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电力龙头,粤电力A:火力纾困绿电启航,火绿协同前景广阔
老范说评 / 2022-09-13 09:18 发布
1. 广东最大电力上市公司,火绿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1.1. 可控装机超三千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快速提升
广东龙头电力公司,资产规模超千亿元。
公司全称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广州市,成立于1992年9月8日,曾先后于1993、1995年成功发行 A 股、B 股。公司的主要发电资产位于广东省内,22H1末资产规模总额达1174.73亿元,为广东省属国资控股唯一资产过千亿的上市公司。
截至22H1末,公司拥有可控装机容量3043.3万千瓦,受托管理装机容量885.4万千瓦(火电 665万千瓦、水电220.4万千瓦),合计3928.7万千瓦,占比超过广东省统调装机容量的24%,为广东省装机规模最大的电力上市公司。
煤电装机占比超七成,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逐步提升。
主要受益于清洁能源装机不断增加,截至22H1末,公司拥有控股装机 2868.52 万千瓦、参股权益装机 174.78 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控股装机容量 2055 万千瓦,占比 71.64%,气电控股装机容量 593.2 万千瓦,占比 20.68%,风电、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控股装机容量 220.32 万千瓦,占比 7.68%,清洁能源装机合计占比28.36%,较“十三五”末提升 7.7pcts。
发电量方面主要受益于装机量容量增长及电价提升,公司2021年累计完成合并报表口径发电量 1107.03 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 50.1%;其中煤电完成 907.85 亿千瓦时,占比 82.01%。
2022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合并报表口径发电量 490.77 亿千瓦时,同比减少 6.10%;其中煤电完成 397.14 亿千瓦时,同比减少 5.84%。
1.2. 广东区域电力龙头,背靠国资委背景强
控股股东广东省能源集团,持股比例近七成。
公司控股股东为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股比例 67.39%,并通过超康投资有限公司及广东省电力开发公司间接持股 2.26%,合计持股 69.65%,其中广东省电力开发公司为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股东为广东省恒健投资控股(持股 76%)和中国华能集团(持股 24%),二者分别由广东省国资委和国务院国资委全资控股。
公司实控人为广东省国资委,公司为典型地方国企。2021年公司总资产和营业总收入分别占广东能源集团的 58.55%和 66.89%。
控股股东大力支持,唯一上市平台优势明显。
公司控股股东广东能源集团是广东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实行"厂网分家"电力体制改革之时,从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分立组建而成,是广东省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发电企业,也是支撑广东电网、保障广东电力供应的骨干企业。
为避免同业竞争、履行相关同业竞争的承诺,广东能源集团在境内电源项目开发、资产收购等方面给予公司优先选择权,并对于未来符合上市条件的托管资产,择机注入公司。不同于某些省份有不止一个省属电力上市平台,公司作为省属能源集团旗下唯一上市公司,不涉及下属上市平台同业竞争问题,分拆风险较低,能够充分发挥火绿结合发展优势。
1.3. 煤价过高盈利能力下滑,22Q1 业绩环比改善明显
受益电价提升,营收同比增长。
受益于电改深化,公司2021、22Q1、22H1平均上网电价同比分别提升 4.12%、23.30%、18.5%,22Q1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大幅提升至 94.10%。
此外受益于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实现 441.67 亿元,同比增长 55.91%;22Q1公司实现营收 113.89 亿元,同比增长 44.98%;22H1公司实现营收 226.11,同比增长 9.8%。
煤价高企拖累煤电毛利,清洁能源表现较好。
公司主营构成中,电力及热力业务占比达 98%以上,其中燃煤发电营业收入占比 76%。
2022H1,受煤价上涨影响,公司煤电业务毛利润-15.6 亿元,毛利率仅为-11.15%,公司整体售电业务毛利率下降至-3.06%,同比降低 8.64pcts。
清洁能源方面表现较好,其中燃气发电营业收入 34.61 亿元,毛利率 0.73%,风力发电营业收入 13.94 亿元,毛利率 58.97%,水力发电营业收入 0.29 亿元,毛利率 2.39%,生物质发电营业收入 2.09 亿元,毛利率 15.03%。
盈利能力持续承压,部分指标环比改善。
主要由于2021年国内外煤价过高过快上涨,公司发电标煤单价高达 1249.32 元/吨,同比提升 60.57%,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跌幅分别为 253.26%、287.29%。
22Q1公司发电标煤单价 1353.48 元/吨,燃料成本 90.35 亿元,同比增加 37.54%,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跌幅分别为 436.51%、253.29%。22H1 公司燃料成本 181.83 亿元,同比增加 20.98%,占主营业务成本的 78.72%。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ROE、EPS 等指标于 22H1 回升。随着下半年电煤中长期合同执行力度加大,公司燃料成本有望环比改善,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借款总额增长,现金流下降。
公司近年来资产负债率整体保持稳定且低于 60%,然而由于2021年煤价大幅上涨,为保证正常生产经营,公司借款总额及资产负债率均有增加,22H1 末资产负债率 73.72%,同比提升 11.67pcts。
现金流方面,公司2020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62.81 亿元,然而由于2021年煤价大幅上涨,公司 CFO 下降至 -0.4 亿元,22H1 扩大至-2.08 亿元。
近年来公司资本开支逐步提升,(CFO+CFF)与资本开支比例约为 1,基本能够满足公司发展所需资金。
上市以来连续 28 年现金分红,股息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除2021年公司由于亏损没有分红外,公司自1993年 A 股上市以来,已连续实施现金分红28 次,累计现金分红132.1亿元,占累计实现净利润比例为50.63%,平均股息率2.91%。与五大发电集团旗舰上市公司相比,公司上市以来股利支付率及平均股息率基本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
煤电构成装机主体,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
公司作为广东省内最大的电力上市公司,煤电占比较高,随着清洁能源装机快速提升,公司煤电装机比例逐年降低。截至 22H1 末,公司煤电装机量 2055 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 71.64%,22H1 发电量 397.14 亿千瓦时,占比 80.92%。
利用小时数方面,2021年受西电减送、天然气价格高企导致气机欠发、省内可再生能源大幅增长导致调峰需求同步增加等因素影响,公司煤电利用小时数由2020年 3882 小时大幅提升至 5063 小时,超过全国平均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4586 小时)。
煤电分布集中于广东省,能源区域发展主力军。
除装机容量为 70 万千瓦的新疆图木舒克热电厂外,公司燃煤发电机组全部位于广东省内。截至 22H1 末,广东省内的煤机可控装机容量为 1985 万千瓦,占比达 96.59%。
公司煤电机组在广东省内分布较为平均,其中揭阳、茂名两市装机超 300 万千瓦。此外公司煤电机组性能较为先进,60 万千瓦以上机组容量占比达 61.6%,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装机容量 984 万千瓦,占比达 47.9%。
气机均位于广东省,气价高企盈利降低。
公司燃机全部位于广东省内,分布于广州、深圳、惠州、江门等市。
截至 22H1,公司气电总装机为 593.2 万千瓦,同比增加 59.46%,22H1 发电量 66.55 亿千瓦时,同比增加 14.66%。
随着 2022 年 7 月 25 日花都天然气热电公司第二台 260MW 机组顺利投产,公司气电总装机达到 639.2 万千瓦。
2021 年,公司气电机组发电量占比由 2020 年 16.17%下降至 15.32%,预计主要由于气价高企叠加用电需求减弱,22H1 发电量占比进一步下降至 13.56%。
新增火电性能优越,装机量有望快速增长。
公司于2022年 8 月 25 日发布广东粤电大埔电厂二期工程项目获得核准的公告,该项目规划建设 2×1000 兆瓦高效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及脱硝、污水处理设施;8 月 27 日发布茂名博贺电厂 3、4 号 2×1000MW 机组工程 3 号机组项目获得核准的公告,该项目规划建设 1 台 100 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装置。
两项目均使用高效率、超低排放、调节性能优秀机组,核准装机共计 300 万千瓦,占现有煤电装机 14.6%,公司煤电装机有望稳步提升。
此外,公司现有在建气电装机 343.4 万千瓦,占现有气电装机 53.7%,公司气电装机有望快速提升。
2.3. 电煤合同逐步落地,煤价回落弹性兑现
煤价大涨致发电成本与上网电价倒挂,公司毛利率降低。
主要受动力煤供需紧张及国内外局势影响,公司燃料成本大幅上升。
2021年,公司燃料成本为 386.64 亿元,同比增长 141.97%,发电标煤单价 1249.32 元/吨(不含税),同比增长 60.57%。公司燃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为 82.59%,同比增长 11.48pcts,燃料费用的大幅上涨严重拉低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公司整体毛利率由 2020 年 20.67%大幅下降至 2021 年-5.99%。
22Q1由于电价及装机容量同比提升导致营收同比增长 28.29%,同业公司来看,燃料采购标煤单价均有较大幅度上涨。公司由于火电厂沿海进口煤占比约四成,受进口煤价影响较大,此外由于新能源装机占比较低,导致燃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公司对煤价敏感性更强,能够更充分地享受到煤价下跌时带来的业绩弹性。
22H1 公司燃料成本 181.83 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的 78.72%,受燃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影响,同比增长 20.98%。
21Q4 煤价涨幅较大,公司电力大面亏损。
虽然 21Q4 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但主要受煤价过高过快上涨影响,公司 21Q4 亏损 29.27 亿,而 21Q1-3 共亏损 2.21 亿元, 四季度亏损额为前三季度累计亏损额的 13 倍。此外 21Q4 毛利率、净利率均出现大幅下滑。
主要由于电价提升及煤价环比下跌,公司 22Q1 亏损 4.5 亿元,亏损额大幅缩窄。22H1 公司营业收入 226.11 亿元,同比增加 9.8%。
2.4. 敏感性分析
1)燃料价格:
煤价方面,依据年度长协均价变化趋势,假设未来该长协价保持 719 元/吨水平不变,则 2022 年度长协均价为 720.17 元/吨,同比增长 11.08%。
考虑到公司长协采购占比从2021年四成大幅提升至 2022 年七成,进口占比较2021年四成有所下降,且随着国家“三个100%”政策要求成效逐步显现,价格位于合理区间内的煤炭采购占比提升,预计公司电煤采购价格同比增幅将低于长协价同比涨幅;
气价方面,受国际紧张局势扰动,气价近期处于高位,随局势缓解,气价或逐步回落,但不排除气价进一步走高可能。综合来看,假设燃料成本变动范围为-10%-10%。
2)上网电价:
公司22H1平均电价同比上浮18.5%,相对广东省燃煤基准价上浮17.6%,考虑到今年电力供需紧张情况以及国家规定电价上浮比例上限,假设公司2022年火电平均售电价格同比涨幅区间为12%-20%。
3)利用小时数:
主要受疫情扰动电力需求减弱影响,预计今年火电出力较难维持高位,假设煤电利用小时数跌幅区间为 5%-25%。
分析结论:燃料成本每降低 1%(即 12.5 元/吨,含税),火电净利润增加 4.0 亿元;火电电价每上浮 1%(即 4.6 元/兆瓦时,含税),火电净利润增加 4.3 亿元;煤电利用小时数每增加 1%(即 51 小时),火电净利润增加 1.2 亿元。
此外,在单位燃料成本同比降低 10%的情形下,火电业务毛利为 53.5 亿元,接近2020年公司电力业务毛利 53.7 亿元,火电业务盈利能力可恢复至2020年水平。
3. 绿电装机快速增长,海风发展潜力巨大
3.1. 电力结构转型升级,绿电装机快速增长
新能源加快发展,占比迅速提升。
公司近年来加快实施清洁能源转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机快速提升。2021年,公司新增新能源装机136.5万千瓦,是“十三五”新增新能源装机量的3.44倍,投产项目达到22 个。
截至22H1,除湛江生物质厂内0.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外,公司控股风电装机197.0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总装机量比例为6.9%,同比提升3.4pcts。
2021年,公司风电全年利用小时数为2044小时,同比增加11小时,高于广东省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67小时,风电发电量、上网电量分别为18.32和17.42亿千瓦时,同比分别上升43.24%和41.97%,占比分别为1.65%、1.66%。
新能源开发立足广东,布局全国多省。
公司新能源机组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并与新疆、贵州、广西、青海等4个省、自治区地方政府分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与风电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
2022年上半年,风电发电量22.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9.46%,上网电量21.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24.70%。
“十四五”目标明确,能源结构快速转型。
根据公司规划,“十四五”期间公司预计新增煤电装机200万千瓦、气电装机1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400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各为700万千瓦、海上风电280万千瓦。
据此推算,公司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达28.6%,“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5.39%,转型速度较快。
截至2020年4月,公司与各地方政府签署的有关风资源开发协议总计将近800万千瓦,截至2022年9月,公司已核准备案的光伏项目规模约800万千瓦,均已超过公司“十四五”规划目标,预计公司有较大可能性完成新能源装机目标。
融资成本较低,现金流较为充足。
电力运营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初始投资额较高,一般情况下债务融资额占新能源项目总投资额的 80%,债务融资成本对项目盈利能力影响较大。
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以财务费用除以永续债调整后的有息负债表示)连续多年下降,目前已低于全国性主要电力运营商。
此外,公司财务费用率也低于全国性主要电力运营商。新能源项目开发一般需要 20%的资本金,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CFO在2020年为62.8亿元,在100%持股且不依赖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情形下可支撑新建新能源装机约6GW,远高于未来 4 年平均新增新能源装机 3GW。预计在公司火电现金流恢复正常水平之后,公司新能源开发有望顺利进行。
3.2. 背靠广东资源丰富,海上风电大有可为
抢装潮后成本下降,风力发电实现持续增长。
公司目前新能源装机主要为海上风电,截至22H1末,公司已投产新能源装机容量197.44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120.15万千瓦,占比达60.85%。由于公司海风装机均于2021年底前投产,因此均可享受国补。
此外,公司在建海上风电项目为阳江青洲一、青洲二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装机分别为40、60万千瓦,计划分别于2023、2024年底投产,动态总投资约为171亿元,资本金比例20%。
广东海风资源丰富叠加省补,海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广东海岸线较长,年平均风速约6-7米/秒,凭借丰富的海风资源,广东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高居全国第三,海风资源高居全国第一。
截至2021年底,中国海上风电容量达到2535.2万千瓦,其中广东海上风电容量为624万千瓦,占比24.6%;2021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448.2万千瓦,其中广东新增288万千瓦,占比 33.7%,均仅次于江苏。
根据规划,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预计新增海风装机约1700万千瓦、新增陆风装机约300万千瓦、新增光伏装机约2000万千瓦,凸显海风发展地位。
此外,为支持本身海风发展,广东出台海风补贴方案,对于2022-2024年全容量并网项目,分别按照1500元/千瓦、1000元/千瓦、500元/千瓦的标准给予补贴,公司在建海风项目有望享受补贴,据测算青洲一、青洲二项目 IRR 有望分别提升0.6、0.3pct。
公司作为广东省属最大电力企业,在海风项目竟配中预计具有一定优势,公司海风有望实现更大发展。
3.3. 盈利预测
装机方面,根据公司2022年及“十四五”发展规划,保守假设2022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分别为 80、90 万千瓦,2023-2025年新增风电、光伏分别为 161、203 万千瓦。
利用小时数方面,由于去年来风情况较好,今年风资源有较大概率不及去年,但是考虑到公司海风投产进展,以及海风利用小时数高于陆风,假设2022-2025年风电利用小时数保持不变;公司光伏装机并不局限于广东省内,因此采用去年全国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 1163 小时。
上网电价方面,由于去年底投产新建海风项目享受国补,此外新建项目均不含度电补贴,假设2022年风电平均上网电价同比提升10%,此后每年下降 5%,光伏平均上网电价为全国平均燃煤基准价 0.325 元/度(不含税)。
盈利能力方面,随着新能源市场化电量比例提升,假设公司新能源业务毛利率、净利率每年下降 1pct。测算结果显示公司2022年新能源业务产生净利润 6.06 亿元,未来 4 年 CAGR 达 74.13%,成长性显著。
敏感性分析:
对于新能源发电业务,上网电价、利用小时数、度电成本对于项目的盈利能力影响最为重大。
根据测算可知,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公司风电、光伏上网电价每提升 1%,度电毛利分别提升 6 厘、3 厘,毛利率分别提升 0.5、0.5pct;公司风电、光伏利用小时数每提升 1%,度电毛利分别提升 3 厘、2 厘,毛利率分别提升 0.5、0.5pct。
在营收不变的前提下,风电、光伏成本每降低 1%,度电毛利分别提升 3 厘、 2 厘,毛利率分别提升 0.5、0.5pct。
4. 风险提示
电煤供需关系持续紧张,国内煤炭产量释放进度不及预期,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及价格不及预期,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海外煤价、气价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将导致公司燃料成本降幅不达预期;
全国特别是广东疫情反复,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下滑,广东气温低于往年,将导致公司火电售电量、售电价格及营收增速低于预期;
新能源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项目开工难度加大,弃风弃光率回升,平均上网电价低于中长期合同电价或燃煤基准价,配储要求提高,将影响新能源项目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