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魏牧牛
/ 04月29日 11:09 发布
A股市场近期最震撼的剧情,非银行板块莫属!继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宇宙行"股价陆续刷出历史新高后,银行板块指数今日正式突破2015年6月牛市顶点以来的最高位,总市值一举跨过14万亿大关,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大象起舞"。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同步刷新历史纪录,招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逼近前期高点,整个板块呈现出"全阵营开花"的罕见景象。
这场迟到十年的价值回归,绝非偶然。市场人士指出,三大硬核逻辑正在重塑银行股的估值体系:
一、5000亿护盘资金的"定海神针"效应
作为A股权重占比近15%的超级板块,银行股的稳定器作用在震荡市中被无限放大。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每下跌1%,银行板块逆势净流入资金超50亿元,仅4月24日大盘跳水当天,北向资金便扫货工行、建行合计32亿元。这种"指数越跌、银行越涨"的反周期特性,使其成为国家队调控市场的核心工具——当4000只个股绿油油时,14万亿市值的银行板块硬是扛住了指数崩盘压力,相当于给市场装了一台"防跌停发动机"。
二、6%股息率碾压国债!机构资金用脚投票
在余额宝收益跌破2%、银行理财净值波动的当下,银行股的高分红属性成了稀缺资产。工商银行最新股息率达6.8%,建设银行6.5%,远超10年期国债2.8%的收益率,且分红稳定性堪比"永续债券"。据基金一季报,险资对银行股持仓比例已达23%,创历史新高;外资通过陆股通累计增持银行板块超800亿元,仅汇丰控股单账户就持有工行H股12%的股份。这种"拿股息抗通胀+赚股价修复"的双重逻辑,让银行股成了高净值客户的"现金奶牛"。
三、10万亿长期资本入场的"估值重塑"
随着个人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加速入市,银行股的"压舱石"属性被重新发现。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已备案的养老目标基金中,银行股配置比例达45%,远超其他板块。更关键的是,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提升至45%后,仅中国人寿一家就可能为银行股带来2000亿元增量资金。国际资本也在重新审视这块"价值洼地":MSCI中国指数最新调升银行股权重至28%,高盛、摩根士丹利纷纷将银行股评级从"中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平均溢价30%。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行情伴随着投资者心态的彻底转变——曾经被嫌弃"盘子大、弹性差"的银行股,如今成了机构调研名单上的常客。某私募总监在路演中直言:"当市场连ST股都在炒概念时,我们选择用脚投票给年赚3000亿、分红率30%的工商银行,这不是投机,而是在捡带血的股息。"
不过市场也存在分歧:部分游资认为银行股的走强是"资金避难所"效应,一旦市场情绪回暖可能遭遇抛售;但机构投资者更看重其"戴维斯双击"潜力——在宏观经济企稳背景下,净息差收窄周期见底、不良率持续改善,叠加估值从0.6倍PB修复至1倍的历史均值,银行股的"银发牛"或许刚刚起步。
当曾经的"三傻"化身"三宝",这场迟到十年的价值回归,正在改写A股的投资哲学:原来真正的成长股,是那些默默赚钱、稳定分红,还能在暴风雨中撑住市场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