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风深度研究专题|智能汽车
机构研报精选 / 2022-09-13 11:03 发布
汽车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十:华为深度赋能,产业链有望受益》(20220826) 1.华为的定位:华为选择不造“整车”,而是通过聚焦ICT技术,定位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增量”。2.华为的布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打造“传感器-芯片-操作系统-算法与开发应用-云服务”的生态化布局。3.华为的伙伴:(1)华为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华为智选模式,二是提供华为Inside全栈解决方案,三是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2)华为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更为多元,智能座舱合作伙伴包括均胜电子、华阳集团、中科创达、德赛西威等;智能电动领域包括宁德时代、银轮股份、富临精工等;智能驾驶包括四维图新、联创电子等。随着华为智选和华为HI产品不断发布,华为智选和华为HI车型不断上市后,产业链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将逐渐加入,届时华为产业链机会将更多元,我们看好华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风险提示:华为新产品量产交付不及预期,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电动智能汽车技术路线变化,华为汽车商业模式变化风险。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九:空气悬架》(20220820)
相比传统悬架,空气悬架在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等领域优势突出。在乘用车消费升级(智能电动催化),以及商用车法规驱动下,国内商乘两端空气悬架渗透率有望同步快速提升,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同时,在主机厂降本压力及软硬件解耦趋势下,我们看好本土供应商在空气悬架部分领域实现产品及客户突破,并由点及面,加速实现国产替代。重点推荐空气悬架领域:1)掌握空气供给单元核心技术,稳步推进国产化的【中鼎股份】;2)布局空气弹簧、电控减振器、储气罐等核心部件,已量产落地的【保隆科技】;3)商用车空悬已量产,未来有望切入乘用车领域的【天润工业】。4)借助优势产品外延,空气悬架有望逐步量产的【拓普集团】。
风险提示:空气悬架零部件价格下探不及预期、新车型配置空气悬架比例不及预期、终端消费者对空气悬架产品接受度不及预期、空气悬架产品成熟度不及预期。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八:特斯拉引领变革,产业链乘势而行》(20220820)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特斯拉产量和交付不及预期;缺芯影响汽车产量、供给受限。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七:比亚迪快速成长,产业链偕行共进》(20220822)
比亚迪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先进、品牌完善、产品丰富,伴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其销量将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我们看好公司在汽车智能电动转型背景下的长期发展。公司2022年销量有望持续高速增长,车价上涨叠加规模效应有望改善盈利情况,技术升级驱动产品周期,公司2022年有望量利齐升。(1)建议关注全面布局并垂直整合产业链,随着销量增长协同效应也将逐步凸显的主机厂:【比亚迪】;(2)建议关注有望随比亚迪销量快速提升而受益的产业链标的:【欣锐科技、科博达、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上声电子、广东鸿图、文灿股份、拓普集团、和胜股份、银轮股份、盾安环境、中鼎股份、保隆科技】等。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测算结果具有主观性可能存在偏差。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六:混合动力助力自主品牌崛起》(20220809)
我们认为,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从燃油车向纯电动车过渡的重要中间产品,在当前阶段同时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终端消费者需求。因此,混合动力汽车迎来黄金发展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自主品牌相继推出了新一代混动技术,性能高、成本低、用途广,顺应发展趋势。1)推荐在混合动力领域深度布局和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的整车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2)建议关注推出增程式混动产品的整车企业【理想汽车、赛力斯】。
风险提示: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及补贴不及预期、纯电动车渗透率提升超出预期。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五:线控制动,国产替代加速》(20220809)
电动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线控制动系统作为线控底盘的核心系统之一,市场规模将大幅提升。当前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和头部主机厂正在携手并进,未来有望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局面,抢占线控制动领域市场份额。由于线控制动产品验证周期长、取得客户信任的成本高,线控制动供货情况会呈现头部聚集局面。建议关注具有量产先发优势以及较强技术储备的本土公司【伯特利】、【拓普集团】、【亚太股份】。建议关注商用车气压制动龙头公司【万安科技】。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及预期,智能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线控制动国产替代进度不及预期,新能源市场规模预测结果偏差。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四:智能驾驶系统集成商,国产替代崛起》(20220808)
1、智能驾驶行业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L2及L2+级市场同时高速发展。2、智能驾驶涵盖多学科内容,包括感知、规划、决策、执行等环节,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有望推动商业模式变革。3、L2级及以下智能驾驶是相对标准化方案,会以供应商为主,L2+级高阶智能驾驶头部车厂有自研趋势,但仍将有较多的Tier 1供应商。4、目前海外巨头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我国厂商高速成长。我们看好智能驾驶行业的长期发展,认为对其投资应关注厂商的系统供应能力,数据获取及算法迭代能力,建议关注系统集成供应商如:经纬恒润、伯特利、德赛西威,以及一级市场公司毫末智行、宏景智驾、MINIEYE、纵目科技、知行科技等。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智能驾驶行业竞争加剧、缺芯影响汽车产量,供给受限、技术与产品迭代风险、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三:电驱动行业国产龙头凸显》(20220808)
我们认为电驱动系统行业将充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建议关注独立第三方公司行业龙头如:英搏尔、欣锐科技、巨一科技、大洋电机、精进电动、汇川技术(电新组覆盖)等。我们认为龙头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将会逐渐凸显,新技术的应用也会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和进入壁垒,产业链龙头公司以及配套爆款车型的公司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看好电驱动系统行业的长期发展。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电驱动系统行业竞争加剧、缺芯影响汽车产量,供给受限、技术与产品迭代风险、市场空间测算偏差。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二:线控转向,高阶智能驾驶核心部件》(20220722)
1、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L3+级别自动驾驶落地在即。2、线控转向是高阶智能驾驶的核心执行机构。线控转向产品渗透率较低,2025年线控转向国内市场规模约24.34亿。3、国家法规取消了对线控转向产品使用的限制,法规层面已具备量产条件。4、线控转向产品渗透率较低,2025年线控转向国内市场规模约24.34亿。5、外资企业产品成熟度相对较高,国内自主厂商争相布局。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线控转向系统是高阶智能汽车的核心执行机构之一,未来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建议关注正在开发线控转向产品的公司:【耐世特】、【浙江世宝】、【华域汽车】。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渗透率不及预期,缺芯及原材料供给受限、汽车产销量不及预期,线控转向产品成熟度不及预期。
《汽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深度一:一体化压铸》(20220720)
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对传统汽车制造工艺的革新,相比较现有生产技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减轻重量。目前特斯拉已将一体化压铸技术作为标准工艺进行布局,其他各主机厂也纷纷跟进布局一体化压铸技术。我们预计从2023年开始一体化压铸的市场空间将迎来快速提升,国内一体化压铸的市场空间到2025年预计将达300亿以上规模。(1)建议关注布局一体化压铸赛道的压铸商【广东鸿图、文灿股份、拓普集团、旭升股份、泉峰汽车、爱柯迪】等;(2)上游供应商有望随着一体化压铸渗透率提升而受益,建议关注上游材料供应商【立中集团】以及压铸设备供应商【力劲科技】。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测算有一定主观性存在偏差风险。
《汽车|特斯拉引领新技术系列二:从概念到量产——CTC技术进展研究》(20220324)
我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布局、应用CTC技术,CTC技术有望加速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应用。建议关注在CTC技术方面深度布局,有望受益于该技术大规模量产应用的公司【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电新组覆盖)】等;建议关注有望因CTC技术推广应用而受益的一体化压铸产业链相关标的【文灿股份、广东鸿图、力劲科技、立中集团】等;建议关注受益于特斯拉新技术的应用的特斯拉产业链核心标的【拓普集团、旭升股份、均胜电子、银轮股份、常熟汽饰、新泉股份、岱美股份、宁波华翔、三花智控(家电组覆盖)】等。
风险提示: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技术更新迭代风险、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
《汽车|氢能及燃料电池专题研究(1):——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综述》(20220308)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上游氢能源行业符合我国能源转型需求,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产业链上下游均为有良好前景的蓝海市场。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未来发展潜力大。根据发展规划测算,2020-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的增长空间有望达十年百倍。(1)建议关注:布局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具备技术领先优势的零部件企业【捷氢科技(拟科创板上市)、亿华通、潍柴动力、威孚高科、泛亚微透】等;(2)建议关注:布局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与应用,掌握核心技术的整车企业【宇通客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
风险提示:氢能源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氢能源行业相关政策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存在更新换代风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及预期。
《汽车|新能源汽车两大巨头对比研究:比亚迪 vs 宁德时代》(20220115)
总体而言,比亚迪的优势体现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均为行业龙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布局已经贯穿产业的上中下游与后市场,构成了产业链闭环,形成了协同效应,并通过动力电池外供业务为公司成长注入新动力;宁德时代的优势体现在动力电池业务市场份额较高,全面覆盖市场主流车企客户,已经完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布局,并通过快速成长的储能业务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投资建议: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稳定增长,动力电池市场空间广阔。推荐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贯穿产业上下游布局形成协同效应,动力电池业务开启外供形成第二增长曲线的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建议关注技术积累深厚、深度垂直整合产业链且下游配套多家优质车企,具备领先优势的龙头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电新组覆盖)】。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测算有一定主观性存在偏差风险、跨市场选取可比公司风险。
《汽车|特斯拉引领新技术系列一:4680电芯、CTC技术和一体化压铸技术》(20211118)
伴随特斯拉新技术的应用、新工厂产能爬坡、自动驾驶技术升级以及新车型后续推出,我们看好特斯拉产业链的高增长机遇,建议关注受益于特斯拉产销扩大及国产化率提升的产业链核心标的【拓普集团、旭升股份、均胜电子、银轮股份、常熟汽饰、新泉股份、岱美股份、宁波华翔、宁德时代(电新团队覆盖)、三花智控(家电团队覆盖)】等。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缺芯影响汽车产量,供给受限。
《汽车|智能电动正面交锋,传统自主和新势力的突围之道》(20211118)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渗透率稳步提升,建议关注:① 发力智能电动,同时在混合动力赛道有优势,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的领先民营自主品牌:【长城汽车(A+H)、吉利汽车(H)】;② 做全栈研发,加速布局智能电动的新势力:【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③ 机制体制改革,拆分智能电动板块单独运营的国有自主车企:【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测算有一定主观性存在偏差风险、评分有一定主观性存在偏差风险。
《汽车|从主机厂进入动力电池行业看格局演变》(20210826)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稳定,动力电池市场空间广阔。动力电池价值量大,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主机厂进入动力电池行业,可以保证动力电池的供应,增强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增强电动汽车产品的竞争力,上下游产业链或因此受益。(1)推荐已经自研自产或具备自研自产动力电池能力的车企【长城汽车、广汽集团】等。(2)建议关注经验丰富且配套多家下游车企,在同主机厂自研自产电池的竞争中能保持一定份额的头部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3)建议关注与蜂巢能源等公司有合作关系的可能因主机厂进入动力电池行业而受益的公司【华友钴业、杉杉股份、科达利、诺德股份、先导智能、中国宝安、海目星】等。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超出预期、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测算有一定主观性存在偏差风险。
《汽车|钠离子电池初探:从储能走向动力》(20210804)
随着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钠离子电池或从储能逐步走向动力,并以其低成本和高性能对铅酸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实现替代。此外,钠离子电池的原料不同于锂,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有助于维持动力电池终端价格稳定,且随着钠离子电池的应用,成本存在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下游的整车厂或因此受益。建议关注在钠离子电池技术上深度布局的公司【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建议关注持股钠离子电池企业的公司【华阳股份、浙江医药】等,建议关注或因为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发展而受益的整车厂【长城汽车(A+H)、吉利汽车(H)、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小鹏汽车(H)】等。 风险提示: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下游产业景气度不及预期。
电子 《电子|后智能手机时代光学看什么?光学标的未来谁能走出来?》(20220825)
光学两大重要下游应用——消费电子和车载,从空间和格局维度剖析光学产业链投资机会:(1)智能手机:最大的硬件终端市场,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823亿元,2020-2025年CAGR=10%。(2)ARVR:后智能手机时代有力支撑产品,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73亿元,2020-2025年CAGR=58%。(3)车载光学:智能化驱动下的车载硬件增量,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339亿元,2020-2025年CAGR=25%。(4)激光雷达:L3之后关键的光学硬件增量。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1亿元,2020-2025年CAGR=76%,增速为感知层硬件中最为领先。投资建议:建议重点关注光学产业链,推荐舜宇光学科技(港股)、立讯精密、闻泰科技、歌尔股份,建议关注欧菲光、联创电子、永新光学、炬光科技、凤凰光学、蓝特光学、福晶科技、宇瞳光学、力鼎光电、美迪凯、苏大维格、联合光电、中光学、福光股份、五方光电、腾景科技、丘钛科技(港股)、高伟电子(港股)、瑞声科技(港股)。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降价幅度大、终端硬件销量及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产品技术路线分化/迭代风险。 《电子|向“第三生活空间”迈进,智能化大潮座舱先行》(20220614) 汽车向“第三生活空间”迈进,智能座舱作为核心载体深度受益。需求端,智能座舱科技配置水平已成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类关键要素;供给端,对主机厂及传统供应商智能座舱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卖点与后续开展OTA付费升级的重要端口,对互联网巨头智能座舱成智能汽车流量入口,三方共建智能座舱生态平衡。硬件:电子电气架构向域集中变革,座舱硬件迎来量价齐升。软件:软硬件解耦推动整车利润中心由硬转软,软件定义汽车提升Tier0.5 盈利能力。看好汽车智能化背景下智能座舱的软硬件产业发展机遇,重点关注以下企业:1)智能座舱整机:立讯精密、东软集团、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2)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德赛西威、东软集团、华阳集团等;3)车载显示屏:京东方精电、深天马、三安、长阳、新益昌等;4)HUD:舜宇光学科技、华阳集团、东软集团等;5)汽车声学:上声电子(5)汽车座椅:华域汽车;6)汽车软件:东软集团、中科创达等。
风险提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相关公司软硬件能力提升不及预期;智能座舱渗透率不及预期;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电子|汽车芯片:电动化乘势而行,智能化浪潮之巅》(20220526) 看好我国核心汽车芯片公司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下的产业链重构+国产替代浪潮下的机遇。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头部厂商格局垄断同时与Tier1关系较为牢固。未来OEM+Tier1+Tier2原有金字塔格局有望被打破,向平台+生态模式跃迁,从“整车厂主导”,发展到“掌握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企业(如芯片)为主导”,叠加汽车缺芯持续交货周期持续拉长加速国产替代,我国汽车芯片厂商迎来机遇。投资建议:主控芯片:晶晨股份、瑞芯微、富瀚微、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全志科技、复旦微 电、紫光国微、安路科技等;功率半导体:闻泰科技、东微半导、斯达半导、士兰微、时代电气、华润微、宏微科技、新洁能、扬杰科技、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 等;模拟芯片:圣邦股份、思瑞浦、纳芯微、艾为电子、上海贝岭、力芯微等;传感器:韦尔股份、格科微等;存储芯片:北京君正、兆易创新、复旦微电、普冉股份、聚辰股份等。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带来的产能紧缺;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及预期;系统性风险。 《电子|汽车芯片七问七答:传统向智能变革,价值向成长重估》(20220128)
智能化驱动下汽车行业有望实现产业变革升级,加速步入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新时代。汽车智能+电动化带动整体产业价值链构成的升级,汽车芯片含量+重要性成倍提升,预计汽车半导体占比汽车总成本在2030年会达到50%,将成为汽车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看好智能化浪潮&碳中和政策下,汽车行业将迎来价值向成长的重估机会,汽车芯片将在智能+电动化赋能下重估,有望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新推动力。投资建议:IGBT&第三代半导体:斯达半导、闻泰科技、时代电气、比亚迪、士兰微、东微半导等;激光雷达:炬光科技、蓝特光学、舜宇光学科技、湘油泵;汽车智能化:晶晨股份、瑞芯微、北京君正、韦尔股份、兆易创新、中颖电子;汽车服务器相关:澜起科技;智能驾驶:东软集团、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带来的产能紧缺、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产能供不应求,芯片供应商陆续涨价、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及预期、系统性风险。 《电子|汽车PCB持续受益于汽车四化细分赛道重点看好汽车软板:被忽略的新能源电池材料》(20220104)
汽车四化带动汽车板空间扩大:汽车PCB有望实现超越行业平均增速增长,我们预计新能源汽车板2020-2025年市场空间CAGR为51%。汽车PCB增长动力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 &单车PCB价值量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渗透:重点看好特斯拉相关产业链。单车PCB价值量提升:重点看好电池软板相关产业链。行业格局变化:汽车四化带给国内PCB厂商新卡位机会。看好汽车PCB中电池软板增量带来的投资机会,重点推荐成功导入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且积极扩产的汽车软板厂商景旺电子(603228.SH),建议关注安捷利实业(1639.HK);此外,建议关注特斯拉高增速下相关厂商业绩增长:世运电路(603920.SH)、胜宏科技(300476.SZ)、沪电股份(002463.SZ)。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滑盈利能力下降;国产配套不及预期。 《电子|汽车电子&第三代半导体核心问答:智能化浪潮下,优质赛道掘金》(20211230)
我们关注2022年价值向成长的重估机会,体现在需求端出现创新和商业模式升级后的重估,关注汽车零部件在智能化赋能下的重估。1)连接器:推荐上游铜合金材料博威合金、高速连接器电连技术及,高压连接器领域瑞可达、关注中航光电、徕木股份、意华股份、沪光股份等。2)PCB:推荐技术突破+产能扩张的景旺电子、世运电路、鹏鼎控股等。3)IGBT&SiC:看好已实现0-1突破+紧握缺货朝下国产化机遇启动放量的相关企业,推荐斯达半导、闻泰科技、时代电气、东微半导等。4)激光雷达:行业千亿空间,目前处于高增长起点,推荐炬光科技、蓝特光学、舜宇光学科技、湘油泵。5)EMS:看好迎来国六新机遇,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的菱电电控。6)元器件:看好早期卡位汽车电子的法拉电子、顺络电子等。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国际贸易争端加剧风险 下游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导致的需求风险。 《电子|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轮驱动,车用线束迎来广阔空间》(20211225)
新能源汽车快速出货,高压线束用量显著提升。高压线束的单车价值量为2500元估算,推测高压线束的国内市场在2025将达到202.28 亿,全球市场预计为450 亿。智能化驾驶机遇下,高性能数据线束需求显著提升。车用线束国产化替代逻辑清晰,在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产线束厂商成本优势凸显的背景下,我国汽车线束行业正处于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的趋势之中,已经涌现了一批优质线束、线缆厂商。看好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带来的汽车线束机会,线束厂商重点关注立讯精密、沪光股份,非上市公司曼德,线缆厂商重点关注卡倍亿、兆龙互连、金信诺、非上市公司福斯集团。
风险提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不及预期、充电桩和车联网基建速度不及预期、恶性自动驾驶交通事故、厂商扩产速度不及预期。 《电子|IGBT:乘新能源汽车之风,国产替代扬帆起航》(20211121)
新能源汽车开启半导体新一轮成长趋势: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中带动汽车半导体需求大幅度增长。IGBT为新能源应用刚需芯片,国内企业迎来国产替代&行业红利双击。新能源&碳中和趋势推动IGBT供不应求,价格与拉货周期均为上涨态势。IGBT除了新能源汽车也常被用于光伏、风电、工控、家电、轨交等领域;受益于碳中和趋势推动,IGBT迎来广阔的成长空间。国内IGBT企业已实现0-1突破,紧握缺货朝下国产化机遇启动放量。随着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包含时代电气、士兰微、斯达半导、宏微科技、新洁能、华润微等国内厂商将迎来1到N放量的黄金期。建议关注(按市值排序):时代电气、士兰微、华润微、斯达半导、扬杰科技、新洁能、宏微科技、华微电子、东微半导(未上市)。 风险提示:景气度不如预期、产品升级迭代不如预期、产能紧缺风险、系统性风险。 《电子|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轮驱动,硬件与材料迎来广阔空间》(20211029)
智能化驾驶机遇下,多传感器、域集中式趋势驱动高速连接器需求。2025年中国车用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为140.24亿元,全球市场为520.8亿。车用连接器的国内总市场达310.15亿元,全球市场达898.8亿元。新能源汽车快速出货,高压连接器用量显著提升。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0%。高压连接器中的单车价值量为2100元估算,高压连接器的中国市场在2025将达到169.91亿元,全球市场为378亿元。连接器行业国产厂商破局,上游铜合金亦取得突破。近年来国内优质的连接器厂商不断在技术、产品、客户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在上游材料方面,博威合金率先实现了铜合金的进口替代。看好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带来的汽车连接器机会,重点关注电连技术、博威合金、瑞可达,建议关注徕木股份、意华股份等。 风险提示:车辆电动化趋势不及预期、国内车联网充电桩基建速度不及预期、车辆微型连接器领域技术突破、恶性的自动驾驶交通事故的发生。 《电子|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汽车+AIOT+5G撬动蓝海市场,碳中和引领发展热潮》(20211026)
我们认为第三代半导体主要受三大核心因素驱动:1)下游应用迭起,第三代半导体因物理性能优异竞争力极强。2) 绿色能源需求迫在眉睫,第三代半导体助力 “碳达峰 、碳中和 ”目标实现。3)后摩尔时代来临,新材料新架构的创新支撑各类新应用蓬勃发展,其中第三代半导体为代表的核心材料是芯片性能的提升的基石。供需测算: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增长,但供给仍然不足。成本测算:与传统产品价差持续缩小,综合成本优势大于传统硅基。推荐前瞻布局+高质量研发第三代半导体的优质龙头企业,推荐三安光电/闻泰科技/立昂微;关注斯达半导/华润微/士兰微/纳微半导体/华虹半导体/新洁能/扬杰科技/赛微电子/捷捷微电/华微电子/时代电气/天岳先进/凤凰光学/宏微科技。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变化、国际贸易争端加剧、下游行业发展不及预期。 《电子|车载网络变革,高速连接器迎来春天》(20210901) 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确立,自动驾驶迎来快速发展期。数据传输需求快速增长催化E/E架构变革。大量的高速传输需求,带来了车载网络通讯的变革,我们认为以太网将成为域间控制器网络的网络骨干介质,并用于代替现有串行网络(如MOST和FlexRay),未来高速总线将以以太网为主。车载网络变革带来高速连接器用量显著提升,单车价值量快速提升。未来随着汽车电子化渗透率快速提升,以及对车载网络的需求升级,高速连接器行业将迎来广阔的空间。车联网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海量的数据传输需求在汽车领域涌现,看好高速连接器领域供应商,重点关注电连技术,建议关注意华股份、立讯精密、 瑞可达等。 风险提示:国内外自动驾驶上路政策开放力度不及预期、国内车联网基建速度不及预期、车辆微型连接器领域出现新的技术突破、恶性的自动驾驶交通事故打断车辆智能化提升的进度。天风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