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碳碳热场22年供给边际宽松,碳陶刹车盘成为行业第二增长曲线!

研报院   / 2022-01-07 15:55 发布

碳碳热场22年供给边际宽松,碳陶刹车盘成为行业第二增长曲线!

民生证券认为,22年碳碳热场行业供给边际宽松,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预计价格中枢回落至70-75万元/吨。同时,碳碳工艺在碳陶刹车盘上的快速普及,将打开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碳碳复材是由碳纤维及织物增强碳基体所形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具有比重轻、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耐腐蚀、摩擦系数稳定、导热导电性能好等优良性能,适合于制造高温热场部件和摩擦部件。行业趋势是逐步替代传统石墨热场。

1)22年行业供给边际宽松,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需求端来看,假设:

①22年主要扩产为36寸拉晶炉,新增硅片产能约146GW,单炉所需整套热场重量约为257.5kg,新增产能中碳碳热场渗透率达75%;

②22年组件出货220GW,容配比1.17,总产能中碳碳占比约57%;

③总产能中,预计约16%的拉晶炉需要进行碳碳热场改造。

预计22年碳碳热场需求6608吨,得益于行业出货量提升,以及单晶炉尺寸增大提升单炉热场用量,22年需求较21年增速约77%,仍有望维持较高水平。

供给端来看,预计22年行业龙头企业碳碳热场供给约6200吨,其余企业累计约1000吨,2022年累计供给为约7200吨,较需求高8%左右。

一方面,与21年相比,22年行业供给边际宽松,价格有望下行;另一方面,22年行业供需仍相对平衡,在此基础上发生价格战的可能性较低。预计22年碳碳热场价格中枢在70-75万元/吨。

2)核心竞争要素:工艺改进带来的成本下降

热场产品及价格差异不大,核心竞争要素在于成本,21H1金博股份碳碳热场毛利率60.4%,较西安超码的30.96%高29.44pct。行业龙头的成本优势主要在于:

①向上一体化+know-how降低原材料耗量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下行,材料成本较超码低32.54%;

②通过工艺改进,如自制预制体非针刺结构、改变沉积炉宽高、提升受热均匀性等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折旧摊薄+电耗下降。制造费用较超码低64%。

此外,随后续单炉产能提升(超码最新单台沉积炉产能22吨/台,较行业老产能提升32%),折旧及维修成本有望摊薄,热场新产能成本可实现进一步下降。

3)下游延展广,碳陶刹车盘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除应用于光伏热场外,碳基复合材料还可应用于半导体热场(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15亿)、制动材料(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280亿)和其他动密封、耐腐蚀场景,赛道天花板高,发展空间大,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通过产品延展开拓新蓝海市场。

民生证券着重强调了碳陶刹车盘上的应用,当下碳陶刹车组件已广泛用于高铁,飞机和跑车等交通工具的制动系统中,有望在乘用车中快速放量,成为碳基复材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工艺上,碳陶复材只需在碳碳工艺最后一步进行硅化即可。性能方面,相比碳碳复材,碳陶摩擦性能、抗磨损性能、耐高温性和强度显著提升。碳陶刹车盘可大幅减重+提升车辆制动性能。

随碳陶刹车片工艺成熟度提升,生产良率提高,碳陶复材有望实现量产。从生产工艺看,预计量产后碳陶刹车盘成本降略高于碳基复材(以30%的成本增幅测算,对应成本约450元)。企业可通过出让部分利润&将碳陶刹车片价格下调至与碳基复材价格基本一致,提升碳陶市场渗透率。假设近五年碳陶刹车逐渐普及,未来中高端车型及重卡中碳陶刹车盘渗透率20%。以单车价值量下降至1万元测算,预计2025年国内碳陶刹车盘市场规模约100亿元。

4)对标:

①金博股份:a、成本优势明显:21H1金博股份碳碳热场毛利率60.4%,较西安超码的30.96%高29.44pct;b、持续扩产保证市占率:公司21年出货1500吨碳碳热场,市占率在40%以上,22年公司产能提升至2500吨,23年公司预计可形成3000吨总产能;c、碳陶刹车盘业务发力:公司持续实现产品降本,目前碳陶刹车盘产品加速导入国内龙头车企,有望实现脉冲式放量。

②天宜上佳:a、高铁刹车闸片龙头:公司技术实力强+认证产品覆盖车型广+低成本优势,预计主业还将维持高市占率。b、22年碳陶+碳碳复材齐发力:21年底公司于四川江油的2000吨碳碳复材产线全部投产,公司中标青海高景坩埚200套,表明产品已受下游认可,后续有望大规模放量。

 

资料来源:内容均来自券商公开研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