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定向攻击:寻找产业链上的突破点

时空复利   / 2023-11-03 21:42 发布

今天进入到"饱和"模块的第二讲。


在之前的第一期课程里,我和大家分享了饱和思维的概念,我们这里复习一下。

什么是饱和思维,就是寻找目标链条上最有价值的点,集中力量形成饱和攻击,通过数倍于对手的投入,来获得局部突破,进而建立起全局优势。


在上一节课中,我给大家总结了饱和思维里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一是要寻找可以突破的点,二是要集中兵力,不搞平均主义;三是在局部突破后,必须迅速扩大战果,把局部优势转化成全局优势。

在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用京东和拼多多这两家电商公司作为案例,

来给大家阐述第一条原则:为什么运用饱和思维的首要原则,是必须要找到可以突破的那个点。


在讲案例之前呢,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电商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商行业早期的历史比较简单,就是阿里凭借淘宝打败所有对手的过程。

整个行业最早吃螃蟹的先驱者,其实是一家叫易趣的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在2002年的时候,美国电商界的老大哥eBay出手,把易趣给收购了,收购完成后他们占据了当时全国网购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到2003年5月,从B2B业务起家的阿里设立了淘宝网,决定大张旗鼓地进军C2C市场。

和eBay的收费模式不同,淘宝采取的是免费战略,对于在上面开店的商家,不收取任何入场费和商品展示费,这一点对很多中小店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很多原来eBay的商家,都跑到淘宝上来开店,淘宝店铺一下子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差不多在2005年的时候,淘宝的市场份额就追上了eBay。 

之后淘宝就一路狂飙,拿下了全国超过80%的市场份额,eBay 最后只能把公司转手,灰溜溜地退出了中国市场。

从那之后,阿里基本上是一家独大,统一了电商江湖。

而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也提到过,电商行业具备非常明显的网络效应,你的市场份额越大,连接的顾客和商家越多,最终大家的使用体验就会越好,于是就更加离不开你的产品,这样推动你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出现正反馈。


所以对于电商从业者来说,阿里就能如同一座大山,很难突破它的封锁。那么作为后来者,要想在电商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运用饱和思维,集中火力制定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才有可能从阿里手中抢过一块蛋糕来,但是如何选择这个突破点,就直接决定了最后能不能成功。


第一个出现的挑战者就是京东。京东和它创始人刘强东的历史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很清楚。

刘强东最早是1998 年从中关村的一个卖光碟的柜台起步,一步一步切入电商市场。

在2007年的时候,京东拿到了一笔千万美金的风险投资,但这个时候阿里已经很强大了,跟阿里竞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他们当时就分析了整个电商的生意链条,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突破的价值点,那就是物流。


在当年的电商行业,无论是老大阿里,还是下面的跟风小弟,普遍都是采用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也就是和第三方快递公司合作,采取外包的形式,把物流委托给别人去做。

而这就导致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比如配送时间长,送货速度慢,而且容易发生货品损坏等等。


解决的办法,就是自建物流体系。但是这样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从2007年拿到首轮千万美金融资以后,京东后面又融了几千万,但还是不够烧的。于是2010年,京东决定开启新一轮的融资,这次刘强东遇到了高瓴,他跟张磊要的数目是7500万美金。


而京东与高瓴的这次碰面,也创造了中国风险投资领域的最经典的一个桥段。

高瓴创始人张磊告诉刘强东,你做的这个生意,不烧足够的钱根本不可能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上建立核心竞争力,所以要投的话就让我投三亿美金,否则的话就干脆一分钱都不投。


最终这成了当年国内互联网企业单笔投资最大的一个案例,一开始很多人嘲笑高瓴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人傻钱多,可是时间慢慢证明了高瓴的远见,当年的这段故事也变成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而高瓴之所以敢这么激进地下重注,也是因为他们从美国电商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高瓴看来,京东和曾经的亚马逊很像,亚马逊有一个巨大的遗憾,那就是成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有了UPS这样的物流巨头,位置已经被占掉了,所以亚马逊失去了做物流和电商整合的机会。


但是京东不一样,在2010年那个时间点,在国内是找不到类似UPS这样的对手的,所以京东其实有更好的历史机遇。

毕竟零售行业的本质,其实就是连接商品和消费者,电商只不过是把连接渠道,从以前的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但是这种连接本质没有改变,当人们网上下单,然后等待商品送货上门的时候,整个链条里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物流体系要足够高效,否则消费体验就会很差。


所以说物流是电商生意链条里价值很高的一个环节,而且一旦确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其他的对手也很难再撼动。

这个战略最后确实获得了成功,在高瓴投资京东的四年之后,京东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上市,首日市值就达到了三百亿美金,当年高瓴投资的3亿,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超过十倍的回报。


所以京东通过对物流体系进行饱和攻击,成功突破了阿里的封锁,崛起成为国内电商市场的第二极,至此电商领域的双寡头格局正式形成。


然后2015年拼多多成立的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就不是一座大山了,而是两座大山,一座是阿里,一座是京东,两者已经占据了整个中国线上零售市场85%的份额,其他所有小电商企业,都只能在夹缝中讨生活,这时候有个行业内的共识,那就是再做电商创业,基本上等于送死。


所以拼多多成立后,也需要找到一个突破点,才能打破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

当时拼多多的创始人黄铮经过仔细的研究,就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的需求点, 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个点就是对廉价的追求。


主打廉价和性价比,本来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价值点,但在拼多多之前,阿里的定位是线上百货公司,京东的定位是正品+物流快,他们其实都在越做越贵,都希望赚主流中产阶级的钱,所以就导致廉价商品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个空白。


这时候如果有人旗帜鲜明,让大家觉得我这里的东西就是便宜,那这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之前景林看消费的分析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卖东西的平台,可以被打上"便宜"这个标签,那么光这两个字,就能值100亿美金。


所以2015年拼多多横空出世,它就是allin廉价这个价值点。

拼多多调配了所有能调配的资源,只为了把便宜这两个字变成自己的代名词,占领用户心智。

具体呢,是通过三条战略来构建饱和攻击的:

第一,主推低价爆款,在营销费用上主动让利商家。

说到这里先跟大家解释一件事,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疑惑,为什么明明是一件相同的东西,生产自同一厂家,但是在淘宝和拼多多这两家平台上,价格却差异巨大。

其实这种价格的差异,是来源于营销费用的不同,如果一个店主要在淘宝上开店,想好好经营的话他必须要花很大一笔钱去买流量,比如淘宝直通车啥的,买了以后消费者在搜索框上输入关键词,他的店铺才会跳转出来,显示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这样才能吸引到顾客。

或者是直接花钱买硬广,在淘宝网首页还有各个子页面里,展示自己的店铺和商品,如果不花钱买流量打广告,那你的店铺基本没有曝光展示的机会,可能一年下来都做不了几单生意。


对于商家来说,这个买量和买广告的钱,就属于营销费用,而营销费用都是要计入成本里去的, 一个东西我的进货成本是一百块,然后又花了十块钱买广告,那意味着成本上升到了一百一,挂出来的售价至少要比这个 高,我才不会亏本。


但是拼多多采取的是和阿里截然不同的打法,他基本就不收商家这个打广告的钱,为那些商家省下了这笔营销费用。

经常使用拼多多APP的朋友应该也注意到了,和淘宝APP的界面不同,拼多多的广告和推荐栏目是很少的,每家店铺一眼扫上去都差不多,那么它的流量分发原则是什么呢,没错,关键就是低价和爆款,只要你有打造爆款的能力,哪怕一分钱广告费都不交,也一样会把你的店铺展示在前面。通过这种设计,拼多多相当于给商家降低了成本,这样他们自然就会更愿意降低商品售价,卖的比别的平台便宜。


而拼多多饱和攻击廉价的第二个战略呢,就是设立补贴。

在拼多多上开店的商家,基本都能拿到一些补贴,这样他们就有了更大的让利空间,可以把商品用更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走以量补价薄利多销的路线,既赚到了好名声又赚到了更多的钱。

起初拼多多的补贴主要是那些消费频次高、单价低的东西,比如袜子纸巾啥的,而2019年启动百亿补贴计划后,补了像iPhone手机、戴森吹风机这样的大牌商品,一下子从五环外挺进五环内,完成了一次出圈。


很多人一开始对拼多多的补贴战略嗤之以鼻,觉得这就是赔本赚吆喝,补贴补不出来用户粘性,如果哪天取消了,用户会很快流失。

但这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因为百亿补贴不但没有停下,反而声势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通过百亿补贴之后,以前那些对拼多多不喜欢的人,也都知道了拼多多上面东西便宜,所以他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很可能会不由自主的打开拼多多的app, 先上去搜一搜,看看是不是有更便宜的价格,这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占领用户心智。


而它对便宜的饱和攻击,还有最后一条战略,那就是C2M反向定制。

传统的电商模式里,商家往往基于经验设定生产计划,一旦产出和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就不可避免地拖累库存周转率,进而降低生产经营的效率。更不用说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中间还隔着层层渠道和运营,最终传递过来,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


而所谓的C2M模式,指的是Customer-to-Manufacturer, 翻译过来就是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这种模式可以将消费者这端反馈的购买数据直接传递到生产制造端,压缩供应链的环节,减少了中间的消耗,这样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就能卖的更便宜。


拼多多比淘宝更容易推行这种反向定制。

淘宝走的路线还是搜索为主推送为辅, 一般大家都是想清楚了自己要买什么,上来主动去找商品;

而拼多多就不一样了,从诞生之初,它就走的爆款商品路线,什么9.9买一大包卫生纸,19.9买二十双袜子,这种东西不需要主动搜索,很多人都是点进来看到,第一眼觉得不错,价格确实便宜,顺手就下单了,也就是说它的产品属性更像是商品找人。

相比于淘宝,拼多多的模式天然就更容易聚集用户的离散需求,然后可以打包汇总反馈给商家,重塑供应链。

这样C2M直接从生产端到消费者,砍去了中间的磨损和消耗,最后就能让商品变得更便宜。


很多人觉得拼多多就是靠抱腾讯大腿才发展起来的,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因为来自腾讯的流量的确是拼多多积累第一桶金的启动因素,但绝不是核心因素,真正的核心还是便宜和廉价。

通过营销让利,补贴和C2M这 三条核心战略,拼多多饱和攻击了便宜这个属性,成功用"廉价"占据了用户的心智,成为"网上的批发市场",崛起为电商世界的第三极。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京东的自建物流,还是拼多多的用便宜占领心智,本质上都是找到了电商行业链条上那个可以突破的点,然后allin,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最终完成了以弱胜强。

而这也正是饱和思维的精髓,对应着前面第一节课我们讲过的那条原则,寻找到目标链条上最有价值的点,然后集中力量饱和攻击。


当然,能否找到目标链条上那个"可以突破"的点,取决于对商业本质的认识。其实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这种能力是很稀缺的,但是京东和拼多多幸运的地方在于,他们背后其实都有高人指点。

拼多多背后有段永平的指点,京东背后有张磊的指点。

而且他们不光帮着出谋划策,还给刘强东和黄铮提供充足的资金。有贵人相助,肯定是京东和拼多多崛起的核心因素之一。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课程的全部内容,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在本期课程里,我们用电商行业的两个"以弱胜强"的 案例,来阐述了饱和思维的第一个核心原则,寻找目标链条上最有价值的点。

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呢,我们会用消费领域的两个案例,来给大家阐述饱和思维的第二个原则,就"要集中兵力,不要搞平均主义"。

我们下期再会。


最后,免费送大家152本财经电子书。

拿走不谢,我叫张寡妇。

百度网盘链接:网页链接

提取码:ojfj

本课程仅供内部交流使用,禁止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