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科技巨头10年长牛,背后有何共同逻辑?
黑郁金香 / 2021-09-05 18:33 发布
寻找新经济背后的投资逻辑
比尔·米勒是新经济价值投资的核心人物,他在1991年~2005年期间,连续15年战胜了标准普尔500指数。
比尔·米勒也是价值投资者,只不过他的能力圈在新经济方面,他同样与巴菲特一样遵守价值投资的四大基石: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理性看待市场波动;留有安全边际;坚守能力圈。而巴菲特也在2016年首次买入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一度占据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四成仓位。
亚马逊是新经济的代表,而比尔·米勒已经持有亚马逊超过20年,满足“长期投资”+“集中投资”的风格。
在记录比尔·米勒投资思想的《比尔·米勒投资之道》中提及,比尔·米勒在两种经济理论之间来回转换:一是被广泛接受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收益递减);二是有争议的新经济概念(包括收益递增和正向反馈)。
在收益递减的市场中,你越通过增加你的市场份额或扩大你的市场规模取得领先,越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或利润的降低,越会快速陷入困境。
而在知识经济中,收益递增占主导地位。计算机、制药、飞机、汽车、软件、电信设备和光纤等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都很复杂,需要在研究、开发和加工方面进行大量的初始投资。可一旦开始销售,增量产品的成本就相对较低了。
例如,一款新的机身或飞机引擎,其设计、开发、认证和投入生产的成本通常是20亿~30亿美元。然而,随后每一款复制的成本约为5000万~1亿美元,单位成本下降,而随着单位数量的增加,利润增加。
同样,从2005年就开始持有亚马逊的Baillie Gifford认为,自从数字技术出现后,这种由微软首创的以极快的速度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持续增长模式越来越明显(微软上市35年后仍在增长)。
就亚马逊来说,Baillie Gifford认为,在伟大投资的叙述中重复出现的共同因素是,公司有无限增长的机会,管理层努力工作,永不接受边界或时间束缚,公司拥有创始人一样思考的领导层,拥有独特的商业哲学——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第一性原则。
腾讯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伟大公司。腾讯2004年6月16日在港股上市,首发价格仅为3.7港元,目前该公司的复权价格约为2600港元,市值高达4.7万亿港元。
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曾表示,腾讯这家公司的神奇之处在于,每次大家觉得这个庞然大物的扩张差不多的时候,它就会在大家意向不到的领域开创一片新天地,而且这个新天地还可能大于以前的领域。
“它的现金牛产品从最早的移动梦网代理业务变成虚拟商品销售、再到游戏、再到现在的游戏和广告双轮驱动,甚至将来的金融、商贸零售和企业服务业会成为现金牛。”但斌说。
知识经济时代:“赢家通吃”的五种力量
米勒认为,我们正从规模生产、商品制造经济向信息化、数字化、高科技经济转型。在知识经济时代,容易出现“赢家通吃”法则,“技术可能改变,但市场地位不会。”因此,投资者可以对精心挑选的高科技公司进行长期投资。
在对新经济进行分析时,应该尽可能考虑五种新兴力量:
一是产品和价格的差异化。信息技术的一大好处是,你以做一对一营销,也可以做大规模定制,还可以以低成本策略吸引数百万人。比如,有20分钟延迟的报价行情可能是赠送的,但是更迅速、更复杂、更交互的信息是要付费才能获得的。
二是版权管理。复制和分销成本突然大幅降低,知识产权的创造者,要考虑利用知识产权的最佳方式。
三是转化/锁定成本。一旦用户做出科技产品方面的选择,那么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会沉浸其中。用户不愿花费时间和金钱更换产品,这让他被自己最初的选择锁定。
四是网络正反馈效应。一旦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或者人们越多地使用某种技术,其他人就越容易使用它,这张网络就会编织得越来越大。因此,一个凭借天然优势取胜的领导者,通常是市场上的先行者。
五是标准化。一家企业编制的网络越大,需要符合其参数的其他产品就越多,因此网络就变得越有价值。在互联互通和标准化方面,这家企业也就具备了巨大的经济优势和功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