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逆向思维:通过故事识别股市骗局

时空复利   / 2023-10-28 21:26 发布

今天是"故事"这个专题的第五节课,也是本专题的最后一讲。


在前面四期内容里,我们主要围绕A股市场上的主题投资展开,给大家分享了鉴别优秀主题的四个维度,主题传播和演化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以及在这之间发挥作用的七种角色。

把这些理解清楚,你就既能够判断出什么是好主题,也能够分辨出主题演进的阶段,这对于在A股做主题投资,基本上就能算入门了。


不过呢,我们学习故事这个专题,除了让自己掌握故事传播的基本技巧,学会理解或者参与主题投资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那就是提高鉴别虚假故事的能力,保持清醒和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值得相信,市场上其实充斥着大量天花乱坠的虚假故事。


所以在最后一节课里,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如何用学到的故事思维,来识破资本市场的骗局。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进行一下逆向思考,假如有一个具备故事思维的骗子,他会怎么做,才能设计出一个让资本市场如痴如醉,深陷其中的骗局?


我们可以来复盘一个堪称顶级骗局的真实案例,那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著名骗局,叫做Bre-X金矿造假案。

这个案子非常精彩,后来一度被改编成电影。具体是怎么一个过程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展开一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叫大卫.沃什的加拿大人,我们简称大卫。

他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的股票经纪人,后来因为帮朋友出售从非法渠道获得的股票,被公司开除。

在那以后,他创立了一家采矿公司,也就是日后在全球金矿行业掀起腥风血雨的Bre-X。


创业五年之后,也就是1989年,Bre-X成功登陆了资本市场,在加拿大阿尔伯塔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作为一家采矿公司,它一直没有停下找矿的脚步,比如在魁北克省找黄金,在加拿大西北区找钻石,可以说勤勤恳恳,不过却是一无所获。

等到1992年,公司已经难以为继,快撑不下去了,走在了破产边缘,股价也跌跌不休沦为仙股,就连作为创始人的大卫个人都欠下了6万美金的信用卡债务。


正在快熬不下去的时候,大卫遇到了一个人。

这是一个地质学家,在60年代曾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大规模的铜金矿床,由此积累了声望。

不过呢,这也是那个地质学家一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发现新的矿,慢慢就被整个业界遗忘了。

几十年来他一直很不甘心,迫切希望打破事业的瓶颈,寻求新的突破,而大卫也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期待着他能重复三十年前的奇迹,发现一座新的大矿。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组队合作,一起搞一票大的。


地质学家还介绍了另外一位朋友,是个菲律宾勘探家,他也正在遭遇人生的低谷时刻,此前因为挪用公司资金给自己的情人买东西,刚被公司开除。

沦为无业游民后,这个菲律宾人一直跟着刚才提到的那个地质学家,一起在印度尼西亚的丛林里找金矿,他们急需一项震撼世界的重大发现,来挽救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这三个失意的中年男人凑到了一起,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开始了他们的找矿生涯。

他们把目光落在了 一个叫布桑的地方,早在16世纪,就有传教士在当地的河流里发现过黄金颗粒,只不过这个地方遍布原始丛林,环境艰险恶劣,没有多少人敢踏进丛林深处去勘探,所以五百多年过去了,布桑地底下藏有大型金矿这个说法,仍然只停留在传说阶段。


而找矿的三个人,对这样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地方非常满意。

1993年5月,他们的Bre-X公司以8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布桑的金矿探矿权。

随后发布公告,宣布开启勘探项目,并且透露公司已经研究过之前留下的27个钻孔,认为这里有很大的可能,埋藏着一个大型金矿。

只不过,这种八字没有一撇的所谓利好,市场肯定不会买账,发完公告以后, Bre-X的股价还是停留在0.5加元左右,并没有多大起色。

但很快,实打实的利好公告接连而至,1993年12月底,他们首次披露了三个钻孔的勘探结果:结果显示,他们发现了一个厚80米,金品位值处于1.91到6.58克/吨的金矿,这导致股价直接翻倍。

然后到了1994年的4月份,他们又公布了另外6个钻孔结果,发现了品位高达12克/吨的矿体,股价在之前的翻倍基础上又涨了50%,直接飙升到1.5加元/股。


从那之后, Bre-X更是捷报频传,公司先后投入2000多万美金,在布桑各个地方钻了268个探孔,取得的样品不断向世界展示这里黄金储量有多庞大:到1995年底,布桑金矿的预测储量是850吨,1996年就增加到1700吨,到了1997年,这个数字飙升到2200-6200吨,让它一举成为全球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金矿。


然而事实情况是,这些源源不断的利好消息,完全是彻头彻尾编造出来的谎言。

具体的造假过程也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向勘探出来的矿石样本里掺杂黄金。

比如早期,那个菲律宾人会从自己的订婚戒指上,用小刀刮下一些黄金碎屑,加入到矿石样本中,这样矿石的金品价值马上得到大幅提升。


到后来,这种造假方式已经无法支撑起史上最大金矿的想象,于是他干脆从当地土著手里,收购河里淘出的沙金,然后把沙金粉碎后再加进样本里,这样前前后后花了60万美元来买黄金掺假,最后才达了想要的样本分析结果。


这个谎言维持了数年,在那几年的时间里,利好消息不断释放,Bre-X的股价也一路长牛。

从1993年的0.5加元/股起步,只用了两年时间,1995年10月就达到了47.5元,让Bre-X成为了百倍股。


但还远未结束,到了1996年,股价进一步涨到94.75加元/股,创造了三年200倍的神话。

关于Bre-X的股价走势,有一张图我放在文案里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点开看看。伴随着股价上涨,那几个合伙人也没客气, 一 路疯狂减持套现,每个人都从市场上卷走了数千万美金,合计套现上亿。

 

图片


直到1997年, 一家和印尼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获得了布桑金矿15%的股权,他们在Bre-X曾经钻过的探孔旁边重复取样验证,才发现样本的平均品位只有0.06克/吨,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这里压根就没有金矿!


此后又有一家独立调查机构进行了采样调查,核验结果表明Bre-X的样本明显掺假,揭穿了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到这里Bre-X金矿造假案的幕布才被拉开,公司股价暴跌到0.06加元,最终以停牌退市的方式,结束了这场荒诞剧。


虽然这场骗局被揭穿了,但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Bre-X造假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把故事思维运用到了顶级的一场骗局。

他们持续数年的行骗过程里,无数华尔街的投资机构跌入了这个圈套,比如雷曼兄弟公司给出过对公司股票强烈推荐的评级,称他们做的是"世纪级别的黄金开发",摩根大通也覆盖过深度报告,对这家年轻公司的前景深表乐观。

更不用说华尔街日报和其他商业出版物,始终在乐此不疲地报道有关Bre-X的消息。

从Bre-X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造假能够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共可以分成三点:


第一, 造假要讲述的故事,必须空间够大,模式够好。

这点其实就对应着我们前面讲过的主题的高度。好的主题,要有一个吸引人的点,能激发起巨大的想象力。比如发现了一个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金矿,这个就是一个超级大的故事;


第二,短期没办法证伪。

像Bre-X这个案例,他们编造全球最大金矿的地方,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原始丛林深处,如果一个投资者想前往实地调研,他要先飞到雅加达,再转机到加里曼丹岛省会萨马林达,然后坐上汽车颠簸5个小时,再乘坐5个小时船,才能抵达勘探营地,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就不现实,对于机构来说也很难去调研,所以这个骗局才会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被证伪。


第三,做局者有成熟便捷的退出渠道,在这个案例中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减持套现股票。

而且Bre-X所在的资源勘探行业,上市公司股价张跌基本上就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探明储量,二是矿产价格。

资本市场通常会按照公司公布的可开采储量,来算出公司未来会实现多少利润,进而折算成股价。


一旦发现新增储量,矿业股的股票都会剧烈变动,即使这些储量还没被开采出来。

Bre-X就是利用这种特点,通过不断宣称发现新的矿脉,逐步把股价推上天,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实现过一分钱的利润,但并不影响股价节节高升,也不影响三个合伙人靠减持套现赚的盆满钵满。


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骗局的策划者大卫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在证券公司待过,所以对股民和机构的"口味儿"有丰富的经验,这让他可以为被骗者量身设计出"用户体验"。

比如他们在造假过程中,没有一上来就公布一个令人怀疑的数据,而是分批逐步释放利好消息,让利好不断地超越市场上投资者的预期,像公布的金矿储量从小几百吨,变成850吨,再变成1700吨,最后再到2200吨,让人感觉是"水到渠成",而非 “一蹴而就”。


这让我想起来刚入行时候听过的一个段子,是证券前辈传授给我的经验。说去上市公司调研,如果遇到看起来能言善道的董秘,要提升30%的警惕;遇到看起来憨厚老实的董秘,要提升50%的警惕;遇到以前做过股票研究员,但言辞诚恳敦厚老实的董秘,那要提升100%的警惕。


其实和这个案例是一样的道理,类似Bre-X这种骗局,从一开始就是设计出来骗人的,曾经的证券业内人士亲自下场来设计骗局,真的是能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到,甚至会买通所有的相关利益方,基本不留盲点,所以其实很难被识破。


这还是一个90年代的骗局,距今已经有三十年了。

在当下,资本市场的骗局又多了一项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 "大佬站台"。什么叫"大佬站台"呢,就是明星投资人也参与进来,打消了围观者的疑虑,进而可以骗更多的人。 

国内的像乐视和瑞幸,国外的像麦道夫,这些骗局其实都有明星投资人的加持。


对"大佬站台"这一条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应该是曾经被称为硅谷女乔布斯,如今的硅谷第一女骗子——伊丽莎白 ·霍姆斯 (Elizabeth Holmes)。

有些朋友可能看过一本叫《Bad blood》的书,中文翻译过来叫《坏血》,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19岁那年,伊丽莎白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业,设立了一家医疗检测机构。她们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设想,只需要从人身上取一滴血,就可以完成几百项专业检测,甚至能测试出有没有患癌症啥的。但实际上呢,这在医学技术上根本就不现实,完全是一个谎言。


不过这个谎言也维持了好几年,甚至把伊丽莎白创立的公司估值推到了接近一百亿美金。

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靠拉拢大佬来背书站台。伊丽莎白人很聪明,长得也漂亮,而且口才还非常出众,她凭借自己斯坦福大学校友的身份,搭建起来一套人际网络,说服许多大佬做了自己的投资人,和他们绑在了 一条船上。

这里面包括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媒大亨默多克,墨西哥的电信巨头卡洛斯,甚至还有政界大佬基辛格。


当这些人的名字和伊丽莎白一起出现的时候,普通人很容易就放下戒备,选择了相信。

所以说,如果你想设计一个让资本市场沉醉其中的骗局,就要抓住这四个点: 

一是空间大模式好;

二是短期不容易证伪;

三是有成熟 退出渠道;

四是有明星投资人站台。


像这两年资本市场爆出的例子,无论乐视还是瑞幸,基本都完美符合了这四个要点。

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在暴雷之前,骗局都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好的,当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把资本市场上最喜欢的骗局研究清楚以后,就可以倒回去反思一下,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被骗了。

比如骗子喜欢搞大佬站台,那我们就不能迷信权威;

骗子喜欢把市场空间和生意模式吹的天花乱坠,那我们就不能只看一个项目的寒道是不是大,模式是不是好,因为这些都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既没有机构的调研能力,也没有非常老练的经验,那就最好设置一个"一票否决权"。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要考察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项目,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是不是可触达、可体验、可追踪和可证伪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一家公司宣传的再好,明星投资人再多,甚至财报的数据再靓丽,但如果它的产品是你很难接触到的,甚至你周围人都没有听说过谁接触过,那你就必须对这个项目打上100个问号,或者直接就一票否决,干脆不要投入任何精力。


之所以划定这条"军规",背后其实是一个基于故事思维的道理:那就是所有的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公司优势等信息,都是可以用故事“编”出来的,甚至连"被骗的用户体验"都可以被编出来,但只有一种东西没法造假,就是这家公司真正的产品或服务。


比如像Bre-X, 即使讲的再天花乱坠,加里曼丹岛的金矿也无法被实地考证,因此这种公司的股票从一开始就不应该买。

再比如特斯拉,无论老板看起来多像一个骗子,它也是有实际的产品供你去体验的;

再比如拼多多,即使公司没有利润,每年亏损,但它的产品可以看得见,打开手机就能点开他们的APP, 你可以通过实际的体验来对公司建立立体认识。


当然,系统性的感知这些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景林对拼多多的调研,就是投入了十几个人,走了不同省份的15个城市,访谈了几百位产业链参与者,最终才得出了一个跟大众不一样的答案, 然后看准重仓,获得了丰厚回报。


因此有句话叫做"投资就是认知的变现",对于大型投资机构,可以通过高昂的投入来不断提升认知,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提升耗费的成本过大,就相对比较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顶级的个人投资者会把自己的能力圈限制在消费股上——因为终端产品可触达、可体验、可追踪和可证伪,这样就不容易被骗。


所以,为了帮助一些对风险非常敏感的读者避开资本市场上的骗局,我帮大家总结了三条原则:

第一,对于刚刚出现的明星公司,如果它的产品离你较远,无法实现可触达、可体验、可追踪和可证伪,就不要轻易地相信;


第二,对于已经上市很多年,被充分调研和验证过的公司,可以增加一些信任。

比如宁德时代或者隆基股份,虽然他们的产品也离普通人生活比较远,几乎没有多少个人投资者使用过,但毕竟众多机构反复研究和验证过,因此可以放入信任名单,只不过信任度仍然要打一个折扣,提防遇到康得新这种造假公司。


第三,对于产品和服务可触达、可体验、可追踪和可证伪的,就可以充分的按照自己对这家公司的认知来去投资。

如果它是骗子,那你肯定会在产品和服务中找到蛛丝马迹。这其实就是巴菲特说的坚守能力圈,不要去参与自己看不懂的投资。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投资生涯里,能够谨记这三条原则,减少自己被虚假故事欺骗的概率。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整个"故事模块"。

我们在前两节课给大家讲了故事思维的基本逻辑,然后阐述了如何在A股 参与主题投资的方法论,最后呢,又帮大家总结了如何识破资本市场故事的若干方法。这就形成了我们故事模块的所有内容。希望大家通过学习之后,能够熟练的掌握故事思维,进可以利用主题投资赚钱,退可以避免被

资本故事所伤害,这样我们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好的,以上就是本章节和本模块的全部内容,我们下个模块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