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守望高新

资深人士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英大首席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罗斯福总统对华友好,多次将美国拉出泥潭

黑郁金香   / 05月20日 13:14 发布

  以下摘自网络

  罗斯福,多次将美国拉出泥潭,又为何处处帮助中国?

  作为美国历史上的最强总统,罗斯福两次挽救美国上下于水火之中,奠定了美国向世界第一强国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1942年和1945年,罗斯福更是不顾苏联和英国的强硬反对,执意要将中国列入“四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这位深受美国人爱戴的历史“巨人”,为什么又处处喜欢偏向中国呢?罗斯福两次挽救美国时都做了什么事儿,为什么能将当时平庸的美国一下子变成称霸全球的战争机器?

  1937年,55岁的罗斯福正在积极谋划美国总统竞选演讲,如果能打动选民,那么他就有可能再一次连任总统。

1.webp.png

  1893年11岁的罗斯福

  罗斯福在此之前已经在位两届,如果再次当选,那么他就打破了纪录,美国政府成立后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因为国会规定总统最长的连任期限不能超过两个任期,这次竞选的重要性对于罗斯福而言可见一斑。

  罗斯福继续连任他的政敌自然不会高兴,所以在演讲中,一位候选人发难:如果选罗斯福当总统的话,就等着你家里人被他送上战场吧。

  面对这样的言论,罗斯福只能回答道:我不会和别的国家开战,更不会把你们的孩子送上战场。

  罗斯福当了这么多年的总统已经锻炼得十分圆滑,话是这么说,但是事儿却不能这么办,那德国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要是还听国会那群怕死的老顽固的话只顾保全自身,发表那个劳什子中立申明,美国迟早要完,等着给法西斯纳粹跪地提鞋去吧。

  这时候英国那边正被打得嗷嗷叫,丘吉尔不得不赶紧向美国求救,罗斯福这边凭借和平宣言最后拿下选票,成功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转头就把武器送到了哥们儿丘吉尔手里,罗斯福的理由也很充分:邻居的花园着火了,咱们借点水帮邻居灭灭火,火也不需要咱们派人去灭,还能收点租赁费,两全其美。

  美国人一听不用出力还有钱赚,自然双手双脚赞同,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罗斯福不仅将武器送到了欧洲,还送到了亚洲战场。

  罗斯福决定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对中国的情况十分有利,毕竟小日本拿着德国早已经横扫亚洲,剑指太平洋;中国虽然开始全面抗日,思想是解放了,但是武器装备还没跟上,小米加步枪和飞机坦克对上,中日在东亚打得血肉横飞,此时美国的军事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

  那美国为啥不军事援助其他东南亚国家偏偏选中了中国呢?背后其实离不开罗斯福特殊的中国情结。

  罗斯福家族和中国的缘分要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大航海时期,罗斯福家族就开始了和中国的贸易往来,罗斯福的妈妈长居香港的玫瑰山,大姨们更是出生在中国,中国文化对于罗斯福有着很深的影响,他幼时常住的家里布置着中国元素的家具和装饰物,罗斯福对于集邮的爱好也是从大姨送了他两枚中国邮票开始的,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罗斯福对于中国始终有一份羁绊。

  九一八事变时,罗斯福已经当选美国总统了,虽然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让罗斯福不要卷入中日的纷争中,罗斯福虽然明面上没有对中国表示支持,但还是和中国签订了棉麦借款等不公开的条约,变相给予了中国经济支持。

  二战爆发后,罗斯福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支援,虽然更多是对于美国自身的考虑,但是美国的援助确实降低了国民政府的压力。

  罗斯福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在七七事变爆发后,罗斯福觉得日本在中国投放了太多兵力,已经被中国牢牢牵制住了,此时正好可以切断日本在太平洋的运输航线,并且多派遣一些英美的舰队加强对太平洋航线的控制,毕竟小日本不可能一边打中国,一边又同时向美英开战。

  只是罗斯福的提议遭到了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国会上下一致认为罗斯福这么干,就是想让美国人卷入战争,打破他们的和平美梦,罗斯福就是个战争贩子!罗斯福一下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事实证明罗斯福的想法是对的,等到了日本的枪口对准美国后,美国再切断对日本的原材料已经晚了,这些地球流氓早已经做大做强,完全不受控制了。

09fa513d269759ee8bd1280eb2fb43166c22df76.webp.png

  二战局势明朗后,罗斯福开始转变对中国的援助方式,不再仅限于经济和军事援助,而是开始注重政治援助,主要手段就是签订中美新约、废除排华法案以及帮助中国确立四强地位。

  1943年,意大利人民弄死了纳粹头目墨索里尼,转头投诚盟军。欧洲战场上,在斯大林格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北非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英军终于反杀隆美尔,有了反攻的机会;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中途岛和瓜岛一雪前耻,狠狠重创小日本,总体来看,二战未来的走向已经可以预见,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罗斯福一看不出意外仗马上就要打赢了,就提出不如咱们聚在一起商量一下,胜利后这个战利品的分配问题吧,丘吉尔一听就说好呀好呀,但是斯大林就不太想去,不愿意去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既害怕得罪日本人也不想和蒋介石一块去。

  罗斯福认为中国在武器装备没有优势的前提下一次又一次抗住了日本人的进攻,这样的反抗精神值得全世界自由民族的赞美,于是邀请了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参加开罗会议。

  虽然早期苏联一直积极援助中国抗日,但是现在苏联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苏联已经逐步在减少对中国的援助,现在去参加这个战后分配会议,难免会让日本多想。

  其次,罗斯福非要邀请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来参加会议让他很不高兴,斯大林很不喜欢蒋介石,因为这个人不止一次发表过反共宣言,而且他也不认为这时的中国有资格和苏联平起平坐,让他去开会也行,等你们这个开罗会议结束后,咱们几个再开一个不带中国玩儿的会议吧

  丘吉尔那边虽然答应得挺利索,但是其实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英国现在要靠美国的援助,自然不好拂了罗斯福的面子,但是你非要带上中国,那我也是很不情愿的。

  中英在香港的问题上还没有掰扯清楚,蒋介石认为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战后自然要归中国;丘吉尔则觉得,香港早被英国占了,虽然现在又被日本人给弄走了,但是香港是从英国人手里丢的,那必须得有英国一份儿。

  双方都很不乐意,罗斯福于是赶紧出来打圆场,最后还想出一个折中的主意:那就是香港归中国所有,但是随后要开放港口,成为国际自由港。蒋介石一听能拿回香港自然同意,丘吉尔则觉得罗斯福真是偏心到家了,死活不同意这个提议。

  双方闹得再不开心也不能跟斯大林一样甩手不来,所以还是来参加开罗会议了,尽管这场会议云集了不少大佬,但是仗毕竟还没有打赢,所以最核心的利益分配问题并没有落实到位。尽管这算是一场华丽的表演,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还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自清政府后第一次体面地出现在这样的国际外交场所中,既没有签订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且被抬高到了和美苏英这样超级大国同样的地位,这足够让当时的中国人兴奋,蒋介石和罗斯福、丘吉尔的合照被国内的媒体反复宣传,当他回到国内时收到了排山倒海的掌声欢迎,这是蒋介石人生的巅峰时刻,也是中国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开始。

  罗斯福力排众议邀请中国自然是出于对美国的利益考量,但是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帮助仍然显得可贵。

  罗斯福是个极有远见的人,不然他也做不到两次挽救与美国于水火之中,把美国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

  华盛顿缔造了美利坚,林肯统一了美利坚,罗斯福虽然没有开拓之功,但是功劳却远不输他们。毕竟罗斯福刚上任就是地狱模式,他接手的,是一个濒临崩溃的美国。

  1929年,经济大危机席卷美国,大批银行纷纷倒闭,工业生产水平下降了二分之一,失业人数更是超过了1300多万,农民举步维艰,朝不保夕。

  罗斯福的首要任务就是经济复兴,他一上任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农业上,罗斯福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农业调整总署;在经济上,罗斯福放开贷款规模,资助大中型企业发展;在就业方面,建立完全的失业保障措施,为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正是因为罗斯福实行的“新政”,美国终于度过了大萧条的难关,在农民和工人的支持下,罗斯福第二次当选总统。

  二战爆发后,罗斯福不赞同中立的态度,因为他知道这场全球性的战争无论如何最后一定会波及美国,但是战争伴随的是机遇,罗斯福瞬间找到了美国的定位,那就是当一个合格的军火商。

  为此他允许任何交战国在“现购自运”的前提下从美国自由购买武器。

  法国战败后,罗斯福清楚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积极作防御准备,不仅开始军事援助英国,还开始大规模扩军,加强对太平洋的军事部署。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罗斯福终于说服了美国国会参战,参战后,罗斯福就开始动员全部工业积极从事军事生产。此时美国已经化为战争机器,军工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德日总和,1944年更是达到了轴心国的两倍。

  美国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罗斯福的政治举措,也正是这样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巨人”,托起了一个超级大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