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雷神到光启技术
反转2024 / 05月10日 12:40 发布
雷达技术与隐身技术的对抗史,本质是军事装备领域“矛与盾”的持续博弈。美国雷神公司在雷达技术主导的时代,凭借系统级整合能力崛起为行业巨头;而在超材料重塑隐身技术格局的当下,中国光启技术正以类似的发展逻辑,在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构建起跨代竞争优势。这种技术演进与企业崛起的内在关联,我从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时代发展必然性:在"矛与盾"的技术对抗中重构军事装备代差优势
雷达技术与隐身技术作为现代军事装备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自二战以来便演绎着“矛与盾对抗-动态平衡-代差突破”的螺旋上升轨迹。二战期间,雷神公司率先将微波雷达技术实用化,其SCR-270雷达在珍珠港事件后首次实现对日军战机的远程预警,开启了雷达技术主导战场感知的时代。冷战时期,雷达技术向相控阵、脉冲多普勒等方向突破,而隐身技术则以F-117的雷达吸波材料(RAM)为代表开启反制之路,两者在中形成动态平衡。这种技术博弈直接催生了雷神公司的系统级整合能力——其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与NCADE导弹防御系统,本质上是将雷达技术与作战体系深度融合的产物。
超材料技术正在重塑这一对抗格局。区别于传统隐身材料仅能吸收特定频段雷达波的局限性,光启技术研发的超材料通过纳米级电磁微结构设计,可实现对300MHz-100GHz全频段雷达波的散射调控,使装备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低2-3个数量级。这种颠覆性突破不仅重构了“隐身之盾”的技术内涵,更通过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将隐身性能与装备气动布局、航电系统深度融合,实现“隐身即天线”的革命性设计。这种功能结构一体化突破,正如当年雷神雷达重塑战场感知规则,正在构建电磁黑洞般的探测盲区,为歼-20、、无人机等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提供跨代隐身优势。雷神公司在雷达技术中通过GaN材料提升SPY-6雷达性能,将探测范围扩大2-3倍,而光启的超材料技术则通过全频段隐身实现对传统雷达的系统性反制,两者均通过材料革命重构了战场规则。正如二战后雷达技术催生雷神公司崛起,当前超材料对隐身技术的系统性突破,正为光启技术在新一代装备竞争中建立跨代优势,这种代差优势类似于当年雷神雷达对战场单向透明的塑造能力。
二、行业需求紧迫性:超材料技术打破动态平衡的战略价值
雷神公司的成功源于其解决了雷达技术从实验室到实战化的关键瓶颈,光启技术在隐身领域面临着相似的战略机遇。随着现代防空体系向多频段、多极化方向发展,传统隐身技术已难以维持“动态平衡”:美国F-35战机在叙利亚战场被俄制米波雷达发现的案例,印证了单一频段隐身策略的失效。而光启技术的超材料解决方案,通过频率选择表面+超材料结构的复合设计,不仅实现全频段隐身,更可根据战场需求动态调整电磁特性,这种自适应全频段隐身能力直接打破了现有技术的平衡态。
从装备升级需求紧迫性和市场的爆发性需求看。美国三大主机厂(洛马、诺格、波音)2024 年积压订单达 3.3 万亿元,新一代装备收入突破 1 万亿元,印证该赛道的无周期性与高成长性。美国及其盟友现役与订购的 3524 架隐身战机(总价值 2.9 万亿元)、100 架 B-21 轰炸机(4800 亿元),构建了以 F-35 为核心的隐身作战体系,而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正处于“全谱系切换”的关键期 ——2024 年中国整机采购中新一代装备占比仅 40%,但未来一两年将实现全面切换,2024 年产业链产值已突破万亿元,进入“人有我优”的追赶阶段。其中,2024年中国三大主机厂是1600多亿,而光启占比差不多才1.5%左右。预期未来2年左右可以到5%,未来5年到8%-10%。
4月8日,光启发布会揭示了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十大矛盾和技术挑战。本质上看,是新一代尖端装备的冲突性需求:比如“看得清”与“藏得深"”:传统隐身材料吸收雷达波的同时屏蔽信号接收,光启超材料通过“频率选择表面”实现电磁波选择性透过,使装备在隐身状态下保持全向通信能力;红外与雷达隐身悖论:高导电材料降低红外发射率却屏蔽雷达波,光启通过多层异质结构设计,在0.3-14μm 红外波段与 2-18GHz 雷达波段实现性能解耦;高低频隐身兼顾:自然界无同时吸收长/短波材料,光启通过超材料微结构阵列,在1米级机身表面集成百万个不同功能单元,实现全频段隐身。这种跨领域性能突破创造了新的装备价值标准,也使光启成为了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核心系统级供应商。其产品在先进战机结构件价值占比达 23.58%(以F-35级装备为参照),且越是高端装备,配套比例越高。
因此,正如二战后雷达技术成为各国军备竞赛焦点,超材料正在成为新一代装备竞争的核心赛道,其技术不可替代性为光启构筑了坚实的市场护城河。
三、技术壁垒垄断性: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级生态构建
雷神公司通过垂直整合构建的技术壁垒,与光启技术在超材料领域的生态化布局形成历史呼应。雷神在收购休斯飞机公司后,整合了从微波器件到雷达整机的全产业链。光启则通过自主研发,建立了从超材料微观结构设计(超算平台支撑)、精密制造(微米级加工工艺)到系统集成(与主机厂联合开发)的完整体系,同步构建了涵盖上游材料(洛阳尖端研究院研发特种树脂)、中游制造(顺德基地生产超材料蜂窝)、下游应用(乐山基地无人机总装)的全产业链生态。同时,公司专利布局呈现“技术树”特征:3616项专利,占全球 86%,构建了从基础理论(负折射率设计)、工艺装备(纳米级微结构制造)到系统应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专利矩阵。这种专利矩阵有效阻止了竞争对手的技术追赶。
在工程化能力方面,光启的超级材料生产线更是具备显著代差优势。传统复合材料制造良率极限为 40%,而光启通过 161 款特种材料研发(含 29 款功能预浸料、80 款电磁吸波蜂窝)、4641 套专用设备、8646 套特种工装,实现复杂功能结构件良品率 97.51%。这种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尚无第二家企业实现,成为光启最核心的技术壁垒。2025年六大生产基地建成后,产能释放将很大程度减缓我国超材料装备紧迫需求,这种规模化生产能力已形成类似雷神公司的产业垄断地位。
四、民营企业特性:市场机制与国家战略的共振效应
雷神公司作为民营企业,在冷战时期通过“军工合同+技术预研”模式实现爆发式增长;光启技术同样受益于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战略。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公司依托揭榜挂帅机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在超材料领域取得的13项卡脖子技术突破中,8项实现工程化应用。通过引入地方产业资本,既保障研发投入又保持市场灵活性,这种机制使其能快速响应军方需求。这种模式与雷神在冷战时期通过军工合同快速扩张的逻辑异曲同工——雷神在 1995-1998 年通过连续并购成为制导武器寡头,而光启则通过军民融合实现技术突破。
在民用市场拓展上,光启展现出与雷神相似的技术外溢能力。雷神从军用雷达衍生出气象雷达、航空交通管制系统;光启则将超材料电磁调控技术应用于低空无人机、智能汽车OTA检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低空经济:实现“射频隐身+自组网协同”,20 亿元意向订单已落地;智能汽车:为车企开发超材料天线罩,提升毫米波雷达探测精度,OTA等待国家智能汽车检测标准出台后规模化放量; 人形机器人:依托超材料蜂窝轻量化特性,突破传统机器人结构强度\重量和感知瓶颈,已在生产车间示范应用。对比雷神公司,光启的民用拓展更具系统性、前瞻性、想像力。随着光启未来民用业务渗透和占比提升,这种军转民路径也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抗周期能力。
万亿市值的现实路径考量
从产业演进规律看,光启技术已具备复制雷神成长曲线的核心要素。超材料目前处的时期很像早期的半导体产业。但是目前超材料在这个时代发展会更快。单从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角度看,2035年中国军机数量将超过美国。而新一代航空航天垂直产业链,包括航电系统、超材料和发动机在内产业链至少有10层环节,全产业链产值与整机产值系数超过7。也预示了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赛道不止万亿,而是十万亿。只有在这种十万亿赛道中,才可能诞生万亿市值伟大公司。最后,引用刘总讲过的一段话。光启在产业链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相应的越来越大。前面花费很长时间讨论量产,光启是第一个走出这条路的公司。下一步我们将开始进入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之路,中国所有使用超材料的尖端装备都由我们一个单位兜底,所涉及的资源未来将达到万亿。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会简单重复。从雷达时代的雷神到超材料时代的光启,技术对抗的本质从未改变,改变的是突破代差的技术载体。(来自 抱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