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凯笼络人心的一些手段
黑郁金香 / 2023-04-10 16:44 发布
本博评论:办大事,需要一批忠诚于自己的有用人才。袁世凯的成功,绝非偶然,不仅自己有能力,还能笼络一批能办事的并忠诚于自己的人才。如果尽是庸才,那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烂尾。文案阮中枢的故事,高阳在《胡雪岩》的小说中移过去了,原创是袁世凯。以下摘自网络
袁世凯如何笼络部下,从三个层面讲:
第一,袁世凯接手李鸿章北洋系势力,如何笼络淮系集团旧部。
1902年6月,朝廷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年袁世凯44岁。
1902年8月,八国联军向中国政府交还天津城,袁总督就移驻天津。饮水思源,袁世凯这么快爬上总督的位子与已故李中堂的临终力荐是分不开的。所以,袁世凯一到天津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李鸿章建立祠堂。祠堂建好之后,袁世凯又亲自写了一副纪念对联:“受知蚤岁, 代将中年, 一生低首拜汾阳, 敢诩临淮壁垒;世变方殷, 斯人不作, 万古大名配诸葛, 长留丞相祠堂。”在袁世凯眼中,李鸿章犹如中兴大唐的郭子仪,苦撑蜀汉的诸葛亮,而他袁世凯正是李中堂事业的继承者。当初,李中堂病故之后,袁世凯献上的挽联就是:“公真旷代伟人,旋乾转坤,岂止勋名追郭令; 我是再传弟子,感恩知己,愿宏志业继萧规。”可以看出,袁世凯对李鸿章的那份崇拜和感激之心。
袁世凯继承的不但是李鸿章显赫的地位和炙手可热的权力,他还必须继承李鸿章留下的庞大的淮系集团。淮系集团是李鸿章在剿发捻的时候带出来的,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袁世凯来说在必须要处理好的事情。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继承好李鸿章的人力资源对自己的千秋伟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所以,他对李鸿章的淮系旧人都是礼贤下士,每日都挤出一段时间在办公室约谈李鸿章的旧部,谈话完全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让这些李鸿章的老臣子们心里很舒服,觉得这新来的总督真不错,完全没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觉。
咱们来扒一扒袁世凯网罗的李鸿章旧部里的出色人物。
首先,咱要提的是杨氏双杰,这是兄弟俩。
哥哥杨士骧,字莲府,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进京议和,杨士骧也随同赴京。
杨士骧出身翰林,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重要奏章全由他誊写。杨士骧足智多谋,被誉为李鸿章手下继薛福成之后的“小诸葛”。他向李献计献策,参与机密,和议中出力颇多。
据说议和期间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李鸿章受命与十一国公使团议和,公使团拟了个“和约”大纲,除“禁运军火、严惩祸首、刻碑谢罪”等内容外,还要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四十年偿清。有一天,夜很深了,李鸿章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哀声叹气,眉头紧锁,见此情景,杨士骧忙上前打听,原来洋人开了一个赔款的账单,李鸿章算来算去,可是跟洋人开的数目始终对不上,而且悬殊很大。在李鸿章看来,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为此事在谈判桌上丢脸事大。杨士骧当即说“卑职懂得一点洋算。”李闻言大喜说:那你给我算一算。结果杨士骧算的数目与洋人所开数目完全一致,杨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叫simple interest,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叫compound interest, 其结果当然不一致。李鸿章听后,认为杨士骧有真才实学,加以提拔重用。
李鸿章非常欣赏杨士骧的才华,曾赞其曰:“文字机变能应,卒莫如杨君者。”杨士骧随李鸿章进京议和不久,李便保荐杨补直隶通永道,次年擢直隶按察使。
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之后,对这位杨大谋士自然也是十分看重,杨某人自然也是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据说,杨士骧曾经对袁世凯说过这样的话:“曾文正首创湘军,其后能发扬光大者有两人,一为左湘阴(宗棠)。一为李合肥(鸿章)。湘阴言大而不务实,故新回平定后,迁徙调革,即不能掌握兵柄,致纵横十八省之湘军,几成告朔饩羊,仅剩有一名词矣。合肥较能掌握淮军,频年多故,遂尚能维持因应于一时。今公继起,如能竭其全力,扩训新军,以掌握新军到底,则朝局重心,隐隐‘望岱’矣。他时应与曾、李二公争一日之短长,南皮(张之洞)云乎哉!”
杨某人很准确地揣摩到了袁世凯的心思,在晚清时代,政府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日渐做大,有枪就有权,这点到了庚子国难之后更是如此。袁世凯要是哪个牢牢抓住枪杆子,他天下第一臣的地位就会永远稳固,帝国之内能够跟他竞争的就是一个张之洞,张之洞的实力比他袁总督还是差了一截。
如此一来,袁世凯对杨士骧是更加欣赏了。他曾对人说:“天下多不通之翰林,翰林真能通者,我眼中只有三个半人,张幼樵(佩纶)、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謇)算半个而己。”
此后,在袁世凯的提携下,杨士骧先后升任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1907年代袁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杨士骧有的弟弟叫杨士琦,此人也是个牛逼人物。杨士琦,字杏城,1882年中举,后来家里花钱给捐了个道员的头衔。1885年,被安排到直隶试用,干了十多年的铁路建设工作。
1899年,杨士琦和他兄长杨士骧一起投奔已经下放当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李鸿章的幕府中得到重用。1900年,李鸿章复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琦又与兄长一起跟随老李北上。这一年,杨士琦还曾上书袁世凯,请求“痛剿”义和团。
杨士琦为人聪明,善于钻营,官场人情世故皆练达洞明,1901年老李和洋人在北京善后议和的时候,杨士琦担任担任李鸿章与奕劻之间的联络人员,由于善于逢迎,得到李和奕劻的赏识。
李鸿章病故,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这位杨士琦又被袁世凯纳入幕中,任任洋务总文案,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民国初年的名记者黄远庸曾称他为“有哲学思想的官僚”。
下面,咱要提提的是孙宝琦,字慕韩,浙江杭州人。据说此人幼好学,长大后当过户部主事,后改任候补直隶道员,军机处官报局局长,曾经创设育才学堂及开平武备学堂。孙宝琦一直是直隶地界儿上当官,一直是李鸿章的属吏。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孙宝琦也跟着两宫逃跑到了至西安。
1901年,袁世凯向朝廷奏保孙宝琦“才器开朗,奋发有为”“堪称干济之才”,这一年孙宝琦调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1902年,升任出使法国大臣。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孙宝琦在国外竭力倡导君主立宪,朝廷任命孙氏为宪政编查馆提调。1905年回国,代理顺天府尹。1907年,孙宝琦再度出国担任出使德国大臣。1908年,在奕劻的力荐之下,朝廷任命孙宝琦为山东巡抚。民国后,善于溜须的孙宝琦又与袁世凯结成了姻亲,此后此人历任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
身边有个希姆莱,蒋介石身边有戴雨农。袁世凯作为铁腕领袖,身边也有个这样的人物,此人名叫赵秉钧,字智庵,河南汝州人。1878年以文童投左宗棠所部“楚军”,后升为巡检。1889年到直隶,历任新乐典史、东明典史、天津北仓大使及直隶保甲局总办等官差。
1901年初,经“李鸿章委派为淮军前敌营务处,兼统带巡捕三营”。 因在京畿各州县捕杀义和团首领多人,以“长于缉捕”闻名官场。赵秉钧心凶骨媚,深沉阴鸷。袁世凯认为他“才长心细”,派他创办巡警。从此官运亨通,渐渐成为袁世凯集团的特务首领。
此外还有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以及齐耀琳等,或主动趋赴投靠,或被延揽招纳,都转入袁世凯集团。同时,周馥、胡燏棻等淮系大官僚也都和袁世凯互通朝政,引为声援。
袁世凯很好地整合了李鸿章的遗产,成为名副其实的淮系衣钵的继承者!
第二,袁世凯如何笼络新式军事人才,以段祺瑞为例,简单谈谈。
甲午战后,朝廷整顿军备、编练新军。
袁世凯受命训练新建陆军,是为当时帝国之内现代化程度最高之军队!
新式军队对新式人才有着很高的要求,为了招揽具有新式军事知识的人才,袁世凯请他的老朋友荫昌为他举荐人才。荫昌曾担任过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总办,也就是段祺瑞曾经就读的那所武备学堂。荫校长要推荐,自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好学生,段祺瑞理所应当名列其中。除了段祺瑞之外,荫昌还推荐了王士珍、冯国璋、梁华殿三人。可惜的是,那个姓梁的到任不久,竟在一次夜操时失足落水身亡。要不然,近代历史上又会多一个风云人物。
武备学堂四年,德国又是四年,胸中尽是韬略的段祺瑞,原本想为朝廷建立一番功业。甲午一战,大清一败涂地,败给蕞尔倭国,这一切让他心灰意冷。朝廷让他觉得失望,觉得心寒。在懊丧和彷徨中,段祺瑞度过了苦逼的一年。
正当袁世凯在小站轰轰烈烈地筹建新军时,段祺瑞奉家人之命,要返回合肥老家,和早已定下亲事的吴氏女子完婚。人生大事,回家洞房本是美食,可是心忧国运的段祺瑞心情依旧低落。途径上海之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袁世凯筹建新军的消息,沮丧的心情为之一振。袁慰庭的大名,他是知道的,那个曾在朝鲜叱咤风云,击退日军的袁世凯,是他段某人心中的英雄。如果朝廷将来由袁大人统帅军队,大清国运尚有重振之希望。如果能投身袁大人麾下,真是可以一展生平所学,建立一番功业啊。
那边袁世凯也早就将段祺瑞纳入理想部下人选。回到合肥的第二天,段祺瑞就接到了天津小站练兵处的电报,还没打开,他就猜到内容了。拆阅之后,果然是袁大人要调他去小站,参与练兵,并限期报到。段祺瑞欣喜若狂,这就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他要追随袁大人,大展宏图。可是,心里又犯难了,千里迢迢,回家完婚,如果马上就走,又如何能对得起家人亲朋,对得起新婚娇妻呢?如果不走,又是贻误军期,是要军法处理的。
袁世凯毕竟是袁世凯,他懂得如何驾驭人才。发完电调令之后,袁大人得知段祺瑞是要回家结婚的。于是,又赶紧发了第二封电报,说:婚姻是人生大事,一定要妥善办好,到小站报到,不用着急了,等办完婚事再来不迟。还送上一百两银票,作为份子钱。
如此人性化的,让段祺瑞感动得内牛满面。有了这颗定心丸,段祺瑞在家安心办完的婚事,完成了人生第一件大事。体谅,段祺瑞也是个懂事的部下。完婚后,段祺瑞立即北上,他恨不得飞到小站,面见那位善解人意的袁大人。让段祺瑞更加意外又感动的是,当他一路粉尘扑扑抵达小站之时,竟有一群人在欢迎他,为首的是一个微胖的官员。心头一怔,这人就是袁世凯。段祺瑞赶紧快步上前,行了个大礼道:“祺瑞何德何能,敢劳袁大人亲迎。”
袁大人一把扶起段祺瑞,亲切地说:“芝泉,不必多礼!家中事情都已料理妥当了吗?”
“都已妥当,多谢大人挂念!”
段祺瑞看到欢迎队伍里都是当年武备学堂的老同学,心里更是温暖。
当晚,袁大人在大营设宴,为远道而来的段祺瑞接风。袁段二人初次见面,就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几天以后,段祺瑞在天津一家高档酒楼请军中将领吃饭,算是婚后的答谢宴。因为袁世凯是,就没敢邀请。没想到,正要开席,袁大人不请自到,老远就说:“芝泉啊,你请酒席,怎么也不叫我啊。”
“大人,祺瑞实在不敢惊动大人,望大人恕罪。”段祺瑞诚惶诚恐。
“言重了,言重了,我确实也是公务繁忙,过来喝杯酒,就要走,你们尽兴。”
袁大人真的就喝了杯喜酒就走了,在场的将官都被这位人性化感动了。
当酒席结束后,段祺瑞要埋单的时候,酒店老板却告诉他:“您的账单,袁大人早就结过了。”
感动,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死心塌地,肝脑涂地,这是段祺瑞必须要对袁世凯大人做到的。
第三,袁世凯如何不走寻常路,恩威并用,驾驭手下心理的,这里我以阮中枢这个人为案例来讲:
一般而言,领袖驾驭手下人最基本的途径有两个:肉体的驾驭和精神的驾驭。肉体的驾驭来源于生存的需要,制约人的生命,其结果往往会导致精神的驾驭。精神的驾驭来源于发展的需要,控制人的精神,或是抓住某人的“短处”、“把柄”,使其听从驱使;或是抓住人的欲望之手,许人以好处,使之“吃人的手软”,从而达到驭人的目的。
如果把被驭者比作推磨驴的话,则“大棒”加“红萝卜”是驭人者最常用的手段:前面不即不离地吊着根红萝卜引人向前,后面不远不近地舞着一根大棒催人奋进。前者迎合人的欲望需求,后者威胁人的肉体安全;前者是“恩”,后者是“威”;前者是“软”,后者是“硬”;前者是“敬酒”,后者是“罚酒”。仅有前者会让人得意忘形,仅有后者则让人望而生畏;只有二者得兼,恩威并举、软硬兼施方可让人心悦诚服地供人驱遣。
晚清枭雄袁世凯是这方面的老手,小站练兵十多年后,袁世凯已经进京当军机大臣的时候,曾对张之洞透露练兵的秘诀:“练兵的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官和钱”就是兵们眼前的“红萝卜”,“刀”则是兵们身后的“大棒”。
坊间一直有这么一个故事,其中或许可以看出袁氏驭人手腕之高明。袁世凯帐下有个文案叫阮中枢,这个人是安徽合肥人,举人出身,本是李鸿章幕僚,后加入袁世凯幕府,担任文案,负责草拟奏章、管理往来公文书函等,由于他的文笔出色,深受袁世凯信用。
文人好风月,这个阮文人也未能免俗。一天,阮文人在天津租界的一家妓院结识了一个美女妓者小玉,那小玉生的是娇俏可人,让人爱不释懐。阮文人坠入了温柔乡,几乎累日云雨。久而久之,竟想将小玉纳为小妾。于是,阮中枢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袁世凯。袁世凯原也是色林中人,不过此时竟厉声呵斥了阮文人,说:你小子不知道这是在军营吗?纳妾!不怕影响不好吗?阮文人很是失望,心想这位大帅太不近人情了。过了半个月,一日夜晚,袁世凯突然召见阮中枢,说要带他去天津城里办事。阮文人不明就里,跟着袁大帅进了城。袁世凯什么话也没说,就是带着阮中枢拐进了城中的一座院落中。
一进大宅子,只见堂屋灯火辉煌,铺陈异常华丽,堂上红烛高烧。进了门之后,便见一个丫鬟一面喊道“新姑爷到啦!”,一面从里见扶出一位新娘打扮的美丽俏佳人。阮文人如坠五里雾中,仔细一看,心中狂喜并惊愕,原来这个新娘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啊!原来,袁世凯表面拒绝了阮文人的要求,暗地里却派人赎出小玉,并购置了宅子,还装修布置了新房,替阮某人操办了婚事。阮中枢还能说啥,只能是眼泪哗哗地流,只能是满腔的感激了。从此之后,阮中枢矢志效忠袁世凯,从无贰心,一直到袁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