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风医药】把握一季报和医药新基建两条投资主线——兼论当前时点为什么我们重点看好疫苗行业
机构研报精选 / 2020-04-21 09:27 发布
投资摘要
医药生物同比上涨2.4%,整体表现强于大盘
本周上证综指上涨1.5%,报2838.49点,中小板上涨2.72%,报6887.65点,创业板上涨3.64%,报2020.77点。医药生物同比上涨2.4%,报9303.15点,表现强于上证0.9个pp,弱于中小板0.32个pp,弱于创业板1.24个pp。全部A股估值为12.05倍,医药生物估值为41.37倍,对全部A股溢价率为243.46%,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行业一周总结:202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品种319种
4月13日,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202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品种319种,修订3177种,不再收载10种,品种调整合并4种,共收载品种5911种。4月1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加强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的通知。4月15日,国家药监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公开征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血液制品附录(征求意见稿)》意见,其中第五章21条欲将原料血浆检疫期由90天减短为60天,我们认为检疫期的缩短有利于血制品企业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库存周转效率,同时也可降低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无法采浆带来的损失。
本周专题:《疫苗法》和国产大品种陆续上市,开启疫苗行业发展黄金期
本周我们将重点探讨疫苗产业,我们认为,多重利好因素的共振推动我国疫苗行业进入行业发展黄金期:首先,从监管层面看,疫苗管理法的落地从立法的高度,未来将对疫苗从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全链条、全周期实施强监管,疫苗法支持行业积极创新,将推动行业规范、创新及集约化发展,优质企业的优势、稀缺性将进一步体现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其次,我国疫苗行业进入国产大品种时代,国产13价肺炎疫苗、2价hpv疫苗等大品种将推动外国疫苗行业持续扩容;新冠肺炎疫情除了有望推动居民接种意识提升外,在此背景下,CDC后续的强化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同时,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如火如荼,企业迎来技术布局良机,有利于产业的后续技术升级。我们整体看好疫苗产业的发展,建议关注国内优质疫苗公司: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诺生物、华兰生物、长春高新等。
行业观点预判:继续重点关注一季报预期和后疫情时代医药新基建方向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医药板块相对优势明显,我们继续建议投资者从优质资产和一季报业绩的角度出发,把握投资机会,重点关注两大方向:1、一季报有良好业绩预期的医药优质赛道。2、后疫情时代,医药新基建方向。
上市公司陆续进入一季报预告披露期,基于业绩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在疫情影响下业绩有望真正受益的领域。建议关注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医疗器械领域,相关标的:迈瑞医疗、万孚生物、鱼跃医疗、乐普医疗、英科医疗等;关注受疫情影响,静丙加速去库存的血制品领域,相关标的: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等;受疫情产生相对正向影响的医药商业板块,相关标的:九州通、药店版块等;中药消费:重点关注品牌中药,全年量价趋势良好,一季度相对优势明显,关注:片仔癀、云南白药;创新药产业链高景气望持续: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此外,后疫情时代,医疗器械、疫苗、创新药等“新基建”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相关标的详见正文。
稳健组合(排名不分先后,滚动调整)
健康元,迈克生物,安图生物,万孚生物,迈瑞医疗,金域医学,恒瑞医药,片仔癀,通化东宝,爱尔眼科,美年健康,泰格医药,药明康德,云南白药,长春高新,凯莱英,科伦药业,乐普医疗
风险提示:市场震荡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个别公司外延整合不及预期,个别公司业绩不达预期、生产经营质量规范性风险
目录
正文
1. 多因素共振推动疫苗行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我们认为,多重利好因素的共振推动我国疫苗行业进入行业发展黄金期:首先,从监管层面看,疫苗管理法的落地从立法的高度,未来将对疫苗从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全链条、全周期实施强监管,疫苗法支持行业积极创新,将推动行业规范、创新及集约化发展,优质企业的优势、稀缺性将进一步体现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其次,我国疫苗行业进入国产大品种时代,国产13价肺炎疫苗、2价hpv疫苗等大品种将推动外国疫苗行业持续扩容;新冠肺炎疫情除了有望推动居民接种意识提升外,在此背景下,CDC后续的强化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同时,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如火如荼,企业迎来技术布局良机,有利于产业的后续技术升级。
我们整体看好疫苗产业的发展,建议关注国内优质疫苗公司: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诺生物、华兰生物、长春高新等。
1.1. 《疫苗法》开启监管大时代,优胜劣汰,剩者为王
从《管理条例》到《疫苗法》,我国疫苗的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并持续完善
我国疫苗行业的监管经历了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历史进程,行业的监管持续完善,疫苗法的落地从立法高度体现强监管的决心,其力度前所未有。随着疫苗立法的逐步落地,未来疫苗强监管将是常态,行业的质量标准将进一步提升,对于不合规范的小企业而言未来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行业规范性龙头的优势会进一步体现。
《疫苗法》推动行业三大变化开启中国疫苗产业发展新阶段
立法高度规范和支持疫苗行业发展:《疫苗法》从立法的高度,对疫苗从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全链条、全周期实施强监管,坚决堵塞监管漏洞,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确保疫苗生产和供应安全,有利于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国家制定疫苗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疫苗行业的持续发展。国家政策的监管和支持有望为疫苗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疫苗创新产业升级有望加速:国家支持创新疫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疫苗疫苗研制和创新,同时国家根据疾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关研制规划,安排必要资金,支持多联多价等新型疫苗的研制。国家鼓励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加大研制和创新资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推动疫苗技术进步。对疾病预防、控制急需的疫苗和创新疫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优先审评审批。《疫苗法》支持行业积极进行创新,推动企业加快技术积累,我们认为疫苗行业的创新升级有望加速推进。
产业将加速结构优化和优胜劣汰:《疫苗法》提出国家制定疫苗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不断提升疫苗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支持疫苗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我们认为随着疫苗生产质量的不断提升,行业标准进一步提升,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将逐步退出,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国有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将更加凸显,优质企业的优势将进一步体现。
1.2. 国产大品种陆续上市,带来行业繁荣新气象
我国疫苗市场将持续扩容:国内疫苗市场总规模由2014年233亿元增长至2018年336亿元,预计到2030年达到1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9%,体现出疫苗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新冠疫情的全民教育,有助于居民健康接种意识的提升,推动行业的持续扩容。
高价值二类苗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大:从我们未来疫苗发展结构看,二类疫苗将是推动整体市场扩容的主要品类,随着高附加值的国产大品种陆续上市,将推动市场进一步加速增长。从我国目前疫苗的消费品种结构和全球十大疫苗品种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海外主流的疫苗大品种如13价肺炎疫苗、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在我国量还相对较小,另外其他品种如百白破-乙肝-灭活机会联合疫苗等在国内还未有品种上市,未来我国疫苗市场高价值大品种疫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国内企业的持续研发积累,国产大疫苗品种如13价肺炎疫苗、HPV疫苗等逐步上市,开启国产疫苗大品种新时代。
以13价肺炎疫苗为例体现我国疫苗的消费潜力。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是全球销售额最大的品种,辉瑞的Prevenar13在2015年销售额超过60亿美元,之后连续三年的销售额超过55亿美元,一直名列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之一,是疫苗产品销售额最高的超级重磅炸弹。辉瑞13价肺炎球菌多糖目前国内中标价698元/支,吉林省2020年二类疫苗中标价中沃森生物预填充和西林瓶分别为598元和556元/支。2019年13价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在中国的批签发量约475.5万剂,仅够119万新生儿童使用,而我国2018的新生儿超过1500万,有着明显的未满足需求缺口,国产13价有望进口替代并填补市场缺口。
13价肺炎疫苗潜在市场有望达到100亿元:13价肺炎疫苗也是婴幼儿高价值二类疫苗,需求量旺盛。根据WHO官网数据,截至2017年底,肺炎球菌疫苗(结合和多糖)已在140个国家推行,全球覆盖率估计为44%,考虑到13价的推荐程度,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估计接种比例更高。我们假设在国内未来不纳入免疫接种计划下,合理估计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峰值新生儿渗透率有望达到20%,按照4针接种程序,我们假设后续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约1500万人,且持续维持在高位,则未来13家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新生儿接种年峰值有望达到1200万剂,若以600元每剂计算,则新生儿增量市场可达到72亿元级别。若考虑5岁及以下存量儿童,则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到100亿元。上市公司如沃森生物、康泰生物等有望充分销售享受市场。
1.3. CDC的强化以及技术升级,利于行业发展
1.3.1. CDC后续地位有望强化,利于疫苗行业发展
新冠疫情下暴露出疾控的不足和力量的薄弱: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发展中,疾控中心暴露出其不足,亟需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和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创新发展。根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编办复字〔2018〕90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有被弱化的风险,人才和资金不能支持其有效的发展。
疾控的建设有望强化:新冠疫情的教训惨痛,后续或将倒逼疾控的建设进一步加速。在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时提出: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加强各级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设,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我们认为疾控的整体建设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疾控的强化有利于疫苗行业的发展:首先,疾控能更多的推动终端疫苗的宣传和接种,有望提升疫苗的渗透率,其次疾控能根据流行病学和企业合作,推动企业相关的产品研发。疾控的壮大有利于疫苗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1.3.2. 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备受关注,企业迎来新技术强化机遇
目前国内新冠疫苗研发5条技术路线正在同步开展,包括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以及减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为载体制成的疫苗。其中,3月18日,康希诺生物公告,由康希诺生物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 已经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志愿者的接种。
新冠疫苗的研发针对关键的S糖蛋白展开:冠状病毒(corvonavirus, CoV) 是一种单链正义 RNA 病毒,基因总长约为28~32 kb, CoV 主要有 4 种结构蛋白,分别是棘突(Spike,S)糖蛋白、小衣壳(E)糖蛋白、 膜(M)糖蛋白和核衣壳(N)核蛋白,少数冠状病毒还具有血凝素酯酶(HE)糖蛋白。S 糖蛋白主要负责 CoV 早期的宿主细胞黏附、红细胞凝集和膜融合等,是 CoV 的主要抗原位点;新冠病毒的S糖蛋白是一个三聚体结构,每一个单体上都有细胞受体的结合位点。当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之后,此三聚体会发生变构,使病毒质膜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便于病毒侵入宿主细胞,从而进行扩增繁殖。
企业迎来技术升级良机:传统企业的技术路径大多是灭活、减毒和重组技术,应用相对成熟,近年来兴起的病毒载体、核酸疫苗等新技术平台为疫苗创新创造了新的方向,不同的技术路径各有特点,在新冠疫情下,疫苗研发备受市场关注,挑战与机遇并存,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研发,传统路径和新疫苗路径均在同步展开,企业迎来了良好的新技术布局时点,当前时点是行业新技术储备的机会,有利于奠定长期发展。除了康希诺生物外,康泰生物、智飞生物等纷纷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投入新冠疫苗研发之中。,而通过新冠肺炎疫苗的投入,也有利于相关上市公司进一步增强技术实力,加快新疫苗技术平台的搭建,对公司长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认为政策监管、国产大品种驱动,新冠疫情背景下CDC的强化和技术积累等多因素共振,将推动行业进入发展黄金期,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受益,建议关注行业优质公司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华兰生物、长春高新等。
2. 继续重点关注一季报预期和后疫情时代医药新基建方向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医药板块相对优势明显,我们继续建议投资者从优质资产和一季报业绩的角度出发,把握投资机会,重点关注两大方向:1、一季报有良好业绩预期的医药优质赛道。2、后疫情时代,医药新基建方向。
3. 关注一季报预期板块——医疗器械、血制品、医药商业、中药消费、创新药外包服务商
上市公司陆续进入1季报预告披露期,基于业绩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在疫情影响下业绩受到正向影响,或者一季报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小的领域。重点关注四大优质赛道:1)大医疗器械:建议关注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医疗器械领域,相关标的:迈瑞医疗、万孚生物、鱼跃医疗、乐普医疗等;2)血制品:受疫情影响,静丙加速去库存,相关标的: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等;3)受疫情产生相对正向影响的医药商业板块,相关标的:九州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柳药股份、上海医药。4)中药消费:重点关注品牌中药,全年量价趋势良好,一季度相对优势明显,关注:片仔癀、云南白药;5)创新药产业链服务商,一季度业绩影响相对较小,建议关注: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泰格医药、药石科技等。
3.1. 医疗器械——全球疫情推动相关需求增加,中长期有望持续发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相关公司带来较为明显的需求,有利于推动行业公司一季度业绩增长,同时全球疫情的持续发展对于国内有全球业务布局的医疗器械公司而言有望带动业绩的增长,从中长期看,我国器械领域在创新驱动、进口替代及基层扩容下有望保持持续的景气度。
我们认为,短期由于疫情导致医院诊疗量(非门急诊)下降只是短期影响,包括骨科、内镜检查室、非门急诊检验项目等,医疗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延期,随着疫情缓和,预计其他门诊量会有上升的趋势。此次疫情过后,我们认为国家有望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ICU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强居家个人医用防护水平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议关注行业领先公司迈瑞医疗、万孚生物、鱼跃医疗、乐普医疗、英科医疗等。
3.2. 血制品——疫情激发血制品需求
2017年两票制过后,血制品企业处于库存消化的大周期下,经过2年左右的消化调整,目前血制品企业库存处于合理的水平,采浆量和投浆量也处于相对平衡之中,2019年12月以来的新冠疫情,带来了对静丙等治疗性血液制品的大量需求。需求中除了来自于病人的治疗用途、医护人员的防护用途,还有医院对于静丙等血液制品的战略性储备需求。
供给端:受制于浆站设立困难,全国采浆量增速维持在10%左右,企业普遍库存血浆一个检疫期时间段。目前情况下出于安全考虑,主要企业已经停止血浆采集,恢复时间需要根据疫情控制情况确定。因此疫情持续的时间直接影响到血制品来源——血浆的供应。再考虑到血浆采集时3个月的检疫期的存在,就近3个月(去年11、12月、今年1月)的血浆无法投产,实际上能投产的血浆量有限。如果疫情持续2个月以上,预计血浆供应将十分紧张。
需求端: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V2.0)中,重症患者依据病情可酌情早期使用静丙,相比于2003年的SARS,本次疫情中对于静丙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作用认知大大提升,已经进入地方诊疗方案之中。考虑到重症病人、医护人员以及医院战略储备的需求,静丙需求大大提升。对于新冠感染人群,有大部分患者血清白蛋白下降,需要白蛋白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常出现并发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需要纤原治疗。因此除静丙外,其他治疗性血制品如白蛋白、纤原在本次疫情中的需求也很大。
价格:随着血制品库存出清,在采浆量提升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对于血制品的需求持续旺盛,血制品的出厂价有涨价的可能性,血制品企业的话语权有望增加,由此可能带来销售费用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利润进一步提升。
建议关注静丙收入在Q1占比高的血制品企业: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
3.3. 医药商业——“药店+流通”产业链价值凸显
我们认为在疫情中医药商业板块(药店+流通)的有相对的正向影响,同时商业板块的产业链价值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1)连锁药店:作为居民的终端消费渠道,受疫情影响,防疫类相关产品的(口罩、温度计、医用酒精、药品)的销售有较为明显的增幅,虽然在人力成本等方面可能会有所提升,但我们判断整体销售额的增长能抵消一部分成本,一季度预计带来5%-10%的业绩增量弹性。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连锁药店具备长逻辑,在本次疫情中更加显示了其作为终端市场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重要力量,我们认为有利行业在整个医药产业链价值的提升。
(2)医药流通:疫情的爆发导致医疗机构对防护用品以及相关的药品、检测试剂的需求度提升,流通企业属于中间渠道环节,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疫情对业绩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疫情医疗机构部分科室的需求有所降低,但我们判断整体的出货量依旧受到正向影响,尤其是与第三重点相关的医药流通企业受益将最为明显。
相关公司:九州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柳药股份、上海医药等。
3.4. 品牌消费中药价值凸显
随着市场系统性的下跌,品牌中药到了较好的投资时点,2020年相较于2019年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态势。一季报预期看,头部公司预计稳定增长,相对优势明显。
1)OTC稀缺性(原料或处方稀缺)品种能持续提价:
稀缺性品种大多亦品牌力强,但其提价动力足,主因在于原料稀缺带来的持续成本压力与处方稀缺赋予的强定价权。
对于原料稀缺性品种而言,如果说一般的品牌OTC是高层次消费的基础版的话,那么原料稀缺性品种就好比高层次消费里的奢侈品或者个性化消费,其定位人群有限,价格往往较高,是名副其实的高端消费。如片仔癀、安宫牛黄丸、阿胶等。
对于处方稀缺性而言,其需求刚性,难以替代,消费者价格不敏感,提价对销量影响不大。如片仔癀、云南白药、龟龄集等。
2)OTC行业近年来改变销售模式,由渠道拉动模式向终端驱动模式转变,更多的举措促使终端纯销的增长,提振业绩并减少业绩波动性,主要表现为三类:拓展终端渠道、加大终端宣传、提价并让利渠道终端。例如片仔癀通过新设体验馆拓展渠道,拉动了产品销量增长等。
我们建议关注潜在的中药涨价主线,重点关注稀缺属性标的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广誉远等。
片仔癀: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处方、公司双绝密;原料资源稀缺,主要原料天然麝香、蛇胆的供应需获得行政许可,持续存在成本压力。2020年1月21日公司主导产品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将从530元/粒上调到590元/粒,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40元/粒;海外市场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5.80美元/粒。基于原料稀缺性、及持续的成本上涨压力,片仔癀持续存在提价预期。
云南白药:云南白药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其处方国家绝密级,是代表性的处方稀缺性品种。
同仁堂:金字招牌,底蕴深厚,拥有安宫牛黄丸等经典产品,品牌溢价能力强,产品定价能力强,双天然安宫牛黄丸等受上游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等影响提价积极性高。
广誉远:品牌宣传持续加强,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等国药品牌知名度不断深入;采取积极的价格策略,近年来渠道拓展迅速。
3.5. 创新药产业链——行业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创新药产业链:疫情负面影响总体不大,受复工延迟影响部门订单交接可能存在延迟,但创新产业链公司业务弹性大,可以通过合理排产的调整和产能的调动降低负面的影响,我们从中长期角度看好行业的持续高景气度。随着全球外包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加之中国的质量体系、标准的持续完善,成本优势凸显,成为了全球医药企业理想的外包市场,我国外包市场有望迎来相较于全球更高的增速。
我国医药政策鼓励创新,国内医保控费下集采成为常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对外包需求加大,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小企业与外包行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外包企业业务的增长。
同时,疫情下,企业会加大相关的研发投入,外包型的重视程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建议关注行业领先公司: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
4. 重点关注后疫情时代下——医药“新基建”赛道
4.1. 加快推进疫苗和药品研发,关注后疫情时代下疫苗、创新药及产业链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同时,强调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要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同时根据一线救治需要再筛选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我们认为,后疫情时代下,国家鼓励疫苗和药品创新,加强疫苗和创新药品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科研领域,有可能减轻优质企业的研发成本压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推动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4.1.1. 疫苗——监管和国产新时代,开启疫苗发展黄金期
《疫苗法》推动行业三大变化开启中国疫苗产业发展新阶段
长生生物事件推动《疫苗法》出台,《疫苗法》从立法的高度,对疫苗从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全链条、全周期实施强监管,坚决堵塞监管漏洞,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确保疫苗生产和供应安全,有利于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国家制定疫苗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疫苗行业的持续发展。《疫苗法》支持行业积极进行创新,推动企业加快技术积累,我们认为疫苗行业的创新升级有望加速推进。《疫苗法》支持疫苗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我们认为随着疫苗生产质量的不断提升,行业标准进一步提升,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将逐步退出,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国有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将更加凸显,优质企业的优势、稀缺性将进一步体现。
我国疫苗产业未来持续扩容,国产疫苗大品种新时代开启
我国疫苗市场将持续扩容,预计到2030年达到1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9%,体现出疫苗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新冠疫情的全民教育,有助于居民健康接种意识的提升,推动行业的持续扩容。高价值二类苗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大:从我们未来疫苗发展结构看,二类疫苗将是推动整体市场扩容的主要品类,未来我国疫苗市场高价值大品种疫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国内企业的持续研发积累,国产大疫苗品种如13价肺炎疫苗、HPV疫苗等逐步上市,开启国产疫苗大品种新时代。
新冠肺炎下疫苗的发展机遇:CDC的壮大和技术升级
新冠疫情下暴露出疾控的不足和力量的薄弱,在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时,提出: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加强各级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设,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我们认为疾控的整体建设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疾控的强化有利于疫苗行业的发展:疾控能更多的推动终端疫苗的宣传和接种,有望提升疫苗的渗透率;疾控能根据流行病学和企业合作,推动企业相关的产品研发。新冠疫苗研发备受关注,上市公司智飞生物、康泰生物、康希诺生物等纷纷布局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疫苗研发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从临床前到临床到最后审评上市仍需要时间,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而通过新冠肺炎疫苗的投入,也有利于相关上市公司进一步增强技术实力,加快新疫苗技术平台的搭建,对公司乃至行业长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建议关注: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诺生物等。
4.1.2. 创新药——后疫情时代有望加大药品创新力度,依然是未来核心发展方向
创新药:后疫情时代下,企业有望加大药品创新研发的力度。虽然当前A股上市公司中与疫情直接相关的创新药标的相对较少,短期来看,疫情可能带来的两点潜在影响:(1)对部分产品的终端销售有些许影响,但肿瘤等强刚需药品影响较为有限;(2)部分新药的临床试验可能短期会受疫情影响。但是我们强调:(1)疫情即便短期可能带来些许影响但影响也较为有限;(2)短期疫情影响不改产业长期向好发展趋势,创新药是未来医药发展最核心的方向之一。
从业绩角度,国内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药企业已开始步入收获期,未来业绩有望持续跑赢行业整体。以龙头恒瑞医药为例,2018-2019年包括19K、吡咯替尼、PD-1等多款重磅创新药迎来集中获批上市,以PD-1为代表的部分创新品种2020年存在超预期可能。而随着仿制药集采落地,公司以白蛋白紫杉醇为代表的产品顺利中标消除不确定性。短期来看,公司创新药业绩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长期来看,公司研发管线储备众多潜力品种,靶点布局全面,研发进度国内领先,长期业绩有望持续稳定增长,建议投资者长期持续关注。此外,建议投资者关注贝达药业,公司核心产品埃克替尼仍有望持续增长,后续产品开始步入收获期。恩沙替尼有望于2020Q2获批,贡献新的业绩增量;此外,MIL60、埃克替尼术后辅助治疗、CM-082、X-396全球多中心一线、D-0316有望陆续申报注册,带来多个催化剂。
受到研发驱动影响, 外包型产业链有望持续受益,关注行业优质公司: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药石科技等。
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推进疫苗和药品研发
据新华网报道,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要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同时根据一线救治需要再筛选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我们认为,后疫情时代下,医疗器械、疫苗和创新药品领域有望显著受益。国家鼓励创新,加强高端器械、疫苗和创新药品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科研领域,有可能减轻优质企业的研发成本压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推动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4.2. 要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后疫情时代下关注医械领域
3月2日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我们认为国家将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ICU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快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建设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4.2.1. 医用设备:生命支持类器械配置有望提升
新冠肺炎目前暂未有特效药,仅能对症治疗支持,重症病房ICU和相关器械包括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等医疗设备,我国在专业性医用设备的配置上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
国内ICU配置床位数与海外仍然具有2-5倍以上的差距。根据世界重症与危重病医学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加拿大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分别高达24.6和13.5张。美国在2003年SARS后,同样加强了ICU的配置,ICU病床占比以及每10万人拥有ICU床位数都在持续提升。实际情况,以2014年人口为参照,中国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平均为3.19张,加上专科ICU预计超过6张/10万人。
国内ICU配置已有政策要求,实际情况仍然存在不足。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需设立至少一个ICU,且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应占医院病床总数的2%~8%,而美国2009年的数据已经达到12.4%。但是截止至2014年,实际情况在头部医院仅能初步满足要求,仍有大部分医院存在不足。
4.2.2. 检验实验室: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检验水平
上个世纪,全球经历过三次大范围的流感,上世纪末美国将传染病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潜在的威胁国家安全的风险。自2003年SRAS后,美国总统布什签发《流感防控国家战略》,为应对可能爆发的流感疫情在准备、监测、相应等管理环节上提供指导性纲领。2006年,美国又发布了《流感防控战略的实施计划》,为有效地应对流感的爆发提出了300多项具体行动措施。在战略中提及为了迅速、及时的报告流感疫情,需要提高实验室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及时地确认流感疫情,同时可以进行实时的临床观察,及时地诊断。
美国建立了一个整合公共卫生有关资源、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网,即:美国公共卫生信息网(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 PHIN),其中一个部分是实验室链接(LRN)。LRN是一个完整的包含国际、联邦、州、地方和军队实验室网络,LRN包含国家实验室、参照实验室和哨点实验室。自创立以来,LRN通过加强实验室能力,提高网络实验室装备和人员水平,引进了先进检验技术。同时改善州和地方公共卫生系统人员的条件,提高信息资料的收集和传递的能力。
疫情同样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19年至2030年全球流感防控战略,这一战略有两个重点目标:首先,加强各国在流感监测、应对、防控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为此呼吁各国制定符合国情的流感应对规划;其次,开发更好的流感预防、检测、控制及治疗工具,如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等,并努力使所有国家都能使用这些工具。
我国加强实验室的能力建设,以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根据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提升国家级实验室对未知病原体筛查和已知病原体的快速检测能力;90%以上省级实验室实现48小时内对至少60种已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排查;90%以上地市级实验室具备48小时内完成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非典”和鼠疫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85%以上县级疾控机构具备规范采集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样本的能力。
从2003年SARS疫情前后体外诊断企业收入增速,我们能够看到2003年后,收入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检验实验室具有急性传染病监测、发现、诊断的重要功能,参考国内外的经验,疫情将进一步提高检验实验室的重视程度,有望提高能力建设。
4.2.3. 补短板加强医疗卫生投入,相关医械领域公司有望受益
疫情过后,我们认为国家有望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ICU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强居家个人医用防护水平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关注医疗器械各领域标的(排名不分先后):迈瑞医疗、鱼跃医疗、万孚生物、健帆生物、迈克生物、安图生物。
5. 一周行情更新
医药生物同比上涨2.4%,整体表现强于大盘。本周上证综指上涨1.5%,报2838.49点,中小板上涨2.72%,报6887.65点,创业板上涨3.64%,报2020.77点。医药生物同比上涨2.4%,报9303.15点,表现强于上证0.9个pp,弱于中小板0.32个pp,弱于创业板1.24个pp。
医药生物估值相对A股溢价上升。全部A股估值为12.05倍,医药生物估值为41.37倍,对全部A股溢价率为243.46%。各子行业分板块具体表现为:化学制药12.05倍,中药28.51倍,Q905生物制品57.38倍,医药商业16.27倍,医疗器械52.01倍,医疗服务90.3倍。
本周医药生物所有子板块均有所上涨。本周医疗器械板块涨幅最大,上涨4.94%;中药板块上涨4.48%,生物制品板块上涨3.17%,医药商业板块上涨2.59%,化学制药板块上涨0.55%;医疗服务板块涨幅最小,上涨0.31%。
本周医药生物各子板块交易量均有所上涨。从交易量来看,本周医药商业板块交易量上涨幅度最大,同比上涨75.46%,医疗器械板块交易量上涨幅度最小,同比上涨17.67%。从交易额来看,本周医药商业板块交易额上涨幅度最大,同比上涨93.81%,化学制药板块交易额上涨幅度最小,同比上涨21.27%。
6. 本周月度组合公告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