硅烷流化床产量0.99万吨,占比1.9%。
(1)西门子法是早期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以氢气还原高纯度的三氯氢硅,加热到1100℃后沉积在硅芯上得到多晶硅。 (2)改良西门子法在西门子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尾气回收和四氯化硅氢化的工艺,实现原料的循环利用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时对环境污染较小。 (3)硅烷流化法是以四氯化硅、氢气、氯化氢和工业硅为原料在流化床内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生成三氯氢硅,随后对三氯氢硅歧化、加氢生成二氯二氢硅继而产生硅烷气。主产物硅烷气通入加有小颗粒硅粉的流化床反应炉继续热分解,生成粒状多晶硅。 (4)冶金法主要通过高纯工业硅进行水平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除去其中的金属富集区域和外表部分后,继续粉碎清洗转入等离子体融解炉以去除硼杂质,二次水平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重复上述去皮粉碎清洗的步骤后转入电子束融解炉以去除磷和碳杂质,直接生成多晶硅。 改良西门子法技术成熟,产品质量最高,可以达到电子级多晶硅的纯度。大约95%以上的厂家用高效回收副产物的冷氢化技改后的三氯硅烷法生成多晶硅,但在其主要技术框架下每个企业又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核心关键技术。目前,改良西门子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技术较为稳定。改良西门子法本质上是一个单质元素化学提纯,即粗硅变成高纯晶硅的过程,Cl和H元素仅在系统内转化和传递,理论上为零消耗。但伴随杂质的排放和物料传递,Si、Cl和H不可避免存在流失,造成物料额外消耗,根据三孚股份招股说明书,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1吨多晶硅需要耗用三氯氢硅约为1-1.5吨,随着工艺进步,目前单耗比例约0.5吨左右。相比于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流化床法具有投资强度低、能耗低、人员需求少等竞争优势。但硅烷易燃、易爆,且沸点低导致提纯难度大,加上硅烷流化床法生产的产品纯度不高而使其仍然未大规模应用。冶金法制备的多晶硅纯度低,而且尚有许多技术问题还未解决,目前国内仅有零星的小厂在用此方法。 技改提高了改良西门子法的副产物利用率和产品质量,短期内技术迭代可能性小。早年间改良西门子法因为处理副产物SiCl4技术落后,还原炉电极频繁损伤等因素而饱受诟病。因为发生加氢还原反应的还原炉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装置中的核心设备,炉内每根件电极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都是直接决定还原炉安全运行以及多晶硅的品质、能耗、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发展至今,改良西门子法通过不断改进还原炉、冷氢化技改、精馏技术改进等有效手段,已经做到了能耗降低、高副产物利用率、安全环保,高产品质量的水平。短期内其他技术迭代改良西门子法的可能性较小,预计未来多晶硅生产技术改进对三氯氢硅消耗量的影响有限,三氯氢硅需求主要取决于下游多晶硅产能及太阳能电池组装业务需求。三氯硅烷法产物多为棒状多晶硅,硅烷流化法多为流化床粒状多晶硅。两种多晶硅料在硅片铸锭或者拉晶的过程中配合使用,可以增加装料量降低成本。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对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十分关键,是进入多晶硅主要的行业壁垒之一。应用于光伏行业的多晶硅产品中,单晶硅片用料的价格高于多晶硅片用料,需求缺口大。同时电子级多晶硅价格较太阳能级多晶硅工艺要求高,价格也更高。
电子级多晶硅用量较小,但对纯度要求极高
在半导体领域,需要将多晶硅制成单晶硅后使用,半导体级单晶硅对纯度要求极高,需要达到11N-13N级别。
用于半导体行业的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根据用途可分为蚀刻用材料和芯片用材料。蚀刻用材料用于蚀刻设备的硅部件,是晶圆蚀刻环节的核心耗材;芯片用材料则直接作为晶圆的原材料,将硅单晶锭切割而成的薄片即硅晶圆。芯片用材料对单晶硅的要求更高,需求量也更大。硅具有优良的半导体特性,较其它半导体材料成本优势明显,故而成为全球应用广泛的重要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并在未来仍有望保持最主流半导体材料的地位。
半导体行业景气上行,为多晶硅带来增量需求。汽车方面,虽然从2018年起,我国汽车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增长,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的芯片数量几乎可以达到燃油汽车的两倍,2021年上半年,汽车总产量以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出现回升,上半年汽车产量为1279万辆,同比增长28.25%,接近2016年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4万辆,同比增长224.24%,已超过2019年全年产量,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200万辆,对芯片需求保持旺盛;手机方面,手机产量从2017年开始逐年减少;电脑方面,2020年,疫情催生居家办公需求,对PC和笔记本的需求量均大幅增长,据Canalys和IDC统计,2020年前笔记本电脑销量较为稳定,保持在1.85亿台/年的水平,2020年则增至2.33亿台,同比增长增长24.5%,全球PC出货量3.03亿台,同比增长13.1%,2021年上半年,全球PC出货量1.68亿台,同比增长33.55%,疫情对人们办公习惯的影响仍在,未来两年内电脑需求难以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已保持多年快速增长,由2015年的1087.2亿块增长至2020年的2612.6亿块,2021年上半年产量1712亿块,同比增长48.1%。
半导体行业产能扩张将带来更多的生产设备需求,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据SEMI统计,2015-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由365.3亿美元增长至711.9亿美元,中国大陆销售额由49亿美元增长至187.2亿美元,市场占比则由13.41%上升至26.30%;2013-2020年,全球晶圆出货量由90.67亿平方英寸增长至124.07亿平方英寸,2021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4.59%。蚀刻用材料和芯片用材料均有望受益于半导体市场规模扩大。
光伏级多晶硅产能高速扩张,大幅拉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 目前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约占全球的80%,并且有望于2022年达到90%。电子级多晶硅生产难度较大,国内掌握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的企业较少,仍依赖于进口,目前进口多晶硅以半导体级为主。因此国内光伏行业发展对三氯氢硅需求的带动更明显。在光伏领域,可将多晶硅制成多晶硅锭,再由多晶硅锭生产多晶硅片,也可将多晶硅制成单晶硅棒,再由单晶硅棒生产单晶硅片。
多晶硅生产进一步集中于国内,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占绝对主流,三氯氢硅有望充分受益于国内多晶硅产能扩张。随着国内以更快的速度投放多晶硅产能,我国多晶硅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世界产能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7家中国企业,2020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占比75.16%,2021年底有望达到81.72%。多晶硅企业几乎均采用以三氯氢硅为原材料的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扩产有望带来同比例的三氯氢硅增量需求。
下游需求旺盛,多晶硅产能产量进一步释放。据CPIA数据,2010年至2020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由16万吨增至52.1万吨,CAGR达到12.53%。2020年,中国大陆和全球多晶硅产能分别为45.7万吨和60.8万吨,CPIA预计,2021年有望分别达到63.5万吨和77.7万吨,同比增长38.95%和27.80%。国内多晶硅开工率持续提高,全球多晶硅产能逐步紧张。从开工率看,2021年7月,国内行业开工率超过90%;从进出口数据看,2021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进口量约6万吨,净出口约5.69万吨,并且进口量逐月增长,据CPIA数据,2020年国外多晶硅产能共16.5万吨,国外多晶硅产品还需满足国外需求,因此我们判断国内外多晶硅产能均偏紧张。未来2年内全球多晶硅产能仍较紧张,根据多晶硅产能测算,2021年全球多晶硅对三氯氢硅需求有望超过35万吨。
利好政策频繁出台,支持光伏行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48.2GW,同比大幅增长81.7%;截至2021年5月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63.58GW,同比增长24.7%。在碳中和背景下,国家能源局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风电光伏装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1-202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355-440GW,至2025年,我国光伏的年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90-110GW。
单晶硅组件市占率快速提高。单晶硅材料的电学性能优于多晶硅材料,更易于制备高转换效率的晶硅电池,单晶硅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率高于多晶硅光伏组件。随着单晶的拉晶技术进步、金刚线切片技术的产业化、设备产能提高,单晶硅片成本大幅下降,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据硅业分会统计,2018-2020年,单晶硅料的市占率分别为30%、58%和82.4%,部分龙头企业的单晶硅料使用比例已超过90%。我们预计2021-2025年,国内多晶硅料需求量有望达到65.48/88.54/104.36/122.92/140.49万吨,全球光伏有望带来三氯氢硅需求32.74/44.27/52.18/61.46/70.25万吨。
3
硅烷偶联剂是三氯氢硅第二大下游,需求稳定增长
硅烷偶联剂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低分子有机硅化合物,能够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偶联起来,从而改善材料的各种性能。广泛运用在橡胶、塑料、填充复合材料、涂料、粘合剂和密封剂等方面。硅烷偶联剂是功能性硅烷中最重要的一种,约占功能性硅烷总量的75%-80%,此外功能性硅烷还包括硅烷交联剂及其他功能性硅烷,按照所含基团划分,硅烷偶联剂可进一步分为含硫、氨基、乙烯基、环氧基、丙烯酰氧基等类别。
2020年全球功能性硅烷产能预计在68万吨/年左右,其中国内功能性硅烷产能约49万吨/年,产量约29万吨,开工率在60%左右,表观消费量约21万吨。过去10年功能性硅烷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CAGR分别为12.1%、11.8%、10.5%,过去5年功能性硅烷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CAGR分别为9.9%、9.8%、10.5%。根据SAGSI预测,我国2018-2023年功能性硅烷产能、产量复合增速分别为7.2%和8.6%。 我们按照未来5年功能性硅烷产量复合增速7.0%,硅烷偶联剂占功能性硅烷总量75%,三氯氢硅对硅烷偶联剂单耗在0.8吨/吨来保守估算,2021-2025年硅烷偶联剂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18.6/19.9/21.3/22.8/24.4万吨。
4
三氯氢硅供需平衡表
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多晶硅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32.7/44.3/52.2/61.5/70.2万吨,2021-2025年硅烷偶联剂对于三氯氢硅的需求量分别为18.6/19.9/21.3/22.8/24.4万吨。因此2021-2025年三氯氢硅总需求分别为51.4/64.2/73.5/84.36/94.7万吨,我们认为今明两年三氯氢硅供需紧平衡,供需缺口分别为0.4、5.7万吨,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度。
5
投资建议 我们建议关注具备三氯氢硅产能的相关上市公司三孚股份、新安股份。三孚股份具备6.5万吨/年三氯氢硅、1000吨/年电子级三氯氢硅产能;新安股份具备8万吨/年三氯氢硅产能。】-国信证券
赞(3) | 评论 (8) 2021-08-16 10:09 来自网站 举报
-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16】
重点推荐《策略|IDC:新一轮跨周期调节的阿基米德点【天风策略:主题研究系列报告(二)】》1.会议立足总量边际风险,再提宏观跨周期调节。2.窥探新基建内部,IDC是下一阶段最有望迎来景气度大幅改善的细分赛道之一,主要在于Q1以来政策对推进IDC建设构成了一定压制,在近期政策有望向...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816
重点推荐
《策略|IDC:新一轮跨周期调节的阿基米德点【天风策略:主题研究系列报告(二)】》 1.会议立足总量边际风险,再提宏观跨周期调节。2.窥探新基建内部,IDC是下一阶段最有望迎来景气度大幅改善的细分赛道之一,主要在于Q1以来政策对推进IDC建设构成了一定压制,在近期政策有望向新基建倾斜的背景下,IDC的补量+提质需求提振了全产业链的景气度预期。 3.新型IDC是新基建的支点。4.补量方面,IDC潜在需求未被充分释放。5.提质方面,21Q1以来碳中和与信息安全两大发展主线逐渐向IDC领域渗透,为存量与新增项目提出绿色低碳与数据安全的要求,两大要求有望重塑IDC行业竞争格局,利好产业链相关服务商。 摘自《IDC:新一轮跨周期调节的阿基米德点【天风策略:主题研究系列报告(二)】》 《金工|创业板指累计回调超6%,或将进入反弹窗口期》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超过3%的阈值,市场赚钱效应指标为1.2%,显示市场处于上行趋势格局。风险角度,除周一披露7月重要经济数据外,市场将进入较长一段时间风险真空期;价量方面,反映机构核心持仓的创业板指累计回调6%,进入中枢位置,上周预期的相关风险也得到了一定释放,整体上有望迎来一段反弹窗口期。行业配置上长周期继续重点配置电力设备新能源、半导体,逐步加配医药和白酒等消费板块。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70%。 摘自《创业板指累计回调超6%,或将进入反弹窗口期》 《农业|行业深度:先正达:全球农化巨头,在中国市场续写传奇!》 1、先正达:化工业务起家,百年农化巨头,2017年中化工收购。2、植物保护业务:研发创新能力强,全球第一地位稳固。3、种子业务:转基因技术储备丰富,中国市场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商誉减值风险;无形资产减值风险;汇率风险。 摘自《行业深度:先正达:全球农化巨头,在中国市场续写传奇!》 买方观点 短期随着宁德时代定增落地,部分热门公司的减持,可能短期震荡。回避之前涨幅较大的主题个股; 看好前期调整的锂矿,看好受益于涨价的上游有色,化工个股。 研究分享 《银行|招商银行(600036) :业绩增速创近8年新高,拓客促活持续推进》 业绩大幅增长,增速创近8年新高;净息差环比收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产质量领跑行业,消费贷款不良率骤降;规模扩张速度小幅放缓,资本充足率压力不大.公司基本面表现优秀,业绩增速领跑行业。已基本形成拓展“大客群”、搭建“大平台”、构建“大生态”的大财富管理业务模式,AUM快速提升,客户结构向高净值人群倾斜。负债端持续加强成本管控,加大拓客促活力度,继续保持成本优势。资产质量夯实和隐性不良贷款生成压力减轻为后续资产投放和大财富管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厚实的拨备为未来业绩释放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我们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成长性保持乐观,预测2021-2023年业绩增速由15.2%/13.2%调整为20.06%/17.08%,对应2021年BVPS为28.69元,对应静态PB为1.78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招商银行(600036) :业绩增速创近8年新高,拓客促活持续推进》 《传媒互联网|吉比特(603444):业绩符合预期,积极配合行业监管,静待价值回归》 吉比特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3.87亿元,同增69.41%,归母净利润9.01亿元,同增63.7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05亿元,同增41.40%,落在预告中线偏上,符合预期。 1、坚持“精品化”路线,代理产品储备丰富。2、海外发行业务亮眼,海外拓展未来可期。 我们预计21-23年净利润分别为17.40亿/21.03亿/24.82亿,同比增长66%/21%/18%,对应估值18x/15x/12x,我们认为,公司积极配合行业监管,已建立以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为基础,游戏适龄提示为引导,家长守护平台和未成年人专用投诉渠道为保障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无需过度担忧监管压力,长期价值有望回归,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吉比特(603444):业绩符合预期,积极配合行业监管,静待价值回归》 《传媒互联网|微盟集团(02013):21H1前瞻,估值历史低位,大客生态化优势依然》 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上半年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26.96%(剔除宕机影响)。市场对微盟Saas业务估值下修,可能由于对信息过度反应。“大客化-生态化-国际化”战略加速落地,持续投入PaaS平台建设。跨境电商独立站产品ShopExpress上线,打开海外市场增长新空间。 考虑市场监管加严,下调微盟集团2021-2022年营业收入25.86/34.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3%/32.9%。采取分部估值法,考虑行业估值中枢下行,下调数字服务至20倍P/S以及数字媒体至15倍P/E,计算得到微盟集团目标市值448亿港币,对应目标价17.34港币/股,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微盟集团(02013):21H1前瞻,估值历史低位,大客生态化优势依然》 《传媒互联网|百度集团-SW(09888):AI云业务表现亮眼,智能驾驶商业化逐步落地》 1、AI创新业务带动,百度核心收入同比增长27%,预计Q3增长8%-19%。2、云业务高速增长成为业绩增长点,智能云行业领先,在线营销业务稳健。3、智能驾驶技术领跑行业,Robotaxi商业化落地逐步推进。 21H1公司在线营销业务复苏良好,云业务高速增长,因此我们上调公司在线营销与云业务收入增速,将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从1208/1352/1511亿元上调至1250/1437/1651亿元,Non-GAAP归母净利润248/268/289亿元,对应PE14.59/13.47/12.50x。给予“买入”评级。 摘自《百度集团-SW(09888):AI云业务表现亮眼,智能驾驶商业化逐步落地》 《传媒互联网|一周观点:中报季来临关注业绩趋势,芒果定增落地,综艺披荆再得佳绩维持推荐》 反垄断及数据安全监管作为系统工程全面展开,等待逐项落地,政策对中概股情绪阶段性有所缓解,长线投资者不悲观,中短线关键仍是监管落地。 中报季来临,关注头部公司增长质量,高成长相对稀缺更具价值。我们持续推荐景气赛道龙头【东财、网易】,以及【中短视频电商产业链、AIOT(小米代表)、移动直聘BOSS】。游戏公司【吉比特】,港股中概股【百度、爱奇艺、有赞】稳健增长,关注下周【腾讯、知乎、微盟、b站】等财报表现。 摘自《一周观点:中报季来临关注业绩趋势,芒果定增落地,综艺披荆再得佳绩维持推荐》 《传媒互联网|行业深度:泡泡玛特:21H1业绩前瞻:线上线下、新老IP多点开花,供应链持续改善,业绩翻倍可期》 2021年泡泡玛特新IP Skull Panda销售良好,MOLLY、DIMOO的表现也依旧亮眼,我们认为对新IP的挖掘与打造是泡泡玛特的优势,且泡泡玛特今年推出单价较高的大娃、手办的占比明显高于过往,这代表泡泡玛特对粉丝黏性与付费意愿更有信心。同时上半年畅销款产品补货明显,供应链持续改善。原定于8月6日-8月8日的北京PTS展会因疫情取消,改为8月14日-8月16日线上直播展出。21年海外门店加速扩张,国内门店创新升级。我们特别看好【泡泡玛特(21-23年PE分别为57x/36x/25x)】。 风险提示:供应链产能不足风险、生产成本上涨风险、产品生产质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重点IP依赖风险、政策监管风险、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风险。 摘自《行业深度:泡泡玛特:21H1业绩前瞻:线上线下、新老IP多点开花,供应链持续改善,业绩翻倍可期》 《电子|周观点:存储技术持续升级迭代,不改长期向上趋势》 本周半导体行情进入短期震荡。存储价格短期波动,但原厂维持谨慎乐观态度。存储技术持续革新,主流厂商推动技术升级。 建议关注:1)半导体设计:晶晨股份/中颖电子/全志科技/瑞芯微/恒玄科技/兆易创新/富瀚微/圣邦股份/思瑞浦/韦尔股份/卓胜微/晶丰明源/芯朋微/斯达半导/新洁能/澜起科技/紫光国微/上海复旦。2)IDM:闻泰科技/三安光电;3)晶圆代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4)半导体设备材料:北方华创/雅克科技/上海新阳/中微公司/精测电子/华峰测控/长川科技/有研新材/江化微。 摘自《周观点:存储技术持续升级迭代,不改长期向上趋势》 《通信&军工|四方光电(688665)首次覆盖:在气体传感行业崭露峥嵘,多领域应用前程似锦》 1、硬核技术实力+国内外优质客户资源,打造靓丽业绩。2、应用领域众多,布局技术+市场实现与产业深度融合。3、传感器市场方兴未艾,公司持续技术创新紧握良好机遇。 我们看好公司成长性,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1.35亿、2.06亿和3.14亿元,对应EPS为1.92元、2.94元和4.49元,我们认为公司22年合理PE为51x,对应目标价为149.94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结构以光学技术为主,产品市场空间有限;业务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收入呈季节性波动特点;新冠疫情不确定风险等。 摘自《四方光电(688665)首次覆盖:在气体传感行业崭露峥嵘,多领域应用前程似锦》 《通信&军工|汉威科技(300007)首次覆盖:“专精特新”气体传感器龙头,厚积薄发新机遇》 国内气体传感器龙头,十年磨一剑,物联网时代迎快速发展机遇。未来多重成长逻辑共振: 一、物联网大时代机遇。二、公司优势领域迎来重大机会。三、国产替代机会。四、新产品、新领域拓张。 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预计21-23年净利润分别为3.0亿、4.3亿和5.5亿元,对应PE分别为25x、18x和14x,我们认为公司22年合理PE为32倍,对应目标价46.72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物联网行业竞争加剧、产能不足、集团化经营带来的管理风险、新冠疫情影响、业绩预告为公司初步测算实际以21年中报为准等。 摘自《汉威科技(300007)首次覆盖:“专精特新”气体传感器龙头,厚积薄发新机遇》 《通信|周观点:5G带动运营商价值回归,助力工业物联网加速落地打开空间》 通信板块市场表现短期有所调整,源于担心运营商Capex的持续增长投入。短期建议布局中报超预期品种,长期重点关注高景气细分领域、低估值且未来成长逻辑清晰的标的: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视频会议、IDC、光器件、运营商的优质标的。5G投资机会核心机会在5G网络(主设备为核心)+5G应用(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视频+流量)。 摘自《周观点:5G带动运营商价值回归,助力工业物联网加速落地打开空间》 《机械&计算机|容知日新(688768)首次覆盖:工业设备智能“医生”,盈利能力优秀》 1、公司为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知名供应商。2、下游多应用领域,市场空间广阔。3、公司技术和业务全行业领先。 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63亿、5.17亿、7.30亿,YOY为37.56%、42.35%、41.4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3亿、1.42亿、2.10亿,YOY为25.46%、52.08%、48.09%,对应PE75X、50X、33X。选择行业平均PS计算目标市值,目标市值87.82亿元,上涨空间为24.95%,对应目标价为160.0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风电行业政策变动风险、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部分集成电路芯片采购风险、业绩季节性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短期内股价波动风险等。 摘自《容知日新(688768)首次覆盖:工业设备智能“医生”,盈利能力优秀》 《食品|桃李面包(603866):业绩环比持续改善,看好产能建设扩张下长期发展》 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报,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9亿元,同比增长7.32%;实现归母净利润3.69亿元,同比下降11.5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38亿元,同比下降13.69%。 1、营收保持环比逐季改善,产能阶段性陆续释放。2、利润同比仍有所下滑,但持续看好下半年恢复发展。3、短期利空逐渐释放,坚守短保行业龙头核心逻辑。 因去年高基数及本年度费用投放加大故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从67/80/97亿元调整至67/78/91亿元,同比增速11.62%/17.03%/16.21%,预计21-23年EPS为0.96/1.14/1.35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桃李面包(603866):业绩环比持续改善,看好产能建设扩张下长期发展》 《医药|普门科技(688389)首次覆盖:体外诊断与治疗康复双轮驱动,加速布局光电医美》 1、体外诊断与治疗康复双轮驱动的医疗设备领域黑马企业。2、创新研发新一代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填补国内市场空白。3、治疗与康复类产品组合丰富,市场前景广阔。4、布局光电医美领域,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71/10.68/14.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2.90/3.99亿元。我们给予公司2021年66倍目标PE,对应目标价为31.6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不及预期、产品销售推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摘自《普门科技(688389)首次覆盖:体外诊断与治疗康复双轮驱动,加速布局光电医美》 《家电|三花智控(002050):冰洗器件龙头,大力发展汽零业务实现双轮驱动》 三花智控发布2021半年度报告,公司2021H1实现营收76.74亿元,同比+44.3%,19H1-21H1CAGR+14.72%;归母净利润8.24亿元,同比+28.03%,19H1-21H1CAGR为+9.04%;扣非归母净利润7.2亿元,同比+23.71%,19H1-21H1CAGR5.9%。 1、新能源汽车加速放量,汽零业务实现大幅增长。2、下游白电行业需求承压,空冰器件业务依旧表现稳定。 在公司未来汽零业务实现高速增长,空冰器件业务维持稳定增长的预期下,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19.43、24.01、28.05亿元(21-22年前值为20.19、25.27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1-23年46.81x/37.88x/32.42xPE,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三花智控(002050):冰洗器件龙头,大力发展汽零业务实现双轮驱动》 《轻工|周观点:看好林业碳汇、软体家居,包装企业产品应用领域持续延伸》 内销家居板块:1-6月新房销售面积同增29.4%,龙头领先优势凸显。短期行业beta机会,长期零售是核心竞争力。生活用纸板块:浆价较高位下,龙头企业将从两方面受益:(1)龙头纸企通过低价木浆锁定成本。(2)涨价通道中大厂议价力更强,整体吨利水平或有望持续扩大。生活纸线上渠道重要性凸显。推荐生活用纸龙头【中顺洁柔】,建议关注港股【维达国际】。 出口板块:6月家具出口实现61.81亿美元,同比+25.27%,增速维持高位。建议关注【海象新材】【永艺股份】【恒林股份】【梦百合】【凯迪股份】。林业碳汇: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林业碳汇为CCER项目中的“黄金”。建议关注【岳阳林纸】。 摘自《周观点:看好林业碳汇、软体家居,包装企业产品应用领域持续延伸》 《建材|周观点:玻璃行业周度动态报告20210815》 1.供给:浮法产能小幅增加,光伏玻璃新产能陆续点火。2.需求:浮法需求保持旺盛,光伏玻璃稳中向好。3.库存:浮法持续受限电及天气影响,光伏玻璃加速去库。4.价格:浮法玻璃高位维持,光伏玻璃底部企稳。5.成本:浮法单位利润小幅回落,行业利润仍处高位。 摘自《周观点:玻璃行业周度动态报告20210815》 《建筑|周观点:“建筑+”重估系列一:如何理解中国电建的重估价值?》 本周专题:中国电建——建筑+新能源估值重塑。维度一:电力运营迈入收获期,清洁能源&储能领域迎来发展新机遇。维度二:估值重塑,给予21年目标市值1045亿,目标市值涨幅达 28%。重点数据回顾:信贷规模低于预期,监管趋严与实体需求走弱并存。 当前市场环境下,财务报表及订单两维度验证低估值板块兼具向上的基本面,而装配式建筑优秀的成长性进一步得到数据验证,BIPV短期有望对部分相关个股形成强催化,继续推荐基建(地方国企、央企蓝筹)/房建价值品种,中长期角度继续推荐高景气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钢结构、设计、构件等),关注BIPV及储能、建筑减隔震等绿色建筑产业链。 摘自《周观点:“建筑+”重估系列一:如何理解中国电建的重估价值?》 《环保公用&军工|龙马环卫(603686):环卫服务持续增长,环卫装备市占率稳定》 公司公告2021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7亿,同比增加14.8%,实现归母净利润2.1亿,同比增加8.1%,扣非后同比增加10.6%。 1、环卫服务平稳增长,上半年新增年化行业第八。2、环卫装备利润率承压,市占率稳增。3、小型智能快速增长,新能源趋势不改。 我们预测公司2021至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至72.6、89.6、106.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4、6.6、7.9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龙马环卫(603686):环卫服务持续增长,环卫装备市占率稳定》 《环保公用|华润电力(00836):布局异质结产能,制造+运营一体化巨头有望崛起》 根据浙江新闻网报道,华润电力将在舟山市投资建设12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110亿元。 1、布局异质结电池产能,切入上游赛道。2、异质结电池有望助华润电力在制造端实现弯道超车。3、公司加大力度向新能源转型,打造制造+运营一体化巨头。 由于煤价涨幅过高,导致成本端上行对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77、95和112.6亿港元(原值为97.34、110.11和122.08亿港元),对应PE为9.5、7.7和6.5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华润电力(00836):布局异质结产能,制造+运营一体化巨头有望崛起》 《环保公用|周观点:发用电两侧储能规模有望快速扩张》 1、储能新政出台,助力新能源发电企业加大储能配置。2、分时电价机制优化,加快各环节储能配套发展。 国家密集出台相关储能利好政策,发电侧我们预计2020-2025年,风电、光伏并网带来的新增储能需求合计为28GWh,年均新增储能需求为4.7GWh。用电侧方面,分时电价优化机制提高了峰谷电价价差,进一步刺激大工业用户相关储能需求。未来发、用电两侧储能规模有望快速扩张,储能将全方位深度参与电力全产业链变革。具体标的建议关注新能源运营商,港股建议关注【华润电力】【龙源电力】【中广核新能源】等,A股建议关注【福能股份】【吉电股份】【晶科科技】等。 摘自《周观点:发用电两侧储能规模有望快速扩张》 《交通运输|唐山港(601000)首次覆盖:聚焦主业,期待分红比例提升》 1.未来吞吐量有望稳定,费率有望小幅上升,所以盈利小幅增长。2.剥离低盈利的贸易、运输、集装箱业务,聚焦主业,盈利能力上升。3.主业投资需求少,公司现金流稳定、充裕,有望提高分红比例。 吞吐量稳定、费率小幅上升,预计2021-23年归母净利润18.6、19.3、20.2亿元。唐山港的再投资聚焦装卸主业,回报率将高于以往投资的商品销售、船舶运输等业务。根据DDM和可比公司平均PB,给予公司2021年目标价3.6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对钢厂持续严格限产,光伏快速发展替代火电,京津冀港口产能快速扩张,分红比例大幅下降。 赞(41) | 评论 (12) 2021-08-16 08:38 来自网站 举报
-
-
【【PVDF、制冷剂大涨,看多纯碱、EVA、三氯氢硅长周期】-国信化工周观点】
报告摘要核心观点本周国际原油价格连续回落后开始反弹,全球范围内新冠变种病毒德尔塔的扩散传播导致的国外确诊病例大幅增加,以及美国原油库存的意外增加都导致了国际油价的下跌。综合预计,三季度油市供需局面表现为供应小于需求。近期我们仍然需要关注新冠变种德尔塔病毒在欧美地区的流行对全球经济... 展开全文【PVDF、制冷剂大涨,看多纯碱、EVA、三氯氢硅长周期】-国信化工周观点
报告摘要
核心观点
本周国际原油价格连续回落后开始反弹,全球范围内新冠变种病毒德尔塔的扩散传播导致的国外确诊病例大幅增加,以及美国原油库存的意外增加都导致了国际油价的下跌。综合预计,三季度油市供需局面表现为供应小于需求。近期我们仍然需要关注新冠变种德尔塔病毒在欧美地区的流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即将来临的传统化工产品消费旺季,我们看好化工行业景气度再次上行,我们重点看好纯碱、PVDF、草甘膦、氨纶、三氯氢硅和EVA基于行业供需变化的驱动上涨。我们认为磷化工产业链行业景气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全球磷化工产品定价权将向中国倾斜,因此未来磷化工产业链的相关产品价格将有望持续上涨,行业景气度将持续上行,草甘膦、磷肥、磷矿石等重要产品价格仍处于上行周期。纯碱行业由于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的需求持续拉动,以及中短周期内供给端的产能较少投放,因此形成了中长期的供需错配,同时联碱法工艺由于副产物氯化铵价格的持续上扬,盈利水平大幅走高,已经超过1200元/吨的盈利水平,纯碱期货远期合约的持续升水也证明了市场对于纯碱后市价格的乐观。此外,EVA、三氯氢硅等材料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度,行业供需将出现中期错配,光伏级产品价格有望呈现大周期上涨。
重点数据跟踪
价格涨跌幅:本周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碳酸二甲酯(12.93%)、环氧乙烷(6.96%)、DMF(5.49%)、环氧氯丙烷(4.64%)、轻质纯碱(4.19%);本周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纯MDI(-3.72%)、PTA(-3.05%)、TDI(-2.86%)、醋酸乙酯(-2.81%)、涤纶短纤(-2.03%)。
价差涨跌幅:本周化工产品价差涨幅前五的为环氧乙烷(158.94%)、醋酸乙烯(46.22%)、磷酸二铵(20.80%)、醋酸丁酯(20.20%)、R22(16.69%);本周化工产品价差跌幅前五的为R32(-28.13%)、醋酸乙酯(-24.91%)、PTA(-19.99%)、甲醇(-18.95%)、软泡聚醚(-14.19%)。
风险提示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海外疫情控制不力导致复苏低于预期;部分装置检修导致供给阶段性收缩。
1
核心观点
本周国际原油价格连续回落后开始反弹,美原油10月份期货价格已经跌破70美元/桶,布伦特均价为70.6美元/桶,较上周下跌3.0美元/桶,WTI均价为68.3美元/桶,较上周下跌3.2美元/桶,全球范围内新冠变种病毒德尔塔的扩散传播导致的国外确诊病例大幅增加,以及美国原油库存的意外增加都导致了国际油价的下跌。EIA7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显示,7月全球原油需求为9878万桶/日,全球原油供应为9742万桶/日,因此供不应求推动了原油价格的上涨。EIA预计三季度全球石油需求预期为9906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预期为9804桶/日,综合预计,三季度油市供需局面表现为供应小于需求。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涨幅超过40%,关键驱动因素是全球贸易逐渐复苏,欧洲与美国疫苗注射后经济逐渐开放,进一步快速推动了国际油价的上行。近期我们仍然需要关注新冠变种德尔塔病毒在欧美地区的流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在即将来临的传统化工产品消费旺季,我们看好化工行业景气度再次上行,我们重点看好纯碱、PVDF、草甘膦、氨纶、三氯氢硅和EVA基于行业供需变化的驱动上涨,我们认为磷化工产业链由于最上游磷矿石资源品属性,以及重要中间产物黄磷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行业景气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行业集中度在贵州瓮福、开磷两家磷化工巨头整合后显著提升,全球磷化工产品定价权将向中国倾斜,因此未来磷化工产业链的相关产品价格将有望持续上涨,行业景气度将持续上行,草甘膦、磷肥、磷矿石等重要产品价格仍处于上行周期。纯碱行业由于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的需求持续拉动,以及中短周期内供给端的产能较少投放,因此形成了中长期的供需错配,同时联碱法工艺由于副产物氯化铵价格的持续上扬,盈利水平大幅走高,已经超过1200元/吨的盈利水平,纯碱期货远期合约的持续升水也证明了市场对于纯碱后市价格的乐观。此外,EVA、三氯氢硅等材料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度,行业供需将出现中期错配,光伏级产品价格有望呈现大周期上涨。
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2020年底,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56.6万吨,2021年1-7月产量20.5万吨,但从结构上看,我国电子级三氯氢硅仍大量依赖进口,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难度较大,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16.5万吨,在建产能只有约3.5万吨。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生产三氯氢硅用于硅烷偶联剂为主据统计,2020-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别为42万吨、60万吨、90万吨,2020-2022年按照125GW、170GW、230GW装机量计算,1:1.2容配比计算,对应多晶硅需求在45万吨、61万吨、83万吨,对应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在23万吨、31万吨、42万吨,复合年化增速40%,将大幅拉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我们重点建议关注具备6.5万吨产能的【三孚股份】。
我国纯碱产能约3317万吨/年,2020年产量约2760万吨,同比降低1.5%,2021年纯碱新增产能项目有限,上半年纯碱产能减少28万吨。纯碱下游约60%用于玻璃行业。上半年浮法玻璃厂家盈利较好,新点火及复产浮法线集中,部分窑龄到期产线推迟冷修时间,上半年国内浮法玻璃产线新点火7条,复产10条。2021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玻璃产线新点火12条,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爆发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高,我们测算2020-2022年按照全球光伏装机125、170、220GW考虑,对于纯碱需求分别为192、271、358万吨,2021年、2022年分别新增需求79万吨、87万吨。2021、2022年纯碱产能预计分别减少20万吨和增加140万吨,我们认为纯碱未来2年供需格局逐渐转好,有望进入景气上行周期,重点关注【远兴能源】、【山东海化】、【三友化工】和【华昌化工】。
EVA价格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行情,近期光伏行业需求启动带的胶膜订单增长,因此发泡、线缆和光伏料价格全线上涨,本周国内厂家全线调涨价格,目前国产发泡料价格约19000-19500元/吨,线缆料价格约21000-21500元/吨,光伏料约21000元/吨以上。EVA光伏料VA含量在28%-33%,其生产为超高压工艺,工艺复杂难度大,技术垄断性强,EVA装置从开车运行到生产出高端光伏料一般长达2-3年,国内只有斯尔邦石化、联泓新科、台塑宁波等少数企业掌握,产量约15-20万吨/年,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我们认为真正的光伏料的定义标准是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同时下游胶膜企业验证通过且批量使用,因此中短期内国内很难有实质性的光伏EVA企业。但2021年EVA光伏料需求端增量可达15-20万吨,未来三年的需求复合增速可达25%以上,2025年全球光伏料需求量可达120-130万吨,较去年国内光伏需求量翻倍,因此供需紧张格局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2年内EVA行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周期,国内新增产能很难满足需求端的高速增长,高端光伏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下半年在光伏的需求带动下,光伏料EVA价格有望超预期上涨,重点推荐拟注入斯尔邦石化30万吨EVA产能的【东方盛虹】和12万吨EVA产能的【联泓新科】。
今年以来,在醋酸-甘氨酸、黄磷等原材料成本推动、行业供需格局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草甘膦价格持续上涨,产品从年初的约285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的约51000-51500元/吨,涨幅超过85%,主要原材料甘氨酸价格由年初的15500元/吨上涨至约25000元/吨,同时近期黄磷价格又卷土重来,价格大幅上涨至25000元/吨以上,卓创资讯测算目前草甘膦行业毛利润约17000元/吨,国内企业订单已经排至9-10月份,自7月19日,海外供应商执行新的销售价格,较之前上调20%,从一个角度上讲,市场形成了全球草甘膦价格上调的局面。近期江山股份拟重组并购福华通达全部股权,江山股份拥有草甘膦产能7万吨/年,福华通达拥有草甘膦产能15.3万吨/年。两家企业整合后,草甘膦产能将达到22.3万吨/年,成为国内草甘膦产能最大的企业,全球产能仅次于拜尔收购的孟山都38万吨产能,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目前全球草甘膦产能约为110万吨,除了拜尔的38万吨海外产能,其余约70万吨产能全部集中在国内,未来行业几乎没有新增产能,但随着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草甘膦需求还持续稳步增长,我们看好草甘膦行业未来持续的高景气度,重点推荐目前具备18万吨产能的配套甘氨酸、黄磷自给的【兴发集团】,关注22万吨产能的【江山股份】和8万吨产能的【新安股份】。
今年以来,受到行业供需关系的改变和原材料BDO-PTMEG的大幅推动,国内氨纶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国内氨纶40D价格已经上涨至78000-82000元/吨,20D价格上涨至100000-107000元/吨,今年以来上涨幅度达到110%,较去年同期上涨幅度超过185%。氨纶行业景气周期的变化主要在于过去几年供给端的产能下降,同时需求端由于防疫物资和服装面料的升级而持续较快增长,同时今年BDO持续推动PTEMG的暴涨,也进一步推升了氨纶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行业供需仍然非常紧张,行业库存已经大幅下降至7天的的最低水平,同时近期原材料BDO继续上涨,持续支撑氨纶成本端,因此本周氨纶厂家上调1000-2000元/吨,而未来氨纶行业的扩产主要集中在行业头部厂家,且新产能的投放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因此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氨纶行业仍然将保持较高的行业景气度,产品价格在三季度仍然可能再创新高,重点关注【华峰化学】、【泰和新材】和【新乡化纤】。
2
本周重点行业跟踪
纯碱
本周国内重质纯碱价格较上周上涨约50元/吨,目前华北地区重碱价格约2400-2500元/吨,华北地区轻碱价格约2200-2230元/吨,收到氯化铵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卓创资讯测算目前华东联碱厂家毛利上涨至约1275元/吨,华北氨碱法厂家毛利约470元/吨,我们可以看到联碱法工艺的显著盈利水平。每年6-8月为纯碱传统的检修高峰期,6月份因检修影响产量约30万吨,约占纯碱产能12%左右,预计7-8月单月受检修影响产量也在30万吨左右。受检修高峰影响,纯碱工厂库存持续下降至历史低位。本周国内纯碱行业厂家库存在36万吨,环比上月下降10%,同比大幅下降66%。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的持续需求增长是推动今年以来纯碱价格上行的根本原因,上半年纯碱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接近10%。纯碱下游约60%用于玻璃行业,光伏玻璃需求占比2021年有望提升至5%以上,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爆发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高,我们测算2020-2022年按照全球光伏装机125、170、220GW考虑,对于纯碱需求分别为192、271、358万吨,2021年、2022年分别新增需求79万吨、87万吨。2021、2022年纯碱产能预计分别减少20万吨和增加140万吨,我们认为纯碱未来两年供需格局逐渐转好,长期进入景气上行周期,下半年行业仍然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产品价格仍然有望上涨,8月份重碱价格或将上涨100-200元/吨,建议重点关注300万吨产能的【山东海化】、权益286万吨产能【三友化工】、66万吨联碱法产能的【华昌化工】和国内天然碱龙头【远兴能源】。
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近期光伏行业需求启动带的胶膜订单增长,因此发泡、线缆和光伏料价格全线上涨,本周国内厂家全线调涨EVA价格400-800元/吨,目前国产发泡料价格约19000-19500元/吨,线缆料价格约21000-21500元/吨,光伏料约21000元/吨以上。EVA光伏料VA含量在28%-33%,其生产为超高压工艺,工艺复杂难度大,技术垄断性强,EVA装置从开车运行到生产出高端光伏料一般长达2-3年,国内只有斯尔邦石化、联泓新科、台塑宁波等少数企业掌握,产量约15-20万吨/年,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我们认为真正的光伏料的定义标准是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同时下游胶膜企业验证通过且批量使用,因此中短期内国内很难有实质性的光伏EVA企业。但2021年EVA光伏料需求端增量可达15-20万吨,未来三年的需求复合增速可达25%以上,2025年全球光伏料需求量可达120-130万吨,较去年国内光伏需求量翻倍,因此供需紧张格局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2年内EVA行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周期,国内新增产能很难满足需求端的高速增长,高端光伏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下半年在光伏的需求带动下,光伏料EVA价格有望超预期上涨,重点推荐拟注入斯尔邦石化30万吨EVA产能的【东方盛虹】和12万吨EVA产能的【联泓新科】。
草甘膦/草铵膦
今年以来,在醋酸-甘氨酸、黄磷等原材料成本推动、行业供需格局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草甘膦价格持续上涨,产品从年初的约285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的约51000-51500元/吨,涨幅超过85%,主要原材料甘氨酸价格由年初的15500元/吨上涨至约25000元/吨,同时近期黄磷价格又卷土重来,价格大幅上涨至25000元/吨以上,卓创资讯测算目前草甘膦行业毛利润约17000元/吨,国内企业订单已经排至9-10月份,自7月19日,海外供应商执行新的销售价格,较之前上调20%,从一个角度上讲,市场形成了全球草甘膦价格上调的局面。近期江山股份拟重组并购福华通达全部股权,江山股份拥有草甘膦产能7万吨/年,福华通达拥有草甘膦产能15.3万吨/年。两家企业整合后,草甘膦产能将达到22.3万吨/年,成为国内草甘膦产能最大的企业,全球产能仅次于拜尔收购的孟山都38万吨产能,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目前全球草甘膦产能约为110万吨,除了拜尔的38万吨海外产能,其余约70万吨产能全部集中在国内,未来行业几乎没有新增产能,但随着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草甘膦需求还持续稳步增长,我们看好草甘膦行业未来持续的高景气度,重点推荐目前具备18万吨产能的配套甘氨酸、黄磷自给的【兴发集团】,关注22万吨产能的【江山股份】和8万吨产能的【新安股份】。收到草甘膦价格带动和国内供应商相关事件影响,近期草铵膦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国内厂家报价达到27万元/吨,市场成交价格也已经达到24-25万元/吨,未来国内供应商存在继续调涨价格的可能性,三季度草铵膦市场价格将继续上涨,重点关注【利尔化学】。 三氯氢硅
今年以来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由不到6000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市场价格约15000-17000元/吨,目前厂家税前毛利可达约10000元/吨。2020年底,我国三氯氢硅有效产能共56.6万吨,2021年1-7月产量20.5万吨,但从结构上看,我国电子级三氯氢硅仍大量依赖进口,光伏级三氯氢硅生产难度较大,可外售光伏级产能只有16.5万吨,在建产能只有约3.5万吨。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三氯氢硅用于硅烷偶联剂为主。据统计,2020-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别为42万吨、60万吨、90万吨,2020-2022年按照125GW、170GW、230GW装机量、1:1.2容配比计算,对应多晶硅需求在45万吨、61万吨、83万吨,对应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在23万吨、31万吨、42万吨,复合年化增速40%,将大幅拉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我们重点建议关注具备6.5万吨产能的【三孚股份】和【新安股份】。 有机硅
近期,国内DMC供应紧张局面加剧,高位维稳局面打破,价格再次上涨,国内有机硅中间体DMC价格目前上涨至31500-31600元/吨,环比上涨2%,同比上涨90.06%,卓创资讯测算目前DMC行业毛利约13000元/吨。原材料方面,据了解,云南地区限电现象没有缓解,同时原料进出不便,当地开工率不高,同时由于电站水量少、电力供应紧张,四川雅安石棉等地区硅厂也受到了限电困扰,市场供给持续紧张,金属硅价格上涨明显,截至8月11日,黄埔港金属硅421均价18050元/吨,环比上涨2650元/吨,涨幅17.21%;同比上涨6500元/吨,涨幅56.28%。随着成本向下转移及待跌愿望不断扑空,下游对高价原料接受度提升。我们看好下半年有机硅行业的高景气度,重点关注【新安股份】和【兴发集团】。
PVDF
PVDF主要应用于涂料、线缆护套、锂电池、石油化工和输油管、水处理膜、光伏组件背板等许多领域。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 年,全国涂料、锂电池、光伏背膜、注塑、水处理膜领域对 PVDF 需求量分别为 1.77 万吨、0.96 万吨、0.39 万吨、1.01 万吨、0.67 万吨,总计 4.8 万吨。其中涂料为 PVDF 最大下游,占比 36.94%,锂电池和光伏则为增速最快的领域。近1年来,受下游锂电、光伏等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PVDF及其原料R142b供应十分紧张、供需严重错配,产品价格均大幅上涨。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8月13日,浙江R142b报价已上涨至10-10.5万元/吨(本周涨幅11%,月度涨幅为40%,较年初涨幅425%,同比上涨556%);现粉料出厂报价19.0-25.0万元/吨(涂料、锂电),粒料出厂报价19.0-22.0万元/吨,注塑级报价20.0万元/吨,锂电用报价22.5-25.0万元/吨,实际成交成交因产品质量、功能用途等差异较大,整体价格已较年初上涨3-4倍。据我们在《PVDF行业专题报告:锂电与光伏加持下的明星氟聚合物》中的测算,2021-2023年,我们预测国内PVDF整体需求量将分别达到6.09万吨、7.28万吨和8.35万吨,YoY分别为26.80%、19.55%和14.69%。锂电池对PVDF的消耗量有望于2022年超过涂料。未来五年后,PVDF 的使用量有望超过 PTFE,成为氟聚合物使用量的第一。目前国产锂电池级PVDF在低端领域用量较大,而高端领域PVDF仍存在明显供给缺口。由于短期内装置试产、投产量较小,难以缓解供给短缺问题,PVDF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我们看好PVDF景气度有望维持1-2年。长期来看,伴随未来几年在高性能、高附加值氟产品等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我国氟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有望延续。我们看好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规模领先以及工艺技术先进的氟化工龙头企业:【东岳集团】、【巨化股份】、【三美股份】、【联创股份】及萤石资源巨头【金石资源】等。 氟制冷剂
2020年以来,受NCP疫情、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下行至 2.3%、行业周期下行探底、《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引发的 HFCs 预期配额争夺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氟制冷剂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冲击。进入2021年,二代制冷剂、发泡剂价格保持坚挺,第三代制冷剂产品的价格及价差均已进入底部区间,企业经营业绩已探底。从制冷剂两大下游来看:(1)空调方面,2021年上半年,空调市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效标准实施的影响下呈现量降额涨局面。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1H1空调市场全渠道零售量2721.6万台,同比下降5.7%,零售额857.9亿元,同比增长3.3%。(2)汽车方面,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1-7月,国内汽车累计产量1444.0万辆,同比增长17.2%;汽车市场累计销量1475.6万辆,同比增长19.3%。 近日,随原材料甲烷氯化物、乙烷氯化物等价格上涨,制冷剂产品价格均出现明显反弹。据百川盈孚数据,(1)二代制冷剂方面,截至8月13日,二代制冷剂R22价格报16000元/吨,较上周反弹3.23%,较年初上涨14.29%,目前厂家受前期低价销售影响,配额趋紧,已出现限量生产销售情况;二代发泡剂F141b价格报27500元/吨,基本保持平稳坚挺运行。整体来看,二代制冷剂/发泡剂整体盈利水平较为良好。(2)三代制冷剂方面,R32报12000元/吨,较上周小幅反弹,而部分厂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R125报24500元/吨,在短期内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后,本周价格迎来了500-1000元/吨的反弹,目前仍然维持较好盈利水平;R134a报19000元/吨(较年初涨幅为5.56%,较2020年同期涨幅达20.97%),厂商维持微利。整体来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配额管理将在立法层面落地、行业竞争格局趋向集中,而下游需求恢复平稳增长,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有望迎来景气反转的拐点,三代制冷剂龙头厂商将迎来经营业绩的大幅修复及复苏。我们看好氟制冷剂企业:【巨化股份】、【三美股份】、【东岳集团】及萤石资源巨头【金石资源】等。 DMC-PG
本周碳酸二甲酯(DMC)价格继续上涨,丙二醇(PG)价格高位小幅上涨,山东地区DMC价格本周上涨约200-500元//吨,目前主流成交价约11200-11500元/吨,华东地区价格可达11300-11600元/吨,丙二醇山东地区价格约17400-17500元/吨。目前国内工业级DMC产能约90万吨/年,近期天气高温检修增加,重庆东能、东营顺新、中科惠安合计15万吨DMC装置开始检修,整体国内开工率小幅下滑,同时原材料环氧丙烷上涨也支持了DMC价格;需求端来看,两大下游聚碳酸酯、电解液溶剂合计已经占到60%的消费比例,电解液即将进入需求旺季,有效拉动DMC需求,同时电池级EMC/DEC需求大增拉动对于DMC需求;聚碳酸酯方面,国内多套非光气法PC的稳定投产运行也刚性支撑了DMC的需求。卓创资讯测算,目前国内DMC-PG联产装置的毛利已经接近9000元/吨。考虑到电解液即将进入需求旺季,且受电动车拉动持续增长,以及未来海南华盛、中沙石化等多套非光气法PC即将投产,我们看好DMC价格的中期上行,重点推荐【石大胜华】和【华鲁恒升】。 氨纶
本周氨纶价格高位维稳,个别企业继续上调出厂价,原材料PTMEG价格高位维稳,纯MDI价格小幅回落,氨纶价差有所扩大。目前江浙地区40D市场报价在78000-83000元/吨,30D市场价92000-96000元/吨,20D市场价104000-112000元/吨。原材料方面,氨纶领域PTMEG价格维持高位在43000-46000元/吨,纯MDI价格小幅回落至23000元/吨左右,氨纶价差有所扩大,本周氨纶平均价差39400元/吨,三季度至今氨纶40D平均价差为40150元/吨,同比大幅178.8%,环比增加约11800元/吨,环比增幅为41.5%,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氨纶厂家毛利润约为30000元/吨,预计净利润在20000元/吨以上。 长期看氨纶供需格局向好,行业向高集中度、低成本方向发展。截至2020年底,国内氨纶产能约89万吨,在产厂家约20家,CR5为68.2%。未来行业扩产全部集中前五家行业头部企业。不考虑现有老旧产能退出,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产能有望超过140万吨/年,行业集中度超过80%,未来5年产能复合增长率约8.9%,与8-10%的行业需求增速基本吻合,行业供给依旧偏紧。建议关注氨纶行业龙头【华峰化学】、【泰和新材】和【新乡化纤】。 【泰和新材 | 深度报告:氨纶景气回暖,芳纶扬帆起航】-国信证券
【华峰化学 | 氨纶、己二酸行业双龙头的再度起航】-国信证券
磷矿石
八月份以来国内各地区磷矿石价格持续上行30-50元/吨,现贵州地区30%品位磷矿石车板报价550元/吨,四川地区30%品位磷矿石马边县城交货价530元/吨,湖北地区30%品位磷矿石船板价600元/吨。磷矿石价格持续上行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的持续拉动,今年以来磷肥价格持续上涨,大多企业无库存且订单已接至9月底-10月份。下游来看,黄磷、草甘膦、磷酸等磷化工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磷矿石价格具有一定支撑,8-10月份为磷肥的传统用肥旺季,磷肥行业的高景气度持续拉动磷矿石需求,同时过去几年在三磷整治和长江经济带环保治理的大背景下,磷矿石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格局持续改善,我们认为中期磷矿石价格仍然具备上行空间,关注国内磷矿石龙头【云天化】和【兴发集团】。
MDI
近期MDI市场开始下跌,本周MDI市场延续跌势。伴随海内外部分装置逐步复产,在前期价格涨势过快的背景下,进入2021年3月,受下游外墙管道保温、胶黏剂、汽车等行业整体需求低迷等影响,MDI下游以消耗前期库存为主,国内聚合MDI、纯MDI市场价格开启了下滑趋势,下滑趋势延续至6月。从需求角度来看,冰箱方面,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Q1冰箱市场全渠道零售量为674万台,同比增长43.9%,零售额为209亿元,同比增长60.8%;Q2零售量为921万台,同比下降11.3%,零售额为263亿元,同比增长0.4%,二季度冰箱冷柜市场明显减弱。此外,受传统淡季及相关产品价格影响,外墙、管道等行业上半年整体需求平淡,除无甲醛板材胶黏剂需求尚有亮点,其他胶黏剂需求低迷。进入2021年6月,随下游库存持续消耗、贸易商货源逐渐减少,部分厂商进入停车检修阶段,MDI市场价格止跌,市场供需结构恢复紧平衡。同时,上半年MDI出口整体表现较好,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1-6月,中国聚合MDI累计出口量为53.29万吨,相较于去年1-6月累计出口量,同比增长99.7%。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单月,中国聚合MDI进口量为22,915.27吨,同比下降12.7%,环比下降19.3%。这是自今年3月起,连续第三个月的进口量同比下降。
近期,供给端,据百川盈孚调研,上海亨斯迈二期装置正常运行为主;韩国锦湖出口欧洲市场为主,停滞中国区域报盘,欧洲亨斯迈装置正常运行;东曹瑞安受母液减量影响,8月1日停车检修,时长25-30天。德国、美国科思创75万吨产能受不可抗力影响,停车检修;美国陶氏34万吨/年MDI装置不可抗力停车检修,整体供应端来看市场开工产量有所受损。
8月10日晚间,万华化学公司公布了《关于烟台工业园 MDI 装置复产及子公司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装置停产检修的公告》:截至8月10日,于7月10日开始的烟台工业园 MDI 装置检修工作已结束,现已恢复正常生产;而子公司匈牙利BC公司MDI 装置(30 万吨/年)将于 8 月 17 日开始陆续停车检修,预计检修 50 天左右;TDI 装置(25 万吨/年)将于8 月 26 日开始陆续停车检修,预计检修 30 天左右。本次检修将会对 MDI 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预计技术改造完成后,MDI 装置产能会提升至 35 万吨/年。
本周,MDI价格延续弱势。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8月13日,当前聚合MDI万华PM200商谈价18500元/吨左右;上海货商谈价18000-18400元/吨(含税桶装自提价),较上周下滑6.31%,较上月下滑10.73%;纯MDI上海货源报盘集中23000元/吨,进口货源报盘集中23000元/吨(含税桶装自提价),较上周下滑3.16%,较上月上涨4.55%。我们预计近日国内MDI市场将以窄幅下跌为主。短期价格波动不改公司长期价值,未来,万华化学聚氨酯业务将继续以 MDI、TDI 为核心,重点提升聚醚、改性 MDI 两个支撑平台能力,持续保持单套规模大、建设成本低、一体化程度较高等核心竞争力。我们继续坚定看好具备 260 万吨 MDI 产能的化工行业领军者【万华化学】,本次BC公司检修及技改完成后,公司将进一步巩固行业巨头地位。
DMF(二甲基甲酰胺)
去年下半年以来,DMF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本周河南地区装置受暴雨影响持续停车,华鲁恒升8月份挂牌价上调1000元/吨,目前华东地区价格约15200-15400元/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最高上涨超过75%,较去年同期价格更是大幅上涨140%以上,目前行业毛利超过8000元/吨。从供给端看,2020年江山化工18万吨装置永久退出,使行业产能收缩约18%,在未来无明确新增产能的背景下,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持续改善,去年三季度以来行业库存一直处于极低水平。需求端,去年四季度以来纺织服装行业回暖拉动PU浆料需求,约占DMF60%的下游需求,供需关系的持续改善推动了DMF的景气周期,我们认为DMF价格仍然存在上行空间,重点推荐具备33万吨产能的【华鲁恒升】。 PX-PTA&乙二醇
涤纶长丝原材料:本周PX市场基本维稳,本周CFR中国周均价为948.5美元/吨,环比下跌0.02%;FOB韩国周均价为929.5美元/吨,环比下跌0.02%。PX供应端:周内国内PX装置无明显变动,未来1-2年PX在建产能较多,供应格局预计较为宽松。本周PTA市场价格下跌,本周华东市场周均价5360元/吨,环比下跌1.90%;CFR中国周均价为730美元/吨,环比下跌0.27%。供应端:根据百川盈孚,周内福海创装置升温重启且恢复正常运行,市场供应环比大幅增长,未来1-2年PTA在建产能较多,预计供应格局较为宽松;需求端:下游聚酯产品开工有所下滑,但即将进入旺季,预计未来将有所回升。综合来看,涤纶上游将维持宽松的格局,整体未来1-2年上游利润水平预计维持在低位。 本周国内乙二醇市场价格下跌,本周华东市场均价为5405元/吨,较上周均价持稳,华南市场均价为5350元/吨。成本端:石脑油国际价格持续下跌,乙烯国际价格持续下跌,成本端支撑较弱。供应端:根据百川盈孚,华东港口库存量持续下降,重启装置陆续供应稳定,国内供应量增加,远期来看供应压力较为突出。需求端:下游聚酯负荷有所下调,但行业即将进入旺季,需求有望提升。 涤纶长丝
本周涤纶长丝价格下滑,POY价格7650元/吨,下调75元/吨;FDY价格为7800元/吨,下调225元/吨;DTY价格9150元/吨,下调175元/吨。供应端:本周涤长丝企业平均开工率约为96.06%,有所下滑,远期看长丝供给增速不大;需求端:江浙地区化纤织造综合开机率为72.84%,秋冬面料逐步进入需求旺季,远期看随着海外疫情逐步修复,下游纺织服装需求逐步向好。利润方面:POY平均盈利147.76元/吨,上涨50.38元/吨;FDY平均盈利-52.24元/吨,下跌40.38元/吨;DTY平均盈利347.76元/吨,下跌59.62元/吨。整体来看,涤纶长丝企业利润目前较差,但需求旺季即将来临,利润水平有望提升。建议关注涤纶长丝龙头【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东方盛虹】和【新凤鸣】。 3
本周重点数据跟踪
重点化工品价格涨跌幅
本周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碳酸二甲酯(12.93%)、环氧乙烷(6.96%)、DMF(5.49%)、环氧氯丙烷(4.64%)、轻质纯碱(4.19%);本周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纯MDI(-3.72%)、PTA(-3.05%)、TDI(-2.86%)、醋酸乙酯(-2.81%)、涤纶短纤(-2.03%)。
重点化工品价差涨跌幅
本周化工产品价差涨幅前五的为环氧乙烷(158.94%)、醋酸乙烯(46.22%)、磷酸二铵(20.80%)、醋酸丁酯(20.20%)、R22(16.69%);本周化工产品价差跌幅前五的为R32(-28.13%)、醋酸乙酯(-24.91%)、PTA(-19.99%)、甲醇(-18.95%)、软泡聚醚(-14.19%)。 4
本周重点标的盈利预测
赞(48) | 评论 (6) 2021-08-15 17:14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