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龙头泰山:这轮行情,躺平才是赢家

龙头泰山   / 2021-06-01 08:32 发布

近来内地也横空出世一门“躺平学”,并迅速在年轻人中引发共鸣。让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形容日本年轻人的“平成废宅”。


和香港的被动印钞类似,日本是主动QE多年,货币泛滥,利率负值,国债捅破天。值得警惕的躺平学,以及种种暗流的背后,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选择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汇率,是今年观察中国水位的核心浮标。”近段时间以来,金融市场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前期涨势如虹的大宗商品普遍出现剧烈回调,例如螺纹钢主力合约突然暴跌了23%。


二是人民币猛烈升值,兑美元一举突破6.4关口。


就前者而言,意味着“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减少。就后者而言,一方面意味着平抑了大宗商品的涨价;一方面也意味着出口面临压力,需要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上涨。


两者叠加,意味着之前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收紧难以成立。同时,市场甚至开始往反方向预期,即:央行可能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用放水对冲汇率升值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5月25日,两市高开高走,突破三个月来的盘整区间。


这一轮超预期的上涨,核心资产明显又有内味了。啥味?水位!


人民银行2021年工作会议,部署了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汇率稳定”的决议。道理其实不难理解,汇率大涨不利于出口,而出口等于就业。


特别是在目前消费复苏迟缓的背景下,出口稳定在“三驾马车”中越发重要,也就在决策中越发重要。


要实现“汇率稳定”,也就是压制人民币升值,主要有两条路:


一是放开管制,让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一是放水,缩小国内外货币政策差。


两者相比,前者是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后者作为权宜之计,就很容易,你印我也印,大家一起比烂。


那么如今这位没有什么实权的所长出来说这一番话,其实从侧面可以说明。


央行刚刚面临收紧货币政策压力,马上又面临着放水的压力。


人们常笑称央行的货币政策就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


但根据我们对央行的长期跟踪,央行其实不愿为了短期目标而开动印钞机,更愿意着眼于长期目标,最终放弃外汇管制,完成人民币国际化。当前各种高层会议一再重申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落实这种摸棱两可,其实是门高超的技术活。


下面,我们结合近期的经济现象,进入水位观测时间。


众所周知,最近国际及国内大宗品价格快速上行,PPI出现类似2016-2017年的快速走高。一个叫“输入型通胀”的概念,开始在媒体上频频出现。


这个概念之所以受市场高度关注,在于通胀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往往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会收紧。


货币收紧,会导致无风险收益率走高,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将压制权益类市场估值。过去几个月市场,尤其是核心资产的走势疲软,可谓这一预期的反映。


4月的会议未提及通胀问题,国常会的表述,也只是“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


那么在决策层看来,所谓“输入型通胀”抓不住核心矛盾,只是对宏观经济一知半解的胡说八道。


现在的中国,是大型经济体,而“输入型通胀”的概念一般只适用于小型开放经济体。


作为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信点!中国的供求本身就是决定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决策层保持佛系的背后,除了这一层,还有供给层面的分析。


虽然和2016-2017有类似的供给侧改革因素,即碳中和政策对高碳排放产业进行限产。但从需求看,2016-2017年有大幅的刺激政策,即棚改和7万亿的PPP项目。


那么目前显然没有当年那种刺激力度。一季度企业财报反映,上游产业链普遍利润暴涨,中下游则愁云惨淡。


这其实说明消费复苏的滞后,压制了上游向中下游传递通胀的压力。


再看国际情况


疫情带来了巨大的供给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运输,比如秘鲁、智利铜矿的开采运输均受到干扰,全球港口清关效率明显降低;


二是供应链的避险需求,即被迫囤货,从而加剧了供给缺口,这一点在芯片上表现明显。


所以本轮大宗商品的上涨并非源于国内需求的强劲,而更多是结构性因素所导致的。


换言之,没有动用货币政策这一全局性工具的必要。那么什么时候,央行会祭出收紧货币政策这一大杀器呢?


尽管通货膨胀的表象,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但实质上是经济结构性的问题。这就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所谓结构,也就是供给需求上的分析结构。


在新时代观察水位,不应简单盯住价格,而是应盯住形成价格的微观基础。


2017年1月PPI同比上涨至6.9%,央行态度就明显转紧,即:提高了MLF和SLF的操作利率。2017年央行之所以收紧货币政策。就是因为宏观经济已经表现出过热的苗头。


道理很简单,在房地产热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的景气已被某经济学家形容为“新周期”。在后续货币从紧和金融整风监管趋严的环境下,A股开始步入熊市。


从历史可以得出结论:


祭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必然是全局性的经济过热。回到当前,虽然2021年Q1我国经济迅速回升,但经济复苏并不均衡。


4月会议的定调:


“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从Q1经济数据看,疫情后,地产销售修复较快,甚至强于疫情前水平。但是以餐饮为代表的服务和制造业投资,依然较弱。


换言之,货币政策没有骤然收紧的风险。


在当前严格的“房住不炒”调子下,很难重现类似05~07年,16~17年那样经济全面过热的场景。相反,我们认为货币未来甚至会继续加码宽松。


中国很可能会在货币实质宽松的状态下,动用极端的行政手段,从供给需求两端下手定向紧缩房地产行业。具体效果如何,这里我们不做评判。


但紧信用紧不到其他资产头上,我们可能正迎来一场绵延许久的牛市。尽管人人生而平等,但时代赋予的机遇又极不平等。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留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本身就是赢家。在货币政策收紧之前,躺平就好,无视市场合理的波动,任凭风浪起,我自魏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