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物“魔幻漂流记”:创新外衣下藏着多少 “未解之谜”?
三车财观 / 05月02日 09:14 发布
在传统电商赛道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得物以“垂直赛道+社区化运营”突围,成为Z世代消费狂潮的典型样本。这个脱胎于虎扑社区的球鞋交易平台,自2015年转型为“毒App”后,用五年时间完成从二手交易工具到千亿级潮流电商的蜕变。
事实上,得物的崛起紧扣消费升级与社交媒介变革的双重红利:一边是球鞋文化从亚文化圈层走向大众市场;另一边是短视频与直播电商催生的“种草经济”,使得限量款球鞋的社交属性超越实用价值。得物以“强中心化鉴定”构建护城河,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假货泛滥的深层焦虑。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表象之下,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这些挑战不仅关系到得物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对用户体验和行业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
商业模式的双面博弈
作为电商平台的核心生存要素,得物通过“先鉴定后发货”的寄售机制重构行业规则,开创了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径。但创新模式的光环背后,得物的商业逻辑正面临可持续性挑战,运营困局逐渐浮出水面。
一方面,得物开创性地引入了“先鉴定,后发货”的寄售模式,在消费级市场实现差异化定位。这一模式突破传统B2C与C2C的二元对立框架,成为交易流程的核心支撑:在需求侧建立双向市场运营体系,驱动买卖双方交易;在供给侧整合产品展示、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模块,构建全链路服务体系。这种创新本质上是通过专业鉴定建立交易信任机制,解决了消费者对商品真伪与品质的疑虑问题,最终在红海化的潮流商品市场中建立竞争壁垒。据公开资料,得物用户已经突破3亿大关。
另一方面,得物所搭建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运维成本的高企压力。无论是专业鉴真体系搭建,还是仓储物流网络建设,每个环节都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为平衡成本压力,平台对商户征收高比例佣金与服务费,迫使部分卖家通过价格上调将成本压力转嫁至消费端。这一模式引发了市场端的价格传导,导致商品定价上浮、平台竞争力弱化,不易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得物作为典型双边市场,始终面临交易规则的博弈困境。比如,在处置商户履约异常及售后争议时,平台往往陷入两难困境。倘若过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可能触发商户迁移的风险;倘若纵容商家的不规范行为,也容易削弱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度。
鉴定体系的坚守与危机
得物的商品鉴定服务是其区别于其他平台的主要特色,专业团队建立的信任基础曾助力平台快速发展。但随着业务量持续增长,原有鉴定体系在效率和质量控制方面逐渐暴露短板。若不能及时优化服务能力,积累的问题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平台的市场口碑。
众所周知,得物自建的鉴定体系,专门解决消费者最头疼的假货问题。在运动鞋、潮流服饰和奢侈品这些容易遇到假货的领域,每个商品都要经过专业鉴定师的多重查验。这种“眼见为实”的保障机制,特别在年轻人关注的热门商品领域效果显著。数据显示,类似服饰、奢侈品、黄金珠宝等行业平均退货率常年高达30%~50%的类目,在得物退货率普遍不到10%。
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得物商品鉴定过程存在标准模糊问题,消费者常形容这是“开盲盒式鉴定”。当遇到老款运动鞋等特殊商品时,平台仅凭鉴定师肉眼观察判断真伪,既没有公开的检测指标,也不展示具体判定依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关于得物的投诉量已经累计至281200条,其中不乏涉嫌售假、货不对板等问题。
此外,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得物鉴定团队不断扩大,但鉴定师水平高低不一。据悉,得物App已经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研究团队和一线鉴别团队,以更好地完成鉴别工作。只是,虽然得物强调鉴定流程的专业性,但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部分新进人员因经验不足,存在操作不规范、难辨细微缺陷和假货特征的情况。正如前文中提到,黑猫投诉平台中有不少关于存在商品瑕疵、假货嫌疑的投诉。而这种鉴定结果与实际商品的出入,正在不断消耗消费者对得物的信任。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用户体验是电商平台的核心评价标准,得物通过社区互动与交易闭环的结合形成了独特优势。
具体来看,得物创新性地将兴趣社区与电商交易深度结合,构建出独特的潮流消费场景。数据显示,得物日均社区活跃用户占比达70%,用户动态中商品关联率超过80%。得物还搭建了包括球鞋、服装、潮玩、数码 3C、美妆等品类在内的完善内容矩阵,再加上优质创作者的真实体验分享,形成了“种草-购买-分享”的完整消费链路。
然而,得物在用户体验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售后响应效率波动、商品品控偏差等运营短板,持续冲击着用户的实际消费体验。这种设计初衷与服务落地之间的落差,正在形成制约平台发展的现实瓶颈。
一是,得物的售后服务持续遭遇消费者质疑。比如,在黑猫投诉平台,有客户反映在得物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客服却以超过平台规定的退货期等多种原因拒绝处理。不仅如此,
客服团队处理纠纷时响应速度较慢,消费者常需多次重复沟通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售后效率,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持续削弱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
二是,得物虽以专业质检为标签,但商品品控问题仍时有发生。据黑猫投诉显示,在众多投诉中,关于商品质量、做工的投诉屡见不鲜。消费者之所以会选择在得物平台购买商品,正是出于信任,但这种承诺与现实的落差势必会影响用户体验,容易损害平台的口碑。
得物的困境折射出所有垂直平台的发展悖论:越是依赖专业信任构建护城河,规模化带来的品控风险就越大;越是强调社区文化独特性,商业化压力下的生态失衡就越明显。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个曾被视为“炒鞋工具”的平台,正在通过技术投入、生态扩容、标准制定等手段,艰难而持续地拓宽商业边界。在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得物的进化轨迹或许能为中国新消费品牌提供重要启示:唯有在商业效率与文化价值之间找到精准支点,才能穿越周期,真正成就生态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