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好运氢能】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挑战,两部委下一步有哪些政策导向?

好运天成_大成的学生   / 2019-08-16 11:16 发布

导 读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汽车产业的能源动力、生产运行和消费使用方式全面重塑,产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产品,作为跨界融合的关键节点,也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工信部、科技部作为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头组成部门及管理部门,如何判断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势?对新的挑战有哪些理解和认识?对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及政策体系有哪些设计考量?

工信部:抓紧推进规划编制,“双积分”修正案公开征求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成员、副部长 辛国斌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哪些进展?

自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政策环境、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开放竞合良性发展的生态基本形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占世界的50%以上。2019年1月-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万辆和46.4万辆,同比增加46%和41.5%,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据测算,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共减少成品油消耗24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7045万吨,对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投资、就业和税收增长,初步估算,全产业链累计投资超过2万亿元,逐渐培育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与能源、交通、新一代信息通讯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如何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挑战?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正面临重构。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扩大开放的排头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国企业、造车新势力加速转型,智能制造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安全、智能、节能、低碳成为新的产品标签,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安全问题显现、财政补贴退坡等挑战,需要巩固发展良好势头,实现平稳过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全面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提高产品质量,优化配套环境,促进融合发展。为了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凝聚行业共识,坚定发展信心,经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成立了包括中央财办、发展改革委等12个组,以万钢为主任,涵盖汽车、能源等领域的院士、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关于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我们考虑要以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导向,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活力,形成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环境资源社会运行的良好循环。还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的关系,进一步融合产业布局,完善产业设计,深化产业合作,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思路。

近期工信部有哪些相关工作重点?

目前,工信部正按计划抓紧推进规划的编制,深入开展调研和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此外,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个问题引发了世界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借此机会,就有关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针对近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多发的情况,我们坚决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召开会议,各部门从研发生产、消防使用等环节发力,加快健全全面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国内近期召开了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落实行业部门的主体责任,遏制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工信部组织行业组织编写了电动汽车安全指南,发起新能源汽车安全倡议,开展如何安全使用电动汽车科普宣传等系列行动,降低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双积分政策。关于2021-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备受企业和社会的关注,我们通过对现行企业、政策的研究,对企业展开大规模调研,了解第五阶段油耗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油耗下降潜力、新能源汽车的情况和经济技术成本的分布,初步拟定了2021-2023年度双积分政策措施,并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

科技部:如何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王曦

如何理解新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和变革加速演进,驱动汽车产业创新进入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新科技革命呈现出六方面的特征:

一是重要科技领域从微观到宏观尺度加速纵深演进,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

二是前沿技术呈现多点突破的态势,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

三是科技创新呈现多元融合的特征,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

四是大数据研究成为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新的科研范式;

五是颠覆式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以新的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新的“归零效应”;

六是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可能给就业、安全问题带来重大的影响和冲击。

如何评价当前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变革,在这样的变革下,科技创新呈现出平台化、开源化、场景化、融合化、颠覆性新趋势,进一步加快推动能源与交通更加紧密发展的全球性趋势。

一、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总成由基于传统车型改造向全新平台化过渡。平台化可显著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电动技术的优势;

二,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为强化技术路径,降低成本、打造生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呈现专利免费、技术共享和平台开放的开源化趋势,特斯拉2014年开放所有的专利,丰田于2015年开放超过5600件燃料电池汽车的专利,2019年开放超过2.3万件电动汽车专利,大众也于2019年宣布开放电动车平台,可以供其他的车企使用,国内比亚迪也在推动纯电平台开放;

三、随着新兴模式的兴起,导入自动驾驶和智能物联网之后,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体现出明显的场景化趋势。一方面,智能新能源汽车结合不同的场景,遵循了渐进式的发展路线,从不同的生活场景出发打造新一代的工具,成为汽车创新风向标;

四、汽车 的跨界融合创新风起云涌,“汽车 物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人工智能”在产品技术层面深度融合,“新一代汽车智能交通 智慧能源 智慧城市”在系统层面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由此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五、创新颠覆性概率大增,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对汽车产业结构带来重大的变革影响,尤其到无人驾驶阶段和未来出行阶段,具备驾驶操作无人化、道路管控自动化,载运工具共享化等特点,这不仅是科技革命,也使社会革命,甚至是一场社会与经济的变革。

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的创新,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科技部从“十五”开始了连续四年的五年计划,有序安排了科技技术项目,支持新能源汽车创新、标准检测、关键示范和推广,在“十三五”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中,按照动力电池和电子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式混合系统和纯电驱动系统,一共部署38项研究任务。在研发专项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关键研发取得新进展,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比如动力电池系统指标显著提升,宁德时代采取高镍正极和硅碳负极开发出比能量达到304kW/kg的样品,安全性满足国标的要求。驱动电机关键部件动力技术均已突破,精进电动开发的碳化硅控制器实现了98.5%的高效率和26KVA/L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新源动力开发的金属燃料电子堆达到3.4kW/L,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多家车企推出高级自动驾驶样车,启动了在共享出行领域的物流和货运的场景示范。

推动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第一,推动融合发展,持续支持创新。目前科技部正在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2021-2035),在“十四五”期间,更加关注研究能源发展大趋势。一方面科技部将在“十三五”基础上聚焦车用氢燃料电池的储氢、加氢、制氢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样对自动驾驶、智能系统进行关键研究,针对技术链条中的传感器、车载芯片、智能计算平台等薄弱的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二,完善体系,建立新型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前沿和跨界交通领域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的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聚焦科技界产业界,推动加快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政策正在完善与形成。这个中心是面向全球开放的平台,希望全球优势创新力量加入新能源汽车创新的大潮。

第三,建立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部积极打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成果扩散、流动、共享的应用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引导各类科研资源,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创新的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搭建行业需求和供应对接平台,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引导人才在产学研的合理流动。

第四,巩固双边和多边的合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合作。国际新能源汽车合作是推动汽车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科技部在清洁能源部长合作机制下,牵头发起电动汽车倡议,搭建了氢能创新挑战的多边合作平台,以中美、中德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双边合作平台,启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计划,下一步充分利用这些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交流,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转自:汽车纵横杂志社) 


********************************

氢能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

 

近十年间,由于新能源发电场的“集中式”发展,外输送电通道饱和,让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电能陷入“用不完也送不出”的消纳窘境,成为电力投资企业、地方政府、国家能源监管部门共同的“痛点”。如何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弃风、弃光等能源折损情况,提升能源整体利用率,成为行业发展和企业追求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产品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业务的企业,北京中氢世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氢能源”)也把目光聚焦到制氢储能领域上来。

甘做“马前卒”

当前,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着可再生能源转化和利用储能效率不高的挑战,在与诸多央企和其他电力企业合作中,中氢能源发现大量溢出的电力无法有效存储,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北京中氢世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邹传泉敏锐地捕捉到,并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快速进入到制氢储能行业当中来。中氢能源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把光伏、风电行业和制氢打通,同时打通电池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规模化制氢储能。

“氢能源之所以受到中氢能源和其他企业青睐,在于它具有颠覆其它传统能源的重大优势。相比于其它电池技术,高能量密度是氢能燃料电池能够有望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基础。氢能源能量密度是汽油及天然气的3倍以上,具有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当下新能源锂电汽车之所以目前占比仍然较低,主要是由于其低能量密度。”邹传泉说。

了解到,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21世纪,我国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都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已在氢能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氢能技术和应用领先的国家之一,也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可能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化的国家。

邹传泉表示,除了大规模的行业应用(大型的制氢设备)以外,中氢能源还力图开发进入民用行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主要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制氢,以便应用于家庭的供电和供热方面。邹传泉认为,通过应用示范、技术改良优化、成本下降,中氢能源可以把国外的热电联供应用普及到千家万户,如同当初的光伏屋顶一样。在他看来,中国制氢储能未来市场会非常广阔。

除此之外,燃料电池堆也是中氢能源目前关注的重点。在邹传泉看来,“无人机、备用电源和数据中心等方面都是燃料电池堆应用的主要场景,但是市场还没有大规模进入的迹象。而中氢能源愿意吃这个‘螃蟹’,做行业的开拓者和‘马前卒’。”

“光说不练假把式”,有了发展目标,更要有实际行动。邹传泉表示,下一步中氢能源将打造一个“氢能+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应用示范项目。具体而言,中氢能源会在2个月~3个月左右落地第一批项目,包括在北京西四环建设一个展示中心,能够把目前的一些先进技术和产品,以及设备制造展示出来。

未来生机无限

当前,工业部门(如炼油、合成氨、化肥生产等)对氢能的需求在氢能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氢能已经在工业部门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过去40多年来,全球工业部门对氢能的需求增长了3倍多,从1975年的1820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7390万吨。从国际上来看,出台氢能技术扶持政策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出台氢能产业发展政策的国家数量已经达到50个,其中大多数政策聚焦在交通运输部门的氢能应用。邹传泉认为,政府和氢能产业各利益相关方需要持续紧密协作,不断完善氢能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和审核审批流程,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就实际产能效益而言,当前的技术足以为氢能的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提供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邹传泉说,以氢气生产为例,除了传统的化石燃料制氢外,还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光催化分解水、太阳能和风能电解水等)制氢、核能(高温热解水)制氢等多种技术手段。而就氢气的运输方式而言,气态氢气可以通过管道进行长距离运输,而液态氢气(类似于液化天然气)可以选择槽罐车和船舶进行运输。

据邹传泉介绍,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生产氢气,即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气或者含氢燃料等能源载体,一方面能够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实现稳定长期存储,以平抑可再生能源的长周期波动性和间歇性,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缓解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带来的巨大调峰调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远距离输运氢燃料或者含氢燃料,实现将可再生能源从资源丰富的地区高效转移到用能负荷中心,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供需存在的严重区域错配问题。

“就氢能的利用方式而言,既可以将氢气用于生产电力,也可以将氢气转化为甲烷作为工业生产原料,还可以直接作为交通运输燃料,替代传统的汽油柴油等碳基燃料,减少排放。”邹传泉向表示。

“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无论对于行业发展还是民用推广,都将有莫大益处。”邹传泉说,做好这件事,不仅需要中氢能源等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行业的共同推动。而中氢能源也在向全行业发出呼吁,争取所有新能源人为我国的制氢储能发展共同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