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科技专题研究:深化布局+周期减弱,面板龙头迈入收获期
老范说评 / 2021-07-14 17:11 发布
1.面板主力业务强劲驱动,公司业绩提升趋势凸显
1.1 公司简介:显示面板制造龙头,中环注入业绩新动能
TCL 科技是国产面板双龙头之一,主营业务包括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 材料、产业金融及投资创投以及其他业务。公司成立于 1981 年,前身为 TTK 家庭 电器有限公司,起步于手机和家电制造。2000 年 TCL 开启国际化发展道路。公司 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于 2004 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08 年公司首台液晶模组下线, 2009 年正式成立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开启 LCD 面板自主生产时代。根据群智 咨询显示,公司 2019 年电视机销量位居全球第二,业务遍及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 地区。2019 年公司完成资产重组,剥离了终端及其配套业务,专注于显示面板研发 制造。2020 年公司收购苏州三星显示以及茂佳国际并均于 21Q2 并表,横向推动优 质产能扩张,助力 TCL 华星扩大规模和效率优势,提高大尺寸显示模组生产能力; 公司同年摘牌收购中环集团 100%股权并于 20Q4 并表,从而进军光伏产业,实现 新能源和半导体赛道的纵向发展,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结构。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无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及其一致行动人 持股比例最高,占比达到 8.3%,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持有华星光电 8 成以上 份额,2021 年 5 月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向 TCL 华星增资 50 亿元人民币, 持股比例将提升至 83.02%。此次增资后将有助于 TCL 华星围绕加速产能提升和释 放、持续改善产品结构及布局新型显示技术开发和应用,同时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2020 公司摘牌中环集团 100%股份,获得其持有的中环股份 25.3%股权,正式进军 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自 2019 年来,公司开始调整业务板块,剥离了收入增长乏 力的移动终端业务,专注于显示面板业务。2020 年摘牌中环后,其主要营收来自半 导体显示业务、半导体光伏及材料业务以及分销业务,三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98%,两项主要收入贡献来自旗下子公司 TCL 华星和中环半导体。
1.2 公司业务:主营板块群联动,核心业务持续发力
公司主要包含四大业务群:半导体显示及材料、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产业金融及投资创投以及其他业务。2019 年公司完成资产重组后,突出面板制造核心地 位。2020 年摘牌中环集团,其主营业务结构形成了包含半导体显示及材料、半导体 及新能源材料、产业金融及投资和其他业务四位一体格局。其中半导体显示及材料 主要以围绕 TCL 华星光电为主的面板制造业务;产业金融与投资主要实现以融促产, 优化资产配置;半导体及新能源材料业务主要通过持股中环股份实现;其它业务主 要通过直接持股翰林汇实现电子产品分销业务,多产业群联动,推动产业协同,扩 大营业收入的多维提升。
1.2.1 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内延外生扩张产能
华星光电成立于 2009 年 11 月,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的创新发展,是 TCL 科技的核心业务板块。
华星光电业绩增长稳健,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467.7 亿元,同比增长 37.6%,实现净利润 24.2 亿元,同比增长 151.1%。20 年上半年 疫情和面板价格下滑不改公司业绩爆发能力,叠加下半年需求回暖,供给结构改善, 华星业绩实现逆势增长。
TCL 华星当前各产线完备齐全,其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家庭显示、商业显示和中小 尺寸显示,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公司各尺寸业务效能持续领先,TV 面板市场份 额全球第二,LTPS 手机面板市场份额全球前三。大尺寸面板中,55 寸面板份额全 球第一,32 寸市场份额全球第二,65、75 寸市场份额提升至全球第二,75 寸 8K MLED 星曜屏量产,86 寸交互白板市场份额全球第二。
TCL 华星光电目前已建投产的产线共有 6 条,总投资接近 2000 亿元。公司目前已 投资建成 2 个 G8.5、2 个 G11 LCD 工厂,1 个 G6 LTPS 和 1 个 G6 柔性 AMOLED 工厂。其中 T1、T2、T6 产线满销满产,T3 LTPS 面板产线满产运营,T4 产线一 期满产、二三期设备正陆续搬入,T7 产线在 20Q4 量产爬坡。公司在收购苏州三星 G8.5 产线后,预计华星规模增长将超过 50%,实现内生外延多维产能扩张,叠加 下游需求上行周期,核心业务有望持续发力。公司在 2020 年不断增强产能规模优 势,持续丰富产线和产品组合,预计至 2023 年 TCL 华星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8.8%。
公司优质客户助力公司业绩稳健增长,持续深化战略客户有效合作,积极布局新兴 市场。公司大尺寸面板在国内前六大整机厂商供货排名第一,T3 产线 6 代 LTPS 产 品对一线手机品牌出货量占比 80%,与三星、TCL 电子、小米等一线品牌具有良好 合作;6 代产线折叠和挖孔屏持续向联想和小米量产出货;商用显示、电竞等高附 加值产品方面与视源、鸿合等厂商开展合作,公司在新兴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1.2.2 产业金融及投资业务:以融促产,盘活资本
公司产业金融及投资业务主要由 TCL 产业金融和 TCL 资本进行开展,产业金融业 务主要包含集团财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财资业务保障公司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加强产业流动性及外汇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公司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 供融资周转需要,提升公司供应链运营效率,以产业金融支持公司效益的灵活提升。
公司投资业务主要布局新型显示技术和半导体等相关产业链,截至 2020 年底 TCL 资本累计投资 126 个项目,TCL 创投管理基金规模超过 90 亿,中新融创累计投资 上市公司超过 130 家。公司在通过资本管理,在新型显示技术、半导体等相关产业 链进行投资布局,推进公司业务协同并实现投资效益,打造良性产业发展生态链。
1.2.3 半导体及新能源材料业务:收购中环集团,开辟主营新赛道
公司于 2020 年通过摘牌收购中环集团 100%股权,已于 2020 年第四季度并表。中 环集团成立于 2002 年,是天津市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大型企业集团,其主要资产 为“中环股份”控股权,控股比例达到 25.3%,中环股份核心业务为半导体硅片和 光伏硅片材料及组件业务。此项收购还包括中环股份核心子公司天津普林电路股份 有限公司控股资产,天津普林主要从事 PCB 印刷电路板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 环股份及其子公司完备的产业链结构,共同推动公司与中环股份在半导体领域的产 业协同。
中环股份主营新能源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二者合计占公司主营收入的 95.4%,其主 营产品包括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和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等。“十 四五”期间光伏成为高速发展产业,公司有望成为全球光伏领先企业;半导体硅片 为集成电路核心组件,与中国集成电路战略紧密联系。中环股份半导体业务发展前 景优良,双方业务逻辑相近,有望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1.3 公司技术:技术创新持续突破,研发实力行业领先
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 44.03 亿,同比增长 29.62%,占营收比重 5.74%,累计申请 PCT 专利 12797 件,技术实力行业领先。在科研方面公司战略入股 JOLED,全环节打造印刷显示产业链生态建设,与三安半 导体共同投资成立联合实验室。公司当前已经形成 OLED/QLED、Micro-LED 研发生态布局,从材料、工艺、设备、产线方案多维度提升技术实力。
公司积极布局先进显示技术,在 Mini-LED、Micro-LED、OLED、印刷显示等领域 创造先发优势,不断优化产品生产和加强技术领先。在 LCD 大尺寸方面,公司 20 年全球首发 142 吋 IGZO 玻璃基主动式 MLED 显示屏、首款 48 寸 8K in-cell Touch AM Mini-LED 背光曲面车载屏,极大拓展了下游需求创造和提高用户体验。公司 20Q4 收购茂佳国际,扩大大尺寸整机模组和 Mini-LED 产能,同时携手三安半导体, 共同推进 Micro-LED 技术研发,为下游市场空间的开拓带来了强劲动力。中小尺寸 方面,公司加速研发超级全面屏、屏内指纹技术,持续提升 Incell/COF 和盲孔产 品占比。在 T4 产线重点研发屏下摄像、折叠、LTPO 等技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 和技术革新,增强中小尺寸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能力。
QLED/OLED 面板业务:华睿光电开发具有自主 IP 的新型 OLED 关键材料,已开始批量供货。公司战略入股 JOLED,持续推进 QLED/OLED 柔性印刷量产化。公 司厚积薄发,旗下广东聚华“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 持。在 QLED 方面,公司推出 31 吋 4K 全量子点印刷 QLED 样机制备,研发团队 已解决红、绿材料使用寿命等关键问题。在 OLED 方面,公司在 20Q3 全球首发 6.7 吋 AMOLED 云卷屏和 17 吋打印式 OLED 卷轴屏,为未来 OELD 显示技术创新提 供了新指引,多项全球首发技术为未来面板打开了新的想象。
公司近年来持续优化人才结构,高层次人才占比持续提升,经历 2019 年重组后, 公司硕士、博士人才占比合计达到 25%,高精尖人才数量明显提升。截至 2020 年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 8156 名,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大幅增长 32.51%。高精尖技术人员 占比持续提升,形成有效人才结构整合,专注技术研发,不断为公司攀上技术新台 阶。
2. 供需紧张液晶面板迎最长涨价周期
2.1 供给端:格局改善,供给竞争缓解
2.1.1 韩企退出,大陆新增有限
2020 年至今全球暂无新建高世代液晶面板产能释放。一般而言,高世代面板生产 线从建厂到满产周期约为 2-3 年(其中产线建设 18 个月,量产后产能爬坡良率提 升约需 10 个月)。液晶面板高世代生产线一般指六代线以上,主要生产 32 英寸以 上的大尺寸液晶面板。自 2017 年以来,我国数条高世代产线陆续投产大大提高全球面板供给端产能,造成全球液晶面板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韩厂逐步退出液晶领域 以规避大陆高世代量产冲击。
韩国厂商逐渐开始退出 LCD 市场,目前韩厂仅剩 5 条产线预计将于 2021 年加速推 出。2015 年开始受中国大陆投资液晶热影响,多条 8.5 代液晶产线投产,带动液晶 面板市场供大于求,面板价格不断下降。而面板价格的下滑使得 LCD 产线利润率下 降,作为业内领先者的韩国厂商逐渐将目光转向更具未来的 OLED 领域,于是在 2016 年以来逐渐关闭 LCD 产线,缩减产能。2017-2019 大陆厂商京东方、华星光 电投资建设更为高世代的 10.5 以及 11 代产线,对韩国 7 代、8 代线产生降维打击。 以 11 代线为例,11 代线切割 65 寸的效率在 94%左右,而 7.5 代线仅为 53%,这 一降维打击使得韩国面板产业在 LCD 领域彻底失去竞争力,加速其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全球市场高世代 LCD 液晶产线逐渐停止扩张,暂无新增产线,新增产能依靠 已有产线产能爬坡,伴随韩厂退出 LCD 市场,全球供给开始下滑。日韩台厂商进 入高世代液晶产线时间较早,主要高世代产能包括 7 代、7.5 代、8 代以及 8.5 代在 2011 年之前大多建设完成,大陆产线如京东方、华星光电的 8.5 代线主要于 2011-2015 年建成,而更高世代的京东方 10.5 代线(合肥 B9、武汉 B17)、华星光 电 11 代线(深圳 T6)也分别于 2017-2019 年建成投产,2020 年唯一高世代线为 华星光电深圳 T7 产线,于 2020 三季度开始量产。除此外,全球高世代液晶面板暂 无新增产线产能释放,而新增产能主要通过产能爬坡以及生产工艺技术改进。
2.1.2 新增退出产能梳理
高世代大尺寸主要产能为 7 代线以上,目前全球 TFT-LCD 液晶面板 7 代线及以上 共计有 39 条产线。中国共计拥有 18 条产线:京东方拥有 6 条(4 条 G8.5,2 条 G10.5)、华星光电拥有 4 条(2 条 G8.5,2 条 G11)、惠科拥有 4 条(4 条 G8.6)、 中国电子 3 条(1 条 G8.5,2 条 G8.6)、彩虹光电 1 条 G8.6;韩国三星与 LGD 共 计 9 条产线,并计划于 2021 年退出,仅仅保留 LGD 广州的 8.5 代线;中国台湾地区拥 有 7 条产线;日本拥有 5 条产线。
2020-2021 年全球高世代产线中,6 条产线拥有新增产能,5 条产线将要退出。在 中国大陆厂商不断扩张 LCD 产能背景下,日本厂商因面板价格下降导致企业财务状 况不佳无力跟进,中国台湾地区厂商选择推出差异化尺寸以及高技术含量产品,而韩国 厂商则开始逐步退出 LCD 市场,将资源转向 OLED 领域继续发力。
从 2019 年开始,三星和 LGD 高世代产线陆续开始减产,2019 年合计减产 353K。 2020 年受面板涨价潮影响,三星、LGD 将原本的液晶面板关厂计划推迟到 2021 年底。目前三星计划退出的产线主要为其 L8-1、L8-2、L7-2,而 LGD 仅保留广州 8.5 代线,将退出其 P7 和 P8 产线:具体产能来看:三星预计将于 2021 年完成两 条 8.5 代线(888K/季)和一条 7 代线(330K/季)的减产;LG 也将于 2021 年完成 一条 8.5 代线(360K/季)和一条 7.5 代线(360K/季)的减产。二者将于 2021 年 停产 5 条产线,共计减产高世代产能 560K/月。
2021 年液晶面板新增产能主要为中国大陆厂商。因日韩厂商退出,中国台湾厂商生产 中小尺寸面板,2021 年全球液晶面板高世代产线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厂商, 全球高世代新增产能合计约为 320K/月,包括已有产线的产能爬坡和新建产线的量 产。其中新建产线包括华星光电的 G11 代(T7)产线,以及惠科的 G8.6 代(H5) 产线,2021 年预计新增产能分别为 85K/月、90K/月。而自 2021 年之后,全球液 晶面板厂商基本不再增加资本支出,暂无扩产计划。据 DSCC 数据显示,2019 年 全球 LCD 产能为 3.11 亿平米,2020-2022 年将会达到 3.16 亿、3.06 亿以及 3.16 亿平米,全球液晶面板产能基本保持平稳。
综上所述,我们汇总全球液晶面板新增以及退出产能,假设均按照线性变化,产线 产能新增及退出均在一年四个季度完成,得出 2020-2021 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产 能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随着日韩厂商 6 条高世代产线退出,叠加国产厂商产能爬 坡,全球液晶面板产线 2021 年季度新增净值分别约为 36.75 万平方米、65.5 万平 方米、43 万平方米、43 万平方米,2021 年全球 LCD 总产能每季度平均环比上涨 1.2%,供给整体保持平稳。
2.2 需求端:TV、IT、车载拉动需求上涨
2.2.1 TV 端:大尺寸趋势明显
受疫情下“宅经济”影响以及海外积极地财政政策驱动,海外市场需求在 2020 下 半年迎来报复性反弹。全年来看, 北美市场出货量为 5190 万台,首次在单个年度超过 5000 万台,中国市场出货量为 4800 万台。海外疫情暂未出现明显拐点,疫情影响下宅经济将持续拉动电视需求保 持稳定增长,我们预计 2021 年全年电视出货量仍将稳定在高位,叠加面板产能供 给不足,供需关系依然紧张。
TV 平均尺寸持续增长,大屏化成为主要发展驱动力之一。2020 年面板产业大尺寸 面板出货比重显著增加,其中 55 寸增长 1.1%,65 寸增长 1.6%。近年来,TV 面 板的平均尺寸每年约增长一寸,2020 年 LCD TV 面板的平均尺寸约为 47.1 英寸, 预计 2021 年将达到 48.6 英寸,增长约 1.5 英寸,可以消耗一条产能为 200K 的 G8.5 代线。随着面板尺寸逐渐增大,拥有更高世代的国产厂商也有望优先受益。
2020 年全球面板产业呈现动荡态势,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价格回调,下半年因需求 拉动价格开始强势反弹。TV 是 LCD 面板最大的应用领域,2020 全年出货量呈现 V 型反转,疫情带动的需求激增以及 TV 大屏化成为主要增长驱动力。
据 AVC Revo 发布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达 2.72 亿片,同比下降 5.4%;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面积为 1.69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3.6%。相较于 2018 年、 2019 年出货面积分别同比增长的 11.1%与 6.1%,2020 年电视面板整体产能增幅明 显收窄,大尺寸占比提升消耗更多产能。
全球电视面板持续向大尺寸化迈进,大尺寸产能提升,小尺寸面板出货量大幅减少。2020 年具体来看,小尺寸方面,32 英寸及以下尺寸受市场转移影响,出货量大幅 下降,其中 32 英寸以下同比减少 37%,32 英寸面板缩减 18%;中等尺寸面板略有 增长,其中 55 英寸出货量小幅增长 2%;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增长较为明显,受益于 大陆厂商 10.5 代产线产能爬坡,65/75 英寸出货量大幅增长,分别为 16%和 43%。
细分厂商来看,国产厂商占比不断提升,2020 年超 50%。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 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产能市占率超过 50%。具体来看,2020 年全球电视面板厂出 货量前五分别为京东方、群创光电、华星光电、惠科以及 LGD。中国大陆厂商京东 方、华星光电、惠科、中电熊猫、中电彩虹位列国产出货量前五,共计出货 1.47 亿片,约占全球市场 54%。其中京东方 2020 年出货量为 4643 万片,约占全球 17.06%,同比下降 12%,出货面积为 2990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3%,主要为武汉 G10.5 代线产能爬坡带动大尺寸产能增长所致。华星光电 2020 年出货量为 3970 万片,约占全球 14.6%,同比下降 2%,出货面积 2660 万平方米,同比大幅增长 26%。
高清化趋势明显,4K 电视渗透率不断提高。根据 WitsView 的数据,2019 年 4K 电 视在全球的渗透率达到 53.4%,预计在 2023 年达到 63%。大幅提高的渗透率将带 动超高清面板的需求快速增长。
重大体育赛事或将成为 8K 电视普及催化剂,拉动面板需求。东京奥运会和欧洲足 球世界杯受到疫情影响延后举办,赛事的恢复或将有力拉动电视需求增长。 TrendForce 预计 2021 年全球电视出货量将达到 2.23 亿台,同比增长 2.8%。此外 东京奥运会拟采取 8K 超高清的方式直播;2022 年北京冬奥会也将采用 4K 超高清 电视全程直播,8K 超高清实验直播。这些赛事的举办将推动 8K 电视普及,有望拉 动面板需求增长。从历史数据来看,电视销量在体育大年增幅显著。2016 年欧洲杯 和奥运会,以及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对应年份 TV 销售量同比增长都超过 10%。 因此我们预计伴随 2021 年欧洲杯和东京奥运会的双项赛事推动,8K/4K 高清电视 将重点受益,TV 面板需求有望保持强劲。
2.2.2 IT 面板:“宅经济”驱动出货量快速增长
受疫情冲击影响,在居家办公、网络课程以及居家娱乐等场景催化下,IT 终端产品 (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出货量明显增长。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 年 全球显示器整机市场规模接近 1.4 亿,同比增长 8%,2020 年显示器面板出货量达 到 1.6 亿片,同比增长 17%,2021 需求将持续保持强劲势头,预计显示器面板出 货量将达到 1.73 亿片,将同比增加 9%。此外,同样受益于大尺寸化,显示面板平 均尺寸不断增长,2020 年达到 24.3 英寸。
电竞需求旺盛,有望成为显示面板新增长点。随着电子竞技产业在全球和中国的蓬 勃发展,电竞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电竞显示器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2018 年全球游 戏显示器面板(100Hz 及以上)出货量为 540 万片,预计到 2020 年增长到 1110 万片。 预计未来电子竞技市场规模会持续扩张,用户人数稳定增长,显示器需求旺盛,或 将成为显示器面板需求新的增长点。
2020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增速超过 20%,面板出货量增速超过 20%。在新冠 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与远程办公成为了主流,驱动笔记本电脑需求释放。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2020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超过 2 亿台,同比增长 22.48%, 预计 2021 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超过 2.16 亿台。
疫情推动 2020 年全球平板电脑面板需求增长。疫情对于平板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 正面,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以及居家娱乐的需求带动了平板电脑面板需求增长,根 据 Omdia 的数据,2020 年第二季度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环比增长 64%,出货面积 环比增加 58%。由于疫情 的持续,在线办公和教育的需求维持在一个强劲的态势,预计 2021 年面板需求增 长将延续。
2.2.3 手机、车载面板:开启新型增长领域
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 18.9 亿片,同比增长 6%。受上半年疫情冲击影 响,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2.92 亿部,同比下降 5.9%,下半年随着手机 市场回暖,叠加 5G 换机潮,手机出货量环比改善。2020 年年手机面板出货量保持 增长,分季度看,增幅最大为 20Q4,全球单季出货量 5.7 亿片,同比增加 17%。 据 Statista 的数据,LCD 仍然是主流的手机面板,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 结构中 LCD 面板占比为 62%。全年来看,京东方以 4.08 亿片的手机面板出货量排 名第一,主要为 a-Si,占京东方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 70%份额。
5G 快速渗透,换机潮带来高需求。IDC 发布预测称,2020 年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 约为 2.4 亿台,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超过 1.6 亿台,市场占有率约为 67.7%。IDC 预计到 2023 年 5G 智能手机将占领全球市场的 50%以上。5G 渗透率逐步提高。在 中国市场上,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0 年 12 月中国市场 5G 手机 出货量为 1820 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68.4%。随着 5G 基站建设不断完善以 及运营商优惠资费套餐的推出,预计将迎来 5G 换机潮,届时将全面带动智能手机 面板需求增长。
受疫情影响,2020 车载面板出货量有所下滑,2021 有望复苏。在疫情影响下,2020 年全球汽车销量大幅下滑,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汽车销量约为 7600 万辆,同比下滑 15%,中国市场复苏明显,全年销量 2531.1 万辆,同比下滑仅 1.9%。 相较汽车整体市场的萎缩,电动汽车表现亮眼,全年销量同比上涨至 39%达到 310 万辆。我们预计,2021 随着海外疫情的缓解,因疫情压缩的需求释放后,全球汽车 市场将迎来复苏。
汽车智能化趋势明显,电动汽车车载显示屏使用量较高将会拉动车载面板需求提升。车载面板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渗透率逐步提升,传统厂商以及新能源厂商的车载大 屏化趋势明显。相较于传统车厂,新能源厂商设计迭代速度更快,车载显示屏更大, 随着其销量的不断提高,整车面板平均尺寸以及数量将会提高,会带动车载面板需 求不断增长。
2.3 价格端:供需紧张、周期性减弱,面板价格稳定增长
TV 面板供需缺口显著,价格持续上涨。2020 年 2-3 月受疫情冲击面板供给问题凸 显,面板价格小幅上涨,随着产业链的恢复以及疫情初期需求的降低,4-5 月面板 价格降至全年低点。根据上文介绍,供给端因无新增产线叠加韩厂减产退出,同时 已有产线因疫情影响导致产能爬坡不及预期,部分面板厂将 TV 产能转移到 IT/商显 领域,导致 TV 面板严重缺货,价格大幅增长。
自 2020 年 6 月起,全球液晶面板开启涨价模式,目前保守预计涨价将持续至 2021 年上半年,将经历最长涨价周期。据 Witsview 数据,自 2020 年 5 月,32/43/50/55/65 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分别为 32/68/86/106/165 美金,到 2020 年 12 月,涨幅分 别为 97%/54%/63%/59%/36%。2021 年面板价格继续强势上涨,截至 2021 年 6 月,32/43/50/55/65 英寸液晶电视面板每片价格达到 89/139/205/228/291 美金,相 较于 2020 年 5 月涨幅达 170%、101%、138%、113%、75%。
IT 面板从 2020 年 8 月开启涨价模式,整体涨幅弱于 TV 面板,而进入 21 年后涨幅 明显提升。显示器面板来看,自 2020 年 8 月,21.5/23.8/27 英寸显示器面板价格 分别为 43.5/51.6/73.6 美金,2021 年 6 月价格分别达到 70.7/77.9/94.9 美金,涨幅 为 63%/51%/29%;笔记本面板 13.3/14/15.6 英寸的价格,从 2020 年 8 月的 67.7/28.5/27.7 美金涨到 2021 年 6 月的 80.4/45.9/45.3 美金,涨幅为 19%/61%/64%。 整体来看 IT 面板涨幅低于 TV 面板,但随着下游需求回暖,进入 21 年后 IT 面板涨 价幅度有所提高,环比涨幅较之前有大幅提升,未来扩大趋势明显。
从历史数据来看,目前面板价格已达到近 5 年以来的高位。高价格叠加高世代红利, 大陆面板厂商迎来历史突破机遇。TV 以及 IT 面板价格均达到 16 年以来的周期高 点,面板价格的大幅上涨将会直接改善面板厂商的盈利能力。类比上一轮面板上行 周期,面板厂商平均毛利率由 16Q1 的 5%上升至 17Q1 的 25%,而凭借 15 年投建 的 8.5 代线放量,大陆厂商盈利能力大幅改善;我们预计本轮面板涨价将持续至 21 年上半年并突破前高,全年价格稳定高位,面板厂商平均净利率将大幅改善,大陆 厂商凭借 10.5 以及 11 代线的高世代红利,发挥技术、成本优势,全年业绩将会大 幅提升。
3.内生外延加强产业链布局,公司迎发展黄金期
3.1 国产厂商迎新格局,估值中枢有望提升
液晶面板产能向大陆转移,大陆厂商产能占比不断提升。面板具有高度标准化这一 特点,除尺寸外,各家面板厂商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属性不强,导致面板产业出现高 世代降维打击低世代产线这一现象。回顾历史,新进入厂商总能依靠投建高世代产 线,凭借技术以及成本优势对老厂商进行打击,因此液晶面板行业的转移速度很快, 经历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大陆这样的产业转移。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自上一轮面板 周期的价格高点(17Q2)起陆续投建多条高世代产线,而在多条 G10.5 代线投产 放量冲击下,海外厂商产能被逐步挤占:韩厂较早布局开始向 OLED 转型,台厂主 要依靠低世代产线在中小尺寸市场寻找差异化竞争机会,日本厂商则因财务问题逐 渐退出竞争。
LCD 面板技术成熟升级放缓,未来短期暂无新产线投产,行业供需趋于稳定,周期 性放缓。现阶段 LCD 面板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不同于此前产能转移的是, 现阶段暂未看到有下一个新的产业承载地区出现,而随着韩厂逐步退出,大陆厂商 凭借技术以及成本优势有望不断压缩台企份额,将拥有 LCD 面板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长期格局稳定。
IT 面板方面,海外厂商老产线占比较大,大陆厂商布局有望重塑行业新格局。目前 全球可生产 IT 产品的 a-Si/LGZO 产线共计 55 条,行业参与厂商众多且分散,类似 于 TV 面板此前格局,其中运营超过 15 年的产线占比达 38%,运营 10 年以上的占 比达 76%,G8 代线及以上占比仅为 27%。相较于大陆面板产线,海外产线老旧面 临自然退出以及竞争退出局面,随着中国大陆厂商加强在 IT 领域的布局,将有望挤 占大部分海外厂商份额,重塑 IT 面板格局。
TCL 科技募投 T9 产线,覆盖 IT 面板,重塑 IT 竞争格局。目前公司 T1、T2、T6 三条 LCD 产线满销满产,T7 产线迅速爬坡,叠加新并表的苏州产线,公司在大尺 寸 LCD 领域完善。此次筹建的 T9 产线是公司在 LCD 领域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 该产线具备 180K/月的产能,其中用于 IT 产品的产能将达到全球现有市场的 15% 左右,量产出货后公司将凭绝对领先的设备以及制程优势对海外厂商老旧产能形成 降维打击,倒逼海外厂商退出 IT 市场,以形成大陆厂商在 LCD 领域从大尺寸 TV 到中小尺寸 IT 面板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为公司提供新的业绩增长点。
液晶面板周期性减弱,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大陆龙头厂商盈利能力提升,长期议价能力增强,未来发展潜力大,行业整体估值有望提升。过去面板行业给予低估值主 要由于(1)受行业周期性影响,可持续盈利能力不强,每当有新的进入者扩产放 量,面板价格受影响波动幅度较大,行业整体容易出现巨额亏损。与此同时,前期 巨额投资的产线有被后进入者更高世代产线替代的风险,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阶段,液晶面板主要先进产能均集中于中国大陆,海外厂商仅有部分低世代产线, 未来短期也再无新进入者出现,因此液晶面板行业将会由中国大陆厂商长期占据绝 对龙头地位,供给端稳定,21 年供需企稳后面板价格有望长期维持高位,将大幅且 可持续的提高面板厂商的盈利能力。而伴随市占率的提高,TCL 科技等中国大陆面 板龙头凭借高市占率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议价能力,提高盈利水平。
Mini-LED 的出现将给 LCD 带来新的机遇。在显示的对比度以及色彩等方面,Mini LED 拥有和 OLED 相似的优异表现,同时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久。TCL 目前是 最早研发且最先量产 Mini LED 电视的厂商,2021 年有望在下游头部客户的需求下 逐渐起量。据 AVC Revo 数据预测,2021 年 Mini LED 背光电视的出货规模将达到 400 万台,而 Mini LED 技术的加速商业化也将大大延长 LCD 产品的生命周期。
3.2 横向并购+纵向扩张,多维度助力业绩开拓
TCL 华星收购苏州三星 8.5 代线 60%产权及配套模组厂 100%产权,打造生产一体 化优势。三星作为曾经的 LCD 龙头,在面板制造领域具备先进团队和优良的技术 工艺,苏州三星 8.5 代线 LCD 工厂当前产能为 120K/月,模组工厂产能 3.5M/月,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在原先持有苏州三星LCD工厂10%股权的基础上增至持有70% 股权,并且能够有效整合 LCD 面板制造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升良率提高生产效率, 全面打造生产一体化优势。
引入三星为华星战略增资,增强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华星管理优势,提高 公司业绩增长弹性。三星显示将以 SSL60%股权对价款 7.39 亿美元对华星进行战 略增资,增资完成后三星显示将持有华星 12.33%股权。同时三星作为华星一直以 来的重要客户,在交易完成后,双方合作关系将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公司渠道拓 展能力。得益于公司极致的经验效率,近年来公司管理费用率持续降低,在收购苏 州三星后,公司将持续发挥管理优势,增强公司业绩弹性。
TCL 华星 T7 产线于 20Q4 开始量产,设计产能 90K/月,预计 21Q2 达成满产,公 司产能份额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据 DSCC 预测数据显示,伴随中国大陆产能的持 续整合和新增产能爬坡,预计 2022 年中国大陆 LCD 产能份额将超过 60%,公司作 为行业龙头,将优先受益。
公司外延收购苏州三星和 T7 产线完成爬坡后,将拥有 2 条 11 代、3 条 8.5 代线产 线,高世代产能将达到 620K/月,产能规模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再增强。TCL 华 星在大尺寸方面目前 1 条 11 代月产能 90K 产线满产, 1 条 11 代线月产能 90K 产 线 20Q4 量产,收购苏州三星后,将拥有 8.5 代产线 3 条,产能规模进一步提升。 本轮收购完成后,将加快面板供需改善,产能将进一步向龙头集中,推动行业供给 格局重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3.3 技术创新无止境,推动显示新需求创造
3.3.1 新型显示技术之 Mini-LED
Mini-LED 又名次毫米发光二极管,该类显示屏主要由数十微米级的 LED 构成,是 一种 LCD 基础上的升级方案,其主要优势在于提升对比度和增强画面表现力。与 传统 LCD 面板不同在于,采用 Mini-LED 可将 LED 背光灯珠做得更小,在同一屏 幕上可以集成更多的灯珠,从而实现更多的背光分区,展现更加精细的区域发光调 节。
TCL 华星当前 75 吋 8K MLED 星曜屏实现量产,20 年全球首发 142 吋 IGZO 玻璃 基主动式 MLED 显示屏和首款 48 寸 8K in-cell Touch AM Mini-LED 背光曲面车 载屏,在 Mini-LED 领域建立了先发优势。公司当前在 Mini-LED 领域发布了多款产 品,在 TV 显示方面实现了 MLED、8K 分辨率、HDR 和 ARC 等多项工艺和技术创 新,其中 8K 星曜屏相较于传统 LCD 屏幕具有更高亮度、超高对比度和超强色彩表 现力等优势。
全球首款 IGZO 玻璃基主动式 MLED 显示屏是华星在 Mini-LED 上的技术延续,其 依靠 11 英寸最小拼接单元,在拼接大屏领域再创新,实现大屏的多场景覆盖。该 款产品能够带来百万对比度的纯黑画面体验和更广阔的动态显示范围。IGZO 玻璃 基主动式产品采用灵活的“二级单元制”实现大屏拼接,不依赖于整机尺寸上限, 即便是超大屏幕,也能通过拼接进入居民楼和办公楼等,其下游应用可覆盖指挥中 心、影院、办公室会议屏等多样的商业化场景。
在车载显示方面实现了 MLED 背光曲面屏发布,提供更佳驾乘体验。TCL 华星发 布的大尺寸 MLED 背光曲面屏能够横贯整个 A 柱,将仪表盘、中控和副驾驶娱乐功 能融为一体,更好地同汽车内饰结合,带来极佳的驾乘体验。产品不仅提供更加舒 适操作手感,还可实现悬浮触控功能,使屏幕手势操控成为现实。公司多项技术创 新使产品能够应用于多领域,为下游新需求创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3.3.2 新型显示技术之 Micro-LED
TCL 华星于三安半导体共同成立实验室,聚焦于 Micro-LED 技术研发,共同打造 Micro-LED 领域的材料、工艺、设备和产线的一体化布局。Micro-LED 是一种自发光显示技术,其具有较好的亮度表现、高对比度、能耗低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20Q1 公司与三安光电共同出资 3 亿元成立实验室,二者出资占比分别为 55%和 45%。 该实验室重点攻克 Micro-LED 领域的工程化制造的芯片、Bonding、彩色化、检测 和修复等关键技术,产品布局可穿戴显示、高清移动显示、车载显示和超大尺寸拼 接屏等多领域。
三安光电成立于 2000 年,其主要产业包含 LED 芯片、氮化镓、微波集成电路、光 通讯和滤波器,Micro-LED 产业起步于 2015~2016 年,是公司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当前三安光电可提供整套 Micro-LED 制作工艺,以及测试和维修业务。2019 年三 安光电鄂州 Mini/Micro-LED 显示芯片产业化项目开工,当前拥有的规模化 LED 芯 片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 19.72%。TCL 华星于三安光电在 Micro-LED 领域强强合作, 双方协同布局,共同解决工程化技术中的重点难题,有望在 Micro-LED 技术研发创 造新突破。
3.3.3 新型显示技术之印刷显示
印刷显示是一种通过旋涂、丝印或喷墨打印的方法,将金属、无机材料、有机材料 转移至衬底构成发光显示器件的技术。其具备低成本、柔性化、可大面积生产等特 点。传统真空镀膜显示技术成本和能耗较高,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印刷显示技术其 材料利用率理论上可以达到 90%以上,相较于传统 OLED 蒸镀工艺的 5%~20%的 材料利用率,其生产成本更低也更加环保。由于印刷显示技术不需要真空蒸镀腔体 和精密金属掩模板,其不受设备和尺寸限制,生产效率更高,并且有效降低设备成 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TCL 华星旗下公司广东聚华重点开发印刷显示技术工艺,依靠 TCL 华星持续产业 投入,其研发实力行业领先。华星光电旗下广东聚华于 2014 年成立,公司拥有业 内唯一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公司在 20 年初亮相全球首台 31 寸喷墨打印 可卷绕柔性样机,逐步攻克柔性背板技术,高精度喷墨打印 Mura-free 技术和柔性 封装技术等,为大尺寸柔性显示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下游需求的持续创 造。
20Q2 华星光电战略入股 JOLED,以联合研发、专利合作等方式共同推进印刷显示 技术产业建设,推动 OLED 印刷显示技术实现量产。TCL 华星出资约人民币 20 亿 元战略入股 JOLED 公司,与其在喷墨印刷 OLED 领域开展为期 3 年的联合研发, 强化双方在印刷 OLED 领域的技术积累和量产能力。
JOLED 公司于 2015 年由日本索尼和松下共同出资成立,在印刷显示领域,JOLED 的工艺水平和技术实力皆为业界领先。JOLED 在 17Q4 完成首款 21.6 英寸 4K 印 刷式 OLED 出货,为全球首家供应喷墨印刷 OLED 面板厂商;其投建的全球首条喷 墨印刷 OLED 产线于 19Q4 开始试生产。TCL 战略入股 JOLED,双方共同布局, 携手合作,推动印刷显示技术的新创造,有望开辟更多下游应用场景需求。
3.4 收购中环开启未来成长新动能
公司与中环集团于 2020 年 7 月签署《产权交易合同》,公开摘牌收购中环集团 100% 股份,从而持有中环股份 25.3%的股权,成为中环股份实际控制人,正式进军半导 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领域,为公司业绩开拓提供了新赛道。
中环业绩增长稳健,2020 年实现营收 190.6 亿元,同比增长 12.8%,实现归母净 利润 10.9 亿元,同比增长 20.5%。公司 2020 年营收占比最大的是新能源材料业务, 占总营收的 88.31%,其次是半导体材料业务,占比为 7.09%。2020 年公司整体毛 利率水平为 18.85%,其中新能源材料业务毛利率为 17.89%;半导体材料业务毛利 率为 23.07%。伴随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光伏产业平价时代的来临,市场下游 应用持续放量,助力公司业绩稳健增长。
2020 年中环股份半导体业务实现营收 15.2 亿元,同比增长 22.70%,占总营收比 例 7.97%,业绩增长持续提升。公司深耕半导体产业 60 余年,坚定实施“国内领 先,全球赶超”的战略目标,是国内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领头羊之一,当前具备 3-12 英寸全尺寸硅片量产供应能力。受益下游市场应用规模扩大,芯片需求持续火爆, 公司近四年半导体板块业务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 24.5%,业绩增长持续爆发。
公司在 5-12 寸硅片领域皆有布局,其中 8-12 英寸硅片在产品门类和技术水平保持 国内领先,半导体材料产能持续扩张。公司目前 5-8 英寸业务增长稳健,2020 年出 面积同比增长 30%。在 8 英寸硅片方面,中环股份的区熔单晶硅片技术水平为业界 顶尖;12 寸硅片方面,公司当前领先建成 12 寸晶圆的生产能力,已量产供应国内 主要数字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生产商。公司分别在宜兴和天津具备硅片生产基地, 当前 8 英寸产能合计达到 50 万片/月,12 英寸产能 7 万片/月,预计在 2022 年完成 产能爬坡后,8 英寸产能有望达到 105 万片/月,12 英寸产能有望达到 62 万片/月, 半导体硅片产能扩张持续推进。
公司下游客户分布广泛,其中海外销售占比达 40%,产品受国内外客户青睐,渠道 资源持续丰富。中环股份半导体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广,包含了消费类电子、工业控 制、高压输变电、轨道交通、汽车芯片、手机和电脑芯片等领域。公司深耕半导体 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优质客户资源,产品受海内外客户青睐。销售渠道多元和 优质客户的深度合作,为公司在行业建立先发优势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基础,推动业 绩稳健增长。
TCL 科技此次收购中环进军半导体光伏与材料领域,将通过产业协同布局业绩增长 新赛道。当前中环半导体和 TCL 华星光电已经成为其对应领域的行业领头羊,TCL 科技通过收购中环集团股份,进军新能源材料和半导体材料领域,形成两个产业龙 头的业务协同,相互提升其竞争能力。中环股份当前身处半导体光伏和半导体材料 双优质赛道,将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新动力。
公司为中环良性发展注入新资本,全方位提升中环股份各板块业务发展能力,推动 中环迈向全球领先。在完成中环混改后,公司将在天津投资 102 亿元,其中 60 亿 元用于推进中环股份多板块业务,包括 DW 智慧化工厂项目、高效叠瓦组件项目, 以及 G12 大尺寸光伏硅片发展,为中环各版块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新动能。当前正值光伏行业平价上网时代来临、半导体硅片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TCL 和中环实现强强联手,共同开辟半导体市场新格局。
威芯团长:f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