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和蒙牛的奶牛、牧场比较
柴孝伟
/ 今天06:48 发布
一、奶源结构与牧场布局
伊利以自有牧场为核心,自有奶源占比达40%,并通过“牧场+合作社”模式与第三方牧场签订长期协议,奶源控制能力行业领先。其牧场集中分布于呼伦贝尔、敕勒川等黄金奶源带,配套800万公顷天然草场和百万亩青贮玉米基地,牧草营养充足。例如,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占地1.1万亩,存栏1.2万头,配套1万多亩种养结合用地,实现“草-牛-粪-田”循环。
蒙牛则通过并购与合作快速扩张,控股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企业,控制奶牛规模超40万头。其牧场布局更具创新性:在乌兰布和沙漠改造22万亩有机草场,实现“治沙种草养牛”一体化;在湖北、马鞍山等地建设南方牧场,应用光伏发电、生物照明等技术应对热应激。例如,湖北万头牧场达产后日产鲜奶260吨,直供武汉工厂,成为长江中下游优质奶源基地。
二、奶牛品种与育种技术
伊利以中国荷斯坦牛为主,通过基因组选择、胚胎移植等技术提升品质。其自主培育的种公牛基因组选择排名全国前20名占比50%,每年生产14吨以上高产奶牛性控胚胎超5万枚。旗下高端产品“金典娟姗有机奶”采用纯种娟姗牛,乳蛋白含量达4.0g/100mL,高于国家灭菌乳标准34%,并获中欧有机双认证。
蒙牛同样以荷斯坦牛为主,但更注重国际优质种源引入。例如,2025年乌兰布和昊大牧场引入2084头进口荷斯坦牛,萨菲牧场通过引种使鲜乳年产量从90吨提升至120吨。其圣牧牧场通过有机饲养,乳脂率、乳蛋白等指标表现优异,每公斤奶碳排放量降至1.03千克,成为联合国碳中和案例。
三、生产性能与养殖技术
伊利通过“35-40工程”推动单产提升,目标2025年泌乳牛日单产达35公斤(年单产12.775吨),头部牧场如林甸众晔牧场单产已突破39公斤/日。其牧场广泛应用TMR全混合日粮、智能挤奶机器人等设备,敕勒川牧场的无人挤奶系统可自动监测奶牛健康,挤奶效率达80头/10分钟。
蒙牛规模化牧场单产同样领先,现代牧业唐山牧场通过智能饲喂、情期预报等系统,奶牛健康度和产奶量显著提升,配套的39.8兆瓦光伏电站实现绿电供应,年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其南方牧场通过通风水帘、饲料调整应对高温,马鞍山牧场日产鲜奶超100吨,直供武汉工厂。
四、质量控制与认证标准
伊利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从饲料种植到产品出厂均通过严格检测。其金典系列产品采用“一瓶一码”可追溯系统,并通过FSC认证包装降低碳足迹。2025年,伊利44家工厂获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5家实现零碳生产。
蒙牛则以五大体系认证贯穿生产,从GMP(优质生产规范)到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覆盖全流程。其特仑苏沙漠有机奶通过植物基瓶盖减少8%碳排放,雅士利奶粉获产品碳中和证书。圣牧牧场的有机奶源和曲靖工厂的零碳认证,进一步强化品质壁垒。
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伊利推行种养一体化模式,在内蒙古、河北等地建设百万亩青贮基地,通过遥感卫星监控牧草长势,减少化肥使用。其AI低碳生产平台动态调节能源供需,每年节约费用超千万元,并推动106家供应商低碳转型。
蒙牛以零碳牧场为标杆,圣牧牧场替换空气源热泵,碳排放量同比下降7.2%;曲靖工厂绿电占比88%,成为国际双认证零碳工厂。其湖北牧场采用“政府建设+牧业运营+乳企保收”模式,带动1500户农民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六、战略差异与市场定位
伊利聚焦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从育种、饲草到加工均投入重资,2025年推出“YILI-AI”大语言模型,实现牧场管理智能化,单产提升3.62公斤,成本降低0.32元/公斤。其产品矩阵以金典、安慕希为核心,强调高端化与功能性(如有机、高钙)。
蒙牛则通过国际化与生态创新突围,收购澳洲牧场、合作雅士利布局全球奶源,同时在沙漠治理、南方牧场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其产品更注重场景化(如特仑苏沙漠有机奶)和年轻化(如冠益乳),并通过支持航天、足球等IP提升品牌活力。
总结:技术路线分野,品质殊途同归
伊利与蒙牛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路线的分野:前者以“自主育种+全链可控”构建技术护城河,后者通过“国际资源整合+生态创新”抢占市场先机。两者在单产、乳成分等核心指标上已难分伯仲,但伊利在自有奶源稳定性、蒙牛在南方市场拓展上各具优势。未来,随着伊利AI技术深化和蒙牛零碳模式推广,中国乳业的“双寡头”格局将进一步向“高质量竞争”升级。
(本文为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