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Q2持仓分析:仓位上升,电新板块景气高增
机构研报精选 / 2021-07-25 11:42 发布
摘要
电新板块Q2基金持仓占比大幅上升。2021年Q2电新板块持仓占比从上季度的11.27%大涨到17.58%,相较于中信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依然稳定维持在超配水平;分板块来看,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略有回落,从21年Q1的1.26%降至1.22%;新能源汽车则从上季度的5.95%攀升至10.18%;新能源发电从3.15%上升至4.43%。
■光伏和电动车景气上行,强势引领基金持仓。从2021年二季度来看,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环比上升,Q2持仓市值为5663.84亿元,环比上升62%。Q2基金持仓电新板块公司142家,较上季度153家环比减少7.2%。从持仓市值前十的公司来看,Q2的 TOP10持仓市值比重占电新行业公司比重为71%,环比增加7.51Pcts,若从Q2的TOP20持仓市值比重统计,则占电新总基金持仓市值的85.5%,环比增加8.38Pcts。以基金持仓测算,电新板块持股中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合计占比达到了 83.12%,仍强势引领板块持仓。
■展望:拥抱碳中和,掘金新能源。电动车方面,第二轮造车盛宴来袭,在全球政策+产品双擎驱动下,电动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历史性高景气。从发展阶段来看,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0年开始有了明显的跃迁,2021年上半年主要市场中、欧、美渗透率分别提升至9%、16%、4%;预计将有力拉升全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同时,电池和中游材料环节的军备竞赛业已展开,产能为王,细分领域龙头将持续受益。在此基础上,我们预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575万辆,同比增长84%;全球2025年销量达1,756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达41%。光伏方面,短期来看,根据近期行业排产的调研情况,组件企业排产环比6月都有10%-20%提升,从7月表现可确定6月为排产和需求的底部区间。近期硅片和电池价格下探,硅业分会口径下硅料价格连续三周下调、后面或将出现小幅趋势性的下行;同时从装机和出口情况来看,也存在向好趋势。产业链利好的边际变化下,我们认为下半年行业景气度逐渐递增,需求震荡上行,基本面存在强支撑。中长期来看,随着全球能源发展路线持续夯实,欧洲拟提升减排目标,中国十四五规划预计将新能源提升至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大幅提升,光伏作为全球新能源的最佳选择之一,将直接受益。
■投资建议:新能源车:第二轮造车盛宴下,全球市场共振,电动化加速推进,中游产业链供需格局持续改善。短期来看,目前行业各环节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部分细分领域有望形成供需紧平衡局面;长期来看,中国锂电产业链具备高成长性,投资价值持续凸显。我们建议对电动车板块超配。重点推荐三条主线:
1)中游材料环节,短期高景气下供需错配加剧,铜箔、隔膜等环节有望迎来量价齐升,下半年最强主线【隔膜】与【铜箔】,重点推荐:恩捷股份、星源材质、诺德股份和嘉元科技。长期来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池材料龙头持续构筑长期护城河,产业集中度上升背景下有望加剧强者恒强的局面,重点推荐容百科技、中伟股份、当升科技、璞泰来、中科电气、科达利、贝特瑞、新宙邦、天奈科技等;
2)电池环节,优质产能为王,龙头持续受益行业高景气,重点推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建议重点关注欣旺达等;
3)核心零部件环节龙头,受益于电车相关业务高速增长,有望迎戴维斯双击,重点推荐法拉电子、宏发股份、旭升股份、三花智控等。
光伏:短期来看,产业链博弈渐明,行业起量在即,部分受损环节存在一定盈利修复。长期来看,全球能源革命进行时,碳中和要求下,光伏作为新能源发电的最佳选择之一,我们建议对光伏板块超配,建议把握4条主线:
1)逆变器和跟踪支架:中长期国产替代的大逻辑依旧,短期伴随行业起量全年业绩确定性强。重点推荐中信博、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重点关注上能电气;
2)组件:后续随着辅材降价、组件价格提涨博弈清晰、大尺寸占比提升,盈利有望不断修复。重点推荐垂直一体化龙头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建议关注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美股);
3)从供需平衡表看,四季度光伏EVA粒子将进入紧缺阶段,胶膜企业的原材料保供能力至关重要,龙头将强化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荐福斯特、海优新材,建议关注东方盛虹、联泓新科;
4)公司层面具备自下而上边际变化的个股也具备一定机会,推荐中环股份、金博股份。
风电方面,重点推荐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天顺风能、中材科技、日月股份、金雷股份等,建议重点关注新强联、大金重工、东方电缆等。
电力设备方面:
1) 低压电器企业是中国制造业核心资产典型代表,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及企业发展增速再上台阶,行业相关公司的估值中枢有望进一步向上抬升。重点推荐行业龙头良信股份与正泰电器,建议关注:天正电气、众业达、宏发股份等;
2)发展清洁能源,国网将持续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和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重点推荐国电南瑞、国网信通、亿嘉和、南网能源、涪陵电力、宏力达、威胜信息等;建议关注金智科技、智洋创新。
3)特高压领衔的电网基建带来2-3年的业绩弹性,重点推荐平高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特变电工、长缆科技等;
4)充电桩进入发展快车道,重点推荐: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特锐德等。
工控方面,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本土品牌产品进口替代的逻辑已经得到广泛验证,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增速将高于行业,重点推荐:汇川技术、麦格米特、信捷电气、雷赛智能、鸣志电器等。
■风险提示:1)新能源车产销量及光伏装机量低于预期;2)行业竞争加剧导;3)贸易摩擦加剧使得海外经营风险加剧;4)国网投资与建设力度低于预期或制造业复苏进度缓慢等。
目录
1
仓位上升,电新板块备受青睐
1.1. 基金持仓占比大幅上升,集中度增加
电新板块2021Q2基金持仓占比大幅提升,仍处超配水平。基金2021二季报已经披露完毕,从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来看,电新行业板块持仓比重环比Q1大幅度上升,从7.56%上涨至11.74%,相较于中信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处于超配水平。考虑到行业分类的一些误差,我们针对电新行业297支股票进行统计,结果显示Q2电新板块持仓占比从上季度的11.27%大幅提升至17.58%,相较于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依然稳定维持在超配水平。
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略有回落,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板块均显著上升。分板块来看,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从21年Q1的1.26%略微下滑至1.22%;新能源汽车则从上季度的5.95%攀升至10.18%;新能源发电从3.15%上升至4.43%。电新行业整体持仓从11.27%大幅上升至17.58%。
持仓公司数量减少,公司集中度增加。从2021年二季度来看,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环比上升,Q2持仓市值为5663.84亿元,环比上升62%。Q2基金持仓电新板块公司142家,较上季度153家环比减少7.2%。从持仓市值前十的公司来看,Q2的 TOP10持仓市值比重占电新行业公司比重为71%,环比增加7.51Pcts,若从Q2的TOP20持仓市值比重统计,则比重占电新总基金持仓市值的85.5%,环比增加8.38Pcts。
景气反转,2021Q2基金加仓重聚新能源汽车板块和光伏板块。一季度受经济复苏、货币政策调整下的市场风格切换等因素影响,资金流向低估值、安全边际较高的板块,市场反应谨慎乐观。二季度以来这种影响逐渐消退,市场整体的流动性环境有所改善,叠加产业链基本面情况持续向好,尤其是新能源车下游需求爆发、产业处于历史性高景气,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环比上浮。从加减仓排名情况来看,存在景气反转现象,上季度领衔加仓的电力设备板块思源电气等、风电板块日月股份等相对弱化,市场资金有重新向能源汽车板块和光伏板块龙头集中的趋势。
1.2 光伏和电动车景气上行,强势引领基金持仓
光伏和新能源车两大板块继续引领基金持仓。从前十名基金持仓市值企业变动来看,总体格局较为稳定,宁德时代、隆基股份和亿纬锂能稳居前三。除此之外,比亚迪和阳光电源回到前十,福斯特和三花智控则退出前十。以基金持仓市值测算,电新板块持股中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合计占比达到了 83.12%,仍引领板块持仓。
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繁荣,集中度有所上升,容百科技跻身前十。二季度来看,持仓状况整体繁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池和材料厂商仍更受青睐,且容百科技进入前十。从集中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金持仓的集中度有所上升,前十名基金持仓占比为86.11%,环比增长4.94Pcts。
新能源发电:景气反转起量在即,光伏拉升板块整体持仓。机构在新能源发电板块的增持使得大多数新能源发电板块股票持仓相应增加,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前十名持仓市值占比达到93.9%,环比上升6.34Pcts。从新能源发电排名来看,位居前列的仍主要为主材环节龙头企业,隆基股份仍稳居首位,中环股份强势跻身前十,而日月股份则退出前十行列。
电力设备和工控:总体持仓略有回落。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在一季度略有上行,二季度以来持仓则稍有回落。宏发股份有明显增持,三星医疗、麦格米特、捷昌驱动跻身持仓前十,其他公司的持仓数量和持仓占比则有所下滑。
2
展望:拥抱碳中和,掘金新能源
2.1. 新能源汽车:全球共振,黄金时代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历史性高景气。从全球三大新能源车市场的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情况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上升228.18%和224.20%,6月单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12.7%,同比增长8.2Pcts,环比上涨2.5Pcts,上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超9%;上半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约为104万辆,同比增长160%;美国新能源车(含插混)销量约27.2万辆,同比高增115%。
全球电动化趋势明确,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进程。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愈加显著,传统车企纷纷通过积极转型和爆款车企的培育步入发展电动车行列,越来越多的传统燃油车企从车型、销量、资金研发投入等方面给出了愈加明确的电动化计划;而挪威、荷兰、加拿大等诸多国家将禁售燃油车和碳中和上升为政策层面的战略,硬性减排要求或禁售要求倒逼下,奥迪、大众、福特等众多车企给出了停售甚至停止生产燃油车的时间表,全球电动化转型进程再提速。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使得没有竞争力的车企加速出清。自2019年在上海完成超级工厂建设后,特斯拉陆续推出国产Model 3、国产Model Y等多款爆款产品,鲶鱼效应在极大激发了中国市场的产品驱动力也加速了第一波造车盛宴后的车企出清。且自国产特斯拉在2019年10月发布第一款定价后,后续至少经历四次价格调整,在降价、提质并举的推动下,其品牌力和价格优势为中国市场各车企的后续车型、指导价格等规划提供优质参照物的同时,也加速了没有竞争力的车企出清。2021年7月8日,特斯拉宣布SUV Model Y标准续航版(铁锂版)即日开始接受预定,起售价为27.6万元,并将出口至欧洲,第一批交付预计于今年9月份,至此,上海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世界工厂,特斯拉持续带来产品驱动下的鲶鱼效应。
立足当下,政策+产品双擎驱动,电动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策方面,中国区别于往年,补贴退坡已提前确定,不会对季度销量造成影响,同时,商务部持续发文,鼓励各地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农村和城市的新能源车消费。欧洲的核心政策碳排放目标持续加码,目前各国补贴政策总体并无显著退坡。美国则计划通过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而从产品角度而言,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和新势力的加速开拓,使得全球优质供给迅速增加,在此基础上,To C销量占比提升显著。在当前政策+产品双擎驱动下,电动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渗透率的跃迁是电动化提速的最好证明。从发展阶段来看,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0年开始有了明显的跃迁,2020年全年全球渗透率达到4%,同比增1.5Pcts;从2021年上半年来看,主要市场的渗透率均有显著提升,其中,中、欧、美渗透率分别达到9%、16%、4%。预计随着主要车市下游需求旺盛增长,将有力拉升全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
应对旺盛需求,车企动力电池保供动作不断。从车企角度考虑,动力电池的成本、技术与制造水平等,对新能源车的成本、续航里程、性能、安全性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整合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下游需求高景气背景下保障供应链稳定等目的,车企与优质动力电池厂商纷纷通过合资建厂、合作研发、签订长单等多种模式开启深度绑定。近期传统车企雷诺、沃尔沃以及保时捷以各种方式来与电池供应商合作,其中雷诺向远景提供5年40GWh至120GWh动力电池订单,另外以控股方式与法国Verkor共同开发并生产高性能电池;沃尔沃与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欧洲合资建立电池工厂以及签订电池采购订单;保时捷投资数千万欧元与德国电池制造商Custom cells建立合资电池工厂。自主品牌长城汽车近期和宁德时代签署十年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德时代也与特斯拉签订供货框架协议,将在2022年1月至2025年12月期间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
产能为王,动力电池“军备竞赛”开启。动力电池的竞争,是围绕成本、客户和产能规模的竞争,随着优质的动力电池厂商全球化供应能力的增强,对于以供应链能力为基础的优质电池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开启优质产能的军备竞赛,加速扩产,以形成规模和客户配套双重优势,其中预计宁德时代、LG新能源今年年底产能规模(含合资)将超200GWh,在此基础上,包括两巨头在内,SKI、亿纬锂能等厂商纷纷加速产能扩产,目前宁德时代和LG新能源已有规模产能分别达700/400GWh,而SKI和亿纬锂能已规划产能也均超过150GWh。目前动力电池的产能军备竞赛业已开启,具备优质产能的全球供应商将更具优势。
在排产方面,产业继续呈现高景气态势。从目前的排产情况来看,进入三季度,目前动力电池产业链各领域行业高景气态势延续,尽管由于石墨化等产能不足,部分环节环比增幅有限,但总体而言,7月排产相较6月,各环节环比仍有提升,其中,我们选取的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不同环节样本企业排产分别提升5%/9%/1%/3%/5%,随着下游整车厂尤其是新能源车厂需求持续高涨,电池产业链维持高景气态势。
全球电动化大势所趋,2025年销量或超1750万辆,5年CAGR达41%。全球电动化的大时代已经到来,新能源车将是未来10年科技领域最为关键的赛道,正在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关键技术加速融合,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中国、欧洲、美国在政策端加速推动电动化发展,而在产品端,优质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电动化的产品驱动正蔓延全球。在此基础上,我们预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575万辆,同比增长84%;全球2025年销量达1,756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达41%。其中:
1) 中国:2021年国内电动车销量有望达到265万辆,同比增长97%,2025年电动车销量近800万辆,5年CAGR达42%。受益于产品力和积分的双重驱动,我们预计二季度国内电动车销量达65万辆,国内电动车全年销量有望达到265万辆,同比增长97%,渗透率达10%。从中长期来看,一方面,2021-2022年双积分趋严,补贴延期将有利于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发展;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已进入产品驱动的黄金时代,随着不同级别,不同价位面向不同细分人群的新能源车选择多样化,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电动车销量近800万辆,5年CAGR达42%,渗透率超25%。
2) 欧洲:各大车企纷纷加速电动化进程,预计电动车增长态势将持续,2025年销售量将超640万辆,5年CAGR达36%。目前,在欧洲碳排放法规的倒逼和高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欧洲电动化仍在提速,结合ACEA和EV Sales的相关预测,考虑到欧洲对于新能源车的高补贴政策将在近年来延续、大众、奔驰为首的传统车企平台化车型持续布局和特斯拉欧洲工厂的建立,以2020年为基年,我们上调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基于:1)欧洲整体车市在去年受疫情影响下销量大幅缩减后今年显著复苏超预期;2)今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车插混占比提升,结合插混每公里碳排放高于纯电,原有渗透率目标需上调;3)2018-2020年,欧洲上半年销量占全年销量分别为47%、44%、30%,但其中2018-2019年并未存在由于低碳目标制约下年末冲量的情况,2020年则有二季度受到疫情重大影响导致销量骤减因素在,因此我们认为2021年上半年销量占比应位于30%-44%之间。4)结合季度末和年底月份有冲量的因素,综上,我们预计欧洲在疫情影响之后,今年乘用车销量约1400万辆,结合近17%的渗透率目标,我们预计下半年7-12月份欧洲月度销量分别为18/19/25/19/20/30万辆,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达235万辆,同比增长72%;未来预计欧洲乘用车将维持在1500万辆的基础上稳步提升,结合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上行,预计2025年640万辆,5年CAGR达36%,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超35%。
展望未来,在电动化与数字化背景下集中度将大幅提升,倒逼车企不断突破发展。在电动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将同时在以电气化架构为基础,涵盖三电系统在内的成本和安全性能,以及以软件、算力为基础的智能化驾驶和智能移动座舱化间展开。而在数据和算力竞争的基础上,规模化、保有量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各车企生存发展的关键。而在此基础上,拥有规模化和保有量优势的厂商将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产业集中度也将大幅上升。
各车企电动智能化车型加速推出,群雄逐鹿之下将使电动化再提速。今年以来备受瞩目的几款车正式推出,包括吉利的极氪001,小鹏的P5。此外,搭载了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极狐阿尔法S也在复杂路况中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一方面,优质车型的推出将加剧新能源车领域的群雄逐鹿局面,在此局面下,电动化将再迎提速;另一方面,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已受更大程度的认可,造车盛宴下,为抢占先发优势,也将倒逼车企和智能化厂商加速产品升级迭代和专注下游需求,将使电动化更加优质。
2.2. 光伏:博弈渐明,景气回升
2021年产业的核心问题是硅料供给有限,并直接影响产业链利润分配,短期行业处于博弈阶段。年初至今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游硅料、硅片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玻璃、胶膜等辅材价格居高不下,最下游的组件环节在原辅材料上涨、一季度尚有部分低价单要消化的背景下盈利能力低位徘徊。具体来看,今年硅料几无新增产能,供给较为有限(全球55万吨,其中国内45万吨),对应可满足新增装机160-170GW,在需求有顶的前提下,产业链降价并不能激发出更多的需求,这与历史上光伏行业多数情况下的分析框架有所背离;同时,硅料的持续跳涨说明潜在需求较为旺盛,这意味着后续、尤其是下半年在下游电站有望调降收益率预期以及中游薄片化、大尺寸持续推进等多因素叠加下,行业的需求远比市场想象的要刚性,产业链对于硅料涨价的吸收能力也远比市场想象的要强。
各环节价格陆续松动,中上游博弈渐明:2月胶膜部分让利,4月玻璃降价,6月硅料/硅片/电池片回落。2月胶膜厂让利组件,单平价格下降0.5-1元/平米(全产品),大致为组件企业贡献0.5-1分/W成本优化;4月3.2mm玻璃报价从40元/平米下降至28元/平米、2.0mm玻璃从32.5元/平米下降至22元/平米,预计可以为组件企业贡献6-7分/W的成本优化。根据硅业分会口径数据,以6月为拐点,截至本周硅料价格已实现三周连降,本周单晶复投料和致密料周环比降幅分别为1.61%和1.06%。受硅料环节影响,中下游价格陆续调整:7月17日中环再次调整166mm尺寸硅片价格,各厚度产品价格降幅均为0.18元/片;据PV Infolink统计,中环主动降价也带动二线硅片厂开始回调价格,电池片、组件厂购买意愿不强,叠加硅片厂也开始有库存压力,因此市场整体价格逐渐向中环公示价格靠拢。6月30日,通威发布7月份电池片定价公告,环比5月发布的公告,多晶电池下降0.13元/W;158.75mm单晶电池下降0.02元/W;166mm、210mm单晶电池下降0.08元/W。由于电池环节相对下游议价能力较差,因此价格下行速度相对较快。近期产业链价格情况已经释放了明显的积极信号,短期困扰行业的阶段性博弈有望再次迎来曙光。
从上半年需求情况来看:
国内装机稳步增长,户用装机占比显著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6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6月光伏新增装机为13.01GW,同比增长28.2%,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11.8%;6月单月新增装机3.1GW,同比稍降23%,环比增长10%。其中,6月的新增户用光伏装机达到1728.6MW,较去年同期增长225%,较上月增长12%;1-6月份累计新增户用光伏装机达到5861MW,较去年同期增长280%,在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中的占比达45.05%,较2020H1提升近30Pcts(2020年全年占比为21%)。同时,近期国家能源局也公布了2021年6月新纳入国家财政补贴的户用总装机容量为172.86万千瓦;截至2021年6月底累计纳入2021年国家财政补贴的户用装机容量为586.14万千瓦。预计在补贴刺激、整县政策制定等条件下,户用光伏装机容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考虑到户用和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对于组件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且由于2021年国内户用仍有补贴政策驱动(3分/度),叠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有地方补贴政策,参考最新发布的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通知,倒算装机需求有望超16GW、户用目标为15GW,一定程度上将支撑全年国内装机。
从海外需求情况来看:经过前期多次验证,海外本身对组件价格微涨接受度较高,且很多海外项目2020年因为疫情已经延期过一次,2021年并网的需求比较迫切。参考PV Tech消息,当前欧洲大型光伏项目的预期内部收益率(IRR)已从前期的10%下调至5-6%,低点甚至可达4%。从出口数据来看,2021年 5月光伏组件出口量约8.36GW,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37.7%,较2019年同期增长37.0%;21年1-5月累计出口约35.58GW,同比增长23.54%;据CPIA预测上半年组件出口量可达44-46GW,则对应上半年同比增速约为26.4%。据海关总署披露,2021年6月光伏组件出口金额为17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1%,环比增长3%;逆变器出口金额为28.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5%,环比增长28.5%,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景气上行。
低压电器:2021年行业增速有望重回10%以上,部分领域将显著超越行业增速。通过拟合低压电器行业增速、GDP及用电量增速,我们发现低压电器行业呈现出弱周期性,行业需求与宏观经济增速相关性较弱,而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呈现高度正相关。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认为,2021年国内GDP增速或近8%。随着经济快速恢复,用电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电网预计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9万亿kWh,同比增长6.50%。以用电量的增速估算,2021年低压电器行业增速有望回到10%以上。同时参考近日格物致胜发布的《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白皮书-2021》,在工业领域持续复苏、建筑领域平稳增长、数据中心及新能源和通信等新领域加大投入的背景下,未来五年行业复合增速有望达到7.5%的较高水平;从细分应用行业来看,工业项目受电子、化工、食品饮料等轻工业拉动,电网受配网投资和新能源投资增长等拉动,工业OEM受起重、包装等拉动,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将较显著超越行业增速。
低压电器产品应用国产化替代加速。我国低压电器行业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当前已经形成了外资和内资共同经营和互相竞争的三足鼎立格局。近几年来,以施耐德、ABB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增速放缓,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以正泰、良信、北元等为代表的本土民营企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我们判断重回高增长的低压电器行业仍会延续两大趋势:1)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2)对海外品成加速替代。
工控方面:
工控在2020年中实现景气反转。19Q4 工控市场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行业开始从底部复苏,2020Q1 的疫情影响褪去后,考虑到 20Q2 存在低基数效应、厂商恐慌性备货等因素的影响,以 20Q3 为参照,行业同比增速仍达 7%,接近疫情前的增速水平,表明行业已恢复真实供需,处于新一轮的景气周期中。
OEM新兴市场拉动工控需求增长。从 OEM 型市场的情况来看,电子、电池等新兴行业领跑,传统行业整体增速偏低。新兴行业中,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电子、电池等相关产业链加速增长,5G带来3C电子更新换代需求高涨。传统行业中,为拉动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需求高涨,且在国内消费需求改善和出口订单增长推动,纺织、塑料等传统行业增速均开始由负转正。但总体来说,OEM 型市场中的高端制造、先进制造等对工控产品需求更大的细分行业表现好于整体,并将持续保持高增长。
制造业景气度持续上升。进入2021年,尽管考虑到去年2月开始的疫情影响,但2021年前5月制造业景气度依然可观,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上升35%;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势头。2021年5月份, PMI指数为51.0,继续位于荣枯线之上,制造业景气度持续上升。而从工业机器人产量来看,随着上半年疫情后国内中小企业复工达产,4-12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7%/17%/29%/19%/33%/51%/39%/32%/32%(1-2月同比下降19.4%),工控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未来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将进入中速成长期,主要需求来自于产业升级带来的以效率提升为目的的设备改造。背后的核心在于两点:1)中国制造业在升级,加工复杂程度和产品精度都在提升需求提升智能化的需求;2)人工成本在提升,被迫要以机器代人。国际低端制造业将因用工成本上升而转移出中国,国内的低端制造业领域则出现一轮行业洗牌,制造业升级有望持续较长周期。
人口红利消失倒逼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近年来,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人数逐年呈现负增长,制造业平均工资则从 2010 年的 4.72万元攀升至 2020 年的 7.46万元,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依靠人口红利来发展制造业的现状势必需要扭转,且人越来越“贵”,因而倒逼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由此,从长期来看,制造业自动化率的提升将为工控行业注入持续的成长性。
3
投资建议:维持对电动车和光伏板块重点推荐
新能源车:第二轮造车盛宴下,全球市场共振,电动化加速推进,中游产业链供需格局持续改善。短期来看,目前行业各环节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部分细分领域有望形成供需紧平衡局面;长期来看,中国锂电产业链具备高成长性,投资价值持续凸显。我们建议对电动车板块超配。重点推荐三条主线:
1)中游材料环节,短期高景气下供需错配加剧,铜箔、隔膜等环节有望迎来量价齐升,下半年最强主线【隔膜】与【铜箔】,重点推荐:恩捷股份、星源材质、诺德股份、嘉元科技。长期来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池材料龙头持续构筑长期护城河,产业集中度上升背景下有望加剧强者恒强的局面,重点推荐容百科技、中伟股份、当升科技、璞泰来、中科电气、科达利、贝特瑞、新宙邦、天奈科技等;
2)电池环节,优质产能为王,龙头持续受益行业高景气,重点推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建议重点关注欣旺达等;
3)核心零部件环节龙头,受益于电车相关业务高速增长,有望迎戴维斯双击,重点推荐法拉电子、宏发股份、旭升股份、三花智控等。
光伏:短期来看,产业链博弈渐明,行业起量在即,部分受损环节存在一定盈利修复。长期来看,全球能源革命进行时,碳中和要求下,光伏作为新能源发电的最佳选择之一,我们建议对光伏板块超配,建议把握4条主线:
1)逆变器和跟踪支架:中长期国产替代的大逻辑依旧,短期伴随行业起量全年业绩确定性强。重点推荐中信博、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重点关注上能电气;
2)组件:后续随着辅材降价、组件价格提涨博弈清晰、大尺寸占比提升,盈利有望不断修复。重点推荐垂直一体化龙头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建议关注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美股);
3)从供需平衡表看,四季度光伏EVA粒子将进入紧缺阶段,胶膜企业的原材料保供能力至关重要,龙头将强化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荐福斯特、海优新材,建议关注东方盛虹、联泓新科;
4)公司层面具备自下而上边际变化的个股也具备一定机会,推荐中环股份、金博股份。
风电方面,重点推荐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天顺风能、中材科技、日月股份、金雷股份等,建议重点关注新强联、东方电缆等。
电力设备方面:
1) 低压电器企业是中国制造业核心资产典型代表,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及企业发展增速再上台阶,行业相关公司的估值中枢有望进一步向上抬升。重点推荐行业龙头良信股份、正泰电器,建议关注:天正电气、众业达、宏发股份等;
2)发展清洁能源,国网将持续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和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重点推荐国电南瑞、国网信通、亿嘉和、南网能源、涪陵电力、宏力达、威胜信息等;建议关注金智科技、智洋创新。
3)特高压领衔的电网基建带来2-3年的业绩弹性,重点推荐平高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特变电工、长缆科技等;
4)充电桩进入发展快车道,重点推荐: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特锐德等。
工控方面,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本土品牌产品进口替代的逻辑已经得到广泛验证,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增速将高于行业,重点推荐:汇川技术、麦格米特、信捷电气、雷赛智能、鸣志电器等。【安信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