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漫漫征途说估值(二):估值观念纠偏

都不是   / 2017-01-18 00:22 发布

为什么把估值观念的纠偏放在最前面写呢?就是因为江湖中有很多流传已久的武功秘笈,练多了就容易走火入魔,一叶障目的事情在股票市场是很常见的,必须拨乱反正,认同了我的基本看法才可能读了产生共鸣,道不同的自然也就不相为谋了。

小说里面,武林中什么武功最是厉害?首推是无招胜有招,原因就是心法坚定,招数不僵化,而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套路,遇上那不上路的自然就时常进退失据甚至被打个半死。估值观念的错误很多就是来自于观念僵化。

第一种错误最常见,就是唯市盈率论。

这种错误在崇尚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身上最常见。这里面很多是受砖家和大V的影响,一般谈起来市盈率20倍就算是基准线了,高于30那就是高估了,还得举几个美国蓝筹的例子。40倍?绝对高了呀。创业板中位要是60倍,吐沫星子都能把整个板块淹了。只有20倍以下的标的才能进入视野呢,15倍,那就如获至宝了。

市盈率重要吗?当然重要,通俗的讲它代表你投入的钱按照市价多少年能够收回本金。但是不要忘记市盈率是动态的,其本身就分为静态市盈率(市价/上一年度每股税后利润)和动态市盈率(一般要加上一个年复合增长率的系数),而证券交易所行情默认是取静态市盈率,这是有原因的,静态市盈率是固定的比较客观,代表的是过去一年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统计意义更大。但是投资者要明白的是,投资最难的部分并不是回顾过去,而是看清未来。

对于上市公司的估值,如果只能以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就会错失机会甚至掉入估值陷阱。比如煤炭、钢铁这类周期性行业,吃到大肉的都是提前蛰伏的,过去两年煤炭行业最难,市盈率最高的时候可能恰恰是最好的进入时机。比如国投电力,仿佛还记得某几个著名大V在2015年其10元附近时,群情激昂讨论建仓力度,时至今日仍牢牢被套,市盈率异乎寻常的低起到了足够的迷惑作用。当然这里的失败还有其他观念上的错误,后面再讲。再比如新能源车的绝对代表作比亚迪,印象中市盈率从来就没低过,但是芒格和巴菲特并没有因此而却步,反而是国内一些伪价值投资者由于投资回报率低,对其嗤之以鼻,眼看着比亚迪一骑绝尘,这说明我们观念僵化,只能看到过去,而伟大的投资者却能看到它的未来。

如果说观念僵化,最好的例子就是创业板的看法分歧。很多人从创业板建立第一天就开始对其高市盈率大摇其头,哪怕到了今天,也仍有人扔一个高市盈率的屎盆子就把创业板全都扣在里面,但是这从没有妨碍聪明的投资者持续从创业板的沙里淘金,原因就在于一小部分投资者能够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如果你大概率知道一家公司业绩可能会连续年增长80%以上,五十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根本挡不住你进军的脚步。所以对创业板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唱衰的人既眼红于别人投资获利的丰厚,又恼怒于自己不得其门而入,根本原因就是估值观念僵化,只看过去的基本估值而不去认真积极地了解企业价值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

有种说法叫“有效市场理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正确的,客观的信息都摆在投资者眼前,尤其是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只是看静态这部分,市场的波动会少得多,市场综合了千千万万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最终产生一个近乎无波动的状况。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就是因为不同人对同一家公司的未来变化有着不同的看法,谁的眼光最准,对企业估值的变化看的更明白谁就可能最终获利,而要想提前预判,准确把握估值变化,需要的更多是对社会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趋势判断,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追踪以及对常识的认识而不是数学建模。这恐怕也是量化投资注定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种僵化就是照搬。

照搬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来自两个相反的心理因素,一个是“自我强化”,一个是“自我弱化”。

“自我强化”来自于既往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金钱领域的成功。比如很多人对某只股进行了估值,然后获利,于是将偶然事件上升为自我能力体现,其实是运气使然,比如在2008年11月投资招商银行,后面的走势会让你的自信心会爆棚,但是如果是2009年7月入市,后面的整整五年你将颗粒无收,赔到你怀疑人生,而招商银行的市盈率、市净率始终没高过啊。比如私募基金的大师赵丹阳在中国获利清盘后,赢得巨大赞誉,按照既往经验总结重新发掘了印度股市,发现那里的市场也有着A股高涨前的潜质,于是如法炮制,结果却不如人意。更为普遍的案例则是众多的国内港股投资者,两相一比较,港股简直是投资天堂,好货都烂大街,一窝蜂跑去送钱,明明是相通的两个市场,估值这么低,怎么就赔钱呢?仔细推敲一下,监管法规、发行规则、投资者群体、投资文化、投资者心理、传统、资金偏好我们统统不了解,你凭什么认为你的估值方法和成功经验就放之四海皆准呢?说估值便宜,德国股市估值更便宜,你见到估值大师巴菲特大举进军德国吗?诸多的不同背景下,怎可照搬不同市场的产物。

“自我弱化”走的是另一个极端,有些是读过几本经典著作后,对书中的观点推崇不已,凡估值必照搬,把一些复杂数学模型和观点生硬的套在不同市场,而不能根据不同情况生成自己的分析,丧失自己的观点。

比如上面提到过的国投电力在某球2015是曾经被众多所谓价值投资者大肆讨论买入的,其出发点就是按照教科书所讲这家企业估值很低,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是家国企,就是股价1块钱,你也不能像秃鹫投资者那样收购或者清算了它,它就是一百年不分红你也拿它没辙,类似的尴尬还发生在一汽主导的某上市公司被小股东集体告上法庭,这就是A股的现状,你按大师的话操办就是不灵,时至今日,大量此股投资者仍然被套的牢牢的。再比如把A股的市盈率同成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作比较然后断言A股毫无投资价值,这种类似观点每年都被抛出来,但是A股从未向别人看齐过,不管高低都是我行我素。

这种弱化在互联网+时代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个人投资者追随各平台的不同大V,当然可能是一种投资捷径,如果信任的大V观点鲜明,分析能力强自然可能受益,可是有些主页点进去东抄西凑,长期战绩很糟糕,还有的几乎每天都能抓涨停板,都能找到牛股,依然拥趸众多。从我的角度看自然是理解不了,但是从心理学观察角度看,却是绝好的观察样本,自我弱化的深入程度远超想象。

上面提到的两种僵化问题在估值实务中是比较典型的,其它的暂时就不展开讲了,我想讲的就是估值这件无比复杂的事,绝不能让僵化的的观念束缚了手脚。只有把这些错误的观念抛开,后面讲的种种才可能产生价值,否则就是我也害了一批人而已。

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以史为鉴,着眼未来才是估值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