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东一:白酒股标配三只足矣,抱团体现机构审美日益趋同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1-01-31 09:40 发布
原创 红刊社
“ 在投资中 我主要采用两种策略, 一是长期持有高ROE公司的策略: 也就是在合适价格买入好公司并长期持有, 二是PB-ROE策略; 是指即以PB作为衡量股票估值的指标, 以ROE作为衡量股票盈利能力的指标, 挑选中短期风险收益比较好的品种, PB-ROE策略的特点是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标的。 优势是可以回避一些周期高点和市场热度较高的行业和标的,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组合波动, 。 ” 挑选白酒股要看价格带上的竞争壁垒
红周刊《 》 上市公司财报即将在春节后集中披露: 对于财报, 投资人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 张东一
对于财报中需要关注的要点: 每个行业需要关注的因素不同, 比如白酒利润率这么高, 分析它的存货就没有特别意义, 分析它的预收账款相对意义更大, ; 有些行业存在垫资 观测它的应收账款有没有变好会更为重要, 每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同。 需要侧重关注的指标也不一样, 比如商业流通业要更重视周转率。 供应链会影响企业利润率, 周转率会影响ROE, 而对于商业类公司。 我们会更关注供应链有没有对它的利润率产生变化, 周转率有没有变化, 。 当然
每一个行业重点关注都不一样, 像白酒公司, 大家都会关注批价变化, 可我却觉得这个变化虽然需要关注, 但不要被高频数据所打扰,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大方向。 而不是过于关注短期价格波动, 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研究一个行业。 最重要的是找出中长期指标, 跟踪影响中长期因素的指标会更好, 。 红周刊《 》 作为一个长期跟踪白酒的基金经理: 您认为投资白酒股最需要重视什么, ? 张东一
白酒类上市公司彼此间业务模式都很相近: 如果要在他们内部去选择的话, 关键还是要看它所在的价格带的竞争环境如何, 还有它在价格带竞争的位置如何, 另外它有没有一个向更多区域去拓展的能力, 。 白酒是看价格带的
除去板块龙头外,价格能上到1000多元并能稳定放量的, 现在看, 那家长期排名第二的公司还是不错的, 但在800到1000元的价格带中,可选择的投资标的就比较多,投资的重点要看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特别是要关注其产品能否在全国范围内销售。 举个例子。 除去三大白酒龙头外,我长期关注的一只白酒股的产品本身是属于光瓶酒, 我看中该股理由是, 50块钱以下白酒在全国范围内有非常优秀的销量, 而且可能也只有这一家, 。 从基本面看白酒
需要注意相关企业在不同价格带上的竞争格局, 然后去具体评估相关企业在各自价格带上的发展潜力有多大, 。 红周刊《 》 从四季报来看: 公募基金对于, “ 茅五泸” 的认识还是趋于一致的 但对二线白酒龙头却存在一定分歧, 2021年刚刚开年,您会对白酒板块配置作哪些调整。 ? 张东一
如果不想把白酒配太重的话: 其实就配三大龙头就可以了, 如果要是想多配一些。 这时可能考虑的是长期的空间, 还有短期的股价稳定性问题, 如果说要再选一只白酒股的话,我个人建议。 选择一些势头更好, 然后现在公司整体的产品梯队都在往上一价格带上升的类型、 当然。 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 需要警惕的是
或许二级市场已经体现了比较多的这样的一个预期, 透支了比较多的未来收益空间, 所以可能我会结合价格和估值去做一个权衡的考虑。 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区域性的次高端白酒, 如果非得要在这一领域中选择合适标的, 那么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挺多了, 因为现在很多次高端的酒都在跑马圈地, 然后都在谋求全国化, 他们在很多区域进行短兵相接。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变数还是挺大的, 在白酒行业普遍景气度较高的年份,可能这一类的白酒企业不会面临系统性的风险。 但是若白酒行业面临系统性风险的话, 就会发现这类次高端酒企外部的市场收缩的会特别快, 。 红周刊《 》 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 ? 张东一
比如某家西南的地方酒企上市公司: 2017年该上市公司做的非常好, 那个时候公司产品的库存酒消化的也非常好, 然后终端的渠道管理也做的非常好, 所以该公司在跨省去扩张的时候发展也是很快的, 但是当整个白酒的需求不是很景气的时候。 我们发现他在外部市场非常的不稳定, 收缩的也很快, 。 不仅是这家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地方酒企
其实大酒企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某大型的高端酒企。 在省内本土的市场产品的销路还是很好的, 但是它在外部的市场好的时候。 特别是整体次高端都很旺的时候, 该公司在外省份还能放出一个不小的量, 但是根据我常年的观察,该公司在白酒行业景气度低迷的年份收缩也特别快。 所以就会发现在长期看该公司的利润向上向下弹性都很大, 。 红周刊《 》 白酒公司2020年年报很快就要披露了: 您会如何结合业绩来重新审视白酒股的投资价值吗, ? 张东一
对于大家公认的那家龙头股: 我对它的长线价值仍然是认可的, 因为不管是现金流还是这些年的复合增速, 对我来说都可以接受, 在三大白酒龙头中。 目前股价排名第三的酒企业绩也还可以, 至于其他的白酒标的,如果因为疫情影响导致业绩下降的话。 可能就会导致估值的收缩, 但这就是二级市场自发的规律, 我会根据基本面的变化和估值的扩张与收缩作出相应的调整, 。 机构集中持股
与经济处于转型期
资金审美趋同有关、 红周刊《 》 对于最近市场热度很高: 集中扎堆在白酒, 医药、 科技、 新能源上的、 “ 机构抱团” 现象 您是怎么看待的, ? 张东一
机构持仓具有一定的重合度: 在消费, 科技、 医药行业持仓比较重、 是因为从基本面来看, 这些行业在景气度, 长期空间等方面、 相对其他行业有更好的比较优势, 尤其是行业中的龙头公司, 在多年的发展中构建了自身的护城河, 具有增长速度更快, 增长确定性更强的优势、 也就是说有更好的基本面支撑, 所以机构才会更偏爱这些优秀的公司, 。 需要强调的是,二级市场的去散户化也是导致机构持股集中的原因
过去二级市场很多都是散户自己在炒。 有很多长期来看不会有很大价值的股票也会有人去买, 但并不意味着那个时候的分散就是好的, 在二级市场去散户化的过程中。 公募基金的话语权得到提升, 甚至现在很多成气候的私募也是非常公募化的, 从辩证的角度说。 我们最终看相关公司要放在5年的时长来看, 这些公司并不会因为基金看中而身价倍增, 还是要看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和基本面的变化, 基金持股相对集中也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 红周刊《 》 能否举个抱团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迭代进化的过程: ? 张东一
2017年被公募圈中称为价值投资的元年: 当时有很多被大家奉为价值投资的必配股票, 比如我记得当时机构持仓比较多的公司包括白酒, 家电、 周期股、 此外,当时还有很多电子类的股票。 大金融的股票都被机构持有、 比如在电子领域中, 当时给苹果做显示屏的一家上市公司就成为机构集中持仓的首选, 但是这家公司在2020年时就基本不在的重仓股范围内了, 此外。 当初还在, “ 国之重器” 的提法下,在通信等领域里也出现过一些基金重仓股 但是后来也逐渐被基金所抛弃了, 。 红周刊《 》 对于您个人来说: 是否会格外青睐基金抱团股, ? 张东一
对于我来说: 选择标的不是看机构的持股集中度,而是看相关标的是否被市场认可, 在去年7月份时。 我就做过一次调仓, 当时把一些医药股卖了,然后也把一些机构持仓占比较高的必选消费股也卖了,去买了一只家电可选消费的龙头股和化工原料的龙头股, 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 也就6个月的时间, 当时这两个标的既不是基金重点持仓的股票, 肯定也不是市场当时喜欢的, 多数基金当时比较看好的是医药加必选消费品, 。 我认为
每个行业的天然属性是不一样, 有些行业产品同质化, 需要重资产投入、 这种情况下就较难出现长周期好公司, 例如。 品牌消费品多是靠品牌这种无形资产进行差异化, 获得超额回报, 此外。 多数品牌企业采用代理销售模式, 将需要沉淀库存占用资金的环节外包出去, 这两种因素造成了品牌消费品比较轻的资产和有比较高的ROE。 从过去3年。 5年的数据来看、 消费板块的复合投资收益率还是比较高的, 。 红周刊《 》 在同一个细分子行业: 几家公司估值差异很大, 如何判断哪家公司更优秀, ? 张东一
我觉得不能简单以绝对值PE: PB来看这个事情、 可能某一个公司PB比较低, 但未来有很大可能性进一步侵蚀资本, 也就是可能会亏损, 或者产生更大的资本消耗, 那么它的PB就是会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我觉得要往后面看。 在3~5年时间内, 这些公司未来的PE和PB会到什么水平, 在可预期的未来滚动来看, 比如某些行业的PB现在是比较低, 但滚动看后面, 可能某一年会产生比较大的亏损, 那么未来PB可能一下子就变高了, 所以要以中长线眼光来看未来PE和PB会到什么水平。 再结合行业属性进行比较可能会更好, 。 医药股整体偏贵
白电大部分品类可能到了天花板
红周刊《 》 您觉得当前白电股是否还具有整体配置价值: ? 张东一
目前: 白电整体大部分品类可能都到了天花板, 长期增长的中枢就会比较低。 但是白电里面。 比如像冰洗这个品类, 它还在不断的进行升级, 所以它有一个价格在趋势性的往上走的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说像我刚才提到的那家龙头公司, 一个是它的冰洗占比比较高, ; 第二是它高端的占比比较高; 再加上它自己之前的因为管理等原因造成的盈利能力比较低 所以它有一个盈利能力向上提升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样的公司就会对我有一定的吸引力, 。 红周刊《 》 包括家电在内的消费各大品类中,春节后的年报会不会有意外之喜: ? 张东一
消费股不像周期股: 还有很多类似于其他行业的炒作爆发性, 你要想拿到超额收益, 可能意味着你要很长时间的持股才能拿到, 它很难出现比如说靠一两个季度暴涨, 就把那两年的收益全涨完的情况, 它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 。 对于一家消费类公司来说
业绩若低于预期或超预期, 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 并不能简单说这个公司就变差了, 这个公司本身的价值跟它一个季度业绩没有关系。 甚至跟它一年的业绩也没有太多关系, 我觉得。 很多消费品在经营过程中, 如果不想透支自己的品牌, 要想好好维护自己的品牌价值, 可能就要舍弃一些短期利益, 要舍弃一些短期的利润, 如此情况下。 业绩低于预期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 对于消费品
尤其中国的消费品, 大部分是通过代理的渠道来出货的, 要想让业绩好其实很容易, 举个调味品龙头的例子来分析,主要还是看它未来能做的品类扩张的空间。 比如说酱油的确是餐饮端主要的用量, 占了百分之六十多的需求, 所以得餐饮端得天下, 你只有餐饮端有那么大的量才可能做出规模, 然后才有可能控制成本, 然后才有那么大的规模优势, 。 红周刊《 》 医药板块呢: ? 同属于大消费领域 投资人对这个板块的估值争议也较多, 。 张东一
医药是有很多细分子行业的: 新药研发是要看投入产出比的, 即研发胜率和研发回报率, 稳定性稍弱, 从商业模式看。 医药中的类消费品以及成长期的消费子行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比较起来。 从长周期来说, 个人更偏向于喜欢品牌消费品, 当前,我个人看好能够走出国门,或者国产替代空间比较大的一些医疗器械类公司。 。 从三大医药龙头股来看
我在去年7, 8月份就卖掉了其中1家、 三季报已经都没有了, 从中长期说的话。 对于我来说, 可能那家呼吸机龙头医药公司潜在的能做的市场空间足够大, 所以可能我能给它一个足够的耐心, 比如说让它通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去消化估值, 至于其他的很多医药类上市公司。 我个人觉得股价真的挺贵的, 。 红周刊《 》 除了A股医药类公司: 港股医药公司中哪些品种有机会, ? 张东一
其实选股的标准我觉得也都是一样的: 对于我来说, 虽然港股的医药股跟内地医药龙头无法相提并论, 因为市值没有那么大, 但是香港的医药股可以和内地的医药股形成互补, 比如有一些做医疗的小的器械类公司, 再比如。 一些医疗服务类的公司和仿古医药标的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医药股的估值低可能是因为产品更新换代的关系,当初的总需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