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问答:太平军20万为什么打不过2万湘军
黑郁金香 / 2024-12-12 15:23 发布
AI问答:太平军20万为什么打不过2万湘军
太平军20万对阵2万湘军的战役,主要指的是天京保卫战中的雨花台之战。这场战役太平军失败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装备与火力
湘军装备优势:湘军初期就配备了大量火枪和西洋大炮,火力强大。湘军通过火炮压制太平军,形成了有效的战术优势。
太平军装备不足:太平军在装备上相对落后,尤其是在火炮方面,无法与湘军抗衡。
2、后勤与补给
湘军补给充足:湘军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地主阶级的支持,军饷充足,后勤补给有保障。
太平军补给困难:太平军的“圣库制度”被破坏,导致军队缺乏统一的物资分配,士兵缺衣少食。太平军在雨花台之战中面临补给困难,无法持续作战。
3、战术与指挥
湘军战术有效:湘军采用“围点打援”战术,通过围困和消耗削弱太平军。湘军在防守时能够有效利用火炮和工事,抵御太平军的进攻。
太平军指挥混乱:太平军在指挥上存在混乱,李秀成虽然有20万大军,但兵力分散,指挥不统一。太平军在战术上缺乏创新,无法突破湘军的防线。
4、内部问题
太平天国内部矛盾:太平天国后期内部矛盾尖锐,分裂,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湘军团结一致:湘军由曾国藩等人统一指挥,内部相对团结,战斗力较强。1234综上所述,太平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装备、后勤、战术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在关键战役中无法战胜装备精良、补给充足、战术有效的湘军。
附录: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李秀成手握20万大军,为何打不过2万湘军?
引言
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于1851年正式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号称太平天国,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很快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响应,无数的人加入,他们从南北上,很快拿下了南京,定都改称为天京。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迅速走向崩坏。而清军的爪牙已经到达,1862年不顾大局的洪秀全,在天京城中,被湘军包围了。
随之而来的一场与湘军对抗的决战,也让人大惊失色。李秀成带着十三个王,足足二十万的军队前来解围,却没打过二万的湘军。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雨花台战役的前夕
忠王李秀成早年加入“拜上帝教”,之后更是多次征战,两次破了江北大营,其封号“忠”便可以看出洪秀全对于李秀成的信任。1860年天京城被包围,李秀成为了解围提出了“围魏救赵”,随后连下安徽、浙江多地,将包围天京的清军抽调撤离。
之后又成功指挥太平军,攻占江南各大营,让清军分身乏术,最后在内外夹击之下,清军溃散,由此天京的围困解除。此战可以充分看出李秀成的军事水准,而在苏杭地区,李秀成自己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到了1861年,李秀成成为了太平天国最大的地方派。
这时候洪秀全对李秀成的猜忌增加,洪秀全给李秀成的手下加官进爵,致使他们不再听从李秀成的指挥。后来李秀成又多次和英国在上海作战,更是击败了多名将领。
但是前方赢得胜利,可后面又出事了。就在这时,曾国荃带着湘军从安庆南下了,两个月的时间直接包围了天京,甚至封锁了秦淮河到长江的通道。危急时刻,躲在天京城内享乐的洪秀全,立马连下三道诏书,要李秀成回援。
曾国藩在1862年被清政府任命,统辖苏州、赣州、安徽、浙江四地的军事,其实从地区就能看出来,就是要曾国藩把太平军给灭了。曾国藩的六路进攻包围,可以说是计划缜密。
他让曾国荃率兵从安庆直达南京,而曾贞干则是从池州攻打芜湖,彭玉麟率领水师配合行动负责运输,鲍超从江西进入安徽,攻打宁国府。这一边左宗棠打浙江,李鸿章打上海,对整个江浙地区,形成了包围。
1862年3月,曾国荃从安庆向东,随后陆续攻占了当涂、芜湖、大胜关等地,而彭玉麟的水师直接进入了金陵护城河当中,这时候曾国荃已经抵达了雨花台,整个江南战场的主动权,在清军的手中。
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是出了名的善战,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秀成在上海的对战也是焦灼当中,面对洪秀全的召回,他说:湘军虽然包围了天京,但是只有三万多人,是无法攻城的。天京附近的据点都在我们手上,并且城内粮食也不少,我们只需要稳守就行。
他告诉洪秀全,等自己拿下上海之后,买了枪支弹药再带上粮食,再来救天京。其实从大局势来分析,李秀成的做法显然是更可取的,奈何洪秀全并不同意,他把李秀成封为护国军师,同时下令给附近的将领要他们都来支援天京。
时间来到5月,李秀成在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往天京回援。他在苏州的会议上,给洪秀全去信,建议用物资充足拖垮清军,预计两年时间长期防守。结果洪秀全气得直接骂他,李秀成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6月,李秀成召集了谭绍光、胡鼎文、邵永宽、李世贤、陈坤书等人,一共十三王,汇集了号称六十万,实际上只有二十万左右的军队,从苏州出发。他们分出了三路,太平军层层排列,直接把湘军包夹,这时候的曾国荃也深陷其中。
这二十万的部队,比起湘军两三万的人,翻了十倍,但为何最终太平军却输得如此惨烈呢?
二、雨花台战役作战过程
尽管李秀成浩浩荡荡的带着二十万的太平军来了,但是由于他们的回援速度不够到位,这时候湘军已然在曾国荃的带领下,修筑起了防御工事。这时候曾国荃手下还有三万人左右,彭玉麟那边的水师只有不带一万人,更要命的来了,城中的湘军突发瘟疫。
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湘军折损了三分之一的人,这时候雨花台中,只有两万多人了。而太平军,光是人数优势就压了湘军一头,于是湘军只能硬撑靠着拼死一战了。随后10月,李秀成指挥太平军正式发动进攻。
曾国荃知道硬的比不过,只有以保存实力为主,于是湘军开始严格防御,加强对堡垒的牢固,始终不主动出击,只求自保。李秀成本来打算用人海战术,将湘军磨出来,但是每一批人一上去,湘军的炮就来了,来一批死一批。
打了十来天之后,太平军伤亡数万,可是却没拿下雨花台,也没有和湘军正面对抗。李秀成又改变策略,他也用大炮对轰,一时之间大炮枪弹全部砸向了曾国荃处。太平军同时用木板当保护,顶着枪林弹雨冲到湘军附近。
但一般还没抵达,湘军的大炮接踵而来,战况惨烈,就连曾国荃也受了伤。但这时湘军却没有退缩和放弃,愣是顶住了太平军的进攻。
紧接着李世贤带的三万人到了,太平军立刻加大了对雨花台的进攻,枪炮和挖地道,无所不用其极。曾国荃也只好抽调四千人来支援,到了11月,太平军在李秀成和李世贤的指挥下,继续猛攻,还把湘军的阵营炸破了。
湘军也不遑多让,直接杀红了眼,太平军竟然冲击了五六次,都没冲破。地道战也不顺利,他们怎么挖,湘军就怎么反抗。明明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可太平军就是无法突破封锁。而湘军,最后愣是活生生的守住了大营。
双方对战了四十多天,李秀成只好选择撤退,从南门进入了天京城中。而攻破雨花台的策略,也完全失败。差距如此之大的双方,李秀成竟然没有拿下,这又到底是为啥?
三、为什么20万太平军打不过2万的湘军?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太平军方面,先前湘军中的瘟疫,并没有消失,反而继续在江南地区蔓延,双方陷入焦灼战当中,瘟疫是不得不顾虑的因素。而且攻城战,主打的就是持久和看谁的物资能够撑得住。
当时湘军有水师,他们的物资都是走水路,但太平军的物资必须走陆路,并且太平军此时没有水师。从物资的充足度来看,湘军明显是比李秀成的这支队伍丰富的,而李秀成这么耗下去,很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损失。
加上从10月、11月开始,进入了初冬,在天京城中已无粮食,天气寒冷又没有充足的御寒衣物。更别提四十多天都没攻下,当时李秀成也预料到,此次十三王救援天京,应当是不行了,为了保全更多的队伍,才不得不撤离,因此造成了失败。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十三王了,这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不像建成之初,将洪秀全看做至高权利。随着十三王在地方的发展,加上洪秀全猜忌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有了别的心思。比如李世贤,李世贤作为后来才到的主将,这时候的他心中就不服洪秀全了。
所以十三王各自有小心思,李秀成之前也遭到过洪秀全猜忌,许多将领都自持清高,所以这场战争能够打赢,那才是真的意料之外的。而且李秀成在进攻中,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过于莽攻躁进了。
他过于急切地进攻,导致一波波的太平军上去就被灭了,结果士气大降。如果李秀成换一个稳扎稳打的路数,可能着急的就是湘军了,但是话又说回来,没有足够的物资,李秀成不敢在这里多耗费时间,只好选择撤退。
并且这一批江浙的太平军,有很多都是刚刚加入不久的,他们的和在战场的勇猛,是无法和作战经验丰富的湘军相比的。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部分太平军一旦行动迟缓,则又给了湘军反扑的机会。
那说完太平军的弊端,我们来看看湘军这边占据了哪些优势,导致他们赢得了这场胜利。第一点,那就是军队硬实力,湘军在曾国藩手中多次对外作战,而曾国荃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并且此人行事十分大胆
他跑到雨花台镇守,这个行为让他的部众成为了孤军,十分危险,就连曾国藩也写信劝他稳着点来。结果曾国荃却说,作战不打敌军的老巢,那不是浪费吗,只有逼迫他们才行,虽然很危险,但是可以成事。
可见在曾国荃的心中,这场战役压根没有退却的意思,曾国藩说让李鸿章来救援,他也不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自信来源是自己和手下的湘军。于是面对即将包围的太平军,曾国荃开始让军队挖壕沟,越深越好。
又开始大规模的修筑防御工事,拉通水师,最终在对战当中确保自己的后勤,可以说这场仗能赢,曾国荃占据极大的功劳。
而且湘军战士们各个都十分拼命,当太平军炸了城墙准备突破大营时,所有的湘军没有一个后退的,全部都是拼死抗敌。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时候的湘军连死都不怕,他们的作战水平再一次提升。
反观士气大降的太平军,自然湘军赢得了胜利。不论是湘军的勇猛,还是太平军受到的多种影响,最终20万的太平军没能攻破2万的湘军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