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碳纤维材料专家交流纪要

梭哈一次   / 05月17日 17:03 发布

1、行业供需情况

需求增长:2024年中国碳纤维需求量为6.2万吨,预计2025年达7 - 7.5万吨,年增速约20%。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风电和航天航空领域。如2024年风电应用领域用量为1.8万吨,2025年预计达3 - 3.5万吨;航天航空领域2024年用量6500吨,2025年预计8000吨 - 1万吨。
进口与国产替代:2024年进口碳纤维量1.5万吨,国产4.7万吨;2025年进口量预计8000吨左右,国产碳纤维量将达6.2 - 6.7万吨。贸易战缓和后,进口限制解除,但国产碳纤维凭借成本等优势,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实现进口替代。
产能扩张:国内碳纤维产能已达14 - 15万吨,2025年预计新增投产2 - 3万吨,2026年预计再新增2 - 3万吨。众多企业有扩产计划,如吉林化纤计划新增八条线,已订购四条碳化线,预计年末投产两条;中复神鹰2026年号称投放3.1万吨碳资,一期预计投放1万吨等。

2、吉林化纤涨价分析

涨价背景:一是需求推动,2024年10 - 11月吉林化纤承接3.5万吨风电拉挤板订单,风电领域用量大幅增长,接近2024年用量一倍;同时航天航空领域需求也稳步增长。二是贸易战缓和,5月12日缓和,5月13日吉林化纤顺势提价。三是企业自用碳丝比例变化,2024年自用碳丝40%,2025年计划增至60%,目前已达70% 。
涨价幅度与持续性:除3K外,涨价前各品种每吨已涨2000 - 5000元。3K价格从20万涨到21万,预计8月左右价格回调,年末可能调回19 - 20万,甚至降至成本线18万左右。因各厂家见3K利润高,纷纷改造生产线,预计7月末8月初产能陆续投放市场。
涨价目的:一方面推动制品销售,制品进入销售旺季,原材料涨价但制品不涨价,可快速回笼资金;另一方面配合市值管理,利用贸易战消息,拉升股价,后续可能还会对其他品种发布涨价函。

3、行业盈利情况

企业盈利分化:2024年做原丝的吉林碳谷盈利,而中复神鹰除军工外亏损,全年亏损1000 - 1.2亿,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4500万。吉林化纤虽报表显示碳纤维业务亏损,但实际因内部利益输送和账目调整并不亏损,2025年因基建成本投入仍维持微利状态。威海光威因拉挤板订单被抢,销售额下降,但盈利空间因战略调整有所提高。
成本与价格:吉林化纤3K碳纤维成本约18万/吨,低于85元/千克(75元/千克为总成本)就会亏损,终端均价约100元/千克。中复神鹰成本比吉林化纤高5000 - 10000元/吨,因吉林化纤原丝成本低、自备电站及公用工程有优势,采购丙烯腈原材料及工艺路线也更具成本优势。

4、行业竞争格局

技术与质量:中国碳纤维技术装备提升,但产品稳定性与国外仍有差距,如日本东丽T700 12K价格1800 - 2000元/公斤且供不应求,中国同类产品价格低且相互竞争激烈。国内碳化生产线和原丝线同质化严重,70%为干喷湿法,导致高端产品竞争激烈,价格不断下降。
市场竞争策略:企业通过低价竞争抢占市场,如吉林化纤凭借低价抢占风电订单,不仅包括国内订单,还吸引了维斯塔斯等国际公司订单。同时,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提高附加值;部分企业还注重军工市场的开拓,如廊坊长盛不惜花费大量资金获取电动垂直起降领域论证。
国际资本影响:国际资本可能对中国碳纤维产业进行资本运作,如2020 - 2022年先做多后做空。今年吉林化纤因低价吸引国际订单,明年可能面临国际资本做空风险,即订单撤离转向国外采购,使企业面临设备投资亏损风险。


Q&A

Q:目前整体的碳纤维行业盈利运行情况大概在什么样的水平?

A:从利润空间来看,吉林化纤在满负荷生产前提下,接了35000吨订单,处于略高于成本状态,接近95 - 100%满负荷生产时能做到微利状态。中复神鹰第一季度亏损4500万,2024年亏了1000 - 1.2亿,吉林化纤第一季度归母公司的利润减少了61%。今年各厂家营业额会增加,吨利润在去年基础上会略有好转,各家的盈利取决于开工负荷,若像吉林化纤一样满负荷生产,基本能达到盈利平衡点。

Q:吉林化纤对碳纤维消耗产品大幅提价背后的背景是什么?

A:一是需求增长,2024年中国碳纤维需求量6.2万吨,预计2025年在7 - 7.5万吨,以20%的速度增长。2024年进口碳纤维量1.5万吨,国产4.7万吨;2025年进口量约8000吨,国产6.2 - 6.7万吨。2024年风电应用领域1.8万吨,2025年在3 - 3.5万吨,2024年航天航空6500吨,2025年预计8000 - 1万吨。去年10月末11月,吉林化纤接了3.5万吨风电拉挤板订单,风电应用量接近2024年的一倍。二是缓和,之前美国氰特跟贺氏的碳纤维因关税问题无法进入中国,贸易战解除后,5月13号吉林化纤顺着国际形势提价。三是吉林化纤碳丝自用比例提升,2024年自用碳丝40%,2025年计划自产碳丝自用到60%,目前因需求量和订单量增大,自用碳丝占据70%的用量。

Q:吉林化纤此次提价能否有效把价格顺下去?

A:目前各品种价格已上涨2000 - 5000元每吨,尽管中国在产产能过剩,但价格基本能在现有基础上上下浮动5%。

Q:2025年风电装机量增速约40%,为何风电碳纤维用量会接近翻倍增长?

A:从订单情况来看,吉林化纤在十月初接到35000吨拉挤板风电订单,预计用碳纤维量在24000 - 25000吨;江苏澳盛年初从吉林化纤定了1.3万吨碳纤维,其中8000 - 9000吨用于风电订单;江苏恒神有20条拉挤板生产线,其与澳盛的部分风电订单走出口。国内各地纷纷制定政策,如内蒙古能源公司规划4 - 5年内安装90万只碳纤维风电叶片,且规划明确要求使用碳纤维以提高功率和效率。虽然这是较长远的规划,落地情况未知,但各省尤其西北省份都在加大碳纤维在风电上的应用。

Q:2025年国内碳纤维企业风电用量接近翻倍增长,除国内装机量增长外,是否抢了一部分国外碳纤维制造企业的生意?

A:是的,吉林化纤靠低价不仅抢占了国内订单,还拿下了维斯塔斯等国际公司的订单;江苏恒神和江苏澳盛也有出口订单,如江苏恒神给歌美飒供货,用量既有国内的,也有出口的。

Q:2025年风电碳纤维用量预计3万 - 35000吨,其中国内和国外的用量结构是怎样的?

A:按照惯例,中国的用量一般占60% - 70%左右,约两万多吨。

Q:目前碳纤维过剩情况如何,头部几家企业2025年最新产能及扩产规划是怎样的?

A:目前国内碳纤维产能达到14 - 15万吨,2025年投入的碳纤维增量至少在2 - 3万吨。各企业情况如下:目前有22条生产线(吉林国兴11条碳化生产线,吉林宝旌3条,吉林碳谷2条,吉林凯美克6条),计划新增8条线,已向浙江精工定了4条碳化线,预计年末投产,投产后将达26条碳化生产线。一条3米宽碳化线产能因产品规格而异,做12K可达1200 - 1400吨左右,24K能做到1800 - 2000吨,35K可做到2500吨,吉林化纤基本以一条线2500吨对外报。4米宽和3米宽的炉子,按48K报,对外号称3000吨碳化产能。西宁生产线10条碳化生产线,号称25000吨;连云港生产线运行5 - 6条生产线,号称35000吨,整体15或16条生产线,号称28500吨,以3K、48K为主,产品包括T400、T700、T800、T1000等。5条碳化生产线,实际以12K计算产能3200吨,对外按4500吨计算,有T400级、T700级、T800级、T1000级等军工和民用订单。原定2024年11月7日投产,目前5条原则上线已开3条,碳化能力4700吨,以12K、24K为重点,设备在调试中。8条碳化生产线,对外产能13500吨,以12K、24K、48K民用风电市场为主。6条碳化线,12000吨碳化能力。2条碳化生产线,产能6000吨,以大丝束风电订单为主。2条碳化生产线,产能4000吨,以12K、T700、T800、T1100为重点。3条碳化生产线,3500吨产能,以12K、T700、T800为主,但市场对其质量认可度不高。2条碳化生产线,2500吨,以T700、T800、T1100为主。3条碳化生产线,2400吨,3K、12K、T700为主。2条碳化生产线,1200吨,产品3K、12K全部走军工。已形成2条生产线,2000吨产能。浙江精功投入2条生产线4000吨;内蒙古合力投产3000 - 4000吨;山西华阳投产2000吨;广东蒙泰在甘肃计划投入2000吨;吉林化纤4条生产线12000吨(推测两条线明年春节后投产);江苏恒神榆林2条碳化生产线预计年末开车。中复神鹰号称31000吨的碳纤维,一期预计投放1万吨;东华能源2条碳化生产线预计明年年初;浙江和顺科技350吨高模计划明年开车;内蒙古合力计划投入1 - 2万吨产能。此外,福建福维计划新建4000吨碳化生产线,上海金山在鄂尔多斯计划上3万吨碳化生产线。

Q:威海光威海风项目产能情况如何?

A:威海光威海风项目可能在2024年就已形成产能。

Q:在当前产能过剩且行业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下,为什么2025年和2026年企业还会继续投入碳纤维行业?

A:企业继续投入碳纤维行业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国企业特点,不管是中复还是吉林化纤等,国企介入某个行业就想抢赛道、当老大,希望在行业中有话语权;二是虽然目前碳纤维产能过剩,但大家认为其成本是否会像玻纤一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用角度是否会像玻纤一样疯狂增长,一旦增长,企业担心来不及抢占赛道。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如内蒙古、新疆等地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投资碳纤维项目,部分资源枯竭城市如内蒙古乌海希望往高科技转型,看好碳纤维未来发展赛道。很多西北省份看好风电、新能源、光伏等赛道,尽管光伏热场在2024 - 2025年表现不佳,但大家依然看好未来摆脱石油依赖的前景,都在抢风电赛道;三是欧洲布局新能源赛道后,对绿能有要求,碳纤维企业只有进入绿能行业,才能进入欧洲供货体系。此外,企业自身有资金、实力和技术,且投资能得到地方政府省市领导高度关注,企业领导还能获得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持和政治地位。

Q:行业内目前的盈利情况如何,以单吨计算,民企化纤厂盈利水平怎样,还有哪些企业在盈利,盈利最多和亏损最多分别是多少?

A:从2024年公开报表看,吉林化纤上市公司碳纤维销售收入3.2亿显示亏损,但实际是东丽碳纤维做的内部公司账目调整,其去年下半年第三季度报表中碳纤维带量试制品8400万是吉林碳谷的利益输送,真正的吉林国兴(没在吉林化纤板块)去年亏损两个多亿,而吉林碳谷做原丝实实在在盈利。中复神鹰、恒神除军工外都亏损。2025年,吉林化纤上了四条碳化线,很多成本打入基建成本,会体现微盈利状态,全产业链做下来,接了风险订单且做了产业链延伸一体化,做到95% - 100%开工率能维持微利;中复神鹰会有微亏,但销售额会大幅增长;威海光威销售额会减少,盈利空间略微提高,其拉挤板订单被吉林化纤抢走,更多往渔具市场调整,包头生产线以开发M系列高品质品种为主。江苏恒神、中复神鹰有基建,要看账目如何计算亏损是否算入基建。山东大成亏损1.5亿,集团将其作为研发成本。如果经营不善,受贸易战影响,行业盈利会很麻烦,不过各厂家都在做风控调整。

Q:亏损最严重的企业,平均年亏损额大概能达到什么水平?

A:无法直接告知亏损额,但可以说明各产品要做到盈利的价格情况。如3K吉林化纤从20万涨到21万,成本约18万/吨,最低跌到19.1万/吨。其70%自用,3K自用约40%,涨价前30%的量给大客户签订价格在190 - 200 ,真正投放到市场涨价的量占产能30%。吉林化纤成本能做到75元/千克,成本价跌破85就亏损,终端价格均价100元左右(以49K的T700级为例),给压力容器是95 - 100,大客户100,散户有105、110(12K)。中复神鹰亏损原因一是运营成本国企太高,二是2024年产能释放28500吨,实际销售约16000吨,比2023年减少2000吨。2025年计划销售2.4万吨,预计销售在1.8 - 2万吨,销售额会增加,亏损额会逐步减少,年末整好了能做微利状态。上海金山去年碳纤维板块据说亏了五个亿,且做碳纤维这一年没盈利过。

Q: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此次碳纤维涨价的持续性如何,3K/12K紧张情况是否其他厂家也存在,往T300切换的周期大概多久,价格走势如何?

A:预计在八月份左右价格会回到起点状态。目前进入三月份中下旬已出现紧张状态,主要是导致美国贺氏的小丝束进不来。吉林化纤、西宁、连云港、中复、韩国晓星等厂家都在进行生产线改造或计划生产3K碳纤维。随着各厂家生产线改造后产能陆续投放到市场,预计七月末八月份左右3K价格会回调,最终在今年年末可能调回到19万 - 20万左右,甚至跌到成本线18万。因为3K技术简单,若生产线设计时预留了切换空间,产能容易释放;若没有,两三个月改造后产能也能释放。

Q:为什么中复碳纤维成本比吉林化纤高五千到一万左右?

A:吉林化纤原丝来自吉林碳谷(同属吉林化纤集团),原丝成本包括碳丝至少比中复神鹰低2000 - 3000块钱,各品种均衡下来一吨约低5000块钱。原因在于吉林化纤有自备电站,公用工程和电费方面有优势,且在采购丙烯腈原材料和工艺路线上,每吨至少比中复便宜2000 - 3000块钱。

Q:除吉林化纤外,其他厂家3K成本情况如何?

A:除中复以外,其他家产能少,成本会比中复更高。除非像内蒙合利这种有电费、天然气等能源优势的厂家,成本可能会低一些。

Q:从经营策略看,3K只有30%提价,一个季度后别家切入价格可能下跌,这样操作是否得不偿失?

A:此次涨价一是为了推动制品销售,制品进入销售旺季,通过原材料涨价而制品不涨价来抢占市场,快速回笼资金,因为卖制品很多有账期;二是配合市值管理,配合贸易战消息让股价快速拉升。后续公司可能还会宣布粘胶长丝价格调整,甚至对碳纤维其他品种发布涨价函。

Q:涨价函里提到的无人机低空经济的需求及供需格局如何?

A:从需求来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一套在2024年用量约500吨,无人机和飞行器应用领域统计在航天航空。2024年航天航空领域销售额5000亿,2025年预计在一万二到一万三亿。2024年航天航空领域碳纤维用量在6500 - 7000吨,2025年在8000 - 1万吨;军工用量约2000吨,民用市场除军方用量外,在6000 - 8000吨之间。2025年销售额相比2023年、2024年都在增长,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5000亿元,新华网报道2025年预计达1.5万亿规模。军用无人机很多情况无法对外公开,以大疆T700、T800等为例,一航智能P400可用于民用无人机。未来随着产能释放,成本会下降进入合理区间,从而在该领域继续放量。目前风电和航天航空赛道增长量最大,压力容器本身体量小,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未来每年至少会以20%的速度增长,且中国对该领域支持力度明确。从供需格局来看,谈不上紧缺,货物比较充足,随着用量增加,在价格和成本方面存在谈价过程,各厂家需降成本提质量才能占领赛道。

Q:市场供需格局现在是否处于阶段性紧缺?

A:谈不上紧缺,货比较充足,随着用量增加,在价格和成本方面存在谈价过程。因各行业存在竞争,用量增加会要求价格下降。同时,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等事件以及美国的质疑和制裁,在军工方面也要求降低成本。未来各厂家只有降成本提质量才能占领赛道,如吉林化纤35000吨的拉挤板订单,碳纤维价格在60还不亏钱。

Q:是否会存在国际资本像2022年那样先做多后做空吉林化纤的情况?

A:目前无法确定明年国际资本是否会做空吉林化纤。2022年4 - 5月曾出现国际资本做空碳纤维市场的情况,威海光威原定2022年投产的包头生产线因此调整战略,推迟到2024年开车。国际资本会用大订单要求企业满足需求、上设备投资,之后可能减少订单或撤离,导致企业亏损。但这只是个人猜测,需等明年市场状况来看。

Q:随着国内碳纤维需求量增大,国外可操作手段是否会减少?

A:可以这么理解。不过除中国外,韩国晓星、日本东丽、土耳其阿克萨等也在扩大产能,只是幅度没有中国大。日本东丽在竞争环境中依然盈利且2024年比2023年盈利增长,说明其价格有需求支撑、有战略合作和明确目标。中国虽处于发展中,碳纤维质量达到全球中上游水平,成本也在下降,但发展方向不如国外明确,质量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

Q:中国碳纤维市场对产品价格有怎样的要求?

A:中国市场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都要求产品降价。航天航空领域放量对成本要求越来越低,军工企业随着新武器定型会逐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民用市场也了解企业成本状况。大企业会精确计算上下游成本,要求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并降价。

Q:军工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何变化趋势?

A:像中简科技,在几款武器定型时价格是民用市场的8 - 10倍,但老型武器被淘汰、新武器出来后,利润空间会被压缩,可能从8 - 10倍压缩到3倍,未来还可能压缩到2.5倍、2倍。

Q:吉林化纤在军工订单方面有何情况?

A:吉林化纤在军工订单方面介入较少,但也在尽全力抢占市场。例如廊坊长盛今年目标是拿到电动垂直起降领域的论证。

Q:未来碳纤维行业的竞争趋势如何?

A:未来是质量和成本的竞争,行业预计在2027年下半年能看到稳健发展趋势。产能低于1万吨的碳纤维厂家无法参与行业成本竞争,要么破产转型,要么做产业链延伸一体化,如兰州蓝星2000吨产能的碳纤维厂在2024年已定义为关停并转。未来趋势是大丝束低成本,中国鼓励民用资本介入以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成本,但这条路还很长。

Q:在下游需求促使降成本,且供给端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碳纤维价格都很难上涨?

A:目前整个市场基本上处于筑底阶段,价格波动幅度只占5%。以12K、24K为例,市场竞争残酷,各家都在抢有限的高品质订单并打价格战。低端产品如T300、T400已达到成本,现在竞争集中在高端产品。但不能简单认为未来较长时间价格都难上涨,该行业是朝阳行业。

Q:此前提到碳纤维有技术壁垒,但现在各家似乎都能做原丝碳丝,是什么因素导致技术不再成为壁垒?

A:中国技术装备确实在提高,但产品稳定性与国外存在差距。虽然中国宣称能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生产出相关产品,但各品种的稳定性都有问题,需要厂家继续挖掘潜力、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很多高端产品仍采用进口,在质量能保证的前提下才会考虑用国产以降低成本。另外,中国企业在市场好的时候注重利益,不注重牺牲产能去研究品质,只有市场下行才想提高品质,而采购方也在降低产品标准,没有像日本东丽那样做好技术储备。

Q:吉林化纤的订单完成时间是多久,是国内订单还是国外订单?

A:一般风电订单以12个月为一个周期,一年谈一次,锁定价格和账期。交货基本都在国内,个别零部件可能运往国外,但不是大的风电叶片。股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