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撒网式补贴”到“靶向赋能”:科技金融政策的2.0升级路径
悠悠股道
/ 05月17日 16:03 发布
科技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争议性,本质上反映了政策设计、市场机制与科技创新特性之间的复杂博弈。结合当前政策实践与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策成效:激发创新活力与资源倾斜
1. **资金供给显著增加**
近年来,我国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专项担保计划(如单户担保上限提升至3000万元)及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如科创板、债券市场“科技板”),大幅拓宽了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例如,2024年财政科技支出预算达3708亿元,同比增长10%;截至2024年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是早期研发阶段企业的资金短缺。
2. **风险分担机制优化**
政策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分险比例调整(如融担基金分险比例最高提至40%)、科技保险创新(如研发失败保险、知识产权侵权保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例如,广东省通过“缺口介入机制”累计投放“粤科融”支小再贷款60亿元,支持1600余家科创企业,体现了政策对市场失灵的补位作用。
3.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初具雏形**
政策强调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全链条,例如“投贷联动”试点、科技保险共保体、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这些举措试图弥合传统金融偏好与科技企业高风险、长周期特性之间的鸿沟,推动金融资源“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二、争议与挑战:资源错配与市场扭曲的风险
1. **政策依赖性与市场选择失衡**
部分企业可能因政策红利(如贴息、风险补偿)而过度依赖政府支持,而非通过技术突破或市场竞争力生存。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创新积分制”筛选企业时,若标准僵化,可能催生“政策套利”现象,导致资源流向低效项目。
2. **耐心资本不足与短期逐利倾向**
尽管政策鼓励长期投资,但实践中仍存在“耐心资本”短缺问题。国有资本因考核机制偏向短期收益,可能更倾向于投资成熟期企业,而种子期、初创期企业仍面临融资困境。例如,全国人大代表黄毅指出,银行对初创企业“软资产”缺乏有效评估手段,导致资金错配。
3. **政策协同性与执行效率待提升**
多部门政策(如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监管考核)若缺乏协调,可能产生叠加效应或冲突。例如,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时面临分业监管限制与资本占用矛盾,试点效果受限。
三、优化方向: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
1. **精准施策与动态评估**
- 建立科技型企业多维评价体系,整合专利数据、技术成熟度模型(TRL)等,避免“一刀切”政策。
- 推广“创新积分制”等动态筛选机制,结合行业特性优化标准(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需差异化支持)。
2. **培育长期资本与风险共担机制**
- 优化国有资本考核机制,允许对早期项目延长考核周期,并探索“容错备案”机制。
- 鼓励社保基金、险资等长期资金参与科创投资,通过“国家科创风险补偿基金”分层缓释风险。
3. **强化市场主导的金融生态**
- 推动“股贷债保”联动,例如银行与创投机构合作开发“债权+股权”综合产品,减少单一政策工具依赖。
-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如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完善私募股权退出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四、对股市的影响:机遇与风险并存
- **机遇**:政策红利可能催化硬科技赛道(如半导体、新能源)的估值提升,尤其是获得专项贷款或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的企业。
- **风险**:需警惕政策扶持下部分企业的“伪创新”泡沫,以及过度依赖补贴导致的盈利质量下滑。投资者应关注企业核心技术壁垒与市场化能力,而非单纯追逐政策概念。
结论
科技金融政策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选择。当前政策通过全链条覆盖与风险分担机制,已初步构建起支持创新的金融生态,但资源错配与执行效率问题仍需通过动态优化政策设计、强化市场机制来解决。未来,政策需更注重“精准滴灌”与长期资本培育,同时加强跨部门协同,方能真正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减少争议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