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黄忠的高光时刻“定军山”
黑郁金香 / 2023-04-23 15:09 发布
本博评论:三国刘备阵营所谓五虎上将,真正能领兵打仗的是关羽、马超还有魏延。黄忠则在定军山以斩杀“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的夏侯渊而一举成名,为刘备取得汉中立下功勋,从“讨虏将军”进位为“征西将军”,仍黄忠一生高光时刻,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代。以下由本博编摘自网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渡过沔水,驻于定军山,夏侯渊率军相争。刘备率精锐万余人,分十部夜袭张郃,张郃率亲卫奋战反击,刘备不能克,夏侯渊派张郃守备鹿角东部,自率精锐守备鹿角南部,刘备于是全力猛攻张郃,张郃不敌,夏侯渊遂分军一半往救张郃,于是刘备又在走马谷采用烧围角之策,趁夏侯渊前去救火,派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突袭渊军,夏侯渊遂战死。谥曰愍。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建安十九年(214年),当刘备破刘璋、攻克成都后不久,曹操也攻占汉中。汉中与蜀唇齿相依,蜀若不控制汉中,它的京师成都的安全就时刻要受到曹军的威胁。因此刘备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入汉中,进屯汉中西面的门户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与曹军守将夏侯渊争夺汉中,但两军相持一年多,互有胜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复率蜀汉大军进击汉中,与张郃守备的阳平一线酣战连年而未有突破性进展。攻的艰难,守的顽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听从法正的谋划,率军强渡沔水,直插定军山,占据了定军山有利的地形,曹军夏侯渊部来争,定军山之战就此打响。
第二部分:过程
此前,张郃统兵进攻张飞镇守的巴西,被张飞击败,几乎是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定军山,夏侯渊本欲坚守,法正设计夺取定军山对面的高山使曹军失去地利,迫使夏侯渊主动出击,又以逸待劳,避朝锐,击暮归,一举击败定军山守军,夏侯渊也阵亡于乱军之中。张郃留守的大营兵力微薄,抵挡不住,撤往汉中,定军山失守。此战居功最高者非法正孝直莫属,可惜英年早逝,失此奇谋之士,蜀汉痛失栋梁之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一月,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向刘备进言:“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遂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建议刘备乘机攻取汉中:“此盖天以予我,时不可失也。”刘备采纳此建议,遂决定发兵北进,攻取汉中。
次年春,刘备以诸葛亮总理益州(今成都)后方兵粮补给,以征虏将军巴西太守张飞、平西将军马超等率吴兰、雷铜等将,先进攻下辨(今甘肃成县);刘备与法正率翊军将军赵云、讨虏将军黄忠、牙门将军魏延等,向汉中进军。时曹操已进爵为魏王,以征西将军夏侯渊驻守阳平关(今勉县老城西),平寇将军徐晃驻军马鸣阁道(今四川广元西北),荡寇将军张郃守广石(今勉县西)。
二月,张飞进攻固山(今甘肃成县南山),扬言要断曹洪军后路。曹洪进击张飞、吴兰。吴兰战败,被斩杀。张飞、马超引兵退走。
四月,刘备攻马鸣,派将军陈式断绝马鸣阁道。魏军徐晃率兵截击,陈式军堕落山谷伤亡众多。不久,马鸣阁道为刘备军攻克。刘随即进攻广石及阳平关,夏侯渊与徐晃、张郃集兵抗击,刘备屡攻不克,遂急书益州增兵。诸葛亮征询从事杨洪意见,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于是诸葛亮迅速调集兵力,派往汉中,增援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久攻阳平关仍未克,乃引军南渡汉水,于定军山前扎营。夏侯渊率兵前来争山,筑围与刘备军相峙,自率轻兵守南围,以张郃守东围。刘备军乘夜先攻东围,张郃军首战不利,渊分兵助郃。于是刘备用法正计策,命黄忠数次鼓噪而不攻,使夏侯渊松懈戒备,而后突然进攻南围,摧锋进击,势不可挡,渊军大败,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
夏侯渊死,张郃急忙退守阳平关。魏军失帅,慌乱不知所为。督军杜袭和司马郭淮号令军中:“张将军国家名将也,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举张郃为主将,出兵安阵,军心方定。
次日,刘备欲再渡汉水攻阳平关。魏军诸将以为众寡不敌,欲以水为阵阻击刘备军。郭淮认为:“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阵,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之,备可破也。”刘备见魏军退后远水布阵,迟疑而不敢渡江。
三月,魏王曹操以汉中危急,自长安出斜谷道,亲临汉中指挥作战。刘备集中兵力,扼险据守,不与交锋,拖延时间,消耗魏军。刘备派黄忠引兵袭取魏军北山下粮库,黄迟迟未回,又派赵云率数十骑前往侦视。赵与魏军突然遭遇,即勇猛冲其前阵,魏军大乱,赵且战且退。魏军散而复合,追至赵云营下。时沔阳长张翼正想关闭营门据守,赵云玩起了“空城计”,让兵士大开营门,偃旗息鼓。魏军到赵云营前,疑有埋伏,不敢再追而回。此时,赵云令士卒擂鼓震天,以劲弩于后追射,魏军惊骇慌乱,自相践踏,堕入河水溺死者无数。次日晨,刘备至赵云营视察,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魏军与刘备军对峙月余,士卒逃亡甚多,军粮接应不上,士气低落。
五月,曹操以“鸡肋” 为口令放弃汉中,撤军北还。
七月,刘备自立汉中王,于沔阳(今勉县)旧州铺筑坛,陈兵列众,马超等46人上书东汉朝廷,请立刘备为王。群臣陪位,读祭讫,戴上王冠,就王位。以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率兵屯守汉中。刘备率兵回成都,次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从此,汉中遂成为蜀汉的北大门、诸葛亮伐魏的根据地。
定军山下摆战场,刀劈夏侯阵前亡。这一战,奠定了蜀汉基业,开辟了三国鼎立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战。从此,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
第三部分:描述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夏侯渊传
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
《张乐于张徐传》——张郃传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
《先主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
《关张马黄赵传》——黄忠传
建安二十四年,(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震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第四部分:条件与结果
一、具备条件
定军山之战是偶然的,它的结果具有戏剧性因素。然而在偶然的戏剧性效应的背后,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其发生的时局和条件因素。这发生条件的大背景就是刘备发动的夺取汉中的战役。218年,刘备率蜀汉大军进击汉中,与张郃守备的阳平一线酣战连年而未有突破性进展。攻的艰难,守的顽强。219年春正月,刘备寻求到了一个很好的战机。搞了一次夜间突袭,烧掉了张郃防线的一个鹿角,并且与张郃的亲兵卫队展开了肉搏战,这就打破了刘、曹军相持连年的僵局。而僵局一旦被打破,运用战略战术的空间也就活跃了起来,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夏侯渊的守备集团与刘蜀的进攻军团相持连年,紧张疲惫。张郃围鹿角被烧,曹、刘军展开肉搏战就是绝绳之开始。
第三个条件是刘备以倾国之力,以高压势态取汉中,兵源和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地得到了保障。而夏侯渊的汉中守备集团虽然强硬,但是在相持连年的战争中,没有得到外部的补给和增援,尽管刘备的偏师吴兰、雷同被曹军所吞,陈式控扼的马鸣阁道被徐晃所袭,但曹军在夏侯渊殒没前未有增援部队和战争物资靠近汉中。
第四,张郃防线出了险情,夏侯渊分半兵助郃以加固除险,而自将兵力却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看到了机遇与突破口,避实就虚,南渡沔水,直插定军山,又放了一把火,烧得夏侯渊乱了方寸,顾此失彼而神智恍惚。刘备抓住了“渊救火”的时机,造成了“一战斩渊”的定军山大捷的战果。
二、结果
夏侯渊殒命定军山,带来了一系列后果。首先就是曹魏定军山阵地的丢失,曹军的防御体系被打乱,军心动摇,群龙无首,防御的战斗力显著下降。迫使疾病缠身的郭淮也强支病体,挺身出战。其次,汉中争夺战的战场已不局限于阳平之地,争夺的回合与较量的范围迅速扩展。第三,蜀军士气高涨,攻势凌厉,越战越勇,给曹军造成了节节败退的局势,并且使之继续损兵折将,夏侯德、韩浩等相继战死。这就使曹操在长安也坐不住了,不得不于219年3月再一次亲率大军,疾驰汉中,企图扭转汉中战局,挽回败绩。而到了汉中与刘备相持月余,亡者日多,魏将王平也投靠了刘备。曹操觉得汉中争夺战已无利可图,以“鸡肋”相喻而撤出汉中守备军团,很惋惜地撤离了汉中战场。
第五部分:历史评价
定军山之战是汉中之战的一部分,是汉中争夺战的前奏,也是打破蜀魏两军汉中长久对峙僵局的关键一役。
夏侯渊血洒定军山,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成就了蜀汉老将黄忠的英名和蜀汉王朝的事业。
黄忠因杀了夏侯渊而从“讨虏将军”进位为“征西将军”,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又擢拔其为“后将军”,位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因夏侯渊的离世和定军山的失守,而使刘备在汉中战事中的成果不断扩大,以至于曹操亲临汉中也挽回不了败失汉中的结局。曹军于219年5月撤出汉中战场,也就默认了与刘备继赤壁之战后又一次较量的失败。从此,汉末军阀混战的局面被鼎立态势所取替,三分天下的格局得以确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段——三国。
正如曹操在汉中所言,他在完成了对荆州、汉中的争夺后,未能一举发动对益州的争夺,是不明智的。这样战略部署的后果是导致了刘备最终在巴蜀立足脚跟,进而为保障川中的地盘,转而向汉中等地发动进攻,从而延伸了刘氏集团在西南以及长江上游的势力范围,为最终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石。
第六部分:定鼎三国之势的“定军山之战”,刀劈夏侯渊,成就老将黄忠英名
汉中之地,北接雍凉,南通巴蜀,占据秦岭,是一处战略要地。
汉中要塞被曹军把持,就如同扼住了蜀地的咽喉,令此时占据蜀地的刘备坐立难安,攻取汉中的计划已经刻不容缓。
这场战事旷日持久,对峙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优势,直到定军山一役夏侯渊战死,战事迎来了转机,刘备夺取了汉中局势的绝对主动权。
战后,曹操以《军策令》导诫全军之时,甚至因此战的表现称夏侯渊为“白地将军”。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意思就是说,夏侯渊虽为将军,却完全不会打仗。
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为什么惨遭大败?他真的如曹操所形容是白地将军吗?
一、远攻急袭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县人,乃曹家宗室。
史料记载二人为同族兄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曹操的祖上和夏侯家的祖上相识,关系极为熟稔亲昵,因此后代之间也来往频繁。
曹操起兵后,夏侯兄弟就跟随曹操一起征战四方。夏侯渊从官渡之战的后备管理中脱颖而出,陆续平定各方豪强势力,更是在剿灭关陇地区的一系列战事中势如破竹,威震关右,又累迁征西将军。可以说是曹操麾下名列前茅的大将。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夏侯渊可考的战事中,多具备突进急袭的战略风格。
在他虎步关右的进程中,面对军力庞大的对手韩遂,他果断放弃扎营对峙的思路,反而击鼓大进攻破韩遂,后与陇西人宋建交兵,夏侯渊自兴国发兵直扑敌军,仅仅月余就取得了战事的完全胜利。可以说他在兵贵神速的运用上相当成功。
但这样的作战风格也有一定的弊端,因此曹操曾诫导过他,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简而言之,就是说领兵打仗要进退得当,攻防兼具,不可呈匹夫之勇。
而此时阳平关的形式恰恰是需要将领坚守之际。
那么善于攻伐急袭的夏侯渊到底有没有将曹操先前的话听进去?曹操又为什么会派在防守上有明显弊端的夏侯渊坐镇阳平关?
二、战争局势
定军山之战前,曹军在汉中战局中其实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自刘备出兵以来,夏侯渊一直屯居在阳平关内,与蜀军对峙而不出。
我们可以想象,在曹操任命夏侯渊据守阳平关时,必然进行了一番长时间的叮嘱,以至于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夏侯渊面对刘备的频繁挑衅,并没有怒发冲冠,鲁莽行事。曹军方的严守令刘备一筹莫展,他先后派出吴兰、雷铜举兵武都,却被曹洪、曹真等尽数歼灭,随后派将军陈式断绝马鸣阁道,却被徐晃军所距,陈式军伤亡惨重。
到目前为止,汉中的防守策略是成功的。曹操派五子良将中的张郃、徐晃和宗室夏侯渊久居汉中战场,可见他的重视。
既然汉中战线如此重要,曹操为何不亲自前来,又为何一直保持着防守的策略?
其中缘由绝非是曹操行军迟缓,甚至对战事反应迟钝这么简单。曹操此时不仅要忧虑代汉事业,还面临着许昌动乱,王必身死的窘境,这给晚年曹操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此外,北方战场的曹彰和乌丸正处胶着之势,即便如此,曹操还是率兵出师,九月抵达了长安。到达长安后,宛城又出现了侯音响应关羽的暴乱。宛城曾是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为重要军事要塞。此时曹操又怎能抽身离开长安?
曹军的支援无法抵达,但蜀军却是倾巢而动,由于刘备久攻阳平关不下,于是疾书益州增兵,杨洪认为蜀和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理应全力援助攻取汉中。
诸葛亮遂迅速调遣,集中兵力援助刘备,并以益州作为后方兵粮补给站。刘备在援军到达后声势大涨,而此时的夏侯渊却迟迟等不到曹操的援军,心理上产生了一丝不安,但远没有到丧失理智的地步。而汉中局势在后方的曹操看来则要清晰很多。当初他因为内乱暂时搁置代汉事业,转攻为守,目的就是为了在处理完内乱问题后徐徐图之。
曹操选择夏侯渊作为镇守阳平关的统帅,一方面在于他对夏侯渊的信任,夏侯渊在曹操发迹之前就娶了他的妻妹,又曾代受曹操的重罪,二人既是亲缘,又共患过危难,感情甚笃,另一方面,夏侯渊并非不听劝诫之人,这在他最初能与刘备对峙一年多而固守不出中也能窥见一二。
此外,曹操也难以预知,在处理完许昌内乱后,侯音和关羽之间会联合造成宛城之乱,因而延误了援助时机。此时刘备增援到来,虽兵力强盛,但夏侯渊只要锁死刘备前往汉中治处的南郑道路,拖延时间即可。
战略上,刘备是被动的,假使久战不下,对蜀军来说是相当大的负担。曹操一旦从北方动乱中脱身,往汉中出兵,那么汉中战场的主动权就立刻转移到了曹军手中。
此前,夏侯渊在与刘备的对峙中,一直采取固守的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宽慰了曹操对汉中的担忧。但蜀军接下来的一步棋,譬如将军一般,扼住了夏侯渊的咽喉。
三、争夺定军山
沔水以北,夏侯渊屯阳平关,张郃屯广石,而此时刘备带领主力部队南下,渡过沔水后,通过一条小路翻越米仓山,出其不意地插入汉中盆地,出现在了夏侯渊的背后,定军山。
在阳平关以西的山区地带,沔水河谷的南岸,是非常险峻的,直到今天都没有大路可走,这就是先前夏侯渊对南线没有加强防守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大军很难以这个方式横渡沔水。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刘备军中有不少当地人。在对地形具备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刘备规划了一条夺取定军山的路线。
定军山是守卫汉中的关键据点,一旦落入刘备手中,曹军的背后就等于时时刻刻暴露在蜀军之下。曹操在汉中的部署立刻陷入了被动地位。考虑到此时曹操尚需对付关羽、侯英等人,夏侯渊认为据守已经难以维持汉中的稳定局势。此外,要是能在此战中重挫刘备方,无疑能给曹操缓解关羽方的压力。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百弊丛生的决定,攻取定军山。孙子在行军篇的第一句就解释了山地作战要占据高处,敌人占领高处时绝不能强攻。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此时刘备军以夺取定军山获得了地形上的优势,而夏侯渊前来争山,意味着部队动向尽在刘备眼中,蜀军可随时攻打夏侯渊防备薄弱的地方。
因此当夏侯渊将部队一分为二,自守南围,张郃守东围之时,蜀军都能迅速采取应对方法。刘备用法正计策乘夜先攻东围,张郃军首战不利,夏侯渊分兵援助张郃,此时南围的兵力已被削减,刘备又命黄忠多次击鼓,却不进攻,使夏侯渊松懈戒备,而后突然进攻南围,势不可当。渊军大败,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
在这场对决中,夏侯渊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则没有事先占据定军山这一要塞,二则在定军山被刘备军占领后,试图争夺定军山,导致身处险地,三则亲自率领400亲兵修补离营十五里的鹿角,导致主帅被杀。
在主帅被杀的情况下,曹军立即败退,无可厚非,黄忠也因刀斩夏侯渊大败曹军而被封为后将军。定军山之战不仅让曹操损失了一名大将,也成为了汉中之战的转折点。刘备自此彻底掌握了汉中局势的主动权,哪怕曹操此后亲自率兵汉中也难挽颓败之势,被迫退出了汉中的争夺。
四、尾 声
曹操曾告诫过夏侯渊“为将当有惧时”,也曾夸过他“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吾与尔不如也”。前者是曹操对于他的培养,后者是曹操对他的肯定,甚至于死后白地将军的评价,固然有对失去汉中的遗憾愤怨,但同时也是老来的无谓感叹。
就如曹操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他可以冷静地说出这八个字,但很显然,他的一生里,话中的反例比比皆是。
夏侯渊作为曹操西方面军的总指挥,灭送宋建,败马超,驱韩遂立下累累战功,是曹营中独当一面的统帅。定军山一役的大败,成为了他人生中一场难以补救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