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骨骼机器人:需求星辰大海,关注产业链投资机会
飞来 / 05月05日 23:41 发布
外骨骼机器人迈向成熟化,能够解决下游诸多领域痛点,产业前景广阔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结合外骨骼结构与机器人技术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商业化早期主要应用于医疗和军工,后续拓展至工业和民用领域。无源外骨骼结构相对简单,完全依赖机械结构和材料特性提供助力,未来向轻量化和机械设计优化的方向发展。有源外骨骼集成了精密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动力装置,能够适应多种复杂的动作和运动状态,但售价昂贵,未来向AI融合、能源突破、柔心/轻量化驱动的方向发展。外骨骼商业模式呈现“场景分化、技术支撑、生态协同”特征,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4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有源外骨骼可分为机械/驱动/传感/控制/能源五大模块
有源外骨骼通用的结构可分为五大模块,需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个性化设计。其工作原理的核心是通过“感知-处理-驱动-反馈”闭环系统,实现对人体运动意图的实时捕捉、智能处理及机械助力输出,最终达成人机协同运动。机械系统方面,其设计需严格遵循仿生学原理与人体工程学准则,确保与人体运动结构高度适配;驱动系统方面,多采用电动机驱动系统,通过电机搭配行星/谐波减速器实现,部分场景会用到丝杠;传感系统方面,具体可以包括关节角度传感器、IMU等;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信号处理成电信号正确并按照期望传递到驱动上;能源系统方面,需兼顾能量密度、轻量化、安全性及续航需求。
有源外骨骼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体现在步态检测技术、人机协同等方面
有源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壁垒包括结构设计、绑带设计、电源续航、步态检测技术、人机协同行走控制等。其中步态检测和人机协同是核心难点。步态检测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是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人机协同行走控制是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最为关键的技术,本质是外骨骼伴随人体运动时人机间作用力最小。
受益标的
外骨骼机器人的受益标的有两条主线:
(1)上游硬件端。受益标的美湖股份(关节减速器)、宏昌科技(关节减速器)、华依科技(IMU);
(2)中游产品端。受益标的振江股份、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