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同仁堂,触底信号明显

老韭韭   / 今天10:12 发布


一、

同仁堂2025年一季度营收52.76亿元,同比微增0.16%;归母净利润5.82亿元,同比增长1.10%。尽管增速平缓,但营收与净利润已连续五年正增长,显示出穿越周期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66%,环比增幅高达260.88%,表明核心业务盈利能力改.善明显。在中药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同仁堂的“抗跌性”来源于其品牌护城河与刚需产品结构。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8.33亿元,同比增加10.84亿元,现金流改.善幅度远超利润增速。这一变化得益于库存结构优化与采购节奏调整,例如通过精准预测中药材价格波动,在低位扩大战略储备,降低采购成本。现金流的充裕为后续市场拓展和创新投入提供了安.全垫。

毛利率同比上升2.58个百分点至45.51%,主要受益于原材料成本控制(如进口牛黄试点使采购成本下降20%)和生产效率提升。期间费用率虽上升至26.17%,但结构上呈现“有舍有得”:销售费用同比增21.91%(用于南方市场拓展和渠道推广),而财务费用因债务优化大降353.19%。这一策略性投入表明公司短期内以市场扩张优先,同时严控非必要支出。



二、

安宫牛黄丸占据国内50%-65%市场份额,线上线下双渠道领先,且未纳入集采,市场化定价能力突出。其双天然原料(牛黄、麝香)的产品线定价高端,2024年香港市场提价20%后仍保持竞争力。牛黄清心丸(市占率67%)、大活络丸(62%)、乌鸡白凤丸(55%)等形成矩阵,覆盖心脑血管、妇科、补益等刚需领域。前五大单品贡献医药工业收入的46%,且毛利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公司2025年重点布局泉州、湛江、长沙等南方城市,通过与益丰、大参林等连锁药房合作建立“终端画像”,制定区域定制化策略。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达1251家,华东、华南占比36.25%,未来增长潜力可期。线上渠道亦加速融合,电商收入占比提升,缓解传统渠道增长瓶颈。

尽管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2.30%,但重点品种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衰)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预计填补该领域中药创新药空白。此外,公司对生脉饮、加味逍遥丸等经典产品开展二次科研,积累循证医学数据以延.长.生.命周期。长期看,研发投入的“精准化”策略(聚焦临床价值明确的品种)可能更符合中药行业特性。

三、

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2.30%,延续了2024年研发占比仅2.20%的低位水平(同期行业龙.头普遍超5%)。尽管芪参颗粒等管线进展顺利,但长期依赖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可能限制创新突破,需警惕在生物药、化学药等领域的布局滞后。

股东总户数增至11.71万户,户均持股市值下降20.26%,筹.码分散或加剧股价波动。不过,证金汇金、基金重仓持股仍占一定比例,显示机构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资产负债率32.65%,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货币资金储备达109亿元(2024Q3),无短期偿债压力。分红率近90%,2024年派息13.71亿元,连续多年高分红强化股东回报。这一“现金奶牛”特质契合稳健型投资者的收益需求。

四、

中药材成本占同仁堂生产成本的60%以上,尤其是牛黄、麝香等稀.缺原料。例如,2024年天然牛黄价格同比上涨超150%,直接压制公司毛利率(2024年毛利率降至43.7%,创五年新低)。但若价格指数回落(如2024年7月后部分药材降价),则成本压力缓解,盈利预期改.善。研究发现,康美中药材价格指数的阶段性高点与公司股价底部存在存在明显领先关系,且领先时长不断延长,当下在不考虑时长延长趋势演化的情况下,指数高点领先股价底部6-7个月。



考虑到上一次指数阶段性高点出现在24年8月份,则可以认为股价已经在25年3月触底,当前股价已运行于低位区间。



为什么领先时长有延长的趋势?

同仁堂近年通过搭建供应链运营平台(如与浪潮集团合作)、建立集中采购数字化系统,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程可追溯管理。这一转型虽提升了供应链透明度,但也导致决策层级增加。例如,中药材价格波动需经过数据采集、分析、采购策略调整、库存消化等多个环节,其传导效率的复杂性延长了成本压力释放的时间窗口。

由于中药材价格波动加剧(如2023年天然牛黄价格涨幅达153%),同仁堂采取“高库存缓冲风险”策略。2024年前三季度存货同比增长40%以上,意味着高价原料库存需更长时间消化,导致成本下降对利润的改.善滞后。例如,2024年7月价格指数见顶后,企业需优先消耗高价库存,新采购低价原料的效益需等待2-3个季度才能在财报中体现。

中药行业监.管趋严(如《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强化质量标准),新原料采购需经过更严格的质量认证流程。例如,2024年7月进口牛黄试点政策虽缓解供应紧张,但海外原料引入需完成药监备案、生产流程调整等程序,实际成本节约效应滞后约半年。

中成药集采政策常态化(如2023年全国中成药集采启动)使市场对产品终端降价预期增强。投资者需观察中药材降价能否对冲集采带来的收入压力,这一双重博弈拉长了股价触底所需的验证周期。

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如2025年同仁堂流通市值达498亿元),市场更关注前瞻性指标。康美指数作为先行指标被纳入估值模型,但其预测效力受制于多重干扰因素(如宏观经济波动、行业政策)。例如,2024年中药材价格下跌初期,市场需确认其是否属于短期回调(如季节性波动)还是长期趋势,导致观望期延长。

中药行业“中特估值”概念的引入(强调品牌价值与政策红利),使同仁堂的估值逻辑从单纯的成本-利润模型转向“政策壁垒+品牌溢价”综合模型。例如,2024年公司通过提价(如安宫牛黄丸香港市场涨价20.75%)部分抵消成本压力,但市场需评估其可持续性,拉长了对底部确认的时间需求。

综上,同仁堂的短期表现印证了其“老者”般的抗风险能力:现金流改.善、成本可控、刚需产品支撑基本盘。长期增长则依赖于南方市场渗透与创新药突破,尽管研发投入收缩是潜在隐患,但其深厚的品牌底蕴、清晰的渠道策略及财务安.全边际,使其成为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的优选,本人认为,股价已经在25年3月触底,当前股价已运行于低位区间。在中药行业政策红利(如经典名方保护、进口原料试点)加持下,同仁堂的“稳扎稳打”策略有望在波动市场中持续兑现价值。(务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