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周记20250502:莫忘初衷,化整为零
都不是
/ 05月02日 20:49 发布
这段时间市场整体实际上是处于一种非常态的情况,总有一点火星不灭,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要点火药桶还是被一下子踩灭。投资者的心情也是随着一个个半真半假的消息而起伏,无数双眼睛扫视着几千个标的寻找着突然而至的机会。那么大家都在找什么呢?于我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在混乱中被误杀的股票。
如果没有建国耍流氓,我本来的思路已经开始高度集中了,一下子被打乱了。这几周在快刀斩乱麻解决了对美业务高度集中的风险敞口之后,整体投资节奏已经逐渐重新走上正轨,整体思路已经从进攻性转向攻守兼备的组合。这里面对我比较重要的其实就是两个转变:
一个是我曾经多次在周记里写过的,聚焦于“从强逻辑推演向明确预期改变”的思考框架,这一点在现在这个非常态的股票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有效,这个思考框架是经过多次思考的结果,在年报和一季报交界的时点非常恰当。
另外一个转变就是因时而动,从逐渐集中重新走向化整为零。我偷懒的想法角度看,集中可能更加简单,只需要重点关注两三个,其余备选就可以了,如果一切顺利,你只要守着就行了。而化整为零就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选择,工作难度一下子大了很多,但是好处也有,非常态下降低集中暴露风险的概率同时也减少了屁股决定脑袋走向偏执的风险。
从目前暂时的情况看,这两个思路带来的结果都是好的。尤其是化整为零的情况多少带着点幸运的色彩。
有朋友问到我对麦格米特财报的看法。 我总体印象这是一场豪赌。
现有业务完全没问题,稳定增长,前景可期,但是公司在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电源相关产品的研发上,用现金牛补贴未来发展。这是一场疯狂的技术竞赛,董事长的这场豪赌赢了,会开发出极致的多元化的电源产品,不仅限于AI服务器。输了,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要同国内外的同类企业竞争订单。这里面的关键是这些先进的电源产品能不能和用户的需求匹配上。需要注意的是,可并不是你的尖端研发总能和用户的需求匹配的,当年的IBM和柯达有多少黑科技被束之高阁啊。我也只是想指出,这是风险点。
还有些投资者总在纠结到底是几个亿的订单,董事长到底说了什么?大可不必,事实情况就是现在没订单,二季度也不会有多少,整体预期比产业链大V们和小作文推测的至少推迟了半年。注意,我说的是“预期”推迟了半年。
至于要不要跟着董事长进行这场豪赌,勒紧裤腰带,用至少半年的事件等待随时有可能大订单的降临,还是要自己拿主意。
年报和一季报基本都结束了,重点关注的公司本周大多都有一些异动或者迹象,值得记录一下。
珀莱雅出了一份符合我周记预期但是出乎市场预料的报表,突然就股价启动了,我当然乐见其成,这个我确实有,也确实兑现利润了。也没啥特殊的理由,就是认为虽然珀莱雅应该会走很远,但是我周记里提到的几个因素短期内基本都体现在了本周的股价走势里了,我没想到会是这种走势,这个涨幅和不算特别快的增长是匹配的,我就先拿走合理的那部分利润,后面再看看,总感觉炒作的成分大了些。看了大家讨论的关于化妆品的营销费用这些问题,这个其实不用太费心争论。化妆品,营销无疑是最重要的,不仅是化妆品,很多品类的大众产品营销都是很重要,华为这么牛的技术和品牌属性一样要投放大量广告营销。至于情商,智商,和人品都差的货我选择直接拉黑了事,你们还真是多余争论。
迈瑞医疗应该是到了前面周记里提到的那个击球点了,希望下半年能看到业绩转折,这几个月时间里,震荡和怀疑应该会一直伴随着迈瑞医疗,可能我们还需要多一些耐心。
石药集团确实到了从传统药企向创新型药企转变的关键时期,此时此刻他正在港股市场大涨呢,对此我只能说自己是幸运的,如果不是建国把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摊在我面前,石药集团依然会被遗落在我的备选标的中,可能永不启用。
上周给自己挑了一个安硕恒生科技ETF关注,这个是真便宜,又省心又省力,确实打破了我对ETF低波动的偏见,此时此刻大A不交易,它也正在港股市场大涨呢。今后还是要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打破自己对于一些投资思路上的固有想法,扩展能力圈,写到这就又想起芒格,永远值得投资者尊敬和学习。
赛力斯本周的消息是M9、M8的假日期间发布的大定数量增速双双破纪录,M5订单量也大出市场意料。我在想就利润增速增幅而言,今年的赛力斯很可能要创造历史,甚至不局限在汽车行业内。说实话,一季报是出乎我预料的,那只能说明一点,今年塞力斯已经把成本完全控制下来了。M9和M8部分共线,零部件部分通用,产量同步大规模增长,这一切反应在财务数据中就是这家公司已经从初期的草创期的高投入升级到全过程成本控制,这是华为一贯的思路体现。随着口碑传播,赛力斯会获得一个在汽车行业独特的地位。后面如果M7大改款甚至M6出世,赛力斯可能会迎来一个不可预知的大场面。当然,我一向最喜欢的就是企业的大研发投入。
我之所以这么喜欢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应该和我之前的职业背景有很大关系。研发投入是无底洞,也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台阶。是不是饱和式的研发投入是骗不了人的,在科研实践的集团作战中基本上是不存在小投入大产出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可能你会慢一点或者干脆点错了科技树,但是不种是不大可能得的,除非去偷,这种偷有时候能发现有时候是不容易发现的,比如XX集团发明的全栈自研。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我是认可的,人才也是需要流动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这样的公司和管理者喜欢不起来,也许人品和作品就是应该分开?
还有些企业看似投入尚可,但是全是撒胡椒面,东一点西一点,无法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聚焦在主管道上,最典型的就是XX基因,这么多条管线,这点资金也就够发发论文,驴粪蛋子表面光,基本上不大可能有什么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产出,自然也就扛不了旗。
雅克科技也是值得关注的一家公司,本周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信息差机会。那就是南大光电和其他几家公司先出了一季报,根据这些财报就可以大致知道整个行业的景气情况,雅克科技恰好晚了那么一两天,市场竟然出现了误判或者可能是故意营造的气氛,这个时间非常短,但是足够投资者思考后切入。这和前段时间珀莱雅面临的财报前股价情况是相似的,你对自己的判断有多坚定决定了回报有多丰厚。
安克创新是另一个“从强逻辑推演到明确预期改变”思路的典型案例。实际上安克创新的财报出来再加上阳萌的访谈产生了一个明确预期改变,虽然不是最好的价格,但是规避了一些风险,仍然可能是好的投资时机。这里我也纠正了自己的一个错误思路,虽然安克创新确实对美业务也很重,但是他很早就着手规避风险,从品牌塑造高附加值,控制创新品类和深度和生产端多原产地控制都做了很好的安排。这些让我对这家公司刮目相看,也增强了对他们安然度过高GS危机甚至扩大市场份额的信心。
看了那么多公司,关注了那么多公司,其实市场这根弦一直没能松下来,随着市场非常态化的常态化,我们也会产生一些迷茫。静下来想一想,集中也好,化整为零也好,增仓也好减仓也好,我们还是得不忘初心。当初买入的初衷是什么?卖出的理由又是什么?是企业自身素质出了什么问题还是管理者有问题?是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以致可能影响前景,股价估值可能产生重大变化?还是仅仅由于非理性的恐慌造成了动作变形,变形之后我们又能否自我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