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河曾经的最大优势,现在成为最大劣势
时空复利 / 05月08日 17:25 发布
这是时空复利的第1999篇原创 洋河目前最大的问题,来源于内部。
比如洋河的天赋并不强,无论是基酒,还是历史沉淀(白酒是吃历史沉淀的),但却是最成功腾飞的,从区域白酒企业,成长为全国性白酒企业,一度成为行业第三,紧追老二五粮液。
但现在的洋河,肉眼可见的打不动,开始掉队,甚至江苏基本面都被今世缘打到节节败退。
越是强大的堡垒,越是从内部瓦解。
洋河目前的困境,同样在于内部。
起因是洋河股份创始人杨廷栋、张雨柏主导的两次改制(2002年、2006年),开始扰动军心。
简单说就是,杨廷栋、张雨柏等初代洋河,通过两次改制,获取了大量洋河股权,占比17.59%。
由此引发了与目前的矛盾。
因为目前会想,出再多的力,洋河赚再多的钱,最受益的还是初代。
所以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初的两次改制是否合规?以及争议问题。
具体细节可以略过,直接看结论。
2002年首次改制,背景是宿迁市推动地方国企改革,允许以“国有资产增值奖励+个人出资”方式入股。
宿迁市政府《关于对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层进行奖励的批复》(宿政复〔2002〕27号)明确:以1999-2001年国有资产净增值额的12%(368万元)奖励,并要求按1:2比例自掏腰包入股。
杨廷栋、张雨柏等14人合计出资872万元(个人现金504万+奖金368万),持股8.4%,程序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苏政复〔2002〕155号)。
保荐人及律师均认定奖励方案符合地方政策,不存在国资流失。
2006年二次改制,目的是为上市做准备,进一步扩大持股。
宿迁市政府批复(宿政复〔2006〕6号)同意通过蓝天贸易、蓝海贸易增资扩股,每股价格2.39元,经评估后定价,高于账面净资产。
江苏省政府2008年确认改制合法(苏政函〔2008〕92号),认定入股价格合理,不存在国资流失。
具体争议焦点如下:
一是张雨柏2002年入职即获47.8万元奖金,被指“贡献不足”。
奖励基于1999-2001年国有资产增值,张雨柏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扭亏,奖励分配方案经政府批准,程序合法。
二是2006年增资价2.39元/股,低于同期市场预期。
评估基准日(2005年底)洋河每股净资产2.5元,增资价扣除分红后为2.39元,符合国资定价规则。
认定入股价格高于账面净资产,不存在低价入股。
三是员工持股平台的代持问题,蓝天贸易、蓝海贸易存在代持,实际股东超50人上限。
代持为当时政策允许的“曲线救国”,宿迁市政府2008年确认资金来源合法,并承诺兜底纠纷。
嗯,上面是细节,直接说结论。
两次改制均经审批,程序合规,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国资流失”。
两次改制之后,形成了三三三股权体系。
2009年上市后,大致就是国资持股34%,持股27%,机构散户持股38%。
三三三制,相互制衡,也由于有大量股份,与公司荣辱与共,所以积极性极高。
有积极性,企业自然特别能打。
但是到了现在,问题来了。
持股的都差不多退休了,尤其是第一任董事长杨廷栋(2009-2012年),第二任董事长张雨柏(2012-2015年),持有大量洋河股票。
退休后,不干活了,每年只拿钱(股息)就行了。
可对于新任来说,心理就不平衡了。
大家曾经都是职业经理人,但由于最早一批有机会参与制改,拿到大量股份,所以现在赚的盆满钵满,尽管这就是现实,但人性上很难接受。
尤其是想到洋河每赚一块钱,都跟自己没大啥关系,反而很多都分给了前任,这就更没有动力了。
所以我们会看到,洋河落后了,甚至在省内,都被曾经的小弟今世缘打到节节败退。
毕竟洋河不是茅台,无法坐吃山空,不拼就没有业绩。
这里大家可以看一下历史,在洋河第一任与第二任期内,是洋河最能打的历史。
所以对于目前的洋河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三三三制遗留问题,重新激活企业活力。
如果能激活,洋河继续成为过去的洋河,能打能拼,高速增长。
这非常考验地方国资,但问题是,江苏是大省,不缺优质企业,所以动力就不像四川那么足。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
如果洋河能够重新激发企业活力,估值翻倍。
如果不能,就只能拿着当下6.5%的股息率,吃利息。
本文完,大家看完以后辛苦右下角一键四连,毕竟写文章需要反馈,反馈越是强烈,写起来也会更认真,所以拜托大家啦。
(获取更多行业,个股,交易位置,详细内容见“时空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