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固态电池进展

财富密钥   / 04月02日 23:41 发布

【固态电池进展】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近年来在技术突破、量产规划和应用场景拓展上均取得显著进展。以下从技术路线、产业化进程、政策支持及市场应用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路线:硫化物成主流,半固态加速落地

1. 硫化物电解质成终极方向
硫化物电解质凭借高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池水平)和适配锂金属负极的特性,被视为全固态电池的终极技术路线。宁德时代、比亚迪、丰田等头部企业均押注该路线,其中宁德时代已建成10Ah级全固态电池验证平台,计划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比亚迪则宣布其硫化物复合电解质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循环寿命达万次以上。国内企业如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电导率超10mS/cm,30Ah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循环次数超3000次。
2. 氧化物与聚合物路线主导半固态量产
氧化物和聚合物路线因工艺兼容性强、成本可控,成为当前半固态电池的主流。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企业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能量密度达360-400Wh/kg。例如,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已搭载于蔚来ET7,单次充电续航超1000公里;广汽埃安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率先搭载于高端品牌昊铂。
3. 卤化物路线崭露头角
卤化物电解质因化学稳定性高、成本低,近年来受到关注。亿纬锂能选择硫化物与卤化物复合路线,预计2026年突破生产工艺,2028年推出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

二、产业化进程:量产节点密集,2027年成关键转折点

1. 车企与电池厂商量产时间表
- 日系车企:丰田计划2026年小批量试产,2030年后大规模生产;本田2025年1月起试生产纯电全固态电池;日产2025年试生产,2028年装车。
- 中国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广汽等锁定2027年量产节点。宁德时代已建成中试线,2027年小规模量产;比亚迪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2030年大规模商业化;广汽埃安、奇瑞、上汽等计划2026年量产装车。
- 欧美企业:QuantumScape 2024年向车企送样,预计2026年量产;Factorial Energy与奔驰合作,2025年启动路测,能量密度450Wh/kg。
2. 产业链协同加速
- 材料端:东方锆业、三祥新材等企业在氧化物电解质领域实现吨级量产;天赐材料、云南锗业布局硫化物前驱体,硫化锂国产化进程加速。
- 设备端:纳科诺尔、璞泰来等企业开发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成膜设备,推动量产工艺迭代。
- 政策支持:中国成立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国资委项目投入60亿元支持技术攻关;珠海市发布国内首个固态电池产业行动方案,目标2030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三、核心挑战与突破:成本、界面与工艺

1. 成本高企
硫化物电解质材料成本占电池总成本70%以上,目前硫化锂价格超20万元/吨。通过规模化生产(如中科固能百吨级产线)、工艺优化(如湖南恩捷解决硫化物颗粒电导率损失问题)和国产化替代(如天赐材料Li2S中试),预计2030年成本有望降至液态电池水平。
2. 界面稳定性
固-固界面阻抗是全固态电池的核心难题。宁德时代通过多尺度集成仿真优化材料界面;华南理工大学开发t-Li2ZrF6固态电解质界面,实现2C倍率下3000次循环。
3. 量产工艺
硫化物电解质对水氧敏感,需在惰性环境中生产。天津普兰能源开发胶囊型复合材料,通过壳层保护降低制程环境要求;宁德时代采用连续自动化产线,提升良品率至98%。

四、市场应用:动力与新兴场景双轮驱动

1. 新能源汽车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优势显著,梅赛德斯-奔驰测试车搭载固态电池后续航超1000公里,能量密度450Wh/kg;丰田计划2030年量产固态电池车型,续航提升50%。
2. 低空经济与特种场景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对电池轻量化和安全性要求严苛,固态电池成为关键技术。欣界能源已获亿航智能订单,其锂金属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80Wh/kg;珠海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固态电池在低空飞行器等领域的应用。
3. 储能与消费电子
固态电池长寿命(循环万次)和高安全性(耐高温、无漏液)特性,使其在储能领域具备潜力。高能时代计划2030年前完成大型储能设备固态电池送样;消费电子领域,珠海冠宇实验室样品展现出良好性能。

五、未来趋势: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

1. 技术路线收敛
硫化物路线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政策明确支持其作为终极方案;氧化物路线短期主导半固态量产,卤化物路线潜力待释放。
2. 智能化研发加速
AI大模型应用于材料设计,宁德时代通过多尺度仿真提升研发效率;全固态电池AI大模型可节省70%-80%研发费用。
3. 产业链生态完善
车企、电池厂商、材料供应商深度合作,如奔驰与Factorial Energy、一汽牵头38家机构成立创新联合体;政策推动标准体系建立,珠海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制定行业标准。

总结

固态电池已进入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并行的关键阶段,2027年将成为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的起点。尽管成本、界面稳定性等挑战仍存,但在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和智能化研发推动下,预计2030年前后将实现规模化量产,开启锂电池技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