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你所不知的竞争优势——哲学思辨的启示

纳兰千问   / 2018-05-11 17:21 发布

 坊间传言,所有的哲学家一辈子都在追求人生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那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于投资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呢?如今对企业基本趋势的(价值)的理解与把握已离不开对竞争优势的探究,因此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我们也经常扪心拷问着同样的问题:竞争优势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读者读到这,或许已近满怀一窥“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究之心,起心动念之间诸多思绪冒上心头。而今天我却不想一开始就探讨基本的三大问题,因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三大问题或许基础且重要,但却不是我们面临的“究极”问题。要知道如果投资者希望获取持续的“超额收益”,仅仅回答基本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想要站的更高,我们应该对其有更深远的追问及探究。


那么对于竞争优势的理解,什么才是最“究极”的问题呢?




01


判断正确等于“上涨”吗?


 在试图回答以上论题,我们先来澄清一个问题——企业市值上涨的动力来自什么?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投资理念里面上涨的源动力来自于企业价值的积累,而竞争优势是其持续有效的保证。那么抛开高估值不谈,是否意味着参与者对竞争优势判断正确就可获取持续的超额收益呢?


 我的答案是:判断正确不等于上涨,甚至你判断对了还可能亏损!


为什么?别忘记投资大佬霍华德.**的第二层思维:预期与市场的共识有多大差异才是价格涨跌的动力。因此作为市场参与者你对竞争优势的理解有多正确并不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理解超越市场有多远。


备受格雷厄姆、巴菲特推崇的凯恩斯既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又是同时期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1928年-1945年,18年间年均回报为13.06%,同期英国市场回报率为-0.11%)。他曾用“选美理论”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市场这一运行规律,如果你要从100张女性照片中选出大家认为最美的6位,仅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有胜算,获胜的关键不是选美,而是根据平均参赛读者认为谁最漂亮的看法,来预测投票结果。


显然,为了做好预测,获胜者必须是第二层次思维者。(第一层次思维者并不会察觉两者间的差别。)甚至当参与者的认知都普遍达到第二层思维时候,(大家都猜测他人的平均看法来做出自己的选择)你要获胜就得上升到第三层思维:预期“预期的预期”。(运用智慧预测参赛者平均预期大家的平均看法是什么)


我这样说是在推崇预测短期群体预期来做投资吗?


NO!他人的念头何其复杂尚且难测,更何况测量众生的念头聚散!我只不过“借喻”类比阐述市场运行规律,研究竞争优势就是因为竞争优势一旦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具备运行惯性。参与者能够通过在动荡多变的市场中把握暂时的不变去规避不确定性。但这样远远不够,我们需要领会参与者对竞争优势的理解有多正确并非终点。


了解是什么、何种类别这是“一维”角度(竞争优势是什么?);了解来源构成、各自的特点强弱(它从哪里来?)属于“二维”角度;理解演变(要到哪里去?)属于“三维”角度;但资本市场的角度是“多维”甚至“超维”的,仅仅了解存在(境)不足以解构存在本身,因为认知(法)本就是存在(境)的一部分。


或许这样说很反常识,但作为市场参与者,我们应该明白感觉上的“反常识,反人性”才是市场生存的正确感触,只有当你的认知对于大多数参与者而言是“反常识,反人性”的,并具备不断“自反”蜕皮勇气,你才能长期成为市场少数的“幸存者”。


请记住霍华德.**所言:“重点就是第一层次思维者看到的是表面,单纯地对表面现象作出反应,并且根据自己的反应买卖股票。他们并不明白所处的设定环境是投资市场,该市场中资产价格反映且依赖的是市场参与者的期望。他们忽视了他人的行为会使价格变化的事实。而且他们无法理解这件事对他们能否走向成功的含义。”


说到这,我们回到前面的拷问——对于竞争优势的理解,什么才是最“究极”的问题呢?


答案是——“市场如何反馈市场参与者对竞争优势的认知”才是理解竞争优势的“究极”问题。 





02



那么市场是如何反馈认知呢?


在接下来的陈述,我会借用哲学、佛家、道家、经济学家、“不同类型”投资大师(同而不同)的一些用语及方式来进行类比阐述,其中的许多思维习惯可能与大多数读者截然相反,或许某类读者也难免产生一些思维的“排异”感,但正如前所述,资本市场的逻辑是“多维”甚至“超维”的,享受这样的“不适”是值当的。


我深信桥水基金达里奥在《原则》中所言,投资是一场破除我执的修行。因此我也倡导有缘人——作为市场参与者不要只执着于“我见”,不要执着于“他见”,也不要跟随“群体见”,更不要跟随历史反复正确的“时间见”。这就如同佛陀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市场是如何反馈认知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答如下三个问题,它们分别是竞争优势是存在还是认知?认知可以完全反映存在吗?认知通过什么来表达? 

 

竞争优势是存在还是认知?

在普遍的认知中,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竞争优势被视之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参与者思考它时往往处于一种“线性”的科学仪器思维,有某种输入就得到某种输出。这种仅站在一维角度的思辨能力是空洞且远离现实的,因为参与者没有看到资本市场为其注入了“心”(预期)。


竞争优势在哪里?它不存在于财务数据中,也不是普遍独立的客观存在。竞争优势在参与者的心里,存在于市场的主流偏向中,但主流偏向不绝对等同基本趋势,基本趋势也不绝对等同主流偏向,两者相互混同、相互纠葛,若即若离。


因此我们作为市场参与者要领会竞争优势是市场对基本趋势的认知而非基本趋势本身,市值上涨的动力是认知处于边际递增效应发挥区域,这就如同竞争优势是边际递减效应的“非常态”。从市场运行逻辑角度看源头似乎是基本趋势的变化。但别忘记价值投资大佬**的第二层思维,预期与市场的共识有多大差异才是价格涨跌的动力,因此市值的积累来自“超预期”,又或者说不断“出乎此时市场共识意料之外”。


现实中值得长期持有的标的其实极其“稀有”,因为这需要对象拥有不断超预期的可能。从基本趋势看,这种情况仅可能出现未来可以拥在或拥有竞争优势,且处于成长初中期的企业才可能实现,否则长时间不断“超预期”无从谈起。


请记住——不是竞争优势(基本趋势)推动市值的上涨,而是市场参与者对竞争优势的认知(主流偏向)不断被修正推动市值的上涨,从市场运行角度其本质是一种边际认知的变迁。

 

认知可以完全反映存在吗?

盲人摸象的故事人尽皆知,却少有人知其出于原始小乘佛教经典《长阿含经》,经中有言:“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讼;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道德经》开篇有云:“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索罗斯说:“我们对所处世界的认知是天生不完备的,易错的。”


古往今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他们都昭示了同一个道理,认知是无法完全反映存在。这就如同自我宣称价值投资者所认为那样,估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如果这是一种可以被完全认知的客观存在,市场价格应该迅速靠近价值并予以“一条逐渐下滑”(时间在稀释价值,就如同人寿命消耗)的曲线来完成其市场表达。


但现实市场根本就不是如此,因为竞争优势是变化的,空间、结构、壁垒、战略、团队的任何一个关键变化都可能改变竞争优势;认知也是不完备的,市场对其效用、所处阶段、边际效应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更何况表达工具也是变化的,市场在缺乏表达工具的时候,认知是无法充分实现的。而当表达工具充沛,认知可以超常表达。这也是为什么著名投机家科斯托兰尼会说:“货币+心理=趋势”,2014下半年启动的蓝筹牛市有基本面因素,但这种基本趋势离开融资融券及配资的表达工具是市场可以充分演绎的吗?


**说:“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不存在无法被意识认知的存在,只有’尚未’被认识的存在。”看这句话不要着眼于“正确”,而应该着眼于“尚未”,当你深入了解霍华德**、索罗斯的观点。心应归于寂静:不存在可以完全反映的存在,市场并非“全知全能”,它是探索性的,站在“奇点时刻”(或期间),某一个选择(改变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的出现可以说只是可能,市场对选择之后的世界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因此只能按照现有的理解去发展价格,而发生被确认并不能否认之前的确认,但一定会发展之后的认知。从这个角度看认为认知不可以完全反映存在并不否认市场往往有效。 


市场中的个人是通过“信息”与“逻辑”来认知存在,这种过程也即索罗斯所谓的“认知功能”;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运用交易工具(股票、现金及融资)通过既定的交易规则参与市场即所谓“参与功能”。一定时点上参与市场的集合是由人组成,交易是有买有卖的,其抵消之后形成价格符号其背后都是“认知”,而由于人的认知天然“不完备”性,这种聚合所体现的价格仅代表一种“主流偏向”,即为盲人摸象的群体认知集合。

 

认知通过什么来表达?

市场折溢价及周期波动所表达的是什么?穿越周期持续的高溢价按照经济学家托宾的托宾Q理论就是“难以被重置”,其背后的另一种语言表达就是“无形资产”含量,因为“有”最容易被模仿,只有“无”才最难以被重置。但别忘记了道家的“超维”思想——有无相生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再一种语言表达:一时单个企业的市场折溢价(难以被重置)即为主流偏向对竞争优势或供需(这里暂且按下不表)的“边际”认知表达,所蕴含的是基本趋势、主流偏见、价格符号三者的互融互斥、即因即果的关系。认知竞争优势即为估值,认知“预期”即为估值,所谓的估值其实就是对竞争优势(超额收益)强弱及趋势、持续性、扩张性的综合评价。(供需变化导致的折溢价暂按下不表)其最终皆会通过众心汇集成市场表达为市场折溢价的变迁。





 

03


从熵来解答如何反馈


竞争优势不是存在,而为认知。就如同艾·里斯 / 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中所言定位不存在于产品中,也不存在于企业内部认知,而在消费者的心智里。


是认知就天生不完备,存在发展与修正的趋势。


市场折溢价是市场主流偏向对竞争优势及供需的表达,表达并不完全等于存在,也不完全等于认知。所以三者总会存在差距,并且在特定时期会严重错位。


市场的机会来自哪里?


市场的机会不来自于你对竞争优势“是什么?从那来?到那去?”的“低维”理解。而来自参与者对“市场如何反馈其对市场认知”的理解,或者说来自对三者在何种状态下严重错位的理解,又或者说来自你对“超预期”边际动能理解。


我分别予以它们名为竞争边际动能、认知边际动能、结构边际动能。


竞争边际动能我定义为竞争优势的投入可以带来的增量盈利增速;认知边际动能定义为群体认知更新与认知发展的潜力之比;结构边际动能分别为表达工具的边际动能及参与者结构的边际动能。


对于边际动能我们可以用物理的角度来看待,这就如同看待“熵”。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世界的动力是能量,一种能量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在现实中无法完成100%的转换,那些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浪费掉的、无法再利用的能量称为熵。


竞争优势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转换过程,其与物理的熵类似。


“成长”是关乎空间、结构、壁垒、战略、团队的活动。它是由主观到客观,再由客观到主观的表达,所谓主观到客观是指企业通过战略(主观)整合资源(客观)形成竞争优势。即主观(战略、团队)通过客观(空间、结构)的表达;


所谓客观到主观的表达是指资源的投入过程(客观)是能量的注入,它即会形成新的资源(客观),也会体现为业绩的持续释放(主观),而这种业绩的释放需要被计量、且为市场所认知。因此投入资源过程是能量的注入,形成能被认知的竞争优势(增量盈利增速)是能量的转换过程;


个人参与市场对竞争优势的认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能量注入过程,而个人的认知所引发其他认知汇集互动过程可以认为是能量的转换过程;


交易工具的杠杆效应也可以看成一种能量注入与转换过程;(金融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担保比例下降,释放更多现金参与交易。)参与者结构的传染及情绪效应所产生的集散转换也可以看成一种能量的注入及转换过程。


熵增即为“超预期”边际动能被“压制”或“力竭”。 熵减即为边际动能的“增加”。由此启示,我构建了二维表格运用多元角度来进行动态阐述,详见下表:(建议点击放大阅读)



当竞争优势尚在萌芽阶段时,此时企业处于投入期,盈利被压制。(竞争边际动能熵增)市场会选择“忽略”。此时仅有少数能看到趋势展开的人,研究机构很少去研究,市场参与者善未予以注视。(认知边际动能熵增)但市场交易的大多数参与者仅是交易“短期”的看法,符号仅反映近期业绩甚至折价,参与者结构中“短期旅客”多而散。(结构边际动能认知边际动能熵增)


接着当竞争优势初步建立,市场对其业绩的增长“略显意外”,(竞争边际动能熵减)但由于认知边际动能尚未打开,市场在顾虑中开始进入初期自我强化阶段,这个阶段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涨幅会进行修正,甚至跌破竞争优势培育价格平台,此阶段相比扩张初期的犹豫区别是尚未曾形成明显的底线抬升趋势,又可言之为:认知参与存在的程度尚潜。(认知边际动能熵减被压制)此时参与者结构中“短期旅客”多而散。(结构边际动能熵减被压制)


在扩张初期,竞争优势动能提升,业绩释放开始加速。(竞争边际动能熵减)由于参与者结构不稳定原因,“获利退出者”众,市场反而表现为“犹豫不决”,(多次修正触底再起飞,呈现沿着一定斜率向上抬升趋势)而正是在这种犹豫不决中,参与者结构已获得了改善,(结构边际动能熵减压制被解除)更多坚定的参与者得到了加入,又或者前期参与者的认知得到了发展与加强。(认知边际动能熵减) 


随着竞争优势的发挥进入扩张中期,企业业绩进入超高速增长阶段,(竞争边际动能熵减)如果说扩张初期市场表现为多次确认的犹豫不决,那么在这个阶段市场前期顾虑已被彻底打消。竞争优势发挥与群体认知交互强化,在市场惊人的涨幅中,质疑天花板的声音常有发生,但难成气候。(认知边际动能熵减)此时的逐步抬升的斜率相比扩张初期更加陡峭。参与者结构产生逆转,“长期旅客”压倒“短期旅客”占据上风。(结构边际动能熵减)


到了扩张末期,行业空间逐渐饱和,竞争优势的扩张性已日趋力竭。但行业的“护城河”依然深厚,业绩增速依旧不低,但已是“强弩之末”。(竞争边际动能熵减被压制)但此时的财务数据“红的发紫”,由于历史的“反复验证”,如日中天的态势很难让群体怀疑它不会继续创造“奇迹”。此阶段参与者结构中混入了许多“伪长期旅客”:或许是“反复打脸”后的有限“自我反省”而坚定信念,又或许是受到趋势吸引蜂拥而至的“淘金者”。(结构边际动能熵减被压制)他们从一开始进入就抱着“坚守”(锁仓)的所谓信念,甚至此时“价值投资”成为“流行语”,但不要看其宣称什么,或披上什么样的外衣,这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而且非常不幸,它临近悬崖的边缘。(认知边际动能熵减被压制) 


在竞争优势发展到成熟期时市场不会提出事前的警告,最终的确认只能是事后解说,又或者说“认知塑造了存在”。事中我们听到的反而都是伟大与卓越的赞美之词。就如同那句富有生活哲理的老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切推崇皆为“虚妄”。认知已无法推动存在,市场的动能在扩张末期已边际递减直至消耗殆尽,于是在竞争优势扩张性散失初期甚至之前市场予以反映,但此时后者后觉的参与者在认知惯性的作用下很难违背之前“坚守的誓言”,直至价格伤害了它,一部分人才会“受惊而逃”,在这个阶段“滑头”受到的伤害最小,而部分号称至此皈依的“价值投资者”反而会在下跌中成为“鸵鸟”,人性中的“认知失调”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坚守股票的巨幅亏损被其曲解为长期投资的事先代价,此时的人只有站在道德制高点才能掩盖自己的错误,因此宣扬及坚守人尽皆知的“高尚理念”,反驳及打击投机份子的君子姿态是其必备的“遮羞布”。 


随着竞争优势的继续发展行业步入衰退期,又或许由于生意属性及行业结构的不同拥有均衡期。在之前趋势的惯性下,市场会进一步寻底。金融市场的错误是延后的,又或者说是“后验”的。唯有时间会让之前的“鸵鸟”们认错,认知失调下的自我欺骗在亏损很深的时间里可能会异常长久,甚至人会“选择性”忘记。但只要亏损的弹簧由于基本趋势的复苏起伏得以消除部分,那么就会种下“认错出局”的种子。在参与者结构中唯有彻底清除披着价值投资或长期投资的“自我欺骗者”,市场才能获得新生而与基本趋势“交相辉映”。


 



04


有什么用?


这种认知维度就如同“活地图”,那些是禁区那些地方可能极其危险都有所标注(暗示)。并且它可以“破执”从而“明心见性”。——藏宝图地点往往都是在参与者不具备多维及超维角度之前看着很危险的地方。

 

  最危险的地方在哪里?

在竞争、认知、结构三者边际动能都熵增且未来没有释放可能的区域,在这里三大边际递增效应皆“力竭”或被“压制”。因此拥有竞争优势且处于扩张末期、刚从扩张末期进入成熟期不久的对象最有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的杀手。


1998年买入可口可乐为什么20年不涨?那是因为经过全球扩张后,随着渗透率的提高,可口可乐已从扩张末期进入了成熟期,竞争优势的边际动能熵增;从认知角度看,新的认知与可被认知的潜力已不复存在,这有点像男女之间情爱一样,总有七年之痒。资本市场有些喜新厌旧,但凡一个新生事物被资本市场反复认知,时间越久它就越难以引发市场的兴奋,(体现为估值折溢价随着时间平均线不断下移)G点反复刺激后就不是G点,除非它“脱胎换骨”焕发第二春。(新的业务)这不仅仅是整容(重组)可以长期重写的。


腾讯为什么不断创新高,单从认知角度看。刚产生时你认为它只是个聊天工具,但没有想到它除了做广告、还成为了生活服务平台、金融平台、软件开发平台、大数据平台、创投孵化平台。每一次群体的认知改变都跟不上其认知潜力的扩大。它就像个“认知黑箱”,市场输入认知,产生更多的认识,而黑箱可以无限吸纳。


互联网通过免费“聚”而产生“生”就像创造了一个道家的“内世界”。它的成长根本不同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是存量中找增量,你要预测有存量作为基础。它是在增量中找增量,你很难预测。(感兴趣的可以读读董宝珍先生的文章《从可口可乐股价20年不涨 看如何立足时代潮流做投资》)显然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处阶段以及特性其认知边际动能是不同的,可口可乐20年不涨的历史从认知角度看就是认知边际动能熵增。

 

宝藏在哪里?

请挪步之前上表中的“超预期”。


前文已近分辨,竞争优势不是存在是认知,角度的变化才可以知道市场演绎和方向及可能。而投资者的市值实现是其收益的主要来源,因此认知自己的理解与市场理解的差距在哪里才有落脚之处。上涨的本质是来源“超预期”,拥有竞争优势且处于初中期为什么价值最大?因为拥有持续超预期的空间。末期及成熟期为什么价值最小?因为超预期的边际空间最小。


不同的阶段其超预期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在竞争优势萌发和培育期,市场担忧可能失败,而忽视了竞争优势培育过程。因此超预期来源于一旦竞争优势建立即将展开新的篇章。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靠近根部格外甜。这种时期如能把握并长期持有到扩张末期或临近成熟期变现,那么将给参与者带来最丰厚的回报。但很可惜这不但需要投资人具备超前眼光,而且还需要很好的运气。


扩张初期超预期来自于市场对行业周期性的误判或对未来前景的质疑,没有意识到竞争优势建立,即将进入边际递增期,企业能获取独立于行业景气的超额业绩。处于这一阶段的需要投资人具备超前眼光,特别是对于竞争优势的理解需要“打通任督二脉”直通“市场折溢价表达”,否则受身见、边见、见取见影响将困于所谓高PE,不见法相。


扩张中期市场担忧天花板的到来,超预期来自忽视了竞争优势进入边际递增高速期,高增长不断打消市场顾虑。处此时往往是近年被市场较充分认知的“新白马”,但其实其未来还拥有不小的扩张空间,但折溢价的表达一般为高PE、高PB,看着很难下手。要获取较好的收益,需要在扩张末期或成熟期之前变现,否则业绩即使高增长,但由于估值下滑依然不见得有可观的收益。


扩张末期市场担忧被淹没,难以呈现。业绩继续高增长,市值远高于业绩增长。但由于动能日渐不足(表达工具、参与者流动、边际偏见),很难产生持续的超预期。(超预期边际递减)。这个时候对于从前面期间一直持有的人来说,账面盈利很大。但由于“禀赋效应”很难割舍。人这种动物就是太喜欢保留自己的“成功”的感觉——前面已反复证明我的正确,我为什么还要自我否认?因此长持必然“复利”回归,回归到西格尔《投资者的未来》里所描述的那样——撑死不超过19%。


成熟期市场担忧行业高增长结束,由于原有业务已抵达天花板。超预期仅可能是来自多元化发展迎来第二春,重回扩张期。作为市场老人都知道“多元化”是较难实现。因此对于被市场反复证明正确的标的,大家要留个心眼,特别对于看着PE不高,未来成长需要“多元化”实现的对象。有一种幻相叫做“低PE”,(特别对于周期性明显的行业)有一种低估叫做“在喜马拉雅山挖个坑”。


大多数企业都会进入衰退期,就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但有一类企业由于生意特性其并不一定进入衰退期,而是会供需到达一种微妙的均衡,但注意没有永远的均衡,或者说均衡只是“非均衡”的“非常态”。由于在相当长的期间里可以保持很高的R,(具备超额收益)因此在市场极度悲观后反而可以实现超预期。再比如周期性行业周期再起,供需错配后在极度悲观后也可以实现超预期。但此周期非彼周期,其强度和高度与之前已不同——你不可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流。这个阶段往往是传统价值投资者喜欢的区域,比如跌破破产清算值的双低对象,已过扩张期的消费领域对象当其PB跌破或接近R/r时,比如伊利、双汇、格力、阿胶等。

 

好的研究分析要说什么?

理解了上述所说,那么很容易了解最好的研究分析不是描述人尽皆知的现象。


“分红很高,PE很低,roe不低呀,我买入就有3%分红了!”——这是最差的分析。


“行业空间很大,有竞争优势,PE很低呀。”——这还是很差的分析。


“空间大,属于某某竞争优势,对比历史及同业估值很低呀。”——对不起,依然是很差的分析。

为什么?因为没有说明竞争边际动能问题!


“空间大、属于某某竞争优势,处于初期阶段,未来行业结构显示存在均衡期的可能,它大概率成为胜出者之一,逻辑是…………;R现在处于…………未来会到…………竞争尘埃落定后可能营业规模…………可以实现的增长…………逻辑是…………”——还不错而已!打50分,不及格。


为什么?有说明竞争边际动能问题,但是没有说明认知边际动能问题!


“空间大、属于某某竞争优势,处于初期阶段,未来行业结构显示存在均衡期的可能,它大概率成为胜出者之一,逻辑是…………;R现在处于…………未来会到…………竞争尘埃落定后可能营业规模…………可以实现的增长…………逻辑是…………市场折溢价表达认为其处于某某阶段,我的认知有多大概率优于市场表达?我的认知为什么一定会被市场接受?”——优秀,60-80分。


要超越80分,我们需要进入“无人领域”,受制于篇幅及个人认知能力缺陷暂且按下不表,留个空位待未来突破。

 

破“执”

细心的读者或许读到这会发现,诸多看似矛盾的大师与理论们在我的“借喻”中并不矛盾,它们相容相生,其乐融融。如真有此效,我满心欢喜。


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市场参与者需要破除“身见、边见、见取见”。人之所以有“见惑”是因为认知惯性,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受到已有知识结构及认知模式的惯性作用,甚至很多惯性是“祖代”习得深入基因的,根植于潜意识(阿赖耶识)深处。


有一个有关进化论的习惯解释——女人怕鬼往往害怕床底下,而男人怕鬼大多是害怕窗户外。为什么?因为祖代在漫长的原始人时期,当外敌来临,女人上树或爬到高处,男人持武器环顾四周。所以女人自然向下看,男人向外看。


我们现在多少认知模式是受到“祖代”习得深入基因的?这是一个很难用科学解释的未解之谜。净空法师说:“起心动念,阿赖耶识里头都已经做成档案,比电脑可靠,电脑电源断了它就没有,阿赖耶识永远不断。”


我们在世间得悟一切法,一切行为惯性都会向阿赖耶识写入代码,并反馈到自己及下一代身上!


当你觉得自己发展了一个观念(身见)或理论(边见),又或者在趋势中受益,那么你成为“自我强化”的参与者就无可避免(见取见),因为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


唯一的做法或许是理解人性的弱点,承认偏见无处不在,并利用逆向思维反市场潮流思考。或许市场最后的偏见运行超乎想象,毕竟燥热处是关乎梦想与激情。但反复的“正确”往往是认知“存在”的幻觉。(万法皆空)


在认知与存在的模糊领域,错误是反复的“正确”,而正确是反复的“错误”,如佛陀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做如是观。”

 

破“法”

思维困于语言,意识囚于文字。我今天在这里所言,仅为我自己体悟,我的认知,我的惯性,我的阿赖耶识。


语言可以完全解构思维吗?文字可以完全阐述意识吗?


即使你认为可以,别忘记传播的关键不在传播者,而在接收者。你只能看到你能看见的,你只能听见你能听见的,你只能想象你所想象的,你只能意会你能相意会的。我的文章对你而言只是一种能量输入,你的“认知模式”不同于我的“认知模式”,你的执不是我的执,你的法不是我的法,你能接收什么,你能输出什么,在于你的“法”!你的“心”!


你说我不是价值投资,我肯定不是你所认为的价值投资,你所认为的价值投资肯定也不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那是你能看到的价值投资,皆为你看到的自己。你批判价值投资,你否则价值投资,也只是你所认为的“价值投资”。


在这个市场以批判巴菲特得名的不少,他们批判的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吗?不!他们批判的是他们之前认知——之前对巴菲特的认知。他们在在向过往的自己说再见!


我说了什么?我什么也没有说!我习一切善法,我得一切善法。我遇法破法,遇鬼杀鬼,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最后我想用《金刚经》来结束,感谢你我的相遇,有缘纳兰千问与你再相见,见于法空见于“真我”。——《金刚经》有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