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内机器人展会见闻与观点汇报
蓝白相见 / 07月01日 08:05 发布
近期,国内#机器人展会 频现,包括本周在杭州举办的机器人展。结合本次杭州展及此前北上深等地的系列展会,以下汇报相关见闻与观点。
一、展会概况
???? 本次杭州机器人展与之前北上深等地的展会大同小异,参展厂商重合度较高。主要区别在于#特斯拉Optimus 第二代在杭州展会上进行了静态展示,但未进行额外互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二、本体发展
???? 目前本体厂商数量增多,头部厂商的重心开始向“大脑”(数据与算法)迁移,并积极寻找下游应用场景。经过过去2-3年的硬件端攻关后,偏软件的大脑发展相对滞后于硬件,成为当前主攻方向。#外资观点
???? 解决方案路径:本体厂商(如特斯拉、Figure及国内厂商)正加大在数据算法端的投入。偏重硬件的厂商则寻求与模型厂家合作,如海外Apollo与谷歌DeepMind合作,国内厂商与华为云、腾讯云、海外IBM等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 发展逻辑:后续发展路径预计为更多机器人应用带来更低成本与更多数据,进而迭代出更好用的机器人。关键在于实际场景部署足够基数的机器人,以获取数据反馈进行训练迭代(类似大模型)。
???? 数据类型:机器人数据分为视频(获取方便)、仿真(借助物理仿真平台,如英伟达Isaac Sim、华为Cloud Robot)和姿态数据三类。视频和仿真数据效率高、成本低,但无法完全替代实体数据,实体数据仍需依赖较大基数的安装部署。
???? 应用落地:在迭代出全能通用机器人前,产业倾向于先在特定行业实现可接受的智能,再向其他行业扩展。展会观察显示,本体企业正积极推动机器人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如特斯拉在车厂/电池产线、波士顿动力在宝马/物流领域的应用。国内头部厂商也已在车厂应用,初创企业则密集与下游应用型企业战略合作。
???? 需求领域:人形机器人需求目前聚焦于To B行业(制造业、服务业)。制造业主要在汽车厂和仓储物流;服务业主要在酒店、零售、景区等提供引导服务。
???? 部署驱动:实用性初期较弱,迭代依赖数据算法,进而依赖部署。头部企业(如特斯拉)自行部署;部分本体企业在能算过经济账的成熟场景(如仓储物流搬运)落地应用。未来若有补贴政策推动,可能带动更多落地。
三、核心零部件
???? 核心零部件整体分为执行和感知两大块。相对成熟产品正快速迭代降本增效;前沿环节(如触觉)处于加速技术攻关阶段。市场关注点较高的环节如下:
#灵巧手:
????️ 迭代方向:自由度提升、加装触觉传感器(提供力反馈)。国内方案目前主流是在手指关节装电机。自由度正从2024年的5-6个向10-12个甚至更高(有企业接近20个)提升。触觉方面,今年多数厂家已在指尖加装触觉传感器,主流方案可实现手指侧向力感知+5指尖触觉(如电容方案),新品定价接近单手10万人民币。
????️ 技术路线:未来可能并存“腱绳驱动”和“手指端装电机”两种方案。工业端高负载/高精度场景可能仍以电机方案为主。
???? 降本方向:寻求新工艺(如以车代磨)降低工时。指尖驱动有厂家尝试微型气动方案。产业价格仍在1万块以上。
???? 产能:主要玩家积极扩产,如某企业在杭州临安规划100万台/年产能,分期建设。某企业行星滚柱丝杠月产能约1万根,但当前月交付量500-600根,富余产能用于生产滚珠丝杠。
???? 重要性:特斯拉带头应用后,今年国内本体及灵巧手厂家普遍推带触觉的新方案。触觉是解决交互反馈最后一公里、实现动作泛化不可或缺的硬件,是下一阶段硬件端核心瓶颈。
???? 主流方案:产业落地以压阻和电容方案为主(磁电方案自用居多)。方案对比显示,压阻方案相对粗糙,电容精度更高。性能拉满情况下,电容方案价格约为压阻的2-3倍(压阻约500元/小模组,电容约1000-2000元/模组)。下半年某企业可能推3000元级高性能方案。应用倾向方面,电容方案落地更多,追求精细动作的厂家倾向选择电容方案。
???? 技术指标:压阻和电容方案理论上均可通过传感单元结构与排布识别切向力(摩擦力),对算法要求提升。
???? 现状:厂家增多,头部厂商单价约1-2万,需放量带动降价。主流方案为金属应变片。
???? 技术方向:MEMS芯片方案可能成为迭代方向,优势在于半导体工艺批量化生产,精度和良率更高,利于降本。
???? 挑战与前景:MEMS方案初期产线投入大,市场降本不明显。但放量后降本潜力大(可能从1-2万降至1000元甚至几百元)。主流厂家均有MEMS技术储备或应用,部分原做传统力传感的上市公司也倾向此方案。
#轻量化:
????️ 必要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重约50-70公斤。轻量化考虑因素包括人机交互安全性(减轻伤害风险)、省电(维持平衡能耗大)。
???? 结构件方向:考虑“以塑代钢”。高性能塑料(如PEEK,价格昂贵)优势在于耐磨、密度小、质轻。未来可能在关节传动部位替代金属,提升传动效率。有厂家在谐波减速器或行星系统环节尝试用PEEK替代金属钢轮/蜗轮,但距离定型尚有距离。
四、投资观点
???? 板块现状:当前机器人板块市值预期已打入接近200万台量级。前期快速上涨后,下一轮较大行情需等待下游场景逐步放量。
???? 放量驱动:依赖机器人本体迭代(实现动作泛化)及应用场景拓展。此外,关注国家层面是否推出全面补贴政策(如深圳龙岗区计划2025-2027年投入百亿推动千余台机器人商用)。类似政策若全国推广,可能带动初期放量,加速技术收敛迭代(更多机器人 → 更低成本 + 更多数据 → 更好用机器人 → 正向循环)。
???? 标的关注:一是能实现核心卡位的环节,如某企业(与某巨头绑定深,机器人业务市值占比低);二是硬件端核心瓶颈触觉传感相关企业。调研纪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