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建投电子】2021年中期策略报告:多行业增量需求共振,半导体高景气持续,国产化进程加速
机构研报精选 / 2021-06-28 14:25 发布
投资要点
我们认为,电子行业目前主要看3条主线:1)消费终端需求回暖复苏,AR/VR、Mini LED放量;2)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带来增量需求;3)半导体高景气周期和国产化趋势。此外,AI安防、被动元件也值得关注。
一、消费终端需求回暖复苏, AR/VR、MiniLED放量
5G手机持续渗透,新型终端加速成长。全球手机大盘回暖复苏,5G网络的部署拉动5G终端需求提升,新兴市场中低端4G手机需求强劲。预计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3.8亿台,同比增长7.7%。随着5G网络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2021年全球5G手机将加速渗透,2020年全球约出货2.25亿台5G手机,预计21年达到5-5.5亿台,渗透率提升至40%以上。此外,两大新型终端及技术值得重点关注:
1)AR/VR:2020年VR、AR行业总体出货量增长较为显著,已进入产业化放量增长阶段。预计全球VR/AR市场规模接近千亿,AR与内容应用成为首要增长点。随着FacebookQuest2、微软Hololens2、苹果MR等标杆VR/AR终端迭代发售以及电信运营商虚拟现实终端的发展推广,2021年有望成为VR/AR终端规模上量、显著增长的关键年份,VR/AR终端平均售价将从当前2500/9700元人民币进一步下降。预计行业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
2)Mini LED:Mini LED逐步产业化,目前处于成长期,未来五年将呈现高速增长。随着MiniLED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瓶颈逐渐克服与整体成本逐渐降低,终端产品放量较为明确。2021年Mini LED将在苹果和三星的引领下逐步放量,供应链相关厂商逐步有望进入业绩兑现期。我们预计MiniLED市场未来5年将呈现高速增长,应用领域从TV、笔电、Pad拓宽至车载、手机、可穿戴等。
建议关注:歌尔股份、立讯精密、长盈精密、鹏鼎控股、蓝思科技。
二、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带来增量需求
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推动汽车电子空间增长。未来汽车将成为最大的智能终端,其产品与服务体系将共同组成一个新型的场景和商业模式,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而自动驾驶、电动化和数字化将成为关键使能技术。目前新能源车处于2006年智能机的渗透率位置,未来十年将迎格局重塑。仅看电子元件,我们认为有两条投资主线:
1)从汽车智能化的视角看: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成为自动驾驶的核心驱动力,BOM成本增量主要来自各类传感器,包括车载摄像头(未来5年空间超百亿美金)、激光雷达(未来5年空间超40亿美金)、毫米波雷达等;
2)从汽车电动化的视角看:电控系统升级刺激功率器件需求,BOM成本增量主要来自功率半导体,单车价值量从传统车的40美元将提升至400-500美元,未来5年空间超百亿美金。
建议关注:摄像头相关零组件(舜宇光学科技、韦尔股份、联创电子)、功率半导体(闻泰科技、中车时代电气、斯达半导、新洁能、士兰微、华润微)。
三、半导体景气度高企和国产化趋势
半导体产能紧缺持续,行业景气度高企。下游需求强劲,5G、汽车、PC等多行业需求共振,驱动长期成长。一方面,智能手机“硅含量”大幅提升,5G、快充等芯片用量翻倍增长。另一方面,汽车、工控等行业需求从疫情后恢复,新能源车拉动功率半导体需求。此外,后疫情时期PC、平板、物联网、矿机等需求爆发式增长,助推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本轮半导体景气周期持续度将超出此前预期,预计延续至2022年。长远看,本轮周期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并巩固龙头厂商行业地位。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建议关注模拟芯片、射频前端、化合物半导体和设备材料等板块:
1)模拟芯片:得益于5G通讯和汽车电子等高增长应用市场,预计2018-2023年模拟IC市场复合增速约7.40%,成长性仅次于存储芯片。目前市场领导者以欧、美、日厂商为主,但市场格局较分散,头部企业并未形成垄断。国内模拟IC自给率低,从产业链升级和供应链安全角度看,国产化替代需求迫切。按照TI、ADI发展规律,并购整合、IDM模式是模拟芯片厂商发展主要路径,未来本土模拟芯片厂商也可能逐步收购优质标的扩充业务线、自建制造和封测产能逐步形成IDM模式。近年来本土厂商聚焦细分领域形成优势,行业龙头打造全品类模拟芯片,有望成长为平台级厂商。
建议关注:思瑞浦,圣邦股份。
2)射频前端:5G时代,射频前端迎来价值提升和技术创新。一方面,5G基站铺设和5G智能手机普及加速,射频前端单机价值量大幅上升。另一方面,5G升级加速射频前端创新,模组化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虽然射频前端市场由日美垄断,但在5G趋势下,4G时代的中高端市场将降级为中低端市场,本土厂商仍可利用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此外,另一部分本土厂商则能较好地把握射频前端模组化趋势,有望晋级为高端市场玩家。
建议关注:卓胜微。
3)化合物半导体:5G基站建设、手机快充、新能源车等拉动对以GaN、SiC和GaAs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的需求。GaAs在频率和耐压性能方面都远优于Si,是光电和射频领域的重要材料;GaN的开关频率高、禁带宽度大、导电性能优良等性质在生产功率器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其高频、高功率密度、高带宽等特性完美符合5G时代射频芯片性能需求;SiC主要作为高功率半导体材料,应用于汽车以及工业电力电子,在大功率转换应用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射频芯片及功率器件的国产替代已是大势所趋,化合物半导体国产自主需求日益强烈,本土厂商有望抓住本轮机会。
建议关注:三安光电、华润微、闻泰科技、斯达半导。
4)设备和材料:晶圆厂资本支出大幅增加,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创历史新高,2021年维持高增速。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近年来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区份额达到26.30%,成为最大市场。尽管如此,目前国产设备仍高度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低,先进制程差距较大。受益于企业产能扩张及国产化的稳步推进,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产品线逐步完善,在各自优势环节逐渐突破本土不同类型的晶圆产线。目前国内厂商28nm产线设备批量供应,14nm正逐步验证。与设备类似,国内晶圆厂扩产推动国内半导体材料认证和导入进程,产能爬坡后将会对材料产生巨大需求,国产半导体材料迎来黄金发展期。
建议关注:设备(中微公司、芯源微、华峰测控),材料(沪硅产业、立昂微、中环股份、晶瑞股份、彤程新材)。
四、AI安防与被动元件
安防:在5G与AIoT加持下,AI在安防领域渗透加速,安防产业脱“硬”向“软”,迎来估值体系重构,从传统硬件估值逐步过渡到软件估值。
被动元件:受益于5G终端及汽车电子的强劲需求,海外产能退出,国产替代空间提升,被动元件处于景气上行周期,长期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建议关注:AI安防(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被动元件(顺络电子、三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