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这轮创新药的行情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兄弟连   / 07月18日 23:02 发布

最近有很多持有创新药的朋友觉得创新药太疯狂了涨得有点害怕快拿不住了手里的持仓动不动隔几天就来一波10%以上的涨幅而我想明确的告诉大家这一轮创新药的行情将会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最近的上涨只是过去几年医药寒冬下的估值回归虽然短期可能会调整但是放眼未来中国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这轮行情一定会涨到全都是泡沫才会结束

0引言价值重估的序章远非终曲

2025年的资本市场中国创新药板块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从港股到A股从ETF基金到个股一场罕见的强势上涨席卷而来恒生创新药指数自年初以来涨幅一度高达55.26%大幅跑赢大盘舒泰神年内股价涨幅突破500%三生制药和铂医药等实现翻倍乃至数倍的涨幅这一切都让身处其中的投资者既兴奋又忐忑

面对如此凌厉的涨势市场上泡沫论非理性的担忧声不绝于耳许多投资者在享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开始感到高处不胜寒担心这不过是又一轮短暂的炒作害怕泡沫破裂后的狼藉然而如果我们穿透短期股价的波动深入探究产业内部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就会发现当前的上涨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一场基于三大核心逻辑的系统性价值重估全球认可内生盈利政策护航

这三大驱动力如同三股强劲的洋流汇聚成一股推动中国创新药产业驶向星辰大海的磅礴力量当前的行情仅仅是这场伟大航程的序章远非终曲理解这背后的深刻变革将是把握未来十年医药领域核心投资机遇的关键

1真金白银的认可BD交易井喷中国创新药站上世界舞台

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药产业真实价值最客观的标尺莫过于全球市场的真金白银在2025年以业务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 BD尤其是对外授权License-out为代表的跨境交易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崛起这不再是零星的个案突破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浪潮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已从昔日的技术输入方转变为全球医药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输出方

1数据先行彰显热度交易额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的出海BD交易数据堪称疯狂根据多家机构的统计交易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中邮证券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不仅轻松赶超2024年全年的交易总额更是展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另有统计指出截至6月底已达成的出海交易超过52项披露的总金额更是突破647亿美元其中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就高达18项这一数量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引爆资本市场的标志性案例2025年5月20日三生制药及其子公司三生国健宣布全球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就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项目达成合作根据协议辉瑞将获得该产品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此次合作的潜在总金额高达60.5亿美元其中辉瑞支付的12.5亿美付款更是创下了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首付款的最高纪录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直接点燃了市场情绪三生制药股价当日大涨32%其A股子公司三生国健更是连续收获两个涨停板

无独有偶石药集团虽仅披露其三项潜在交易正处于磋商中但单笔潜在总金额约50亿美元的预告同样刺激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当日盘中大涨超过12%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BD交易已成为创新药企市值管理的核武器其对二级市场的催化作用立竿见影


2探究动因MNC的专利悬崖与中国的创新红利

BD交易热潮的背后是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深刻变动下的供需共振对于买方——那些手握重金的跨国药企MNC而言它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利悬崖Patent Cliff危机据高盛预测到2030年前全球将有接近200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专利相继到期默沙东药王K药Keytruda为例其核心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届时将面临生物类似药的激烈竞争为了维持市场地位和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MNC们迫切需要从外部引进高质量的创新管线以填补产品线的巨大缺口

而此时的中国恰好成为了全球创新药的供给侧高地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中国创新药产业已经从单纯的仿制和低端原料药生产跃升为全球创新的重要源头更关键的是中国创新资产具备独特的创新红利——即高性价比一份来自Jefferies的研报指出与全球同行相比中国生物科技资产的授权交易中前期付款upfront payment要低60%-70%总交易规模也要小40%-50%这种成本优势叠加中国在科学家红利高效的临床试验组织能力和完善的CXO产业链支持下的研发效率使得中国创新对于面临成本控制压力的MNC而言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这种强烈的需求甚至在海外MNC中催生出一种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情绪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此轮创新药出海已成为中长期的产业趋势海外大型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关注度空前高涨GlobalData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大型药企从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引进的创新药比例达到了创纪录的28%将中国资产纳入其全球研发管线的外部引进战略已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3质量升级Me-tooBest/in-class的质变

如果说交易数量和金额的飙升是的突破那么交易标的质量的提升则是的飞跃过去中国药企的出海交易多以me-too模仿式创新me-better改进型创新药物为主创新成色略显不足而如今BD交易的核心正越来越多地转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First-in-class同类首创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重磅资产

在2025年的BD交易版图中最热门的领域无一不是全球研发的前沿阵地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多特异性抗体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以及以GLP-1为代表的代谢类药物成为了交易的绝对主角在这些尖端技术领域中国企业不仅紧跟国际步伐更在部分细分赛道上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

以ADC领域为例中国企业不仅在热门靶点上快速跟进更在新靶点如ROR1CDH17和新技术如双载荷ADC上展现出全球领先的研发进度贡献了多笔重磅交易同样在肿瘤之外的自免与代谢疾病领域交易数量占比也从2023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32%显示出中国创新药企正在向更多高价值大市场的疾病领域拓展

这种从跟随引领的质变背后是中国研发实力的根本性提升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已开发了639个FIC同类首创候选药物相比2018-2021年间的137个增长了惊人的360%增速远超美国欧洲和日本更重要的是MNC对中国临床数据的信任度也在不断提升辉瑞CEO在谈及引进三生制药双抗时就公开表示经过详尽的尽职调查后他们对中国的临床数据感觉非常好这种信任使得MNC的关注重心正向更早期的研发阶段倾斜2025年1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交易中处于临床早期阶段的分子占比已突破50%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源头创新能力的价值

4模式演进卖产品做股东的NewCo新浪潮

随着交易的深化中国药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地位也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除了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一种被称为**NewCo新公司模式**的创新交易架构正在兴起并成为2025年的一大亮点

NewCo模式的核心机制是由海外投资基金主导成立一家新公司NewCo这家新公司获得中国药企某款或某几款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权益作为回报中国药企不仅能获得传统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还能获得这家NewCo的部分股权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一锤子买卖的授权形式通过股权绑定让中国药企从单纯的技术提供方转变为战略合作方股东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到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进程中并分享未来公司上市或被并购带来的长期资本溢价


勃林格殷格翰与中国生物制药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体现了跨国药企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深化

恒瑞医药为例2024年5月其将三款GLP-1类创新药的海外权益许可给一家由贝恩资本等多家知名基金联合出资4亿美元新成立的美国公司Hercules恒瑞医药不仅获得了首付款和潜在总额超6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还取得了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实现了与海外资本的深度绑定康诺亚岸迈生物维立志博等众多明星Biotech也纷纷采用NewCo模式出海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药企业已完成13起NewCo交易累计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NewCo模式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价值链博弈中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它们不再满足于一次性的技术授权收入而是寻求通过更复杂的交易结构将自身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分享全生命周期的价值这不仅是对自身技术价值的自信更是产业成熟和地位提升的力证

关键要点总结

交易规模空前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额已超越2024年全年刷新历史纪录显示出全球市场对中国资产的强烈需求

供需两端共振MNC面临的专利悬崖和对高性价比创新管线的迫切需求与中国提供的创新红利完美契合共同催生了BD热潮

创新质量提升交易标的已从me-too升级为ADC双抗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first-in-classbest-in-class资产彰显中国源头创新能力的质变

合作模式深化NewCo等创新交易模式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药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从技术提供方升级为战略合作方话语权和价值分配能力显著增强

2价值兑现时代告别烧钱模式创新药企迎来盈利拐点

如果说BD交易的井喷是中国创新药价值的外部认证那么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出现和增强则是其内生价值开始兑现的内部证明长期以来创新药行业被贴上烧钱的标签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回报周期使得大多数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深陷亏损泥潭然而随着产业的成熟这一局面正在被彻底改变2025年一批领先的中国创新药企正率先走出资本寒冬迎来业绩和价值双升的拐点标志着行业正式从投入期迈向收获期

1告别资本寒冬迎接业绩拐点

回顾过去几年2021-2023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资本寒冬受宏观经济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影响一级市场投融资大幅降温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药领域的融资总额仅为73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33%单个项目的平均融资金额更是从2020年的高点大幅缩水资本的退潮无疑加剧了依赖融资输血Biotech的生存压力管线收缩裁员甚至倒闭的案例时有发生

然而寒冬终将过去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会在周期洗礼中脱颖而出进入2025年行业基本面迎来了实质性的改善随着A股中报业绩预告的陆续披露多家创新药及产业链相关公司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例如CXO龙头药明康德Q2业绩预告显示增长明显提速甘李药业更是在胰岛素集采量价齐升的推动下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100.73%-114.12%这些积极的财务信号表明行业的盈利能力正在修复价值兑现的时代已经到来

2盈利路径一BD交易成为现金牛

对于大多数仍处于临床阶段尚无商业化产品的Biotech而言BD交易不仅是验证技术价值的试金石更是获取宝贵现金流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路径一笔成功的对外授权交易其带来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从而摆脱对外部融资的过度依赖

2024年的财报季这一模式的威力得到了集中体现百利天恒科伦博泰和誉医药等多家港股18A创新药企正是凭借重磅BD交易所确认的授权收入历史性地实现了年度扭亏为盈例如康方生物在2022年与Summit就其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达成总额高达50亿美元的授权合作仅5亿美元的首付款就使其在2023年成功扭亏这清晰地展示了BD交易对于改善Biotech财务状况的直接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技术换资本的模式正在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企业通过授权早期或非核心管线获得资金再将这笔资金投入到更具潜力的核心项目的研发和临床推进中这种策略不仅帮助企业活下来更让它们能够集中资源办大事加速核心产品的成熟据统计2025年BD交易的首付款中有超过45%被企业重新投入到早期研发中形成了授权收益 → 研发投入 → 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

3盈利路径二商业化能力走向成熟

如果说BD是Biotech走向盈利的快车道那么建立强大的自主商业化能力则是企业成长为真正Biopharma生物制药公司必经之路自主商业化意味着企业拥有了从研发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完整闭环能力能够持续地从其创新产品中获取收入和利润这是企业价值成熟的最高体现

在这一领域信达生物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早在2024年信达生物就凭借其强劲的产品销售实现了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年度利润转正提前完成了盈利目标2024年其总收入达到9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8%到了2025年其商业化产品组合已扩大至15款不仅在肿瘤领域拥有PD-1信迪利单抗等王牌产品更成功将触角延伸至减重自身免疫等广阔的非肿瘤蓝海市场其GLP-1R/GCGR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于2025年6月获批上市被市场寄予厚望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信达生物的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是其商业化成功的重要产品之一

信达生物的成功转型标志着中国顶尖的创新药企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大厂同台竞技的综合实力它们不再仅仅是研发实验室而是能够独立驾驭市场创造持续现金流的成熟商业实体这种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进化是整个产业价值链走向成熟的缩影

4深层动力研发实力从量变到质变

无论是BD交易的成功还是商业化的兑现其最根本的驱动力都源于中国创新药底层研发实力的历史性飞跃过去十年中国新药研发完成了从仿制跟随源头创新的深刻转型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数据是中国企业自研并进入临床的First-in-Class同类首创创新药在所有临床阶段创新药中的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不足10%飙升至2024年的超过30%这表明中国药企正在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成为全球源头创新的重要贡献者

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AI赋能药物研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创新药的价值创造逻辑AI技术能够显著缩短药物发现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成功率从而破解新药研发的双十定律十年时间十亿美元魔咒例如英矽智能利用AI平台仅用18个月时间和260万美元就完成了传统方法需要4年半和数千万美元才能确定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晶泰科技深势科技等AI制药公司与传统药企的深度融合正在形成算法+数据+实验的闭环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这种由技术革命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创新药企业价值增长最坚实的底层支撑

关键要点总结

走出寒冬业绩回暖经历了几年资本寒冬的洗礼中国创新药企在2025年迎来业绩拐点多家公司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双轮驱动的盈利模式企业正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价值兑现一是通过BD交易获取高额授权金实现快速造血二是通过建立自主商业化团队从产品销售中获得持续现金流

Biotech到Biopharma信达生物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成功转型为具备完整产业链能力的Biopharma标志着产业走向成熟

研发实力是根本盈利能力的提升根植于研发实力的质变特别是源头创新First-in-Class能力的增强和AI等新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提升了价值创造的效率和确定性

3政策东风正劲医保改革组合拳精准护航创新之路

在中国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引导和政策环境的支持对于创新药这一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殊行业而言政策的确定性更是其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过去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种担忧认为国家医保的灵魂砍价会扼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然而进入2025年随着一系列重磅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业内简称创新药16条的落地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医保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范式转换——从过去单纯的控费者角色演变为一个支持创新鼓励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导者价值购买者这一转变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未来铺设了一条确定而宽广的道路

1核心转变灵魂砍价价值购买

要理解本轮政策的深刻内涵首先必须破除医保打压创新的旧有认知国家医保局的策略早已进化其核心目标并非一味压低价格而是通过战略性的价值购买实现医保基金患者和产业发展的三方共赢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创新药16条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件开宗明义旨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推动形成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支持差异化创新的良好格局

这意味着医保的指挥棒不再仅仅指向便宜而是更加看重药物的临床价值对于那些能够填补临床空白带来显著患者获益的全球新药物医保不仅不会打压反而会给予政策倾斜数据显示在2024年的医保谈判中创新药的谈判成功率超过90%比总体成功率高出16个百分点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比例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这充分说明只要产品足够创新价值足够突出就能在医保准入中获得认可

2全链条支持的政策组合拳

创新药16条构建了一个覆盖研发-准入-使用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其精妙之处在于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系统性地破解了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痛点

研发端——数据赋能精准导航

本轮政策的一大突破是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归集海量的疾病谱临床用药需求未满足需求等真实世界数据并向药企开放这一举措的意义极为深远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量药企扎堆在PD-1/PD-L1等热门靶点上进行重复研发导致严重的内卷和资源浪费据统计2024年国内40%的创新药研发都集中在这一领域而医保数据的开放如同为药企的研发装上了导航系统能够帮助它们精准洞察真正存在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从而进行差异化布局从源头上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准入端——双目录破局打通支付瓶颈

支付问题是创新药商业化的核心瓶颈本轮改革通过构建双目录机制为不同价值和价格梯度的创新药提供了多元化的准入路径

基本医保目录的高速公路通过建立一年一调的常态化动态调整机制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的时间已经从过去的平均近5年大幅缩短至1年左右这条高速公路极大地加速了创新药的商业化放量稳定了企业的市场预期

商保创新药目录的新通道这是本轮政策最重大的创新针对那些临床价值巨大但价格极其高昂如CAR-T细胞治疗产品等百万元一针的药物远超基本医保保基本定位和支付能力的创新药国家医保局牵头增设了商业健险创新药品目录这一目录为高值创新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支付出口通过引导商业保险包括惠民保进行覆盖有效解决了保基本支持顶尖创新之间的矛盾完善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使用端——三除外政策破除入院壁垒

长期以来创新药即便进入了医保目录也常常面临进院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医院出于药占比医保总额控制等考核压力对使用高价创新药存在顾虑创新药16条中的三除外政策则精准地拆除了这一壁垒该政策明确对于商保创新药目录内的药品不计入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不纳入集采中选可替代品种监测范围符合条件的病例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DRG/DIP范围这一举措实质上是为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松绑解除了医生处方的后顾之忧确保了患者能够真正用上这些救命的好药彻底打通了从支付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

3以价换量的现实逻辑与成功验证

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对于绝大多数创新药而言通过适度降价进入医保以换取巨大的市场销量以价换量是实现商业成功的必由之路上海谊众的案例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生动地诠释了这一逻辑

上海谊众的核心产品紫杉醇胶束是一款疗效优异的化疗新药在未进入医保时其定价高昂2022年曾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利润然而随着2023年下半年医疗机构收紧对自费药的管理其销售遭遇断崖式下跌2024年公司营收暴跌52%净利润更是锐减近96%

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上海谊众迷途知返在2024年底的医保谈判中成功将产品纳入目录价格降幅接近78%结果立竿见影2025年第一季度其产品销量同比暴增348%一举超过去年全年销量公司业绩迅速扭转下滑态势

这个案例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和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体系下脱离医保支付体系的创新药几乎没有活路反之与医保政策协同通过以价换量的策略不仅能让更多患者获益也能为企业带来远超预期的商业回报这正是医保政策与市场机制双赢的完美体现也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要点总结

战略角色转变医保政策已从单纯的控费转向价值购买战略引导核心目标是支持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

全链条政策支持创新药16条从研发准入到使用端打出组合拳系统性地解决了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

双目录破解支付难题基本医保目录加速准入新增的商保创新药目录则为高值创新药开辟了全新的支付通道构建了多层次保障体系

以价换量是现实路径进入医保目录通过降价换取市场规模是创新药在中国市场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也是政策与市场双赢的体现

4结论价值重估的序幕泡沫之前是星辰大海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25年中国创新药板块的强势崛起并非偶然的市场情绪波动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价值重估这场重估由三大核心驱动力同频共振所引发

1外部认可以创纪录的BD交易为标志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和资产价值获得了全球顶尖MNC的真金白银背书正式站上世界舞台

2内生兑现中国创新药企正加速从烧钱Biotech造血的Biopharma转型通过BD授权和自主商业化盈利拐点已经到来内生价值开始释放

3政策护航创新药16条为代表的医保改革组合拳构建了全链条的支持体系从根本上优化了产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

当外部需求内生增长和政策东风这三大要素历史性地交汇在一起中国创新药产业的黄金时代已然开启此刻我们再回头看那个困扰许多投资者的估值问题或许会有更清晰的答案高盛在其最新研报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数据对比当前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其在全球创新贡献中的比重已接近33%

这个巨大的估值剪刀差正是中国创新药板块未来长期增长空间的坚实来源它意味着全球资本对中国创新价值的重估才刚刚开始当前的上涨更多是填平过去几年因资本寒冬和市场误解所造成的价值洼地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前方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短期内市场的快速上涨必然会积累调整压力产业内部研发管线的同质化竞争Biotech商业化能力的建设出海后面临的国际监管挑战等问题依然存在但这正是一个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规范的必经阶段是优胜劣汰筛选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金子的过程

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为短期的股价波动而感到疯狂害怕不如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去理解和拥抱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国创新药的故事已经从讲预期进入到看兑现的新阶段当下的上涨只是拉开了这场波澜壮阔大戏的序幕在触及真正的全都是泡沫之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前方是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来源:德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