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业双巨头净利率为什么比可乐双巨头低很多
柴孝伟
/ 07月16日 06:59 发布
一、行业底层逻辑差异
1. 乳制品行业的天然约束
乳制品属于生鲜快消品,从奶源到终端需全程冷链支持,物流成本占比高达10%-20%。以伊利为例,其液体乳业务占营收67.85%,而该业务毛利率仅29.96%,远低于可口可乐汽水业务超60%的毛利率。此外,生鲜乳价格波动剧烈,2024年国内原奶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至3元/公斤,直接导致伊利原奶采购成本占营收比重从35%激增至41%,毛利率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至32.1%。相比之下,可口可乐的核心原料糖浆成本占比不足10%,且通过全球采购对冲价格波动。
2. 消费属性与定价权
乳制品作为民生刚需品,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根据《2024中国乳制品消费白皮书》,73%的消费者将“零添加”“有机溯源”作为选购首要标准,但伊利安慕希、金典等主力产品仍因添加剂问题引发争议,导致品牌溢价受限。而可口可乐通过情感价值绑定(如快乐文化、节日营销)建立强品牌护城河,即便全球通胀背景下仍能通过提价维持22%的净利率。
二、成本结构的鸿沟
1. 原材料成本占比悬殊
乳制品行业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40%-60%,其中生鲜乳占比达40%-50%。2024年国内牧场饲料成本因玉米、大豆价格波动攀升18%,直接推高原奶收购价。反观可口可乐,其核心原料糖和玉米糖浆占成本不足15%,且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价格。此外,乳制品包装成本占比20%-30%,环保政策又进一步推高可降解材料成本,而可乐塑料瓶成本随规模化生产持续下降。
2. 冷链物流的隐形枷锁
乳制品需全程冷链运输,仅运输环节成本就占销售收入3%-5%。京东物流的智能分仓虽可降低10%-15%成本,但伊利、蒙牛在下沉市场的渠道建设仍需大量投入。相比之下,可乐产品常温储存即可,分销半径覆盖全球,规模化效应使单位物流成本降至不足1%。
三、商业模式的天花板
1. 产品结构的马太效应
伊利、蒙牛超70%营收依赖液体乳,而该品类毛利率不足30%。蒙牛虽通过收购妙可蓝多扩展奶酪业务,但2024年奶酪收入占比仍不足5%。反观可口可乐,其产品矩阵包含汽水(毛利率65%)、果汁(毛利率50%)、咖啡(毛利率60%)等,高毛利产品占比超60%。百事可乐更通过收购菲多利(薯片)构建“零食+饮料”双引擎,净利率提升至18%。
2. 国际市场的规模差距
可口可乐在200多个国家销售,海外收入占比超70%,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而伊利、蒙牛海外收入占比不足5%,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华人市场。这种市场单一性导致其无法像可乐那样通过汇率优化、区域定价策略提升利润。
四、竞争格局的困局
1. 双寡头的内耗循环
伊利、蒙牛市占率合计超50%,但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争夺市场份额,双方年均营销费用超200亿元(伊利2023年销售费用229亿元,蒙牛251.9亿元),营销费用率达15%-20%,而可口可乐全球营销费用率仅12%,且通过“一个可口可乐”战略实现全球资源协同。
2. 区域乳企的持续蚕食
光明、新希望等区域乳企通过差异化策略(如低温鲜奶、地方特色酸奶)抢占细分市场,2024年区域乳企整体市场份额已达25%。而可乐行业格局稳定,全球前两大品牌市占率超60%,且通过收购新兴品牌(如Costa咖啡)持续巩固地位。
五、财务杠杆的双刃剑
1. 高负债的代价
伊利、蒙牛为扩张奶源和产能,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50%以上(伊利52%,蒙牛55%),2024年蒙牛融资成本同比增长20%至8.8亿元,而可口可乐通过轻资产模式将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且融资成本不足3%。
2. 现金流的隐形压力
乳制品行业需预支奶源采购款、支付冷链仓储费用,导致伊利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为可口可乐的1/3。2024年上半年蒙牛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44.4%,被迫通过裁员(员工成本下降5%)和增加借款(短期借款增长48%)维持流动性,而可口可乐凭借高周转(库存周转率超10次/年)实现现金流滚效应。
破局路径: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1. 产品结构升级:伊利已推出“金典超滤奶”(蛋白质含量6.0g/100ml),毛利率提升至45%;蒙牛通过妙可蓝多切入奶酪赛道,儿童奶酪棒毛利率达65%。
2. 供应链重构:伊利通过“牧场-工厂-终端”数字化系统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38天,蒙牛与现代牧业合作锁定低价奶源,原奶成本占比降至37%。
3. 全球化试探:蒙牛成为中国田径队官方合作伙伴,借国际赛事曝光加速东南亚市场渗透;伊利在新西兰建立奶粉工厂,尝试突破海外市场壁垒。
结语:伊利、蒙牛的净利率困局是行业属性、成本结构、竞争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难以复制可口可乐的高净利率模式。但其通过高端化、全球化、供应链优化等战略,正在从“牛奶供应商”向“健康食品服务商”转型。未来能否在奶酪、植物基等新赛道建立第二增长曲线,将决定其能否突破净利率天花板。
(本文为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