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中金化工-锂电池材料行业动态

机构研报精选   / 2021-11-18 13:36 发布

行业资讯

1、新周期下锂电铜箔市场“变局”

2、高镍电池市场“下一站”

3、全球锂矿供给“变量”

4、新型锂盐LIFSI市场升温


公司新闻

1、捷威动力携手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加码固态电池

2、上抓镍矿下探回收 中伟股份再进一步

3、华友钴业强化LFP一体化布局

4、特斯拉收购硅负极专利


市场价格

n、锂电池、四大材料、金属与其他材料


下游需求旺盛叠加上游供应紧缺,锂电铜箔行业进入高景气度,刺激铜箔企业加码扩产。1、新周期下锂电铜箔市场“变局”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动力电池需求增长带动锂电铜箔需求量攀升,铜箔企业普遍满产满销,产品量价齐升,带动企业业绩大幅增长。

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锂电铜箔总出货量11.5万吨,占2020年全年出货量的90%左右,预计下半年锂电铜箔出货量将不亚于上半年。

受下游需求增长带动,铜箔龙头企业诺德股份(600110)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2.4亿元,同比增长137%;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2070%;而在第三季度,诺德股份净利润同比暴增8663%,表明其锂电铜箔产品销量进一步增长,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德福科技的锂电铜箔业务也在2021年实现快速增长,当前月出货量达2000吨以上,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正在加速产能扩充,其中兰州基地规划新增产能20万吨/年。

与此同时,面向TWh时代,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规模普遍向百GWh体量迈进,进而对锂电铜箔产生强劲需求,为铜箔企业大规模扩产提供保障。

GGII预测,未来几年全球锂电池市场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到2025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523GWh,全球锂电铜箔市场需求将达97万吨,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 34%。

在此情况之下,包括诺德股份、嘉元科技、龙电华鑫、德福科技、江西铜业、铜冠铜箔、中一科技、鑫铂瑞等铜箔企业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就开始大规模扩充锂电铜箔产能。

进入2021年,锂电铜箔企业扩产提速,且新建产能规模和投资额较此前规划项目都大幅提升,并加快新建产能释放,预计2022年国内锂电铜箔供应紧张的情况将得到逐步缓解。

锂电铜箔扩产竞赛开启

年初以来,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密集扩产启动,为匹配电池端需求,锂电铜箔企业也开启大规模扩产模式。

从扩充情况来看,龙电华鑫、诺德股份、嘉元科技等市场占比靠前的头部企业成为这一波锂电铜箔扩产的主力。二线企业也在加大产能扩充,同时还有新的企业加入产能扩充竞赛。

11月7日,国内铜加工龙头海亮股份(002203)发布公告,拟投资89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包括锂电铜箔12万吨/年,标准铜箔3万吨/年。

海亮股份“下探”锂电铜箔背后,是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对动力电池产生强劲需求,拉动锂电铜箔市场需求大幅增长。

铜箔企业产品供不应求,铜价、加工费助推铜箔量价齐升,海亮股份顺势布局锂电铜箔,有利于利用其在铜加工方面的竞争优势,为其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锂电铜箔企业投扩产金额已经超过500亿元,规划新增产能规模超50万吨。

铜箔企业大规模扩产背后,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球动力电池产能从GWh向TWh时代冲刺,进而对锂电铜箔产生强劲需求。

其中,仅宁德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就规划了12大生产基地,已公告产能规划超过500GWh;中航锂电目前已在国内设立六大产业基地,2022年规划产能将达到200GWh,十四五期间产能规划将超过300GWh;蜂巢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也接连落地,在国内设立遂宁、湖州、盐城、成都等多个生产基地和德国生产基地,全球总产能规划已超200GWh。

加上亿纬锂能、瑞浦能源、欣旺达、捷威动力以及LG能源、三星SDI、SKI等其它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未来全球锂电铜箔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在此情况之下,锂电铜箔产能扩充规模也将从数十万吨向百万吨体量迈进,预计后期还将有更多扩产项目落地。

不过,受制于关键设备生产周期长、供应紧张、工艺积累等因素,铜箔新增产能释放普遍需要1.5-2年时间,锂电铜箔产能增速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增速和电池产能扩充速度,预计2021-2022年锂电铜箔供给整体仍维持紧张态势。

冲刺极薄铜箔产业化赛道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能量密度,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明显加快对6μm铜箔的导入,包括中航锂电、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电池企业对6μm铜箔的需求大幅增长。

在动力电池领域,目前6μm铜箔已经实现了对8μm铜箔的大幅替代,6μm铜箔也成为了当前铜箔企业量产的主要产品。

不过,随着LFP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比快速提升和原材料持续涨价,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尝试导入更薄的铜箔,以降低对铜箔的使用量,4.5μm极薄铜箔成为电池企业关注的焦点。

面对下游客户释放的信号,锂电铜箔企业也将更薄的4.5μm铜箔作为公司重点布局的拳头产品。

目前锂电铜箔行业的共识是,铜箔企业能够量产6μm铜箔已经成为常态,但谁能够率先量产供货4.5μm铜箔,将成为铜箔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有力证据。

目前,包括诺德股份、嘉元科技、龙电华鑫、德福科技、超华科技、铜冠铜箔、圣达电气、华威铜箔、鑫铂瑞、中一科技等铜箔企业都在加快4.5μm铜箔的研发量产步伐。

尽管上述企业都宣布已经具备生产4.5μm铜箔的技术或者成功开发出4.5μm铜箔产品,但绝大多数都还没有批量生产供货。

相比6μm铜箔,4.5μm铜箔的生产工艺更复杂,产品良率更低,容易出现断带、打褶、撕边、切片掉粉、高温被氧化等问题,导致真正能够量产供货4.5μm铜箔的企业稀少。

同时,目前4.5μm铜箔的良品率较低,且下游市场需求尚未形成规模,也是阻碍4.5μm铜箔大规模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目前仅有诺德股份、嘉元科技、德福科技等少数几家企业开始向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批量供货4.5μm铜箔,客户月度需求量快速增长,4.5μm铜箔供不应求。

此外,包括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电池企业也开始加大对4.5μm铜箔的导入使用,4.5μm铜箔替代6μm铜箔渐成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铜箔企业和电池企业技术能力提升,4.5μm铜箔在动力电池市场的渗透率将提速,刺激铜箔企业加码4.5μm铜箔。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铜箔企业新建产能项目中,4.5μm铜箔成为了上述铜箔企业产能规划的重点。

——链接:网页链接


2、高镍电池市场“下一站”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高镍动力电池市场渗透提速。

在应用端,海外电动汽车销量进一步提升,三元电池占据主流地位,中高端车型多采用高镍技术路线,带动包括宁德时代、松下、LG能源、三星SDI、SKI等中日韩头部电池企业的高镍电池在国际市场装机大幅增长。

在供给端,日韩头部电池企业在2021年都宣布即将量产甚至已经量产镍含量90%以上超高镍电池产品,进而加速上游高镍前驱体和高镍正极材料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为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和降低采购成本,头部电池企业和主机厂也在积极向上游原料端布局,通过战略采购或合资建设等方式锁定上游高镍正极供应。

随着主机厂对高镍电池配套需求的提升,从镍钴矿企业到正极材料企业再到电池厂商,也在加快新型高镍产品的研发量产,并开启产能扩产模式。

高镍正极和高镍动力市场将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高镍前驱体/正极市场需求激增

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刺激上游锂电材料整体进入高景气状态。

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NCM811电池装机同比增长276%,带动NCM811材料出货量大幅增长;海外高镍正极市场占比提升至38%,海外高镍化趋势愈发明显。

包括宁德时代、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SKI等中日韩电池企业的高镍电池出货量进一步增长,进而对高镍正极材料产生强劲需求。

包括容百科技、巴莫科技、当升科技、振华新材、长远锂科等国内头部三元材料企业在上半年都出现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其中,高镍正极材料出货同比增长明显。

其中,容百科技上半年三元材料出货量超2万吨(其中90%以上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同比增长约 135%,净利润和单吨盈利同比大幅提升,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季度,容百科技实现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138.7%;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284.7%。其中NCM811、Ni90及以上超高镍系列产品销量环比增长约20%。

此外,包括浦项化学、L&F、住友金属、优美科等外资品牌的高镍正极出货量也同比大幅增长,主要供应国际市场。

为满足下游市场增长需求,上述正极材料企业都在积极扩充三元材料产能,其中高镍正极材料成为上述企业新建产能项目的重点。

正极材料企业在扩充高镍正极产能的同时,也对高镍前驱体产生强劲需求,巨额采购订单接连落地,国内头部三元前驱体企业受益明显。

例如,格林美与韩国正极材料供应商ECOPRO BM签署了两份供货协议,ECOPRO BM将于2021-2026年向格林美采购合计82.6万吨高镍三元前驱体,为格林美高镍前驱体市场份额增长奠定基础。

同时,中伟股份高镍前驱体出口业务也持续增长,国际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现有产品高镍系占比已经超过80%,供给国外的需求超过国内。

整体来看,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三元材料企业和前驱体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扩充高镍产能提供了保障,而一线梯队企业在产能规模、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和客户群体等方面将具备更强竞争优势。

超高镍电池产业化竞赛升温

高镍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中日韩头部电池企业在超高镍电池领域的市场竞争也快速升温。

在电池日上,马斯克公开了其含镍量100%的超高镍终极状态电池,并加速推进其新型4680电池的量产进程。

而在高镍电池赛道上,包括宁德时代、松下、LG能源、三星SDI、SKI等头部选手已经大规模量产供应镍含量超过80%的NCM和NCA电池,并将目标瞄准了镍含量90%以上的超高镍电池。

2021年年初,SKI透露了其新的“SK Inside”品牌战略,并展示了最新的NCM 9/0.5/0.5体系,将钴含量降低至5%。

SKI宣布目前已经做好了量产NCM 9/0.5/0.5电池的准备,并在等待汽车制造商的订单,可以提供700km的续航和更短的充电时间。

三星SDI则在韩国2021年InterBattery上展示其最新的电池技术,包括镍含量90%以上的NCA电池。

三星SDI证实公司已经开始生产镍含量达91%的NCA圆柱电池,将应用在电动汽车领域,镍含量91%方形NCA电池的商业化时间则要推迟几年。未来其高镍电池的镍含量还将进一步提升至94%甚至更高。

LG能源则将目前聚焦四元电池领域,计划在2021年正式量产NCMA超高镍电池(镍含量90%)并供应特斯拉。

同时LG能源还与通用汽车在美国成立一家名为Ultium Cells的合资电池公司,在 2022 年前为通用汽车生产供应NCMA四元电池。

松下则在高镍电池技术路线上坚持NCA路线,目前已经向特斯拉大规模供应钴含量低于5%的NCA电池,并表示将在未来五年内向特斯拉提供的2170圆柱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20%,计划在2022年至2023年之间交付无钴电池。

宁德时代已经大规模量产供货第一代NCM811电池,并成为了国内高镍电池的领头羊。其第二代NCM811电池将加入硅碳负极,并且制造出了比能量为304Wh/kg的高镍电池样品,或将在2021年量产。

中日韩头部电池企业已经将下一代电池的目标瞄准镍含量90%以上甚至完全无钴的高镍电池或固态电池,并且制定较为明确的量产计划表。

在此情况之下,国际高镍材料和高镍电池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升级,从而带动高镍电池产业链快速发展。

——链接:网页链接


3、全球锂矿供给“变量”

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全球锂矿供给的重要“变量”。

面对全球碳中和目标与TWh时代,锂资源战略重要性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未来争夺势必愈加激烈。中国加大海外锂资源掌控、加快国内锂矿开发,对于保障锂资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需求侧看,2021年以来,下游需求加速释放,货紧价扬推动锂盐价格重返历史巅峰。至11月初,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散单报价一度越过20万元/吨大关,较年初5-6万元/吨上涨接近4倍。

GGII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0%以上,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100GWh。未来5年,全球储能电池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2.8%,则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416GWh。

按照1万吨碳酸锂加工产能可满足15GWh电池需求估算,1516GWh锂电池意味着将衍生出超100万吨的碳酸锂产能需求。

供给侧看,受前几年锂盐价格持续下挫及疫情等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澳洲锂辉石矿山相继出清重组,原计划新增产能无限延期,南美盐湖扩产计划也多被推迟,叠加销售模式转变及国际政治环境因素,掌控锂资源成为战略性需求。

目前,整个锂资源行业已处于供给紧平衡状态,价格持续上行。未来随着供需缺口的拉大,市场供应与价格演变形势将更加严峻,这也是目前企业都在争夺锂资源、加码锂矿开发的原因。

全球抢矿“剑拔弩张”

作为需求大国,从供应维稳与控制成本的角度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抢夺锂矿成本话语权非常重要。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赣锋锂业、天华超净、紫金矿业、西藏珠峰等中国企业都已迈出收购步伐,未来不乏有更多企业参与到全球矿产资源争夺战中。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外与锂矿争夺与开发的项目达到16个,涉及金额超过440亿元。其中,与海外矿产资源相关的项目7个,国内锂矿资源相关的项目9个。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宁德时代提出比赣锋国际“更优报价”,向Millennial Lithium发起收购邀约,并愿意向赣锋国际支付了1000万美元的合作终止费。

而近期,赣锋参股企业美洲锂业宣布,已向Millennial Lithium公司提出约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6亿元)的收购邀约,高于此前宁德时代的约 2.9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收购报价,并愿意承担赔付费用的2000万美元。

由此也可一窥全球锂矿争夺的激烈程度。

一个明显的态势是,全球企业正在不断加深全球锂矿布局,而又以中国企业布局速度及规模表现最为突出,未来有望在锂矿供应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多家企业布局锂矿资源的节奏,进一步印证锂供给面临紧缺,通过入股、收购、锁定长单等方式部署锂资源仍是未来市场主旋律。

提升国产锂资源战略供给

虽然中国探明锂资源量位于全球第六,但卤水锂资源占比约80%,且集中分布在青海及西藏,由于开采环境差、盐湖品质低、提锂技术桎梏等原因,国内锂资源长期重度依赖进口,2020年进口占比仍超70%以上。

而在矿石提锂方面,国内锂辉石矿开发难度大,云母提锂大规模生产也存在选矿难度大,收益比较低,环保限制,包括固氟问题和废渣处理问题等难题。

随着锂矿资源争夺升级,加大国内盐湖及矿石资源开发成为重要战略方向。

从国内盐湖提锂市场情况看,由于高原地区的生产环境恶劣、提取技术水平要求高、前期投入成本高,国内布局盐湖提锂规模化企业主要集中在蓝科锂业、藏格控股、东台吉乃尔锂资源/青海锂业、恒信融锂业、五矿盐湖、锦泰锂业、兴华锂业、西藏矿业等少数企业布局。

随着中国盐湖提锂技术从进步到成熟,叠加资本的快速积聚,行业预计,2020-2025年中国本土盐湖提锂的碳酸锂产能释放有望从9.7万吨扩大至20万吨。占据全球碳酸锂产能供应量约1/5。

云母提锂方面,国内云母提锂出货量集中在4 家江西企业,包括永兴材料、江特电机(银锂新能源)、飞宇新能源、南氏锂电等。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宜春拥有全球最大的锂云母矿,资源量折合碳酸锂当量达636万吨。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两大动力电池巨头先后落子宜春,重点瞄准的便是锂云母资源。

当前江西锂云母冶炼产能约在12万吨,若2025年能释放出20万吨碳酸锂,则能够占到全球碳酸锂供应占比的1/5左右。

面向未来,全球锂盐供应也将形成以锂辉石提锂、盐湖提锂为主,锂云母提锂作为锂资源第三增长极的供应局面。

中国企业出击全球锂资源并加速国内外锂资源开发力度,未来有望在全球锂盐供应舞台中扮演关键角色。

——链接:网页链接


4、新型锂盐LIFSI市场升温

六氟的潜在替代品——新型锂盐LIFSI,正在市场上逐渐升温。

10月,永太科技公告,将投建年产13.4万吨液态锂盐产业化项目,包括年产6.7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溶液。

8月,天赐材料公告,通过全资子公司南通天赐建设LIFSI产能2万t/a、九江天赐建设LIFSI产能3万t/a。

6月,天赐材料公告,扩产6万吨双氟磺酰亚胺(HFSI)生产线。这对应生产5.7万吨LiFSI,预计2022年底建成投产。

目前永太科技LiFSI产能为500吨,天赐材料LiFSI产能2300吨。扩产规模均从百吨/千吨级别提升到万吨,可见对LIFSI未来市场的看好。

天赐材料直言,当前备受主要客户认可,需求较为旺盛。而永太科技在7月份与宁德时代签订协议向其供应LIFSI等产品。

天赐材料的判断是,目前三元和铁锂电池不断在更新迭代,对高低温、循环性能和倍率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技术趋势是会用到更多的LiFSI,产品的添加量也会越来越高。且在产品规模化后,LiFSI成本优势将会进一步体现。

由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LiFSI尚未直接用作溶质锂盐,而是作为溶质添加剂与六氟磷酸锂(LiPF6)混用,用于三元动力电池电解液之中以改善性能。但中长期看,随着规模化生产及大幅降本的实现,LiFSI将逐步替代LiPF6。

去年8月以来,六氟磷酸锂因供需错配开启涨价模式,目前主流报价达41-45万元/吨,部分零单报价已经达到47万元/吨,较年初10.5万元-11.5万元/吨最大涨幅达347%。

叠加溶剂及添加剂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扬,GGII预计,六氟磷酸锂价格有望突破60万元/吨。

行业判断,由于短期内市场六氟磷酸锂新增产能投放有限,后续将继续上涨,而价格高企可能会加快新型锂盐LiFSI的替代。

业内人士指出,六氟磷酸锂今年不存在替代压力,但是高价会推动LiFSI的使用进程,六氟磷酸锂价格会回归正常。可能会在明年初投产和替代。

数据预测,随着技术突破,2022年LIFSI售价有望降至35万元/吨以内,最终成本有望降至15万元/吨以内。

而降本路径在于,天赐材料表示,其生产LIFSI的成本优势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联产和副物质无害化、资源化以及循环利用,这个方面是LiFSI规模化生产的关键;二是在规模化生产后,成本会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宏氟锂业董事长曹斌介绍,通过宏氟的生产工艺,生产成本比行业平均低20%,后续达到5000t产能时,可进一步降低到10万元/t以下,这意味着远低于六氟磷酸锂现价。

GGII预测,若将LiFSI作为通用锂盐添加剂,2025年需求量将达到13万吨,市场规模约105亿。若将LiFSI作为溶质来替代现有的锂盐,2025年需求量将达到21万吨,市场规模高达170亿元。

在此背景下,除了天赐材料、永太科技,包括新宙邦、多氟多、宏氟锂业、康鹏科技等企业都在积极扩充LIFSI产能。

新宙邦6月增资7500万元用于子公司湖南博氟科技投建2400吨LiFSI项目。博氟科技现有LiFSI产能为200吨;在建湖南福邦年产2400吨LiFSI项目,其中一期800吨项目在有序推进。

多氟多10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具备LIFSI产能1600吨,后期规划产能是4万吨。

宏氟锂业位于会昌的基地一期规划LiFSI产能500吨,目前已经处于设备采购阶段,同时二期规划项目产能3000吨,预计将在2022年后逐步投产。

康鹏科技目前有1700吨/年的LiFSI产能,其年产1500吨LiFSI产线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

——链接:网页链接




公司新闻


1、捷威动力携手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加码固态电池

11月9日,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下称捷威动力)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下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建的“固研先进电池联合实验室”,在苏州产业园区正式成立并举行签约揭牌仪式。

联合实验室将聚焦固态电池的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此次也是双方在已有“高比能电池安全性提升”合作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表明了捷威动力进一步加大前沿电池技术布局及加速技术创新的决心。

扎根软包动力电池研发及制造12年,捷威动力是国内最早进行高比能软包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的企业,其软包动力电池市占率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在新技术规划上,捷威动力强调,将进一步将自身软包动力电池技术积累与固态电池技术相结合,打造更高能、更安全的动力电池产品,为全球提供绿色、安全的智慧新能源解决方案。

此次涉及的合作方——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是江苏省唯一一家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科研院所。

其锂电应用工程中心锂电应用工程中心沈炎宾/陈立桅团队主要致力于先进电池关键材料与界面化学调控、电池原位表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高比能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调控等方面有多项突破性成果。

借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联合实验室将在新型电解质研究、材料及界面原位表征分析方面深入合作,不断加深对材料、电极及电解质界面的认知,在先进电池关键材料、电池设计及工艺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相关研究成果将应用于车载动力电池领域,对实现捷威动力产品路线图中高比能电池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接下来,携手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捷威动力进一步将自身软包动力电池技术积累与固态电池技术相结合,打造综合性能更为优异、具有持续市场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品。

——链接:网页链接


2、上抓镍矿下探回收 中伟股份再进一步

加强上游原料供应保障,加码后端电池回收布局,中伟股份一体化战略布局加速推进。

中伟股份发布两份公告,一是加大公司与RIGQUEZA在印尼合建红土镍矿冶炼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3万吨一期项目的投资,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本次产能调整后,双方合资协议合作项目产能由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3万吨调增至年产6万吨。合计项目总投资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3亿元)

二是与韩国电池回收公司SungEel HiTech达成合作,双方拟在欧洲开展电池回收、拆解及湿法冶炼项目合作。后者具备每年处理2.4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的能力,并将进一步提升至年处理能力5.6万吨。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以及对三元前驱体市场需求旺盛。动力电池高镍化趋势明显,三元材料镍需求提速。未来高镍三元前驱体对镍的需求量将保持爆发式增长,保障镍资源供应稳定将成为三元前驱体企业的重要命题。

中伟股份布局印尼项目生产的高冰镍是制造高纯度硫酸镍的原材料,这也是三元前驱体的核心原材料。中伟股份扩充印尼高冰镍产能,目的在于为其提供可靠的镍资源供应保障,加强上游原料端布局,降低公司高镍三元前驱体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中伟股份与SungEel HiTech布局废旧电池原料回收,构建并实现产业链的资源闭环,为其增加新的钴镍原料供应渠道。

通过上述布局,中伟股份将构建“镍矿-前驱体-循环”一体化产业布局,保障公司原料供应稳定和降低采购成本,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

2021年前三季度,中伟股份实现营收138.7亿元,同比增长173.3%;净利润7.65亿元,同比增长173%。

中伟股份上半年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合计销售量约8万吨。其中三元前驱体销量7.04万吨,销售收入64.6亿元,同比增长208.3%,全球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在产能方面,中伟股份上半年已形成约14万吨/年三元前驱体产能、2.5万吨/年四氧化三钴产能。公司预计到2021年底前驱体产能将超过2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公司产能将超过50万吨。

上述项目建成之后,中伟股份的产能规模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产品盈利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链接:网页链接


3、华友钴业强化LFP一体化布局

11月8日,华友钴业宣布与湖北兴发集团在湖北宜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锂电材料全产业链合作,分步在湖北宜昌合作投资磷矿采选、磷化工、湿法磷酸、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的一体化产业。

根据协议,双方拟合作建设50万吨/年磷酸铁、50万吨/年磷酸铁锂及相关配套项目。

华友钴业接连加码LFP材料释放几点信息:

一是,立足三元正极,华友钴业扩充LFP业务逻辑。

主业为锂电材料、钴产能深加工及钴、铜有色金属采、选、治业务,收购正极材料供应商巴莫科技、LFP材料供应商圣钒科技后,华友钴业实现三元+LFP正极材料全业务领域布局。

目前,在三元正极领域,华友钴业已经打通钴镍资源、冶炼加工、三元前驱体、锂电正极材料到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新能源锂电产业生态闭环。

此次携手兴发集团,合作投资磷矿采选、磷化工、湿法磷酸、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的一体化产业。

二是,项目规模庞大,匹配超200GWh LFP动力电池产能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理论上1吨磷酸铁能生产1.05吨磷酸铁锂,而1GWh动力电池约需2200-25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据此测算,上述50万吨/年磷酸铁、50万吨/年磷酸铁锂能够满足200GWh-227GWh LFP动力电池的产能需求。

2021年下游需求升温明显,LFP电池需求猛增带动正极材料供不应求。GGII数据显示,2021年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增长更加明显,1-6月份出货量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出货量,为17.8万吨(含电池厂自产数据),Q3出货量13万吨反超三元正极材料11万吨。

引发一波LFP材料的扩产潮。截至2021年9月,LFP正极材料总规划扩产超300万吨。

三是,携手兴发集团,强化LFP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

LFP材料需求及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集约式与一体化发展对原料掌控、加工、环保等优势凸显,而与核心原材料一体化兼顾原材料供应与成本控制,进一步强化原料端生产制备过程的流程再造和技术优化。

而兴发集团作为国内排名前列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其磷矿石资源储备丰富,且精制磷酸制备工艺成熟,其生产磷酸铁所需磷酸、双氧水、液氨等。

且上游原材料均已自身配套,铁原料可就近采购,布局新能源锂电产业具备天然的原材料配套优势。

四是,多方入局,LFP领域企业竞争加剧,华友钴业扩充LFP业务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

业内的判断是,下游磷酸铁锂电池领域需求增量空间较大,三元正极材料通过投资布局磷酸铁锂,不全正极材料产品线,全面抢占锂电正极材料市场份额。

需要警惕的是,LFP领域的热度不减,包括LFP正极企业、化工企业跨界、其他锂电材料企业等多方势力纷纷加码LFP正极产能,接下来LFP产能大规模集中投放,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加剧企业竞争。

——链接:网页链接


4、特斯拉收购硅负极专利

外媒报道,特斯拉收购了美国电池初创公司SiILion,后者最重要的专利之一“包含硅颗粒的大型电池负极”,现在已转移到特斯拉名下。

从专利可以发现,特斯拉被列为该专利的申请人,而SiILion的研究人员被列为发明人。

该专利描述了适用于锂离子能量存储设备和电池,含有高重量百分比硅的大型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的描述是:所述负极材料可包括在集电器基底上浇铸的膜,其中该膜包括多个活性材料颗粒和涂覆在活性材料颗粒上的导电聚合物膜。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合物膜包括聚丙烯腈(PAN)。制造负极材料的方法可以包括制备包含活性材料颗粒和导电聚合物材料的浆料,将浆料浇铸在集电器基板上,并对复合材料进行干燥和热处理。

特拉斯在去年电池日中表示,4680电池将导入硅负极替代原来的碳基材料,用覆膜材料先给硅涂膜抑制膨胀,通过原材料重新设计提升电池续航20%,且负极成本仅需1.2美元/kWh,将最终使电池生产成本下降5%。

上述收购硅负极专利仅是特斯拉电芯自产计划的一部分。

电池技术上,特斯拉与加拿大锂离子电池先驱Jeff Dahn达成了电池研究协议,共同研发新型电池技术;今年5月还从加拿大小型电池公司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手中购买了3项专利申请,旨在大幅降低生产正极材料过程中的用水量以及与此相关的成本。

原材料供应上,特斯拉近日与赣锋锂业签署合同,约定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采购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与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矿业公司Prony Resources签订多年的镍供货协议,采购量逾4.2万吨镍。

产线设备上,据称最近有两辆装载电池生产设备的卡车驶入特斯拉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存货区,分别标记为“正极产线1”及“负极产线1”。

11月6日,加拿大万锦市市长表示,特斯拉计划在该市开设一座工厂生产电池制造设备。在此之前特斯拉已收购了加拿大电池制造设备公司Hibar、干电极技术公司Maxwell、德国汽车电池组制造商ATW Automation,并与海目星激光、先导智能等中国设备企业签署了设备采购协议。

特斯拉的产能建设目标是,在2022年将电池产能达到100GWh,2030年达到3T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