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业务快速增长,祥鑫科技:向平台化供应商迈进,成长加速
老范说评 / 2022-10-14 10:52 发布
1、 主营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积极拓展新能源业务边界
1.1、 深耕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产品和客户持续拓展
公司深耕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向平台化的供应商迈进。公司前身祥鑫五金电子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成立初期,公司产品主要为五金电子类金属结构件。
2008年公司正式进军汽车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并于2018年起大力拓展动力电池结构件、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智能汽车模块结构件、底盘系统部件等产品品类。
借助有实力的Tier 1,公司燃油车领域的客户群广泛。公司与本特勒、佛吉亚、法雷奥、马勒、延锋等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保时捷、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捷豹、路虎、大众等品牌汽车的生产。
公司积极开拓新能源客户,有望跟随电动化趋势快速成长。
(1)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已成为广汽埃安、蔚来、小鹏、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一级供应商。
(2)动力电池结构件:配套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塔菲尔、孚能科技、欣旺达、远景动力、巨湾技研、威睿等头部动力电池厂商。
(3)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配套华为、新能安、Enphase Energy、Larsen、FENECON GmbH等国内外龙头客户。
分行业来看,公司产品应用于汽车、储能、通信设备、办公及电子设备等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储能设备结构件营收占比快速提升。
2022H1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燃油汽车零部件/储能设备结构件/通信设备结构件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56%/16%/13%/13%,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储能设备结构件业务占总营收比例明显提升。
从毛利率来看,2022H1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为18.7%,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16.8%。
1.2、 营收稳健增长,2022H1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2022H1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
2012-2021年公司营收增长稳健,CAGR为22.8%,其中,2018年以来公司大力拓展产品品类和新能源客户,经过2018-2020年的储备期,营收快速释放。
2021年公司业绩承压,主要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计提可转债利息等因素影响。
2022年公司调整了采购及销售策略,与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建立了价格联动机制,以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2022H1公司营收17.1亿元,同比增长69.4%;归母净利润0.76亿元,同比增长56.4%,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光伏行业需求的增长。
2017-2021年期间费用率总体保持稳定,2022H1下降显著。
2017-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
12.8%/12.6%/13.2%/11.6%/13.6%,总体保持稳定。2022H1公司期间费用率下降至10.6%,其中管理费用率下降显著,由2021年的10.9%下降至8.8%。1.3、 持续研发投入,强化产品技术及质量方面优势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2016-2021年间,研发费用由0.34亿元提高至0.96亿元(CAGR为22.8%),研发费用率由3.0%提高至4.0%。2019-2021年间研发人员数量从171人增加至288人。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校企共建、技术引进等多种渠道提升技术实力。公司以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加强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本特勒等研发机构或龙头企业的技术合作。
公司技术储备充足,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钢铝连接技术、自冲铆接技术(SPR)、热融自攻丝技术(FDS)、搅拌摩擦焊技术(FSW)、热成型及拼焊板技术、CAE模拟仿真技术等,能够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汽车轻量化和电池箱体解决方案。截至2022H1,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已取得专利超过400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
2、 新能源汽车结构件:产品矩阵丰富,为公司业绩第一增长极
公司汽车结构件产品矩阵丰富。
公司拥有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冷冲成型等模具开发技术,能提供从模具到结构件的轻量化整体解决方案,可供应车身结构件(包含冷热冲压成形)、座椅骨架部件、热交换系统部件等产品。
公司与本特勒成立合资公司,布局底盘件、车身热成型件,产品矩阵有望进一步拓展。
2022年3月,公司公告拟与本特勒中国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祥鑫科技/本特勒中国股权占比分别为49%/51%。
祥鑫科技具备华南地区的整车客户基础,本特勒集团拥有先进的热成型冲压技术,主要为全球各大整车厂供应前悬挂、后悬挂模组、底盘系统、防撞结构件、发动机排气及控制系统等零部件。
合资公司的成立有望打开底盘结构件市场,实现祥鑫科技客户资源与本特勒产品优势的互补,强强联合有望提升祥鑫科技在轻量化领域的技术实力。
公司进入广汽埃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配套体系,新能源汽车结构件业务有望快速成长。公司和广汽集团有较好的合作基础,新能源汽车结构件产品配套广汽埃安多款车型。此外,公司积极开拓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新能源客户,有望充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度,实现对新能源客户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
3、 动力电池箱体:客户拓展顺利,为公司业绩第二增长极
3.1、 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箱体市场空间有望突破900亿元
动力电池系统(电池PACK)由动力电池箱体、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组成,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驱动电能的能量源。
动力电池箱体作为电池模块的承载体,为保证电池模块稳定工作和安全防护起着关键作用。
动力电池箱体主要由上盖、下托盘、液冷板、端板、铜排等组成,可以看作是电池PACK的“骨架”,起到支撑、抗机械冲击、机械振动和环境保护(防水防尘)的作用,单车价值量约4,000-5,000元。
动力电池箱体单车价值量高,2025年全球市场空间有望突破9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Bloomberg预测,2025年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968/2016万辆,假设动力电池箱体单车配套价值量为4,500元,我们测算2025年中国/全球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分别为436/907亿元,2021-2025年CAGR分别为31.9%/34.5%。
动力电池箱体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是主要竞争壁垒。
一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动力电池箱体生产线投资额较大,没有大规模量产的情况下难以盈亏平衡,重资产投入使动力电池箱体行业具备资金、技术壁垒。各厂商在材料、技术路线、市场地位、发展阶段以及产能布局上有所差异。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箱体领域主要参与者有凌云股份、和胜股份、敏实集团、赛科利、华达科技、祥鑫科技等。
3.2、 客户拓展顺利,业绩弹性可期
公司动力电池箱体产品包括上盖、下托盘、液冷板、端板、铜排等,能为客户提供整套的技术方案,单车配套价值量可达4,000-5,000元。
公司客户资源丰富,已进入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欣旺达、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塔菲尔、威睿等头部动力电池厂商配套体系,有望充分受益行业发展红利。
据公司公告,公司于2022年1-8月收到动力电池相关客户24个项目定点意向书,成为多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体产品的供应商,预计项目生命周期为2-8年,项目交易金额80-95亿元。
4、 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景气赛道蓄势待发,为公司业绩第三增长极
储能赛道前景广阔,结构件供应商有望乘风启航。
双碳战略推动能源转型,储能技术是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之一。2021年是中国储能规模化发展元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储能装机规模大幅提升。据CNESA(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预计,保守/理想场景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于2026年分别达到48.5GW/79.5GW,2022-2026年CAGR分别为53.3%/69.2%。
储能和光伏装机规模提升,带动逆变器结构件需求增长。
逆变器用于将储能电池或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并用于家用电器或并网发电。按技术路线及功率水平,光伏逆变器可分为集中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和微型逆变器等。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和双碳战略持续推进,储能和光伏逆变器装机量有望快速提升,带动逆变器结构件需求增长。据中商情报网,2021-2025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CAGR有望达到21.0%。
公司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业务客户资源优质,新项目定点持续落地,取得市场先机。
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向华为、新能安、Enphase Energy、Larsen、FENECON GmbH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光伏逆变器结构件、储能机柜等相关产品。
2022年6-9月,公司获得储能和光伏领域的新项目定点累计规模近20亿元,展现下游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业务有望打开公司新增长曲线。
5、 围绕主要客户就近布局产能,2022-2024年是产能释放期
公司围绕主要客户就近布局生产基地,进一步强化服务+成本的优势。
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东莞、广州、常熟、天津、宁波、宜宾、马鞍山等生产基地,墨西哥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通过上述生产基地的建设,公司覆盖了国内主要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心,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的运输费用、缩短供货时间。
开展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开启全球产能配套征程。
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墨西哥海外生产基地预计2022H2投产,开启全球产能配套征程。墨西哥子公司产品包括车身、座椅等结构件,主要为了配套延锋及其他国外客户。
公司积极开展金属结构件、汽车模具产能建设,伴随募投项目产能逐步落地,2022-2024年产能释放,公司业绩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广州、常熟、宁波、东莞等生产基地产能建设项目,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汽车模具等产品。
募投项目产能的逐步落地有助于公司突破产能瓶颈,进一步保障了公司对于新能源客户新项目的配套能力,有望支撑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
6、 盈利预测与估值
6.1、 关键假设
(1)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公司产品矩阵丰富,可供应天窗、防撞梁、A/B柱等车身结构件、热交换系统部件、座椅骨架总成等产品,有望受益于广汽埃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客户销量增长,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39.9%/83.3%/57.1%。
(2)动力电池结构件业务: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公司动力电池箱体单车配套价值量达4,000-5,000元,兼具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塔菲尔、孚能科技、威睿等头部动力电池客户资源和产能布局完善等优势,有望享受行业快速发展红利,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741.1%/101.0%/31.3%。
(3)储能设备结构件业务:双碳战略推动能源转型,光储赛道蓄势待发,带动结构件市场需求增长。公司前瞻布局逆变器结构件、储能机柜等产品,在手订单充足,有望跟随华为、新能安、Enphase Energy等国内外龙头客户快速成长,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88.1%/174.5%/37.9%。
6.2、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深耕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积极拓展动力电池结构件、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底盘系统部件等产品品类,向平台化的供应商迈进。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伴随募投项目产能逐步落地,业绩有望再上一个台阶。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2.15/4.76/7.11亿元,对应EPS为1.21/2.68/3.99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45.2/20.4/13.7倍。
祥鑫科技A股3家可比公司2022-2024年PE均值分别为43.1/24.7/17.1倍。公司2023-2024年估值水平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估值,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
7、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